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玲瑋
研究生(外文):Ling-Wei Hsu
論文名稱:平價時尚風:85 度C 的零售地理與文化經濟
論文名稱(外文):Distinction in Fair Price: The Retailing Geography and Cultural Economy of 85℃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85度C文化經濟零售地理飲食地理學拜物教
外文關鍵詞:85℃Cultural EconomyRetailing GeographyGeography of FoodFetish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66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這十年來台灣消費社會有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吹起平價時尚的風潮。這股風潮來自於連鎖零售業與文化經濟在空間上的謀合。因為「吃」這件事逐漸成為生活美學的核心,餐飲連鎖零售業更是強調平價時尚。蛋糕是奢侈品邁向日常化與平價化的最好例子,故本研究以85度C咖啡蛋糕烘焙專賣店為研究對象,試圖以台灣烘焙史去了解蛋糕如何演變至此,以及如何與非正餐零售休閒空間結合而使得85度C出現,並釐清85度C如何利用文化經濟的宣傳手段與空間策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而85度C的生產過程中必須突顯與隱藏了哪些事情才能夠達到平價時尚的效果?為了回答這些發問,本研究以文化經濟、零售地理學與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作為研究基礎,採取文獻分析、參與觀察、半參與觀察、訪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對上述發問有了三大發現。
首先,85度C利用文化經濟的宣傳手段,像是商品地理的想像、強調商品的設計與包裝、運用媒體的大重影響力等等,將「吃蛋糕」這件事賦予更強的時尚概念,和看似相反矛盾的「平價」策略作了結合,讓消費者不用花太多錢,也可享有以往為奢侈品的蛋糕與甜點,間接反映出台灣消費社會轉向追求平價時尚的趨勢。
其次, 85度C的平價時尚理念,型塑出一套特殊的生產地理。從大尺度來看,85度C為了要維持平價,必須採取標準化大量生產,建立中央廚房工廠與物流系統,將蛋糕的成品與半成品快速送到台灣各地門市。因此85度C透過快速加盟的手段,以建立一定規模的中央工廠與連結網絡完善的物流系統,與連鎖便利商店的運作模式十分類似。為了讓大量生產的商品可以順利賣出,各個門市的區位與空間配置顯得十分重要,像三角窗的運用、勞動空間的安排以及騎樓的使用等等。
最後,85度C的生產─勞動關係與銷售─消費關係,建立在「真實勞動生產的隱匿」、「真實符號意義的消弭」、以及「真實生產地理知識的轉換」三個層次的拜物教效果之上,蛋糕彷彿擁有主體性,可以積極介入人們的生活、思想、情感與人際關係,建立起蛋糕的拜物教力量。
“Eat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of aesthetics of life in Taiwan recently. And eating popular luxurious food in fair price is the trend of consumer society of cities in Taiwan. So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biggest chain café in Taiwan, 85℃, as an example and argue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distinction in fair price of cake ba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chain retailing and cultural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core concept, there has three interesting points.
First of all, 85℃ strengthens the strategy of “distinction in fair price” by the affection of media and cultural economy. Second, 85℃ has complete production geography and labor principle which is embedded in space. La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e strategy of “distinction in fair price” of 85℃ has resulted in three-level fetishism. Through the concealment of real production process, the elimination of real symbol of cak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al production geography, it seems that cakes of 85℃ have subjectivity.
論文生產履歷 i
摘要 I
目錄 -1-
圖目錄 -3-
表目錄 -5-

第一章 平價時尚正夯? 1
第一節 你今天吃蛋糕了嗎?: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零售地理的文化經濟化:展現創意或是強化拜物教? 3
第三節 不只是平價連鎖咖啡店或點心店:分析架構與研究發問 11
第四節 一切就從這裡開始:研究設計與方法 14
第二章 飛入尋常百姓家:蛋糕日常化與零售點心空間休閒化 19
第一節 台灣烘焙業發展史 19
第二節 點心空間的變化 25
第三節 85 度C 發展歷史 30
小結:從85 度C 出發 32
第三章 平價化的秘密:85 度C 的空間配置與勞動策略 33
第一節 空間策略 33
第二節 上有政策:勞動標準化的運作 43
第三節 下有對策:員工的應對進退 51
小結:勞動標準化作為一種基礎 56
第四章 蛋糕的時尚化與情感化:85 度C 的文化經濟策略 57
第一節 求新求變的時代:餐飲連鎖店的文化經濟化 57
第二節 情感的加值:85 度C 的廣告文本分析 69
第三節 懷抱香榭麗舍的夢:室外用餐區的運用 75
小結:文化經濟的魔力? 78
第五章 新零售地景的張力與拜物教 79
第一節 東西雜揉:消費空間的張力 79
第二節 隱「惡」揚「善」是正道:勞動展演的突顯與隱匿 85
第三節 是仙丹也是魔藥:連鎖零售業的時尚風與文經化 88
小結:蛋糕的商品拜物教 92
第六章 結論 93
第一節 回到最初發問:85 度C 的三大核心關鍵 93
第二節 在85 度C 之外:平價時尚的矛盾與衝突 94

參考文獻 97
附錄一:85 度C2009 年品牌廣告 珍貴時刻篇-A 版 101
附錄二:85 度C2009 年品牌廣告 珍貴時刻篇-B 版 104
附錄三:85 度C 官網上的品牌故事 107
附錄四:85 度C 門市消費者的觀察記錄 109
Atkins, Peter and Bowler, Ian (2001) Food in Society: Economy, Cultue, Geography,New York: Arnold.
Burawoy, Michael(2010)《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林宗弘等譯),台北:群學。
Cook, I. and Crang, P. (1996) “The world on a plate: culinary culture, displacement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s”,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 (2): 131-53.
Cook, I. et al. (2004) “Follow the Thing: Papaya”, Antipode, 36 (4): 642-64.
Daft, Richard L. (2006) The New Era of Management, Mason, Ohio: Thomson.
DeJean, Joan(2006)《原來,我們的生活很巴黎》(顏湘如譯),台北:天下遠見。
Grix, Jonathan(2008)《TOP 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林育珊譯),台北:寂天文化。
Mansvelt, Juliana(2008)《消費地裡學》(呂奕欣譯),台北:韋伯。
Ritzer, George(2002)《社會的麥當勞化》(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Silverstein 等(2004)《奢華,正在流行》(陳正芬譯),台北:商智。
Slater, Don (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Sturken, Marita and Cartwright, Lisa (2010)《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譯),台北:臉譜,城邦文化。
Throsby, David(2003)《文化經濟學》(張維倫等譯),台北:典藏。
Wansink, Brian(2007)《瞎吃》(謝伯讓、高薏涵譯),台北:木馬文化。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 169-195。
王雅珊(2006)《商店印象與消費者購買行為之實證研究-以台中市85 度C 咖啡連鎖店為例》,台中: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婉婷(2009)《安全性訴求 v.s.孩童代言人 適配性?--航空公司最佳代言人之廣告溝通效果》,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何明進(2007)《台北地區85度C咖啡連鎖店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台北: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春蕤(2008)〈台灣的麥當勞化〉,見黃麗玲編《流動與根著:台社都市與區域讀本》(頁311-31),台北:唐山。
吳宗恩(2004)《萬里洋菓子奇蹟─從七坪到九百坪的創意經營》,台北:城邦文化。
吳美枝(2004)《台北咖啡館之研究─以人文活動為中心的探討(1949-1978)》,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國宏(1989)〈連鎖麵包店與中央工廠〉,《烘焙工業》25: 29-31。
呂鴻賓(1995)〈麵包為什麼這麼貴〉,《烘焙工業》60: 55。
李光勳(2004)《廣告代言人與代言品牌的形象差異性及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芳(2008)《從文化分析回到經濟社會學:臺灣咖啡館擴散遲緩的歷史比較分析》,台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雪莉(2007a)〈烘焙台灣 八百億的商機〉,《天下雜誌》363: 54-7。
李雪莉(2007b)〈85 度C 緊逼星巴克〉,《天下雜誌》363: 58-64。
汪文豪(2007)〈開平餐飲學校,打造國際金牌廚師〉,《烘焙工業》363; 74-6。
沈孟穎(2002)《台北咖啡館:一個(文藝)公共領域之崛起、發展與轉化(1930s~1970s)》,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班。
沈孟穎(2008)〈咖啡遺產~混種的新摩登空間〉,見戈思明編《台灣早期咖啡文化》(頁12-39),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周清源(1992)〈中國傳統食品文化介紹:糕與餅之區別〉,《烘焙工業》43: 38。
林俊延(2005)〈外來飲食文化的在地性格與異國想像:台北市義大利麵之飲食社會學考察〉,見張玉欣主編,《第十屆餐飲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46),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林鼎盛(2007)《新式台灣茶飲的社會學分析》,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侯錦雄(2003)〈戰後台灣休閒文化之變遷(1945-2000)〉,見古鴻廷、黃書林編,《台灣歷史與文化》(頁37-65),台北:稻鄉。
徐華強(1989)〈如何面對烘焙工業因人工短缺而轉型的營運方向〉,《烘焙工業》26:17-9。
徐華強(1990)〈如何運用政府「策略性投資計畫貸款」擴充改進現階段面臨困境的烘焙工業〉,《烘焙工業》32: 23-25。
徐華強(1991)〈經營與管理(四)〉,《烘焙工業》37: 60-2。
徐華強(1994a)〈烘焙業不應忽視預混粉潛在的功能〉,《烘焙工業》53: 29-31。
徐華強(1994b)〈霜飾原料靈活的調配與應用〉,《烘焙工業》55: 50-5。
徐華強(1994c)〈如何使用外籍勞工從事烘焙專業工作〉,《烘焙工業》56: 60-1。
徐華強(1995)〈革命性的麵包生產技術問世〉,《烘焙工業》64: 17-8。
張文嘉(2006)《家在麥當勞─家庭在電視廣告中的再現》,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瑞瑱譯(1992a)〈1991 年美國烘焙業潮流(一)〉,《烘焙工業》41: 54-6。
許瑞瑱譯(1992b)〈1991 年美國烘焙業潮流(二)〉,《烘焙工業》42: 46-8。
陳俊華(2006)《咖啡連鎖店消費者行為、生活型態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85度C 咖啡蛋糕烘焙專賣店為例》,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碩
士論文。
陳秋伶(1996)〈烘焙店兼營咖啡店的「好吃好喝」計畫〉,《烘焙工業》68: 33-6。
陳素丹(2006)《運用機會探索發掘85 度C 咖啡連鎖店快速成長之劇本》,台北: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裕仁(2003)《名人代言人與產品相關度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雯(2007)《85 度C 企業形象與企業吉祥物公仔設計之研究》,台北: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永仁(1990)〈技術士技能檢定及發證辦法的修正─由烘焙工業的轉型期談起〉,《烘焙工業》32: 48-9。
黃瀅諭(2007)《咖啡連鎖店購買決策行為之比較研究:以星巴克與85 度C 為例》,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勳(2004)《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啟政(2002)〈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到消費的文化經濟學:從階級做為施為機制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學刊》28: 153-200。
詹益昕(2006)《咖啡連鎖店之市場區隔與定位研究─以中市星巴克及85℃為實證分析》,台中: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劉倩華(2009)《天母地方意象的建構與轉化:布爾喬亞的記憶與認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
蔡文芳(2001)《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台北星巴克(Starbucks)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松翰(2008)《消費者對連鎖式咖啡店之消費體驗價值與滿意度的關係研究-以台南地區八十五度C 與星巴克為例》,高雄: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錫淵(2007)《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影響品牌忠誠度之探討 —以85 度C 連鎖咖啡為例》,台南: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明玲(2007a)〈當MBA 遇見蛋糕〉,《天下雜誌》363: 70-2。
謝明玲(2007b)〈美食暢銷關鍵字:排隊‧限量‧等待〉,《天下雜誌》363: 78-9。
謝祝芬(2009)《武昌街一段七號─他和明星咖啡廳的故事》,台北:圓神。
魏連城(1994)〈日本烘焙品管制度之借鏡〉,《烘焙工業》56: 62-3。
蘇一貴(2007)《台灣咖啡連鎖業國際進入策略之研究-以85 度C 為例》,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