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2011)。全國少年福利機構學員統計表。取自www.cbi.gov.tw/CBI_2/upload/864ea340-d7c1-4da6-8606-4c369ff683dd.xls.
王明鳳、黃誌坤、姚淑吟、李淑惠(2009)。誰充誰的權?育幼院青少年院生充權服務方案之省思。99年東海大學社會工作論文發表會論文集(pp. 40-48)。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王筱寍(2006)。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形式之看法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鈺婷、林秀芬、林燕婷、謝如玲、羅嘉鈴(2009)。安置,最好?談兒保社會工作者安置決策之難。99年雙十年華、百年議題-困境下的台灣社會工作新能量研討會論文集(pp. 214-240)。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王增勇(2002)。社會工作者專業自覺的初探。國科會研究計畫(編號: NSC90-2412-H-010-002)。
全國法規網(2011)。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13.
全國法規網(2011)。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取自http://social.tncg.gov.tw/doc/young/young_rule01.pdf.
吳敏欣(2009)。以家庭為中心的兒童保護處遇策略。東海大學社會工作論文發表會(pp. 52-64)。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宋麗玉(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一個批判的導論。理論與政策10(1),138-140。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著(2008)。社會工作理論—處遇策略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李聲吼(2007)。多元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實務上的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17,130-142。李懿庭(2008)。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工作人員面對學習困難院童處遇策略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自強(2000)。觸法少年安置輔導執行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李正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台北:五南。
卓雅苹(2004)。非行兒少安置輔導處遇中社會工作者知服務經驗探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瑜珍(2003)。案主的抉擇、社會工作者的兩難-不幸少女安置輔導工作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邱淑梅(2010)。早期療育社會工作之家庭處遇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吳念庭(2008)。社工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建議之探究:案主最佳利益的實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慧玲(1998)。少年非行防治對策之新福利法制觀-以責任取向的少年發展權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學集刊,7,199–231。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碧雲(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胡慧嫈(2009)。一場溫馨與心的饗宴-談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處遇方案對工作人員與院生互動影響的省思。華人社會工作與兒少權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425-486),台中: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徐秀滿、蔡宗成、陳彥賓、蕭佩珊(2009)。無法抗拒的夢-兒少保社工與抗拒家
長的工作經驗。雙十年華、百年議題-困境下的台灣社會工作新能量研討會
(pp. 328-365),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張秀玉(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台北:楊智。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淑娟(2006)。建構收容非自願少年安置機構之行動研究—從權力觀點的解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彭淑華(2004)「有時,沒有作為可能還比一個不恰當的介入更好」。專業化與
社工倫理學術研討會(pp. 54-55),台北,實踐大學社工系。
彭淑華總校閱(2004)。彭淑華、鄭善明、蔡嘉侞、賴宏昇、林廷華、林惠娟、
范書菁、賴月蜜、歐姿秀合著。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偉華。
曾怡芳(2000)。家庭寄養服務之社會工作處遇策略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曾華源(2004)。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倫理抉擇能力是專業責信發展的根本。社會工
作專業工作倫理兩難與抉擇辨明研討會 (pp.16-35),高雄,台灣社會工作
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發展學會、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高雄市政府社
會局。
曾華源(2006)。法院裁定少年轉向安置機構輔導服務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
託研究。
曾華源、李自強(2008)。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台北:洪葉。
馮燕(2008) 。「多元文化中對兒童少年傳播權益之保障」,政大廣電系二十週
年系慶廣電教育前瞻論壇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馮燕(2009)。從國際童指標檢視台灣兒童少年福祉-兼論保護兒少政策方向。雙十年華、百年議題-困境下的台灣社會工作新能量研討會(pp. 4-10)。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黃源協(2008)。社會工作管理(二版)。台北:雙葉。
黃維憲、曾華源、王慧君(1985)。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
廖榮利(1983)。社會個案工作。台北:洪葉。
趙壅生(1997)。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
潘美玲(2003)。中途之家受虐少女處遇策略的探討。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德輝、楊士隆(2004)。犯罪學(三版)。台北︰五南。
鄭艾綸(2009)。兒童及少年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院生之福利需求認知與服務提供意向研究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未出版,台中。
鄭善明(2007)。受虐兒童保護服務處遇模式之研究—以「生活模型」觀點分析。於「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之「全球與地方尋求共存—2007新興社會議題與社會工作研討會」,5月。台南:長榮大學。
謝秀芬(2006)。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
謝幸蓓(2008)。高風險家庭處遇模式之初探。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作者:Ritchie, J. & Lewis, J.)。台北:五南。
【西文部分】
Caplan, G. (1964).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 New York: Basic Book.
Fong, R., & Furuto, S. (2005). Culturally Competent Practice, Skills, Interventions, and Evaluations. CA: Newbury Park, Sage.
Johnson, L.C., & Yanca, S.J. (2001).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 (7nd Ed ).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Kadushin, A. (1980). Child Walfare Service. New York: Macmillan.
Lee, J. A. B. (1994).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Malon D. M., Mckinsey, P. D. , Thyer, B. A., & Straka, E. (2000). Social work early int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Health Social Work, 25(3), 25-32.
Myers, L. L., & Thyer, B. A. (1997). Should social work clients have the right to effective treatment? Social Work, 42(3), 288-298.
Payne, M. (1997).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2nd Ed). London, UK: Macmillan.
Raw S. D. (1998). Who is to define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ocial work clients? Social Work, 43, 81-86.
Reid, W. J., Kenaley B. D., & Colvin, J. (2004). Do some interventions work better than? A review of comparative social work experiments. Social Work Research, 28(2), 71-81.
Solomon, B. (1976). 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ark, S. (2006). Cultual Diversity and Social Work.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