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kins, Peter and Bowler, Ian (2001) Food in Society: Economy, Cultue, Geography,New York: Arnold.
Burawoy, Michael(2010)《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林宗弘等譯),台北:群學。
Cook, I. and Crang, P. (1996) “The world on a plate: culinary culture, displacement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s”,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 (2): 131-53.
Cook, I. et al. (2004) “Follow the Thing: Papaya”, Antipode, 36 (4): 642-64.
Daft, Richard L. (2006) The New Era of Management, Mason, Ohio: Thomson.
DeJean, Joan(2006)《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顏湘如譯),台北:天下遠見。
Grix, Jonathan(2008)《TOP 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林育珊譯),台北:寂天文化。
Mansvelt, Juliana(2008)《消費地裡學》(呂奕欣譯),台北:韋伯。
Ritzer, George(2002)《社會的麥當勞化》(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Silverstein 等(2004)《奢華,正在流行》(陳正芬譯),台北:商智。
Slater, Don (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Sturken, Marita and Cartwright, Lisa (2010)《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譯),台北:臉譜,城邦文化。
Throsby, David(2003)《文化經濟學》(張維倫等譯),台北:典藏。
Wansink, Brian(2007)《瞎吃》(謝伯讓、高薏涵譯),台北:木馬文化。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 169-195。王雅珊(2006)《商店印象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實證研究-以台中市85 度C 咖啡連鎖店為例》,台中: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婉婷(2009)《安全性訴求 v.s.孩童代言人 適配性?--航空公司最佳代言人之廣告溝通效果》,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何明進(2007)《台北地區85度C咖啡連鎖店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台北: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春蕤(2008)〈台灣的麥當勞化〉,見黃麗玲編《流動與根著:台社都市與區域讀本》(頁311-31),台北:唐山。
吳宗恩(2004)《萬里洋菓子奇蹟─從七坪到九百坪的創意經營》,台北:城邦文化。
吳美枝(2004)《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人文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78)》,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國宏(1989)〈連鎖麵包店與中央工廠〉,《烘焙工業》25: 29-31。
呂鴻賓(1995)〈麵包為什麼這麼貴〉,《烘焙工業》60: 55。
李光勳(2004)《廣告代言人與代言品牌的形象差異性及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芳(2008)《從文化分析回到經濟社會學:臺灣咖啡館擴散遲緩的歷史比較分析》,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雪莉(2007a)〈烘焙台灣 八百億的商機〉,《天下雜誌》363: 54-7。
李雪莉(2007b)〈85 度C 緊逼星巴克〉,《天下雜誌》363: 58-64。
汪文豪(2007)〈開平餐飲學校,打造國際金牌廚師〉,《烘焙工業》363; 74-6。
沈孟穎(2002)《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s~1970s)》,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班。
沈孟穎(2008)〈咖啡遺產~混種的新摩登空間〉,見戈思明編《台灣早期咖啡文化》(頁12-39),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周清源(1992)〈中國傳統食品文化介紹:糕與餅之區別〉,《烘焙工業》43: 38。林俊延(2005)〈外來飲食文化的在地性格與異國想像:台北市義大利麵之飲食社會學考察〉,見張玉欣主編,《第十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46),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林鼎盛(2007)《新式台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侯錦雄(2003)〈戰後台灣休閒文化之變遷(1945-2000)〉,見古鴻廷、黃書林編,《台灣歷史與文化》(頁37-65),台北:稻鄉。
徐華強(1989)〈如何面對烘焙工業因人工短缺而轉型的營運方向〉,《烘焙工業》26:17-9。徐華強(1990)〈如何運用政府「策略性投資計畫貸款」擴充改進現階段面臨困境的烘焙工業〉,《烘焙工業》32: 23-25。
徐華強(1991)〈經營與管理(四)〉,《烘焙工業》37: 60-2。
徐華強(1994a)〈烘焙業不應忽視預混粉潛在的功能〉,《烘焙工業》53: 29-31。
徐華強(1994b)〈霜飾原料靈活的調配與應用〉,《烘焙工業》55: 50-5。
徐華強(1994c)〈如何使用外籍勞工從事烘焙專業工作〉,《烘焙工業》56: 60-1。
徐華強(1995)〈革命性的麵包生產技術問世〉,《烘焙工業》64: 17-8。
張文嘉(2006)《家在麥當勞─家庭在電視廣告中的再現》,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瑞瑱譯(1992a)〈1991 年美國烘焙業潮流(一)〉,《烘焙工業》41: 54-6。
許瑞瑱譯(1992b)〈1991 年美國烘焙業潮流(二)〉,《烘焙工業》42: 46-8。
陳俊華(2006)《咖啡連鎖店消費者行為、生活型態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85度C 咖啡蛋糕烘焙專賣店為例》,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碩士論文。
陳秋伶(1996)〈烘焙店兼營咖啡店的「好吃好喝」計畫〉,《烘焙工業》68: 33-6。
陳素丹(2006)《運用機會探索發掘85 度C 咖啡連鎖店快速成長之劇本》,台北: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裕仁(2003)《名人代言人與產品相關度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韻雯(2007)《85 度C 企業形象與企業吉祥物公仔設計之研究》,台北: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永仁(1990)〈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的修正─由烘焙工業的轉型期談起〉,《烘焙工業》32: 48-9。黃瀅諭(2007)《咖啡連鎖店購買決策行為之比較研究:以星巴克與85 度C 為例》,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佳勳(2004)《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啟政(2002)〈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到消費的文化經濟學:從階級做為施為機制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學刊》28: 153-200。
詹益昕(2006)《咖啡連鎖店之市場區隔與定位研究─以中市星巴克及85℃為實證分析》,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劉倩華(2009)《天母地方意象的建構與轉化:布爾喬亞的記憶與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蔡文芳(2001)《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台北星巴克(Starbucks)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蔡松翰(2008)《消費者對連鎖式咖啡店之消費體驗價值與滿意度的關係研究-以台南地區八十五度C 與星巴克為例》,高雄: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錫淵(2007)《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影響品牌忠誠度之探討 —以85 度C 連鎖咖啡為例》,台南: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謝明玲(2007a)〈當MBA 遇見蛋糕〉,《天下雜誌》363: 70-2。
謝明玲(2007b)〈美食暢銷關鍵字:排隊‧限量‧等待〉,《天下雜誌》363: 78-9。
謝祝芬(2009)《武昌街一段七號─他和明星咖啡廳的故事》,台北:圓神。
魏連城(1994)〈日本烘焙品管制度之借鏡〉,《烘焙工業》56: 62-3。
蘇一貴(2007)《台灣咖啡連鎖業國際進入策略之研究-以85 度C 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