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美玲
研究生(外文):Mei-ling Pan
論文名稱:吳郭魚的在地化歷程:養殖技術、商品行銷與生態風險
論文名稱(外文):Aspects of Tilapia's localization: breeding technology, marketing strategy and ecological risks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7
中文關鍵詞:吳郭魚台灣鯛外來種生態展演
外文關鍵詞:tilapiasTaiwan Tilapiasalien speciesecosystemenac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2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吳郭魚同時以外來種的身分及養殖界的明星魚種之姿,出現在台灣社會。一甲子的時空,這個自然之物經過社會的多次滲透與改造,並在保育聲浪日益高漲的今日,遭指認有入侵台灣淡水生態的事實。不同的時空下有不同的環境倫理,我們必須有能力判定眾人在命名外來、入侵、歸化種時的立場、利益及價值判斷,這些是否皆為社會建構,或者是自然展演說的結果?自然並非如處女地般純淨無染,事實上人類社會早已染指滲透許久,但即便社會喧擾不斷,自然亦有其自行運轉的能量與能動性,也絕非被動無聲之物。
吳郭魚入台六十四年來,接受水產技術而有幾乎大變身的品種改良,但這也因其本身生物特性而得以致之;商品行銷則以新名稱包裝,讓吳郭魚似乎成了一條「正港」台灣魚。然而,當「台灣鯛」進入本土淡水生態系,破壞台灣原生種生態平衡的事實被正視時,保育與經濟暗中拔河。事涉與主流經濟對決及生物多樣性的長遠眼光,但是根據自然展演說的立場,自然保育又似乎不是如切豆腐般一刀兩面地簡單明確。英國學者辛科利夫(Steve Hinchliffe)認為,許多主流論述均將自然壓縮成某種質量,可依據人類意志或透過文化、經濟、政治力量與爭論形塑而成;但站在為自然平反的立場上,他主張非人類亦充滿活力與動態,駁斥了「以人為中心點」的概念,認為自然在實踐過程中扮演著積極角色,透過本文對於吳郭魚在台灣的本地化歷程的探討,這樣的自然展演說似乎獲得了印證。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2
(一)去政治化的「外來種」生態風險爭議 2
(二)人定勝天的水產技術? 5
(三)社會建構論與自然展演說 6
(四)技術政治與物的能動性 8
第三節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一條故事魚 11
第一節偷渡傳奇到窮人的蛋白質:外來→歸化 11
第二節吳郭魚與台灣養殖漁業 14
(一)台灣的水產養殖歷史 14
(二)從內銷步入外銷導向 15
第三節國寶魚或窮人家的魚 17

第三章 水產技術本位vs.商品行銷 20
第一節被改造的自然:台灣的水產養殖技術 20
第二節「本土魚」的晉身:台灣鯛策略聯盟 25
(一)改名也改運 25
(二)認證履歷提高身價 27
第三節吳郭魚的技術位階與在地化、本土性 31

第四章 生態議題與外來種界定的演變 35
第一節不同立場的環境倫理與生態定義侷限 35
第二節為什麼是吳郭魚? 38
(一)國際與產官學各方背書 38
(二)自然與社會的共同創作 40
第三節生態災難的時差與社會建構 42
(一)養殖造成地層下陷的原罪與「藍色革命」 42
(二)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的破壞者 44
(三)橘逾淮為枳? 48

第五章 結論 51
(一)養殖技術.魚種.水土資源 51
(二)商品行銷創造出新的「本土魚」 52
(三)生態風險的時空變貌 54
參考文獻

Haraway, D. 1991. “Situated knowledges: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and the privilege of partial perspective”, in D. Haraway (ed.)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
Hinchliffe, Steve。2009。《自然地理學──社會、環境與生態》(盧姿麟譯),台北,韋伯文化。
Hughes, Thomas。2004。〈美國的電氣化過程:系統建構者〉(楊佳羚、林宗德譯),《科技渴望社會》,(pp.19 – 77),台北:群學。
Langdon, Winner。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轉引自《科技渴望社會》,(pp.123 – 150),台北:群學。
Shiva,Vandana。2009。〈生物多樣性及人民的知識〉、〈與多樣性和平共處〉,《生物剽竊》, (楊佳蓉、陳若盈),台北巨流, pp75-98,pp115-133
Sismondo, Sergio。2004。《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台北,群學。
吳雅琪。2006。《外來種琵琶鼠魚生物學探討與可行去除法之建議研究》,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譯)。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吳聲海。2003。〈入侵種動物?從定義談起〉,《入侵種生物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p.99 - 102),台北: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絡論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4: 65-108。
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 141-168。
胡舜智。1976。〈吳郭魚類引進台灣的再檢討〉,《中國水產》280: 4-5。
胡興華。2004a。《拓漁台灣》,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
胡興華。2004b。《台灣的養殖漁業》,台北,遠足文化。
徐雅各。2005。〈台灣鯛的崛起〉,《科學發展》385: 6-11。
莊建隆。2005。〈聖.彼得的魚〉,《台灣魚故事》,台北,遠流出版社。
郭金泉、陳永松。2002。〈水產養殖的生態角色與保護自然生態的主張〉,《看守台灣》2(4): 260-270。
陳永松。2002。《發展台灣有機水產養殖的展望》,宜蘭:宜蘭技術學院農推會。
陳同白。1957。〈吳郭魚引進台灣之檢討〉,《中國水產》55: 3-5。
陳瑞麟。2001。〈社會建構中的「實在」〉,《政治大學哲學學報》7: 97-126。
陳義雄。2005。〈台灣淡水魚類資源現況及外來種入侵危機〉,《台灣地區入侵水產生物現況及防治策略研討會論文集》(pp. 15-3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陳毅峰。1999。〈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從殖民主義對自然的社會建構及環境資源的經營談起〉,《環境與世界》3: 55 - 68。
陶天麟。2008。〈外來種淡水魚類入侵因素之現況分析〉,《台灣淡水魚類保育現況及其威脅因素之專家意見探討》(pp. 55-72),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曾明義。2005。《吳郭魚出口加工產業現況分析》, 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晴賢。2005。〈外來種淡水生物對於台灣水域生態的衝擊與管制之建議〉,094-007科經(研),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湯奇霖。2007。《教科書內容及教師對「外來種」之詮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健兒。1990。《台灣吳郭魚產業發展潛力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2002。〈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與社會》2: 1-57。
廖一久。1997。〈台灣的水產養殖現況與展望〉,《福壽新雜誌》4: 9-16。
劉富光、陳榮華、張湧泉、吳純衡、蔡慧君、高淑雲。2008。《吳郭魚168》,台北: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劉富光、陳榮華、張湧泉、張格詮。2008。〈吳郭魚的選育與保種策略〉,《台灣水產學會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摘要集》,台北:水試所
劉富光。2008。〈台灣淡水養殖漁業發展之願景〉,《海洋高雄》19: 26-30。
劉富光。2010。〈由外來種淡水養殖談台灣的引種問題與對策〉,《水試專刊》20: 20-25。
潘美玲。2010。〈愛憎吳郭魚─經濟功臣?生態殺手?〉,《經典》145: 78-93。
謝文祥。1999。《生物多樣性的社會建構──環境社會學觀點》,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妤儒。2008。〈「不願面對的真相」影評〉,《科技、醫療與社會》6: 231-23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慨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頁72-84。
2. 古允文、詹宜璋(1998),「台灣地區老人經濟安全與年金政策:社會排除觀點初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頁191-225。
3. 呂朝賢(1996),「貧窮女性化與貧窮程度的性別差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2),頁221-256。
4. 李萍、李瑞金(2004),「台北市外籍新娘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籍配偶為例」,社教雙月刊,119,頁4-20。
5.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期,p109-116。
6. 張世雄(2001),〈社會救助、新貧窮問題與多層次-多面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5,頁55-71。
7. 潘淑滿(2004)a,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85-131。
8. 胡舜智。1976。〈吳郭魚類引進台灣的再檢討〉,《中國水產》280: 4-5。
9. 陳同白。1957。〈吳郭魚引進台灣之檢討〉,《中國水產》55: 3-5。
10. 陳毅峰。1999。〈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從殖民主義對自然的社會建構及環境資源的經營談起〉,《環境與世界》3: 55 - 68。
11. 劉富光。2008。〈台灣淡水養殖漁業發展之願景〉,《海洋高雄》19: 26-30。
12. 42. 林素貞、呂政霖 (2002),「人造纖維業產業關聯與能源及二氧化碳乘數效應」,工業污染防治,第21卷,第1期,pp.1-17。
13. 44. 林素貞、張翊峰(1995) ,「以投入產出分析產業能源耗用與污染排放量之關聯性—以1991 年台灣地區為例」,能源季刊,第25卷,第4期,pp.52~74。
14. 46. 馬維揚(2001),「TET-LCD產業重大投資之產業關聯分析」,產業金融季刊,第111期,pp.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