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丁時達,2005。臺北市升大學文理補習班變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尤淑純、蔡玉瑟,1998。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2期,頁55~101。毛國楠,1997。成績回饋方式對不同能力水準國中生數學科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9期,頁117~136。王秀槐,1985。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環境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明仁,2005。教師養成背景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連性之研究:以臺東縣國小五年級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6卷1期,頁35~68。王枝燦,2008。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 (4),頁1~41。王儷蓉,2006。編班方式對於國中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田弘華、田芳華,2008。誰失業?誰就業?誰失業?大學畢業生出路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11 (4),頁33~62。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芳盛,2006。國中生課業補習效果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7卷1期,頁131~148。何宗岳,2009。國小教師之教師信念、領導行為、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結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卷1期,頁99~127。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73期,頁11~24。吳幼妃,1982。父母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4期,頁89~124。吳孟錞,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頁34~35。吳林輝,1999。臨床視導在臺北市園中實習教師教學輔導之需求性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期,頁127~138。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8期,頁97~116。吳武典、陳秀蓉,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期,頁87~104。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清山、林天佑,2005。自我應驗預言。教育研究月刊,127,頁5-17。
吳新華,1990。國民小學兒童學習方法之效率的調查研究。初等教育學報,3期,頁443~503。吳新華,1994。國小學童班級適應、學習方法之效率與學業成就之關係。臺南師院學報,27期,頁31~73。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6 ,頁1~31。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頁13~39。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臺灣教育,566,頁44-50。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卷,頁213~242。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卷2期,頁23~58。李秀如、王德睦,2007。係貧窮的原罪?或係城鄉差距?─談影響兒童英語學習機會的因素。教育與社會研究,第12期,頁113~135。李秀華,2005。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對學生書法學習態度的影響。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50(2),69-88。李佩倫,2005。影響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因素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研究所,未出版。
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威辰,2002。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一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彥儀,1991。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4期,頁283~326。
李美枝,1983。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 家庭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30卷3期,頁111~141。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頁1-47。李敦義,2006。補習有助於升學嗎?─分析補習、多元入學與教育取得間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9卷3期,頁489~516。李蕙芳,2006。台灣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教育關聯資本與學習成就之模式建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鴻章,2006。原住民族群背景、師長教育期望與學童自我教育抱負關聯性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7卷2期,頁33~58。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2),頁1~41。沈君翰,2007。城鄉地區高中生補習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文松,2007。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新富,1998。提昇學習動機的教師行為。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3),頁53~57。周新富,2006。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頁1~28。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卷1期,頁1~43。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 卷第2 期,頁281~306。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期,頁313~330。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卷4期,頁35~70。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 期,頁267~320。林生傳,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邦傑,1995。我國國小、國中、高中學生學習及讀書策略之比較分析。測驗年刊,42,頁349~370。
林亮雯,2004。James S. Coleman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之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關聯性。教育政策論壇,9卷1期,頁177~210。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8卷1期,頁45~88。林美惠,2006。教師轉型領導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及學業表現影響之個案研究,明道學術論壇,第2卷第1期,頁45~63。
林清江,1981。社會學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頁95~141。林義男,1993。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與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頁157~212。林詩琪,2006。單一性別環境對國中女生數學成就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錦堂、胡悅倫,2003。國中導師班級經營信念、策略與效能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26期,頁407~432。邵秋桃,2006。台灣南部五縣市國小學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洪寶蓮,1990。大學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之修訂及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范德鑫,1980。教師期待與國中學生數學科成績、操行成績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期,頁179~186。孫邦正,1996。教育概論。台北市:台灣商務。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頁95~139。徐明珠,2003。英語教學與鄉土教學問題探討。國政分析,一月份,<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2/EC-B-092-003.htm>
徐蓓蓓,1983。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期,頁99~114。馬信行,1997。1990年臺灣人口普查中教育資料之分析與詮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處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4-2421-H-004004K6)。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張世平,1985。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研究集刊,26,頁115~122。張玉茹,1997。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怡貞,1998。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教育研究集刊,41卷,頁53~71。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卷2期,頁261~295。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0期,頁21~34。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學生【公共使用版電子檔】、家長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第二波(2003)學生【公共使用版電子檔】、家長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教師資料【公共使用版電子檔】。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單位】。
張苙雲,2005。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二波(2003)老師資料【限制使用版電子檔】。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單位】。限制使用版授權碼:Tepsla001099
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資料使用手冊【2004.02.25 版】、第一波(2001)國中學生問卷。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單位】。
張婉玟,2009。影響學生學業成就之家庭、學校、個人與背景因素—長期追蹤資料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5,頁87~110。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第8期,頁27~52。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慧儀,2004。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瀞文,2009。唸私校的四大優勢與兩大隱憂。親子天下,【線上資料】,親子天下網頁,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028,2009/3/16。
許錫珍,1979。教師期待與師生社會互動及學生個人品質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 期,頁183~194。郭丁熒、許竣維,2004。不同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數學科學業成就、文化資本、經濟暨財務資本、及社會資本關係之差異。教育學誌,17期,頁77~119。郭生玉,1975。父母期望水準不切實際時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8,頁61~80。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 13期,頁133~152。郭生玉,1981。國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素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期,頁161~172。郭生玉,1985。教師的間接與直接影響行為和學童創造力及學業成績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8期,頁57~84郭明堂、羅瑞玉,1995。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教育學刊,11期,頁245~277。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淑娟,2006。台灣國中生補習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智晉,2008。影響高中學生學習態度與能力表現相關因素之關係研究─以2005TEPS資料庫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正昌,1995。北部三縣市家庭教育資源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研究,39,頁37~43。陳正昌,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宏璋,2005。國中生性別、電腦使用型態、電腦使用時間與學習成就的關係─科技社會學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李綢,1978。教師性別及其領導方式對國中生數學成績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1期,頁131~140。陳李綢,1980。教師喜愛學生程度與學生社交地位、成就動機及內外控信念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3期,頁187~194。陳秀才,1986。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卷,頁429~441。陳孟聰,2008。中產階級高中生能力表現的家庭相關因素:以TEPS資料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岱吟,2008。父母從事教職對子女學業表現的影響—台灣實證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靖,2004。台灣地區高中多元入學與教育階層化關連性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卷3期,頁416~434。陳青達、鄭勝耀,2008。文化資本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5卷1期,頁79~98。陳奎熹,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威霖,2010。國中能力分班與學生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建州、劉 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2 期,頁115~144。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頁85~106。陳家如,2006。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順利,2001。原、漢青少年飲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追蹤調查-以臺東縣關山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4,頁67~98。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曾世虹,1998。影響綜合高中職業類科學程專業科目教師參加第二專長進修意願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大師大工業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曾建章,1996。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之他人期望與壓力感受及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肇銘,2010。家長心目中的有效能教師─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游錦雲、陳敏瑜、曾秋華、李慧純,2009。臺灣學生在TEPS的數學表現及其啟示。研習資訊,26卷6期,頁97~106。
程炳林,1991。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世雄,2008。技職大學生校園人際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相關研究。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19。
黃明章,1974。影響國中教師對學生態度之差異原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 卷,頁227~320。黃芳玫、吳齊殷,2010。台灣國中學生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與學業成績─追蹤調查資料之研究。經濟論文叢刊,38:1 ,頁65~97。
黃金梅,2002。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靜宜大學青少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彥超,2009。影響學生學習表現之學校與系統因素探討:以PISA 2006年之結果為例。學校行政,63期,頁115 ~130。黃國清,2008。數學學習成就之性別差異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七年級數學綱要為例。中等教育,59卷,第4期,頁40~56。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頁1~21。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卷,頁383~486。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雅容,2009。從上課方式、補習與課外閱讀比較就讀明星高中與一般高中的學習經驗。教育實踐與研究,22卷1期,頁113~138。黃瑞煥,1982。國小低成就學生抱負水準之實驗研究。高雄市:復文。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第28卷第1期,頁93~125。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頁1~31。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卷1期,頁117~149。楊孟麗、譚康榮、黃敏雄,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心理計量報告:TEPS2001 分析能力測驗【第一版】。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管理、釋出單位】
楊英君,2007。城鄉教育資源差異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之個案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惠婷,2005。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景堯,1993。高雄地區不同公立高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感情與教育期望差異之調查研究─下。臺灣教育輔導月刊,43(5),頁2~10。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國小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 卷1期,頁209~247。楊慧美,2002。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然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鄒浮安,1994。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2卷3期,頁38~47。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裴新寧,2003。東西理念碰撞:建構對教育的理解。開放教育研究,41,12-14。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卷4期,頁1~33。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頁123~140。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頁61~78。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劉奕權,2007。當前補習教育現況及其對國家考試之影響。國家菁英季刊,第三卷第一期,頁47~64。劉潔玲,2001。學業成就不足與學習動機問題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9 (3),頁86~105。樊雪梅、樊雪春,2000。美滿的家庭。台北:迪茂。
蔡本源,2008。城鄉差異對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淑芳,2006。國中學生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習成就關係之追蹤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蔡毓智,2007。台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鄭建良,2002。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數學科教師期望、成就動機、學業成就與成敗歸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頁47~77。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期,頁421~448。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頁215~260。盧青延,1993。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科位,2006。母親網絡封閉性與國一生數學能力。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蕭佳純,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7卷3期,頁1~40。
蕭佳純、董旭英、饒夢霞,2009。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家庭教育資源、學習態度、班級互動在學習成效的作用。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卷2期,頁135~162。蕭富元,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台北:天下。
蕭惠蘭,2003。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佩祺,2004。家庭結構對學習成就的影響。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建成,2009,台南市國小學生文化資本與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賴鑫城,2006。高職學生學校社會資本影響因素及其與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駱明慶,2001。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29,頁117~152。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頁113~147。戴碧蓮,2008。國小學生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學業成就表現與藝術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頁205~231。
謝亞恆,2004。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亞恆,2007。影響國中階段學生學業成就成長量的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49卷第2期,頁255~ 287。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菀,2003。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期,頁89~115。謝高橋,2004。教育社會學。五南出版社,頁433。
簡伊淇,200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對教師、父母期望知覺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簡茂發,1983。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 卷,頁1~97。簡茂發、何金針,1987。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及學習成就之關係。測驗年刊,34卷,頁117~136。簡茂發、李虎雄、江永明、朱玲玲、李秀玉、吳美麗、卓娟秀、林靜雯、唐書志、莊玉梅、曹博盛、曾文雄、陳文典、陳昭池、陳義勳、陳麗巧、黃長司、黃萬居、張武昌、張敏雪、蕭志明、鍾靜,1999。教育部八十六、八十七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成就評量研究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簡茂發、李虎雄、陳昭池、林保平、曹博盛、王淑真、鄭再添、張敏雪、陳文典、陳義勳、蕭志明、莊玉梅、黃長司、黃萬居、朱玲玲、鄭美雪、曾文雄、吳美麗、李秀玉、卓娟秀、張武昌,1995。教育部八十四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成就評量研究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學校研習中心。
簡茂發、李虎雄、陳昭池、林保平、曹博盛、楊瑞智、王淑真、鄭再添、張敏雪、唐書志、陳文典、陳義勳、蕭志明、莊玉梅、黃長司、黃萬居、朱玲玲、鄭美雪、曾文雄、吳美麗、李秀玉、卓娟秀、張武昌,1996。教育部八十五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成就評量研究研究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學校研習中心。
簡慶郎、鍾怡慧,200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技職教育之運用與學習評價之探討。瑞工學報。
二、英文部份
Astin, A. W. & Oseguera, L. (2004). The Declining "Equit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27(3), 321-341.
Bandura,A.(1977).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assani, C. (2006). A test of social capital theory outside of the American context: Family and school social capital and youths’ math scores in Canad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 380-403.
Blake, J. (1985).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 Mobil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0,84-94.
Blau, P.M. and Duncan, O.D. (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Structure,New York: Willey.
Boocock, S. S.(197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Learning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Bosworth, D. (1994). Truancy and pupil performance. Education Economics, 2(3), 243-264.
Bourdieu, P. (1973).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From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e Change, ed. Richard Brown (London:Tavistock), 71-112.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J. Karabel & A. H. Halsey,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485- 51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2000).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Arum & I. R. Beattie (Eds.), The Structure of Schooling--Reading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56-69). California, Mountain View: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Bourdieu, P. (2005).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Economy. Cambridge: Polity.
Bourdieu, P.(1972/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79/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R. Nice, Tr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2001). Masculine domination (R. Nice, Trans.). Cambridge: Polity.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lifi Sage.
Broh, B. A. (2002). Linking extracurricular programming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Who benefits and why?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69-91.
Brourke, S. (1986). How smaller is better: 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 size, teaching practic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3(4), 558-571.
Caldas, S.J.(1993).Reexamination of input and process factor effects on public school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b(4),206-214.
Chen, C. S., Lee, S. Y. & Stevenson, H. W. (1996)."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In S. Lau (Ed.)Growing up the Chinese way: Chinese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Clifford,M.M.(1986).Th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strategy and effort attribution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56,75-83.
Coleman, J. S. (1988). Equal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New Hampshire: Ayer.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 95-120.
Coleman, J.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rosnoe, R. (2001). The social world of male and female athletes in high school.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ren and Youth, 8, 87-108.
De Graaf, P. M. (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 237-246.
DiMaggio, P. & Mohr, J. (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and marital sel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0, 1231-1261.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7: 189-201.
Doyle, W., Hancock, G., & Kifer, E. (1972), Teachers’ perception: Do they make a difference? ,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rception, (7), 21-30.
Dumais. S. A. (2002).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ti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44-68.
Echols, P. S. (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 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Michigan: UMI.
Farkas, George, Robert P. Grobe, Daniel Sheehan & Yuan Shuan (1990).Cultu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127-142.
Featherman, D.L. and Hauser, R.M. (1978). Opportunity and Change,New York: Academic Press. Feldman A. and W.E. Moore.
Garofalo, J. & Lester, F. K., (1985). Metacognition, Cognitive Monitoring and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6(3), 163-176.
Gill, S., & Reynolds, A. J. (1999).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of urban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4), 403-424.
Ginsburg, G. S., & Bronstein, P. (1993). Fma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intrinsic/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1461-1474.
Hauser, R. M., Tsai, S. L., & Sewell, W. H. (1983). A model of stratification with response error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6, 20-47.
Hearn, J. C. (1991).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Influences on the College Destinations of 1980 High School Gradu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158-171.
Horris, D. (1940). Factors affecting college grad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37, No. 2, 125-166.
Hughes, J. N., Gleason, K.A., & Zhang, D. (2005).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teachers’ perceptions or academic competence in academically at-risk minority and majority first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5, 303-320.
Hung, C. L. & Marjoribanks, K. (2005). Parents, teachers and children’s school outcome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Studies, 31(1),3-13.
Hyde, J. S., Fennema, E., & Lamon, S.J. (1990). Gender difference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07, 139-155.
Johnson, R. (1970), Subject performance as affected by experimenter expectancy, sex, of experimenter, and verbal reinforce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2), 60-66.
Kalmijn, M. & Kraaykamp, G. (1996).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ing:An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9,22-34.
Kalmijn, M. (1994). Mother’s occupational status and children’s school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 257-275.
Katsillis, J. and Rubinsi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270-279.
Kloosterman, P. & Cougan, M. C. (1994). Students’ beliefs about learning school mathematic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4), 375-388.
Laskaris, J. B. (1972), Some effects of the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 of teacher expectation on the measured academic growth of fifth-grade childre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1972, 32 6209A.
Matre, J. C. V., Valentine, J.C., & Cooper, H. (2000). Effect of students’ after-school activities on teachers’ academic expectanci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167-183.
Mayer, R E ( 1982 ) . Learning. In H. E. Mitzel (Ed.) ,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Fifth edition.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olen, S. B., & Haladyna, T. M. (1990).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tudents’ beliefs and effective study strategi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5, 116-130.
Palardy, J. (1969), What teachers believe—What children achiev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69), 370-374.
Parcel, T.L.& Geschwender, L.E.(1995).Explaining southern disadvantage in verbal facility among young children. Social Force,73(3),841-872.
Pascarella, E. & Terenzini, p. (2005).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Volume2.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ascarella, E., & Terenzini, P. (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Peng, S .S., & Wright, D. A .(1994). Explana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Asian American Student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87(6),346–352.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intrich, P. R.(1987).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vention Washington, DC.
Portes, A. (2000).The Two Meanings of Social Capital. Sociological Form 15(1): 1-12.
Raley, R. K., Frisco, M. L., & Wildsmith, E. (2005). Maternal cohabitation and educational succes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8(2), 144-164.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8).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chrank, W. (1968), The labeling effect of ability group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51-52.
Scott, J. (2004). Family, Gende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Brita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5(4), 565-589.
Smith, M. L. & Glass, G. (1980).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class size and relationship to attitudes and instruc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7(4), 419-433.
Stevenson, D. L. & Baker, D. P.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7, 1639-1657.
Stickney, B. D., & Fitzpatrick, J. (1987). Coloman’s inequality twenty years later: The origins, the issues and the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U.S.:Colorado.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Tocci, C. M., & Engelhard, G. (1991). Achievement, parental support,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4,280-286.
Weiner,B.(1985).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Psychological Rewiew,92,548~573.
Zimmerman, B. J. & Bandura, A. (1994). Impact of self-regulatory influences on writing course attain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1,845-862.
Zimmerman, B. J., & Martinez-Pons, M.(1990) Students differenc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Relating grade, sex,and giftedness to self-efficacy and strategy us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28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