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鈺群
研究生(外文):Yu-Chun Cheng
論文名稱:高中職生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分析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ffects among the Cramming School, Stress Perception, Negatively Culture and Delinquency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Evidence from the TEPS Data in Taiwan
指導教授:張芳全張芳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g-Chung Chang
口試委員:謝金青謝進昌
口試委員(外文):Jin-Ching ShieJin-Chang Shie
口試日期:2011-06-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社經地位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偏差行為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外文關鍵詞:socio-economic statuscramming schoolstress conceptionnegatively culturedelinquency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6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基於社經地位理論、壓力理論、負面文化理論以及偏差行為的理論探討影響高中職生偏差行為之因素。並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2005、2007年的家長問卷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作為研究資料。本研究將影響因素分為社經地位、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與負面文化,運用描述統計、階層迴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獲致結論為:
一、臺灣高中職生參與補習頻率越多、壓力知覺越高,偏差行為傾向越多。
二、學程類別、公私立別與鄉鎮市別會影響偏差行為的出現。
三、男性高中職生壓力知覺越大、負面文化越深、私校生、住在都市地區學生的偏差行為傾向越高。
四、女性高中職生參與補習越多、壓力知覺越高、負面文化越深、就讀高職、五專學程、私校生與住在都市地區學生偏差行為傾向較高。
五、負面文化影響越深,偏差行為出現率越高。

This study took theory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stress, negatively culture and delinquency to discuss the factor of delinquency. Then, researcher used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 2005, 2007 parent questionnaire and student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dat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ed delinquency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factors of this study divided into socio-economic status, cramming school, stress perception, and negatively culture. This research employe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higher cramming school and stress conception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had, the more delinquency to arise.
2. Students from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ied at private school, and lived in urban areas would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delinquency.
3. Male students with higher stress conception, negatively culture, studied at private school, and lived in urban areas would have more delinquency.
4. Female students with more cramming school, stress conception, negatively culture, studied at private school, and lived in urban areas would have more delinquency.
5. The more negatively culture were influenced, the higher delinquency would arise for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社會階層化意涵與理論 13
第二節 補習教育之意涵與學生補習的原因 18
第三節 學生壓力知覺之意涵及其理論 20
第四節 負面文化之意涵及其理論 22
第五節 學生偏差行為之意涵及其理論 25
第六節 參與補習、壓力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多元迴歸分析之結果 61
第二節 結構方程模式之關係檢定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91
附錄 91
附錄一 補習、壓力、負面文化與偏差行為之共變數矩陣 99
表 次
表3-1 各變項操作型定義 43
表3-2 TEPS第四波高中職生基本資料 48
表3-3 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與偏差行為之資料分析 51
表3-4 參與補習因素信效度係數 52
表3-5 壓力知覺因素信效度係數 53
表3-6 負面文化因素信效度係數 53
表3-7 偏差行為因素信效度係數 54
表4-1 高中生整體廻歸模式之結果 62
表4-2 男性高中生廻歸模式之結果 67
表4-3 女性高中生廻歸模式之結果 70
表4-4補習、壓力、負面文化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數矩陣 72
表4-6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與偏差行為模式適配指標 75
表4-7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對偏差行為模式參數估計值 77
表4-8 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對偏差行為影響模式信度 79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 9
圖1-2 調查資料庫作業流程與項目 11
圖2-1 都市同心圓模式 16
圖3-1 研究架構 39
圖3-2 實施程序 55
圖3-3 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對偏差行為之路徑 59
圖4-1 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與負面文化影響偏差行為因素之路徑圖 78
圖4-2 參與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與偏差行為Q圖標準化殘差 80


中央研究院(2004)。NO.15 學生的課後輔導、補習與家教情況調查。2004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15.pdf
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2011)。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11年5月20日,取自https://srda.sinica.edu.tw/group/scigview/2/8/page:1
內政部統計處(1999)。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2010 年7 月28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雪貞、林翠梅、林庭家、黃俊豪(譯) (2002)。 Shaffer, D. R. 著。 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 adolescence)。 臺北市:學富。
王蓁蓁(1999)。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2008)。教育哲學。臺北市:五南。
余民寧(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三民。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Latane variable models:The application of SIMPLIS。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玉珠(1996)。烏來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Hirschi 社會鍵理論在少數民族社會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
巫有鎰(2007)。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原、漢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29-67。
巫有鎰、黃毅志(2009)。山地原住民的成績比平地原住民差嗎?可能影響臺東縣原住民各族與漢人國小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因素機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1),41-89。
李文益(2004)。文化資本、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生學習表現-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1-32。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志勇(2008)。國三學生數學課後補習對數學考試焦慮之關係研究-以基隆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鴻章(2006)。台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2),1-41。
沙兆清(2009)。臺中地區高中生生活壓力、復原力與憂鬱傾向之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林大為(2006)。社會連結與青少年偏差行為-赫胥社會控制理論的實證檢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大森(2002)。高中職、公私立分流與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新研究,25(1),149-177。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04)。犯罪學。臺北市:三民。
林永盛(2007)。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林彥岑(2009)。出身背景、父母期望與教育抱負影響補習多寡之研究:以臺東縣國中生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婉如(2009)。限制級線上遊戲對學童偏差行為影響之探討-以臺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清江(1994)。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林朝夫(1991)。偏差行為輔導與個案研究。臺北市:心理。
林慧敏(2007)。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聯之研究:以臺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法務部(2010)。少年犯罪概況摘要。2010 年7 月28 日,取自http://www.moj.gov.tw/tpms/newdata.aspx
施雅薇(2003)。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洪仁進、簡成熙、徐振邦、朱盈潔(1999)。臺灣升學制度及升學競爭之簡介。教育研究資訊,7(6),1-20。
洪雪雅(2003)。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整合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嘉榮(2010)。明星高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壓力關聯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榮鍵(2006)。國中生知覺之補習班教師管教方式、學習壓力與數學科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薰方(2010)。青少年發展性資產與復原力對偏差行為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2-44。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6。
張芳全(2009)。統計就是要這樣跑。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7)。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惠(2008)。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對壓力調適影響之研究-以僑泰高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張家銘(譯) (1997)。Giddens, A. 著。社會學:上冊(Sociology)。臺北市:唐山。
許春金(2003)。犯罪學。臺北市:三民。
許國光(2006)。國中生參與補習行為之研究:以屏東市學生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許嘉容(2006)。高雄市國小資優生與普通學生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淑娟(2006)。臺灣國中生補習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正昌(2005)。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第四版)。臺北市:五南。
陳思媛(2009)。高中生課業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彰化地區高中為例。立德大學城鄉與資產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星孜(2010)。臺北縣新住民與本國籍國中學生生活適應困擾與人際壓力因應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國泰(2007)。知名數學補習班名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學報,22,43-67。
陳惠文(2003)。國中生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惠文(2004)。國中生快樂學習之行為分析。師友,449,24-26。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67-98。
陳寬裕、王正華(2010)。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AB09。
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曾英三(2005)。高中生刺激尋求與課業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國立豐原高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黃光明(1993)。談補習。現代教育,8(2),145-151。
黃健倫(2008)。國中生補習的決定因素與補習對成績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惠惠(2005)。情緒與壓力管力。臺北市:張老師。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楊士隆(2006)。犯罪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董氏基金會(2002)。大臺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2010 年7 月28 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examine/survey.asp?This=62&Page=1
董氏基金會(2002)。兒童、青少年日常生活及情緒現況調查。2010 年7 月28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examine/survey.asp?This=42&Page=1
翟海源(主編) (2007)。調查研究方法。 臺北市:三民。
劉冠琪(2006)。生活壓力、自我韌性、衝動性格與國中生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潘玲雅(2008)。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台北少年觀護所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蔡德輝、楊士隆(2004)。犯罪學。臺北市:五南。
鄭素女(2006)。臺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學生學習壓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雅琴(2010)。國小學童課後補習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市:幼獅。
蘇泰吉(2010)。 隔代教養家庭學童自我分化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臺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台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資料集刊,55(3),99-129。
Adams, M. S., Robertson, C. T., Gray-Ray, P., & Ray, M. C. (2003). Labeling and delinquency. Adolescence, 38(149), 171-186.
Callahan, R. E., Fleenor, C. P., & Kundson, H. R. (1986).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 managerial viewpoint. Columbus: Carles E. Mirrill.
Clinard, M. B., & Meier, R. F. (1992). Sociology of deviant behavior (8th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Jovanich College.
Crosnoe, R. (2006).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cademic failure and adolescent drinking in secondary schoo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9, 44-60.
De graaf, N. D., De graaf, P. M., & Kraaykamp, G. (2000). Parental 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es: A refinement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3, 92-111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 1231-1261.
Dumais, S. A. (2002).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44-68.
Ennio, C. (1993). Disruptive behavior: Three techniques to use in your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1 974)
Frederick, K. S. L. (2001). In search of an east Asian identit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47 (1), 35-51.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Kenny, D. T. (1999). Coaching colleges a con?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8(11), 1-4.
Kingston, N. (2002). The unfullfilled promis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1(Extra Issue), 88-99.
Kinlock, T. W., Battjes, R. J., & Gordon, M. S. (2004).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riminal severity among adolescents entering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Journal of Drug Issues, 34(2), 293-318.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cCabe, K. M., Hough, R., Wood. P. A., & Yeh. N. (2001).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nset conduct disorder: A test of the development taxonomomy.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9(4), 305-316.
Powers, D. E. (1993). Coaching for the SAT: A summary of the summaries and an update.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12(2), 24-39.
Psacharopoulos, G., & Papakonstantinou, G. (2005). The real university cost in a “free” higher education country. Economics of Eduation Review, 24, 103-108.
Selye, H. (1979). The stress concept and some of its implication. In V. Hamilton, & D. M. W. Warburton(Eds.), Human stressand cognition(pp. 11-32).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sai, C.-C., & Kuo, P.-C. (2008). Cram school studemts’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in Taiwan. Internat 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0(3), 351-37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船利、黃毅志(2009)。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台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資料集刊,55(3),99-129。
2.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3. 黃光明(1993)。談補習。現代教育,8(2),145-151。
4.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AB09。
5. 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4,67-98。
6. 陳惠文(2004)。國中生快樂學習之行為分析。師友,449,24-26。
7. 陳國泰(2007)。知名數學補習班名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學報,22,43-67。
8.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2-44。
9. 許嘉容(2006)。高雄市國小資優生與普通學生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10. 林清江(1994)。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11. 洪仁進、簡成熙、徐振邦、朱盈潔(1999)。臺灣升學制度及升學競爭之簡介。教育研究資訊,7(6),1-20。
12.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13.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14.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15. 林大森(2002)。高中職、公私立分流與對地位取得之影響。教育與新研究,25(1),14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