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與專書論文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 ,《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出版。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2007),《2007年台中市客家文化節哈客城鄉文化大會師—客家傳統祭典暨大型創意活動成果報告書》,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_______________(2010),《2010年閃亮臺中哈客文化節術活動成果報告》,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台中市政府(2008),《臺中市志.地理志》。台中市政府。
__________(2008),《臺中市志.藝文志》。台中市政府。
丘昌泰(2009),〈台灣客家的社團參與和族群認同〉。江明修、丘昌泰主編,《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臺北:智勝。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臺北:智勝。
呂育誠(2004),〈中央與地方夥伴關係的省思與展望〉,《中國行政》,第 75 期,頁
29-56。
李宗勳(2007),《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台灣客家研究學會,頁42-61。
吳定(2009),《公共政策》。臺北:五南。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臺灣經濟》, 第 208 期,頁 1-15。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管理》。臺北:三民書局。
范振乾(2008),〈從台灣發展史看客裔之未來〉,見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台灣客家研究學會、臺北:南天書局。頁35-70。
孫本初(2000),《公共管理》。臺北:智勝。
黃榮護、黃東益、郭昱瑩、謝仁和(2000),《以議題管理途徑形塑台北市政府多部門協力關係策略》(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 304 輯) 。台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馮燕(2000a),〈非營利組織的法律規範與架構〉,收錄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臺北:巨流,頁76-107。
馮燕(2000b),〈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收錄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運作與管理》。臺北:巨流。
陳恆鈞(1997),〈由公私部門合夥觀念談民眾參與政府建設〉,《人力發展》,第 47期,32-41。陳運棟(2007),〈源流篇〉。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台灣客家研究學會,頁19-41。張潤書(1998),《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彭欽清(2002),〈臺灣客家社團之發展〉,徐正光等編,《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頁118-184。楊忠龍(2008),〈從母語運動到社區營造〉,見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台灣客家研究學會、臺北:南天書局,頁204-224。
二、期刊論文
王千文(2004),《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修(2000),〈各國公民社會組織與客家社團之發展〉,政府行政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行政研討會,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頁1-36。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4),〈地方政府間策略性夥伴關係建立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行政暨政策學報》,第38期,頁1-30。朱森村(1999),〈公務人力資源管理的策略性思考—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初探〉,《人事管理》,第 36 期,頁 60-75。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第 17 期,頁 113-158。李宗勳(2004),〈「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構聯〉,《公共行政學報》,第 10 期,頁 25-62。李建村(2001),《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文湖國小社區、學區安全聯防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珺樺(2010),《臺北縣客家社團部門互動與網絡分析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沙信輝(2005),《公私夥伴關係推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區民活動中心個案為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論叢》,第 2 卷第 3 期,頁 1-14。______(1994),〈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 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第 56 期,頁 61-67。
______(2000),《政府部門的願景共構》,「世紀之約-統合性政策暨計畫管理」研討會,臺北市政府研考會於 2000.07.5-6 假國家圖書館舉辦。
林淑馨(2005),〈日本型公私協力之析探:以第三部門與 PFI 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1-31。
林惠華(2002),《公私協力機制運用於都市更新政策之研究:士林夜市之個案模擬》,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華(2002),《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夥伴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靜玟(1997),《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在地方公共管理的運用-以高雄市「市政區政化、區政社區化、社區協力化」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林郁雯(2008),《臺北市中正區推動安全社區協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林佳汶(2008),《健康城市的建構與社區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大安區與士林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洪綾君(1996),《公私協力推動地區行銷之研究—以高雄市 1995 及 1996 年都市行銷事件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鴻(2003),《政府與第三部門建立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相關計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翁樹陽(1996),〈建立公私合作策略聯盟以推動都市再開發之探討--英國的發展經驗與啟示〉,《臺灣經濟》,第 256 期,頁 48-55。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30-35。張秦瑞(2007),《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產業聯盟協會為觀察焦點》,暨南大學人文學院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張介立(2007),《臺北縣客家社會團體推動客家文化活動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論文。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第 24 期,頁 95-128。陳石山(1994),〈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陳康宏(1998a),〈台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上)〉,《客家雜誌》,第93期,頁11-16。______(1998b),〈台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下)〉,《客家雜誌》,第94期,頁50-52。
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運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 士論文。
陳孝庭(2004),《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黃智彥(1997),《公私協力策略推動都市建設之法制化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公共行政學報》,第 4 期,頁 65-97。
游育祺(1994),《公私部門協力參與都市開發事務之探討-以高雄市鹽埕區再發展方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晉玉(2007),〈夢醒方知身是客〉,《大墩文化》,第41期,台中市文化局,頁4-8。葉日嘉(2006),《兩岸客家研究與客家社團之政治分析—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萬智宇(2007),《客家族群社區參與之研究─以南桃園地區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廖郁雁(2007),《非營利組織執行客語政策之角色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劉建宏(2010),《客家社團成員參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解構式計畫行為理論觀點》,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嘉雯(1999),《公私合夥開發機制之研究—以市中心再開發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天助(2003),《非營利組織參與公私協力關係模式可行性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莉莎(2003),《以公私合作模式推動工業區再生可行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文信(2006),《社區林業發展之研究-以協力關係觀點》,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魏道明(2000),《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盛國(2007),《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三、網站部分
大紀元,2011.4.11,〈台灣新聞〉,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3/11/20/n414773.htm
台灣客家文經發展協會,2010.8.5,〈台灣客家人口統計〉,網址:http://hi-taiwan.ecserver.com.tw/eip/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0021&Part=statistic_1
台中市政府全球資訊網,2010.10.14,〈台中市政府民政處97-100中程施政計畫〉,網址:http://www.tccg.gov.tw/site/3fd694a1/47785527/files/01civil.doc
台中日報,2010.12.20,〈中市2009哈客心世紀文化藝術活動 9/27邀您台中豐樂公園作客!〉,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tc_news/article?mid=26008
________,2010.12.20,〈2008哈客文化列車23日到台中公園 歡迎民眾相約前往探索客家尋味〉,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tc_news/article?mid=14457
台中市客家文化協進會部落格,2011.4.11,〈台中最好客 中市府辦客家美食文化展〉,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hakka-951020/article?mid=62&prev=65&l=a&fid=6
台中市大埔客家協會部落格,2011.4.11,〈台中市大埔客家協會章程〉,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taibukagga/article?mid=3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2011.4.11,網址:http://www.hakka.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人民團體法〉, 2010.8.5,網址:http://law.moj.gov.tw/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文教新聞查詢,2011.4.4,〈哈客(HAKKA)文化在台中25日登場〉,網址: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77145
新浪新聞中心,2010.9.30,〈政府再造四法過關政院新組織101年上路〉,網址:http://magazines.sina.com.tw/article/20100113/2673818.html
鍾國允(2004),2010.11.3,〈中壢客家社團之研究—族群網絡與客家意識〉,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8629&ctNode=1879&mp=1869
陳瑛珣(2009),2010.8.5,〈臺灣中部大埔客家文化圈的形成-石岡、東勢大埔客家宗族組織與公益社團的薪傳〉,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網址: http://www.hakka.gov.tw/public/Attachment/03816531671.pdf
爵士FM89.1太陽電台,2010.8.5,〈2009 台中哈客心世紀文化藝術活動〉,網址:http://blog.yam.com/sunny891/article/23980728
貳、西文部分
Bayley, D.H.(1996).Police for the Future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Inc.
Cherrett, Ken.(1994). “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artnering.”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sh Administration, Vol.53(2), 6-13.
Duff,Graham.(1994).”Current Practices in Strategic Partnerships.”.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53(2),29-35.
Fowler, A. (1997),Striking a Balance: A Guide to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GOs, London:Earthscan,.
Geddes, M. (2000)“Tackling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an Union? The Limits to the New orthodoxy of Local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4(4): 782-800.
Hailey, J.(2000),“NGO Partners:The Characteristicics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in Stephen P. Osborne(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Jones, R. E.(1993),Choosing Partnerships ,The Evolution of the Katalysis Model.Stockton,CA.:North/South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Kooiman,J.(1993).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Kouwenhoven, V.(1993).“Public-PrivatePartnership:A Model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in J.Kooiman(ed.),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
Langton, S.(1983).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Hope or Hoax?” National Civic 127 Review, 72, 256-261.
McQuaid, R. W. (2000).” The Theory of Partnership: Why Have Partnership?” In S. P. Osborne (eds).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Rortledge. ,58-69
Peters, G. B. (1998). “Managing Horizontal Government: The Politics of Co-ordin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76,Summer:295-311.
Powell,M.andC.Glendinning.2002."Introduction",inC,Glendinning,M.PoweIl and k.Rummery ed.,Partnership,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pp.UK:The policy press.
Putnam,Robert.D.(1995) .” 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65-78
Salamon, L. M. (1995).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s: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son,MaxO,Jr.(1991).“Whitherthe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A Critical Overview.” Urban Affairs Quartely, 27(1), 109-127.
Weimer,D.L.& Vining,A.R.(1989) . Police Analysis : Concept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