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5: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哲正
研究生(外文):Su, Che-Cheng
論文名稱:高中職生社經地位、父母期望、自我概念與家長參與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分析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ffects among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s’Expectation, Self-Concept and Parent Involve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Evidence from the TEPS
指導教授:張芳全張芳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Fang-Chuan
口試委員:謝金青謝進昌
口試委員(外文):Hsieh, Chin-ChingHsieh, Chin-Chang
口試日期:2011-06-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社經地位父母期望自我概念家長參與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外文關鍵詞:socio-economic statusparents' expectationself-conceptparent involvement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9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2005、2007的家長問卷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為研究資料,探討影響高中職生自我念與家長參與之因素。本研究將影響因素分為社經地位及父母期望,運用描述統計、階層迴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獲得結論如下:
一、高中職生父母對子女目前表現寄予期望越高,其子女自我概念越差
二、公立高中職生自我概念佳;公立高中職父母對子女目前表現寄予期望越高學生之自我概念越差,私立學校則無
三、普通高中學生自我概念佳;普通高中父母對子女目前表現寄予期望越高學生之自我概念越差,綜合高中、高職生則無
四、都市高中職生自我概念佳;都市高中職家庭收入越高學生自我概念越好,都市高中職父母對子女目前表現寄予期望越高學生之自我概念越差
五、公立學校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家長職業若為技術員,子女自我概念差
六、父母對子女目前表現寄予期望越高,參與學校的程度越高;父母對子女成就期望越高,參與學校程度越高

This study used the result of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 2005, 2007 parent questionnaire and student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dat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ed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parent involvement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factors of this study divided into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s’ expectation. This research employe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higher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had, the worse children’s self-concept in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school was. 2. The better self-concept of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and the higher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was, the worse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had. But students from private schools did not have better self-concept.3.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had better self-concept and the parents had higher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would have worse self-concept. The better self-concep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the higher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was, the worse students’ self-concept had. But students from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did not have higher self-concept.4. Students from urban area and their family had higher income would have better self-concept. But the higher performance expectations of parents had, the worse students’ self-concept was. The better of self-concept in urban students, students had better self-concept in higher income family. 5. When parents’ vocation is a technician in pubic school, the worse students’ self-concept is. 6. The higher performance expectation of parent is, the higher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schools is; the higher achieved expectation of parents is, the higher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會階層之理論及意涵--------------------------------------11
第二節 父母期望之理論及意涵 -------------------------------------15
第三節 自我概念之理論及意涵 -------------------------------------19
第四節 家長參與之理論及意涵 -------------------------------------24
第五節 家長教育程度、父母期望、自我概念與家長參與相關研究--------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實施程序--------------------------------------------------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49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高中職生社經地位、父母期望、家長參與之關係----------------53
第二節 影響自我概念與家長參與因素之模式鑑定----------------------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79
第二節 建議------------------------------------------------------81
參考文獻 ----------------------------------------------------------85
中文部分 --------------------------------------------------------85
英文部分 --------------------------------------------------------91
附錄 --------------------------------------------------------------95

中文部分

王麗雪(2008)。低社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任樹同(2007)。高職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瑞珠(1998)。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26(2),233-261。
吳延昭(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校務相關影響因素及參與類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姵錚(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璧如(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探究。中等教育學報,6,69-105。
李佩玲(2002)。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宜恭(2008)。宜蘭縣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宜靜(2009)。不同社會階級家長對家長參與看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盈萱(1995)。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以臺北市國、高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璋傑(2008)。國中學生學習動機、父母期望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市:心理。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林佳芸(2009)。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教育品質之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信言(2008)。臺北市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關聯性。教育政策論壇,9(1),177-210。
林俊瑩、楊長杰(2010)。造成不同出身背景與社經地位的學前幼兒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差異之因果機制:教育期望與社會網絡的中介角色。臺東大學教育學學報,21(1),1-29。
林彥岑(2008)。出身背景、父母期望與教育抱負影響補習多寡之研究─以臺東縣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淑娥(2004)。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林雅文(2009)。國小低年級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義男(199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95-141。
林筱芬(2008)。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邱妙蟬(2007)。國中學生的父母期望與其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致理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管理與教育學報,1,183-210。
侯靖男(2009)。中彰投地區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子女教育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侯靖男、江志正(2010)。國小家長參與子女教育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中正教育研究,9(1),119-159。
柯銀德(2003)。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胡舜安(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徐文法(2009)。高職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實際參與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與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翁淑容(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 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2006)。
張世平(1982)。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芳全(2009)。統計就是要這樣跑。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張家銘等譯(1997)。社會學(上)。臺北市:唐山。
許茜雯(2008)。臺中市國中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自我概念與目標導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蓓蓉(2008)。臺北市高中生生涯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困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靜晃(2006)。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洪葉。
陳怡伶(2003)。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南州(2006)。臺中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公民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奎熹(2006)。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
彭滋萍(2009)。高中職生家庭環境、生涯自我概念對其生涯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曾惠英(2009)。高雄市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信念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虹薰(2008)。臺北地區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毅志(1999)。工作特質,工作報酬,與階級意識及工作滿意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
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楊大龍(2009)。臺北市國小資優生家長教育期望及參與家庭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環華(2009)。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棟樑(2003)。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劉奕佩(200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河霖(2010)。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屏東縣新移民子女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蔡金蓮(2008)。高中職學生家庭系統分化、自我概念與人際衝突解決策略之關係研究。臺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淑芳(2006)國中學生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習成就關係之追蹤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佳純(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7(3),1-40。
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菀(2003)。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89-115。
謝茉莉(2006)。臺北市高中生依附關係及自我概念影響生涯定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綵思、魏麗敏(2005)。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23-48。
嚴梨文(2008)。城鄉差距下婚姻移民之子女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以臺中市及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英文部分

Berk, L. E. (2000).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0-260). Connecticut: Greenwood.
Christophersen, E. R., & Mortweet, S. L. (2003). Parenting that works: Building skills that last a lifetim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mer, J. P., & Haynes, N. M.(1991).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3), 271-277.
Crim, J. (1992). Parent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 analysi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Athens.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Eccles, J. S., & Harold, R. D. (1993). Parent-school involvement during the early adolescent year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4(3), 568-587.
Epstein, J. L.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What research says to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9(2), 119-136.
Epstein, J. L. (2001).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Finn, J. 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410.
Huitt, W. (200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teractive: 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 Valdosta, GA: Valdosta State University.
Hurlock, E. B. (1974).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Krieger, N. W., & Moss, N. E. (1997). Measuring social class in US public health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guidelines. Review Public Health, 18, 341-378.
Lane, K. L., Tina, S-C., Jamison, K. R., & Phillips, A. (2007). Teacher and parents expectations of preschoolers’ behavior: Social skill necessary for succes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7(2), 86-97.
Lareau, A. (2002). Invisible inequality: Social class and child reading in black families and white famil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7, 747-776.
Liu, J-T., Chou, S-Y., & Lin, J- L. (2006). Asymmetries in progres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parental education and income effect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5, 647-658.
Majorobanks, K. (1985). Ethnicity, family environment and adolescent’s aspirations: F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 329-341.
Maureen, C. K., & Adriana, M. (2009). Children’s self-concept: A multicultural comparison.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2(3), 207-210.
Marsh, H. W., & Koller, O. (2004). Unifica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s of academic self-concept/achievement relations: Reunification of east and west German school systems after the fall Berlin Wall.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9, 246-282.
Meggert, S. S. (2004). Who cares what I think: Problem of low self-esteem. In Youth at risk: A prevention resource for counselor, teachers, and parents (pp. 109-136). Al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f Association.
Shavelson, R. J., Hubb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artor, C. E., & Youniss, J.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identity achievement during adolescence. Adolescence, 37(146), 221-234.
Taylor, L. D., D-K., & Malanchuk, O. (2007). Self-esteem,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ggression at school. Aggressive Behavior, 33, 130-136.
Rogers, C.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Sy, S. R., Rowley, S. J., & Schulenberg, J. E. (2007). Predictors of parent involvement across contexts in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famil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8(1), 1-29.
Williams, JR. D. L., & Chavkin, N. F.(1989). Essential elements of strong parents
involvement program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2), 18-20
Yan, W., & Lin, Q. (2005). Parent involvement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Contrast across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99(2), 116-12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顏綵思、魏麗敏(2005)。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23-48。
2. 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菀(2003)。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89-115。
3. 張世平(1982)。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管理與教育學報,1,183-210。
5.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6. 林義男(199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95-141。
7. 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關聯性。教育政策論壇,9(1),177-210。
8. 吳璧如(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探究。中等教育學報,6,69-105。
9.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10.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11. 何瑞珠(1998)。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26(2),23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