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3: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嘉瑜
研究生(外文):Wang,Chia-Yu
論文名稱: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處遇經驗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vention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ers in the Child and Youth Placement Agencies
指導教授:張秀玉張秀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Hsiu-Yu
口試委員:魏希聖胡慧嫈
口試日期:2010-06-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處遇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
外文關鍵詞:interventionchild and youth placement agenciessocial work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52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主要探討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處遇現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者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收集及分析研究資料,透過一對一深度訪談的方式,總共訪談七位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的社會工作者。
本研究結果包括下列三個部分:
一、社會工作者對處遇的看法:
訪談對象對處遇的理解偏向進行整體性的需求評估,對處遇亦有相關詞彙的呈現,如處遇計劃、策略、技巧,這些都代表服務提供的其中一環,如處遇計劃是需要共同討論,且必要或危機時需要透過團隊的討論以激發不同的想法或是方案擬訂。
二、社會工作者選擇處遇策略的評估依據:
訪談對象對處遇策略的選擇多半以折衷與優勢觀點為主,視案主需求或是特質做為依據,進而選擇適合的策略或是方法;也認為優勢觀點應該要去除懲罰、放大案主的優點,期待案主能夠為自己注入新能量。
三、處遇執行的困難與因應的方式
訪談對象在執行處遇上,通常會遇到與生活輔導員合作的困難、專業團隊人員溝通的困難、個人與專業價值觀的兩難、初步專業關係建立的困難、安置資源的不當使用、文化體制下的框架、替代性創傷等困難。但在這些困難下,訪談對象會建構屬於自己的因應方式,分別是工作者本身、專業知識與能力之加強、督導支持與功能發揮、水平式溝通學習、組織共識的凝聚、與個管社工對話清晰。
研究者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針對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的建議:
評估處遇流程的適切性、積極面對處遇過程中的阻礙,進而規劃、運用「腦力激盪術」工作模式
二、針對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的建議:
推展安置前、中、後的處遇圖像、鼓勵相關工作人員參與和形成充權團隊、看見安置兒少的優勢,協助兒少發現自身能量。
三、針對實務運作上的建議:
網絡資源之願景目的之釐清、部門內部至外部整合、妥善使用衝突管理。

關鍵字:處遇(intervention)、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child and youth placement agencies)、社會工作者(social workers)。

Interven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work service. It required social workers to ensure clients’ problems, needs,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nd then to assess, evaluate, and develop plans and objectives on the case. Of course, this process may be affect by certain factors. 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through one to one interviews, and discussed the findings from three part: First, the view of social worker for Intervention; second, the strategy social workers selected which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during Intervention; third, any related factors which may affect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intervention of participants is based on the overall needs assessment. Some related terms, such as at intervention plans, strategies, techniques, are all represented to one part of service delivery.
Second, compromise and strengths perspective .And it also regarded the demand and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clients, in order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or methods. Moreover, participants think it should also be able to help clients with new energy for themselves.
Third, participants usuall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co-operation with life counselor , communi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team-staff,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values of the dilemma, the initial difficulties of the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building, improper use of placement resources, framework of cultural system, and alternative trauma. But participants will build their own coping strategies, such a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strengthen, the support of supervision functioning, horizontal communication learning, organizational solidarity, well communication with social worker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social workers in child and youth placement agencies: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reatment process、be active to face the obstruct in treatment process, and then to plan、to make use of 「brainstorming」mode.
2.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 and youth placement agencies: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placement ‘s before、during and after, encourage related the staff participation and to form empowerment team , to see the advantage of child and youth from Placement Agencies, to help child and youth for finding themselves energy.
3. The recommendations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o clarify the purpose of vision from network resource、department integration from Internal to external、proper to use Conflict Management.


Key Words: intervention、child and youth placement agencies、social workers

目錄
中文摘要------------------------------------------------------------5
英文摘要------------------------------------------------------------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8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三節 研究之重要性-----------------------------------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之介紹 ----------------------14
第二節 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之角色與功能 ------18
第三節 處遇的定義與內涵-------------------------------22
第四節 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處遇理論基礎之探討-----------26
第五節 影響社會工作者處遇執行之相關因素---------------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40
第二節 訪談對象的選取----------------------------------42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44
第四節 研究倫理----------------------------------------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社會工作者對處遇的看法--------------------------51
第二節 處遇執行的現況與影響處遇執行的因素--------------58
第三節 處遇執行的困難與因應方式------------------------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及討論---------------------------------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8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114
第四節 研究反思---------------------------------------116

參考書目---------------------------------------------------------120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125
附錄二 訪談大綱--------------------------------------------------126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2011)。全國少年福利機構學員統計表。取自www.cbi.gov.tw/CBI_2/upload/864ea340-d7c1-4da6-8606-4c369ff683dd.xls.
王明鳳、黃誌坤、姚淑吟、李淑惠(2009)。誰充誰的權?育幼院青少年院生充權服務方案之省思。99年東海大學社會工作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p. 40-48)。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王筱寍(2006)。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形式之看法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鈺婷、林秀芬、林燕婷、謝如玲、羅嘉鈴(2009)。安置,最好?談兒保社會工作者安置決策之難。99年雙十年華、百年議題-困境下的台灣社會工作新能量研討會論文集(pp. 214-240)。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王增勇(2002)。社會工作者專業自覺的初探。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90-2412-H-010-002)。
全國法規網(2011)。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3.
全國法規網(2011)。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取自http://social.tncg.gov.tw/doc/young/young_rule01.pdf.
吳敏欣(2009)。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保護處遇策略。東海大學社會工作論文發表會(pp. 52-64)。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宋麗玉(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一個批判的導論。理論與政策10(1),138-140。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著(2008)。社會工作理論—處遇策略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李聲吼(2007)。多元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實務上的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17,130-142。
李懿庭(2008)。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工作人員面對學習困難院童處遇策略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自強(2000)。觸法少年安置輔導執行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李正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台北:五南。
卓雅苹(2004)。非行兒少安置輔導處遇中社會工作者知服務經驗探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瑜珍(2003)。案主的抉擇、社會工作者的兩難-不幸少女安置輔導工作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邱淑梅(2010)。早期療育社會工作之家庭處遇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吳念庭(2008)。社工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建議之探究:案主最佳利益的實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慧玲(1998)。少年非行防治對策之新福利法制觀-以責任取向的少年發展權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學集刊,7,199–23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碧雲(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胡慧嫈(2009)。一場溫馨與心的饗宴-談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處遇方案對工作人員與院生互動影響的省思。華人社會工作與兒少權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425-486),台中: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徐秀滿、蔡宗成、陳彥賓、蕭佩珊(2009)。無法抗拒的夢-兒少保社工與抗拒家
長的工作經驗。雙十年華、百年議題-困境下的台灣社會工作新能量研討會
(pp. 328-365),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台北:楊智。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淑娟(2006)。建構收容非自願少年安置機構之行動研究—從權力觀點的解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淑華(2004)「有時,沒有作為可能還比一個不恰當的介入更好」。專業化與
社工倫理學術研討會(pp. 54-55),台北,實踐大學社工系。
彭淑華總校閱(2004)。彭淑華、鄭善明、蔡嘉侞、賴宏昇、林廷華、林惠娟、
范書菁、賴月蜜、歐姿秀合著。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偉華。
曾怡芳(2000)。家庭寄養服務之社會工作處遇策略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曾華源(2004)。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倫理抉擇能力是專業責信發展的根本。社會工
作專業工作倫理兩難與抉擇辨明研討會 (pp.16-35),高雄,台灣社會工作
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發展學會、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高雄市政府社
會局。
曾華源(2006)。法院裁定少年轉向安置機構輔導服務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
託研究。
曾華源、李自強(2008)。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台北:洪葉。
馮燕(2008) 。「多元文化中對兒童少年傳播權益之保障」,政大廣電系二十週
年系慶廣電教育前瞻論壇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馮燕(2009)。從國際童指標檢視台灣兒童少年福祉-兼論保護兒少政策方向。雙十年華、百年議題-困境下的台灣社會工作新能量研討會(pp. 4-10)。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黃源協(2008)。社會工作管理(二版)。台北:雙葉。
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1985)。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
廖榮利(1983)。社會個案工作。台北:洪葉。
趙壅生(1997)。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
潘美玲(2003)。中途之家受虐少女處遇策略的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德輝、楊士隆(2004)。犯罪學(三版)。台北︰五南。
鄭艾綸(2009)。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院生之福利需求認知與服務提供意向研究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未出版,台中。
鄭善明(2007)。受虐兒童保護服務處遇模式之研究—以「生活模型」觀點分析。於「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之「全球與地方尋求共存—2007新興社會議題與社會工作研討會」,5月。台南:長榮大學。
謝秀芬(2006)。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
謝幸蓓(2008)。高風險家庭處遇模式之初探。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作者:Ritchie, J. & Lewis, J.)。台北:五南。


【西文部分】
Caplan, G. (1964).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New York: Basic Book.
Fong, R., & Furuto, S. (2005).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 Skills, Interventions, and Evaluations. CA: Newbury Park, Sage.
Johnson, L.C., & Yanca, S.J. (2001).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 (7nd Ed ).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Kadushin, A. (1980). Child Walfare Service. New York: Macmillan.
Lee, J. A. B. (1994).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Malon D. M., Mckinsey, P. D. , Thyer, B. A., & Straka, E. (2000). Social work early int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Health Social Work, 25(3), 25-32.
Myers, L. L., & Thyer, B. A. (1997). Should social work clients have the right to effective treatment? Social Work, 42(3), 288-298.
Payne, M. (1997).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2nd Ed). London, UK: Macmillan.
Raw S. D. (1998). Who is to define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ocial work clients? Social Work, 43, 81-86.
Reid, W. J., Kenaley B. D., & Colvin, J. (2004). Do some interventions work better than? A review of comparative social work experiments. Social Work Research, 28(2), 71-81.
Solomon, B. (1976).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ark, S. (2006). Cultual Diversity and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