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王如、陳珮怡(2008)。校園心情溫度計(BSRS)普測評估總報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2.王淑娟(2010)。大學新生身體意象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3.王毓吟(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王覺興(2002)。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台中市向晴家庭福利服務中心。關懷IN、疏離OUT,單親很驕傲。罔市女性電子報,216,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214-3.htm。
6.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7.伍韋韋(2002)。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親子互動之質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吳坤璋、黃台珠、吳裕益(2006)。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影響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理論模式。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1,2),83-106。9.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張老師文化。
10.吳家碧、劉兆達、吳海助(2009)。苗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弘光學報,55,81-95。11.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網路更新版)。原版民意學術專刊,29-53。http://tx.liberal.ntu.edu.tw/Jx/Methodology/Analy-Reliability_Validity.htm
12.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臺灣社會學研究,4,51-95。13.吳錦松(2005)。壓力、人格特質、社會支援、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的關係。黃埔學報,48,45-49。14.李曉蓉(1997)。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5.李燕玲(2009)。高中職學生身體意象、社經地位和憂鬱情緒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6.周淑如(2007)。家庭暴力經驗、社會支持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7.林秀勤、張憲庭、游錦雲(2009)。霸凌現象與學生偏差行為對友善校園影響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2,75-104。18.林和男(2003)。國中生校園暴行被害經驗與特性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林衢良、林淑芬(2006)。青少年身體自我概念、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50-64。
20.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爲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21.徐美玲(2007)。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與其心理健康、偏差行爲、快樂感相關性之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9(2),23-34。22.康力文(2007)。高中生學習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3.張怡真(2008)。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支持與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4.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
25.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6.許淑芬(2008)。屏東縣高職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感與自殺傾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7.許甄育(2005)。緊張因素、負面情緒、制握信念與與男女性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8.許鐵鐘(2010)。國中學生睡眠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9.郭鴻茹(2008)。青少年生活事件、友伴支持對憂鬱傾向的影響。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0.陳秀卿(2008)。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同儕關係、休閒阻礙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31.陳秀華(2006)。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基隆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2.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3.陳信木、林佳瑩(1997)。”調查資料之遺漏值的處置—以熱卡插補法為例”。調查研究,3,75-106。34.陳景圓(2005)。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5.陳雯君(2008)。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6.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37.彭怡芳(2002)。緊張、負面情緒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8.曾志全(2008)。單親家庭管教方式、同儕關係及學校學習環境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以新竹市高中為例。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39.游青霏(2007)。睡眠與情緒、學校適應和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0.黃玉、樓美玲(2005)。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衝突、負向情緒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護理科技學刊,7(2),129-139。41.黃政吉(2000)。社會變遷中隔代教養與少年非行之關係實務調查研究。警學叢刊,31(3),97-109。42.黃柏芳(2008)。大專校院體育系學生身體意象、自尊與沮喪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43.黃惠玲(2005)。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44.楊志偉、楊奕馨、陳玠甫、顏簡美珠、黃敏儀、蘇娳敏、陳坤虎、陳泰瑞(2005)青少年頭痛盛行率及其與憂鬱之相關性-單一大學新生之研究。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5(4),211-219。45.楊曙戎(2010)。台灣高中職生社經地位、母子依附、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6.劉冠琪(2005)。生活壓力、自我韌性、衝動性格與國中生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7.劉國兆(2009)。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策略與同儕文化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167-185。
48.蔡松瑜、林瑞欽(2006)。不同家庭型態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知覺與偏差行為之比較研究。警學叢刊,37(2),175-208。49.蔡美雪(2006)。生活壓力、制握信念、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50.蔡毓智(2008)。台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與學業表現之關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51.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52.蕭富聰(2001)。初犯經驗、父母失功能、非行朋友對再犯少年的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53.蕭頌恩(2010)。國中生之衝動性格對父母管教方式認知及其偏差行為發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54.譚子文、范書菁(2010)。依附關係、參與傳統活動、社會緊張因素與台灣地區青少年外向性偏差行為及內向性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2(1),17-42。
55.蘇麗純(2009)。師生衝突對師生關係的影響-以臺北縣立高中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份
1.Agnew, Robert.(1992).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30(1), 47-87.
2.Ang, R. P.(200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ventory using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4, 55-73.
3.Bynum, J. E. & Thompson, W. E.(1996). Juvenile Delinquency: A Sociological Approach(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4.Box, G. E. (1953). Non-normality and Tests on Variance. Biometrika, 40, 318 - 335.
5.Cavan, R. S. & Ferdinand, T. N. (1981). Juvenile delinquency (4th ed.). New York : Harper & Row.
6.Conover, W. J., Johnson, M. E., and Johnson, M. M. (198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ts for Homogeneity of Variances,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Bidding Data. Technometrics, 23, 351 - 361.
7.Coughlin, C. and S. Vuchinich(1996). Family Experience in Preadolesc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le Delinquenc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2), 491-501.
8.Hair, J. F., Black, B., Babin, B.,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1992).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9.Hirschi T.(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0.Mason, W. A. & M. Windle(2002). Gender, self-control, and informal social control in adolescence: A test of three models of the continuity of delinquent behavior. Youth and Society, 33(4), 479-514.
11.Mennemeyer, S. T. & B. Sen (2006). Undesirable Juvenile Behavior and the Quality of Parental Relationship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73(2), 437-460.
12.Mintz, L. & Betz, N.(1986). Sex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realism, and correlates of body image. Sex Roles, 15, 185-195.
13.Piko, B. F. & Vazsonyi, A. T.(2004).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roblem behaviors among Hungarian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7(6), 717 - 730.
14.Rubin, D. B.(1976). Inference and missing data. Biometrika, 63, 581-592.
15.Rubin, D. B.(1987). Multiple imputation for nonresponse in survey. John Wiley & Sons, Inc.
16.Selye H.(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17.Widmer M. A. , Ellis G. D. & Trunnell E. P.(1996). Measurement of ethical behavior in leisure among high and low-risk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1(122), 39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