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2 12: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紫吟
研究生(外文):Zi-yin Liao
論文名稱:福山王氏父子及其《天壤閣叢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Wangs - Father and Son of Fushan with their《Tian Rang Ge Cong Shu》
指導教授:丁原基丁原基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天壤閣叢書》王懿榮王祖源福山王氏
外文關鍵詞:《Tian Rang Ge series》Wang Yi-RongWang Zu-YuanThe Wangs of Fush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山東福山王氏為歷跨明、清兩代之名門望族,歷代為官,著述頗豐。王祖源、王懿榮父子俱性耽金石古玩,嗜好收藏與鑑賞。王祖源因作《內功圖說》留名於近代武術史;王懿榮曾奏請朝廷續修《四庫全書》,更為第一位審定甲骨文為商代古文,奠定甲骨文研究之始,開闢中國學術之新紀元。然惜其尚未對甲骨文進行深入之研究與詮釋,便於發現甲骨文後第二年(1900)於庚子難中自戕殉國。

  邇來研究叢書之學者、專家益增,卻未見於王氏《天壤閣叢書》之鑽研。該叢書源於祖源爲家塾教育所刊刻;其子懿榮克紹箕裘之傳,亦協助父親肆力搜訪。《天壤閣叢書》為王氏父子節衣食之資,歷時二十餘年共同編纂刊行。其所收《莆陽黃御史集》,版本較乾隆《四庫全書》本為優。韓人著作《東古文存》為海內外唯一刻本。《天壤閣叢書》據《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收小學音韻之書,為類獨繁。」為其特色。此外,王氏廣收鄉賢文獻,並影響近代著名學者王獻唐,引領後世風潮。

  本編以「福山王氏父子及其《天壤閣叢書》研究」為題,意同「高郵王氏」,希藉以表彰福山王氏父子百餘年來鮮為人闡發之行誼及其刊刻叢書之功績。
  The Wang family from Fushan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a family of great status from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y have held positions within the government and have written countless books. Among the family members are Wang Zu-Yuan and Wang Yi-Rong, a father and a son, that has great interest in the collection and studies of ancient artifacts and epigraphy. Wang Zu-Yuan is well-known in the history of martial art with the writing of《Nei Gong Tu Shuo》;Wang Yi-Rong once appealed to the Emporer to initiate a project on the revision of 《Si Ku Quan Shu》. Wang Yi-Rong is well-known for being the first person to identify that Oracle bone scripts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Shang dynasty. He set the foundation of Oracle bone scripts research and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Chinese Academic. Two years after the discovery of the Orcale bone scripts (1900A.D.) he was sacrificed during the invasion of Eight Nation Alliance before he was able to drill deeper into the research of Oracle bone scripts.
  Despit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researchers and scholars studying collections or book series, nothing came close to Wang and his research on《Tian Rang Ge Cong Shu》. This collection from Wang Zu-Yuan was initially meant to educate his descendants. One of his sons, Wang Yi-Rong decided to picked up the research of the series, and started helping his father to collect the different series of literature.《Tian Rang Ge Cong Shu》took them more than 20 years to complete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ir hardship, time and effort. One of their collection named 《Pu Yang Huang Yu Shi Ji》is a more superior edition as compared to what is found within Emperor Qian-Long’s《Si Ku Quan Shu》. The Korean writing《Dong Gu Wen Cun》is the only woodblock - printed edition worldwide. According to the《Revised Si Ku Quan Shu catalogue’s summary》, 《Tian Rang Ge Cong Shu》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 It has complete collection on the creation, inton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focus on intonation. The Wangs also collected a wide variety of local arts and writings, which had influenced modern day famous scholar Wang Xian-Tang among many others.

  The title of this research is named「The Wangs - Father and Son of Fushan with their《Tian Rang Ge Cong Shu》」, shares the same reason as「The Wangs of Gaoyou」: To pay tribute to The Wangs father and son of Fushan for what they have done for their selfless sacrifice and morality in academic and woodblock printed writings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These good deeds went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most people and this research is also to raise awareness on the Wang family of Fushan.
上 篇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旨趣.......................................................................6
  第二節 研究方法.................................................................................7
  第三節 《天壤閣叢書》編纂者諸說釋疑................................................8
    一、同治年間刊刻.........................................................................10
    二、光緒年間刊刻.........................................................................11
    三、其他......................................................................................14
    四、編纂者論...............................................................................15
      附錄:編纂者考訂相關一覽表..................................................18
第二章 王氏父子生平及其藏書................................................................21
  第一節 王祖源家世與生平..................................................................21
    一、王祖源家世............................................................................21
      附錄:家世簡述表..................................................................25
    二、王祖源生平............................................................................26
  第二節 王懿榮生平及其交遊與仕宦.....................................................28
    一、生平......................................................................................28
    二、交遊......................................................................................29
    三、仕宦......................................................................................34
    附錄:年譜簡編............................................................................36
  第三節 王氏父子藏書.........................................................................40
第三章 王氏父子著述及其學術思想..........................................................42
  第一節 王祖源著述及其學術思想.........................................................42
    一、著述........................................................................................42
    二、學術思想..................................................................................45

      (一)思想背景..........................................................................45
      (二)王士禎之影響...................................................................47
  第二節 王懿榮著述及其學術思想.........................................................48
    一、著述.......................................................................................48
    二、學術特點................................................................................54
      (一)植基於儒家思想................................................................54
      (二)承襲乾嘉學風...................................................................57
      附錄:王懿榮奏疏一覽表.........................................................66

下 篇
第四章 《天壤閣叢書》收書源流與特色......................................................67
  第一節 收書源流................................................................................67
    一、先人著作..................................................................................68
    二、友朋餽贈..................................................................................70
    三、徵訪鈔錄..................................................................................72
    四、個人撰作..................................................................................76
    五、其他........................................................................................86
  第二節 收書特色................................................................................92
    一、傳承福山王氏著作....................................................................92
    二、收錄魯地當朝文人著作..............................................................93
《天壤閣叢書》各書撰者時代與地域分布...................................94
    三、多小學音韻之書........................................................................96
附錄:《天壤閣叢書》各冊類目一覽表..........................................98
    四、存藏罕見文獻.........................................................................100
    五、保存鄉邦民情著作...................................................................103
    六、廣傳實用書籍.........................................................................104
第五章 《天壤閣叢書》之版式、行款及其卷數釋疑......................................107
  第一節 版式與行款...........................................................................107
  第二節 卷數釋疑..............................................................................108
第六章 《天壤閣叢書》之文獻價值...........................................................111
  第一節 參互校讎,彙編善本.............................................................111
  第二節 撰作題記,啟發治學途徑......................................................116
  第三節 補史傳之不足.......................................................................119
  第四節 提供研究王氏父子生平之資料................................................121
第七章 結論........................................................................................124
參考文獻/引用及參考書目:
本書目分經、史、子、集、叢書分部,前代依撰者生年次其先後;當代則依出版年代序之。

一、參考書目
經:
《尚書》       漢孔安國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
《尚書今古文注疏》  清孫星衍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12月
《同文尚書》     清牟 庭     濟南 齊魯書社出版 1981年
《說文聲讀表》    清苗 夔     清道光二十二年理董居刊本
《說文聲讀表》    清苗 夔     清光緖十四年南菁書院刊本
《十三經清人注疏》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 1983年5月

史:
《新唐書》      宋歐陽修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2月
《道光遵義府志》   清平翰等修;清鄭珍、莫友芝纂 成都 巴蜀書社 2006年
《秦前文字之語》   清陳介祺     濟南 齊魯書社   1991年4月
《古印偶存》     清王石經     清光緖十六年鈐印本
《清史稿列傳》    清趙爾巽等撰   臺北 明文出版社  1985年5月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     臺北 藝文印書館印行 2004月3月
《鐵雲藏龜》     清劉 鶚  長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年12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清胡玉縉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 1964年1月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王雲五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2年
《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1895-1898)》   林能士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1972年12月
《清朝文化東傳の硏究:嘉慶.道光學壇と李朝の金阮堂》 〔昭和〕藤塚鄰
 京都市 國書刊行會  1975年4月
《王漁洋詩論之研究》 黃景進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6月
《中國文學理論》   劉若愚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81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 戲曲、曲藝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北京;上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3年8月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 屈萬里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84年7月
《清代傳記叢刊》   周駿富輯   臺北 明文出版社   1985年5月
《清代人物傳稿》   清史編委會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12月
《清代閨閣詩人徵略》 施淑儀    上海 上海書店    1987年5月
《山東方志匯要》   王桂雲編   銀川市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9月
《古籍叢書概說》   劉尚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12月
《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林慶彰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0年3月
《清代七百名人傳》  蔡可園    臺北 廣文書局     1990年4月
《文獻學講義》    王欣夫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年1月
《山東通史》     孫祚民主編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2年8月
《山東文獻書目》   王紹曾主編  濟南 齊魯書社     1993年12月
《甲骨文之父王懿榮》 呂偉達主編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1995年12月
《中國文學史》    章培恒、駱玉明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6年
《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 濟南 齊魯書社
 1996年12月
《國學概論》       錢 穆   臺北 商務印書館   1997年
《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 劉兆祐   臺北 臺灣書店    1997年6月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   長沙市 嶽麓書社   1998年8月
《文獻家通考》      鄭傳章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年6月
《元嘉造像室藏甲骨文字》 胡厚宣   北京  北京圖書館  2000年
《張之洞傳》       劉 平  蘭州市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0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 董愷忱、范楚玉主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0年6月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9月
《疑年録集成》   賈貴榮、殷夢霞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2年9月
《馮惟敏、馮溥、李之芳、田雯、張篤慶、郝懿行、王懿榮年譜》 劉聿鑫主編
 山東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
《清代山東名儒》  田漢雲      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0月
《山東著名藏書家》 杜澤遜、程遠芬  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0月
《治學方法》    劉兆祐      臺北 三民書局    2004年10月
《齊魯文化通史》  朱亞非、石玲、陳冬生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12月
《藏書家》     齊魯書社編   濟南 齊魯書社     2005年2月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二編》 潘美月、杜潔祥主編  臺北縣 花木蘭出版社
 2006年3月
《中華名門才俊:王氏名門》 張弘、靳力主編 濟南 泰山出版社  2005年5月
《人民治理黃河六十年》 黃河水利委員會编 鄭州市 黃河水利出版社 2006年
《孔子世家譜》    孔德成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6年
《山東文獻集成》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6年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 宋建成 臺北縣  花木蘭出版社  2006年3月
《山東文獻集成》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6年
《郡邑叢書的定義和內容》 林照君  臺北縣 花木蘭出版社  2007年9月
《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五編》 潘美月、杜潔祥主編 臺北縣 花木蘭出版社
 2007年9月
《福山縣志稿》      王陵基修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7年10月

集:
《蘇軾書豐樂亭記(無缺字本)》 宋蘇軾  北京 中國書店出版社 1993年8月
《漁洋詩話》        清王士禎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9年11月
《藏書紀要》        清孫從添  臺北 廣文書局   1987年12月
《漁洋山人精華錄會心偶筆》 清伊應鼎  臺北 廣文書局   1968年7月
《潛研堂集》        清錢大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石洲詩話》        清翁方綱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揅經室集》        清阮 元  臺北 世界書局   1964年2月
《碑傳集》         清錢儀吉錄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年1783
《吳興藏書錄》     清鄭元慶錄;范鍇輯 臺北 世界書局 1980年10月
《王氏四種》        清王 筠  清咸豐二年刊本1784
《定盦續集》        清龔自珍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
《翠墨園語》        清王懿榮  上海 上海書店   1994年12月
《清道人遺集失稿》     清李瑞清  臺北縣 文海出版社 1973年12月
《碑傳集補》        清閔爾昌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藏園群書題記》      清傅增湘  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89年6月
《王文敏公遺集》      清劉承幹  臺北縣 文海出版社 1973年12月
《斠經室初集》       清尹彭壽  光緒二十一年尚志堂刊本1895

《清初鼓詞俚曲選》     劉階平編著 臺北 正中書局   1968年
《談龍錄;石洲詩話》   陳邇冬校點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年1月
《賈鳧西木皮詞校注》  關德棟、周中明校注 濟南 齊魯書社 1982年10月
《雙行精舍書跋輯存》  山東省博物館輯錄 濟南 齊魯書社  1983年8月
《顧黃書寮雜錄》      王獻唐 濟南 齊魯書社     1984年1月
《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林慶彰 臺北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1994年6月
《王懿榮集》        呂偉達主編 濟南 齊魯書社   1999年3月
《王士禎與清初詩歌思想》  黃 河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
《清人文集別録》    張舜徽 武漢市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年3月
《劉鶚集》       劉德隆整理 長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年12月
《明清書法史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華人德、葛鴻楨、王偉林主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叢書:
《知不足齋叢書》   清鮑廷博   臺北 興中書局出版 1964年12月
《知不足齋叢書》   清鮑廷博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年
《雪泥書屋全書》   清牟 庭   清棲霞牟氏刊本
《士禮居黃氏叢書》  清黃丕烈   民國乙卯年(1915)上海石竹山房影印本
《滂喜齋叢書》    清潘祖蔭   清光緖吳縣潘氏京師刊本
《天壤閣叢書》 清王祖源、王懿榮 光緒間福山一雲精舍從王氏家刊本重印本
《重編本皇清經解續編》 清王先謙編;王進祥重編 臺北 漢京文化 1980年
《靈鶼閣叢書》    清江 標   元和江氏湖南使院刊本
《雙楳景闇叢書》   清葉德輝   清光緖至宣統間長沙葉氏園重刊本
《雪堂叢刻》     清羅振玉   民國四年上虞羅氏排印本
《雪堂叢刻》     清羅振玉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0年5月
《積學齋叢書》 清徐乃昌 臺北縣 藝文印書館 清光緖間南陵徐氏刊本影印
《四部叢刊初編》   清張元濟等輯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   1926年
《聚學軒叢書》    清劉世珩   清光緖間貴池劉氏刊本
《聚學軒叢書》    清劉世珩   貴池劉世珩甫繼庵校刊本印行本
《求恕齋叢書》    清劉承幹   民國間吳興劉氏刊本

《百部叢書集成》    藝文印書館編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9年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沈雲龍主編  臺北縣 文海出版社 1973年12月
《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叢書集成新編》   新文豐出版社編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1月
《中國叢書綜錄》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2月
《叢書集成續編》   藝文印書館編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4年6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 臺南縣 莊嚴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9月
《續修四庫全書》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彙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12月
《天津圖書館孤本秘籍叢書》 天津圖書館編輯 北京 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
 複製中心 1999年
《中國版本文化叢書》 任繼愈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年12月
《中華再造善本》   北京圖書館編輯部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
《石刻史料新編》   新文豐出版社編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2006年7月
《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華東卷》 國家圖書館編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7年10月

二、期刊論文
〈王祖源與《天壤閣叢書》〉 王恒柱 《山東圖書館季刊》第1期 1994年12月
〈鄭珍《說文逸字》論略〉 袁本良 《貴州大學學報》第1期 貴州 貴州大學
 2000年7月
〈鄭珍《說文逸字》論略〉 袁本良 《貴州大學學報》第1期 2000年7月
〈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 簡宗梧、游適宏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
 臺中 逢甲大學 2002年11月
〈조선金正喜의《東古文存》에대한再論〉 〔韓〕朴現圭 《東亞人文學》
 第9號 韓國 東方人文學院 2003年
〈少林武術之謎的形成與破譯〉 蔡寶忠 《瀋陽體育學院學報》第3期
 山西省體育局 山西省體育報刊社 2003年
〈乾嘉知識分子“立言為上”的價值取向〉 王明芳 《東岳論叢》第4期 山東
 山東大學 2003年7月
〈伊應鼎與《漁洋山人精華錄會心偶筆》〉 陳汝潔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4年4月
〈十九世紀山左學者馬國翰與許瀚之文獻學〉 丁原基 《國家圖書館館刊》
 94年第2期 臺北 國家圖書館編輯委員會 2005年12月
〈《四庫總目.黃御史集》提要辨正〉 李最欣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
 浙江 杭州師範大學 2007年9月
〈王士禛、趙執信交惡真相考〉 陳汝潔、劉聿鑫 《文史哲》第314期 山東
 山東大學 2009年9月
〈朝鮮時代的韓國以及清儒學術交流-以阮堂金正喜為主〉韓 文炳贊《船山學刊》
 2011年第1期 南京 南京大學 2011年

三、學位論文
《王獻唐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硏究》 丁原基 臺北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 1993年6月
《吳大澂愙齋尺牘及其書風研究》 李彥樺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王棨律賦研究》陳鈴美 臺中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6月
《黃滔律賦研究》陳漢鄂 臺中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6月



四、網路資料
中國期刊網-文史哲  http://cnki50.csis.com.tw/kns50/Navigator.aspx?ID=CJFD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