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秀雯
研究生(外文):Shiou-wen Wang
論文名稱:台北市建國假日花市「自然」的塑造與想像
論文名稱(外文):The Making and Imagination of “Nature”: An Analysis of the Jianguo Holiday Flower Market, Taipei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8
中文關鍵詞:建國假日花市植物都市自然自然商品化
外文關鍵詞:Jianguo Holiday Flower Marketplanturban naturecommodification of na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都市自然」(urban nature)的轉化源自人類環境意識隨時代不斷的改變。近年來全球環境生態衝擊人類生活,引發人們環境保護及自然意識,進而深化為環境主義。人們關懷自己的生活環境,使得對於自然的意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城市裡出現各種塑造自然的活動。而自然成了好商機,近晚興起家庭園藝風氣,利用家居空間蒔花弄草,實踐居家綠意生活。建國假日花市裡販賣「草木盆栽打造居家小花園」、「打造私家自然空間」等商機,自然因而有了交換價值,成為新消費文化趨勢。這現象使得自然與人的關係溶解在市場關係裡。花市成為都市居民透過貨幣交換取得象徵自然的花木產品的交易場域,也透過感官滿足難得接觸大自然的都市人需求。其中,植物扮演特別的角色,既是自然元素,以其綠意象徵自然生機,也是人工培育和商品化的自然。花市中的自然不再是山野大地的自然,而是「都市自然」,通過花卉產業和花市組織的中介,在商品化的交易過程中,形成特殊的樣貌和意義,也是召喚市民的自然想像和自然接觸的重要媒介。
本研究以自然在交易過程中如何展現和塑造為分析重點,提出針對「都市自然」的新探討方式。都市自然是「城市–自然形構」(city-nature formations)的一環,並非都市的附加物,而是發生且形成於城市中的建構與變化。
然而,對於都市自然是商品與非商品的對立之說、城市與自然的二分、或者來自於景觀美化到生態環保的論述說法,需要更具體的由花市的交易現場買賣互動探究這些評斷的問題。因此,企圖提出一種觀察都市自然之生產與意義的特殊研究方向:市場交易過程中的自然。本研究以花市中的自然展示和交易來探討城市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論證花市不僅止於花草樹木的買賣交易,也傳達了人們如何看待和塑造自然的訊息。再者,本文主張市場運作取決於行動者及其構築的社會關係,這是有別於主流經濟學市場機制的經濟社會學觀點,藉此探討城市中商品化自然的社會向度。在花市裡,透過植物商品化所帶來的經濟價值而促生的自然塑造,展現了人們對待與建立特殊自然的方式,主要來自農作知識傳遞,以及植物盆景的培育改良。不同性別和世代的消費者也呈現出有所差異的自然想像和植物偏好,展現了都市自然塑造的幾個社會差異向度。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發問:都市自然的形貌?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自然如何在花市中構成 4
一、花卉產業與花市研究:企管行銷與主流經濟學觀點 4
二、鑲嵌於社會關係中的市場交易 6
三、都市中自然與人的關係的形成 9
四、都市景觀的轉折:從景觀美化到生態理念 11
第三節 分析架構:花市的自然塑造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6

第二章 建國假日花市的時空與制度構成 20
第一節 花市的時空背景 20
一、台北市的花市發展歷程 20
二、台北都會區花木產銷體系 22
第二節 建國假日花市的制度組織與空間配置 25
一、組織架構 25
二、營運規章 27
三、空間配置 28
第三節 小結:建國假日花市的特質 31

第三章 花市自然的展示、生產與交易 32
第一節 自然的商品化展示 32
一、百貨公司:植物的群集與分類 32
二、展示櫥窗:植物的擺設策略 35
三、包裝促銷:植物的商品宣傳 39
第二節 推陳出新的產品:植物的流行時尚與自然生產 44
一、換裝再出發 44
二、改名也改運 44
三、玩味藝術 44
四、輕巧掌中盆 45
五、水陸兩適 46
六、四季開花 46
第三節 隱匿商品化關係的交易 47
一、自然知識的展示與交流 47
二、以自然為媒介的情感勞動 49
三、隱藏的盤算 51
第四節 都市自然的塑造 54

第四章 消費自然的想像與意義 55
第一節 遊逛者的凝視與自然想像 55
一、溜達與漫遊 56
二、取法性遊逛 58
三、工具性遊逛 60
四、心靈的自然連結 62
第二節 自然使用價值的性別差異 64
第三節 自然使用價值的世代差異 67
第四節 都市自然的想像 69

第五章 在商品與非商品之間徘徊的自然意義 71
第一節 商品交易與植物寄情下的自然 71
第二節 都市自然的形構 75

參考文獻 78
王昀(1996)《假日花市對附近地區生活環境品質與商業活動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建國假日花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王珍珊(1995)《說園解植:從人與植物的關係看都市人的生活--以台北經驗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真(2007)《阿公阿嬤田—安養機構中老人參與園藝活動歷程及其對老人健康狀況、人際關係和自我概念之影響》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白秋鳳(2009)《園藝團體方案對慢性精神病人認知、自尊及人際互動之成效》和美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向陽(2004)《十行集》,台北:九歌。
吳思涵(2004)《園藝活動對療養院慢性精神病患之影響》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依婷(2005)《台灣花卉批發市場交易資訊流的標準化設計》,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昭儀(2007)《自然意象轉化於綠色產品設計之研究-以辦公資訊產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昭華(2010)《臺北花卉批發市場遷建之政策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敏(2007)《內門鄉火鶴花產業發展與農民生活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芳怡編(1995)《空間啄木鳥:都市另類空間文化解讀》,台北:創興。
邱天助(2006)〈年齡、世代與文化〉,收於王志弘主編《反思多元文化》,台北:世新大學。
?顜貍?]2009)《園藝活動參與者態度與行為關係之探討-以涉入為中介之效果》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瑜筑(2009)《治療性園藝活動應用於觀護少年之行動研究》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甄苡(2007)《園藝治療活動對自閉症患者治療效果之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洪蘭(2005)(掌握男孩女孩學習優勢),《學前教育雜誌》2005年8月號:7-8。
紀駿傑(2003)(生態女性主義:連結性別壓迫與物種壓迫的女性主義觀點),《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十六期:295-321。
夏曉鵑(2006)〈性別的文化建構〉,收於王志弘主編《反思多元文化》,台北:世新大學。
張小珊(2006)《自然風雜貨生活》,台北:香草花園創意行銷有限公司。
張建隆(2005)《園藝活動提昇慢性精神病患認知功能》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敏(2007)《園藝活動對特殊幼兒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所碩士論文。
張雅鈴(2009)〈劉墉的湖邊花天堂〉,《花草遊戲》45:110。
許恆明(1997)《台日切花消費行為之文化價值觀與生活型態比較研究》,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登翔(1995)《建國假日花市展售行為與公共服務功能強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坤燦(2009)《最愛小花草》,台北:台視文化。
陳美儒(2009)《彰化田尾花卉產業結構化歷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筱筠(2007)《園藝治療應用於老人身心健康改善之研究-以屏東縣潮州鎮孝愛仁愛之家為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休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娟(2006)《景觀與園藝療癒介入大學生壓力減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兆良(2002)《台北啟智學校園藝課程對智能障礙者身心差異之影響》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勇郎(1995)《台中花卉消費行為與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鈺真(2005)《埔里花卉產業的人地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軍國(1995)《建國假日花市消費行為與公共服務功能強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碩士論文。
黃耀陞(2009)《以生命回顧法融入園藝活動課程對高齡者休閒效益體驗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可凡(2005)《觀光節慶活動整合行銷傳播與置入性行銷探討:以彰化縣2004台灣花卉博覽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楊葆茜(1995)《臺北市與臺中市家計單位花卉消費行為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農產運銷學系碩士論文。
葉姿芳(2006)《娛樂性農業商品之消費價值研究-以台灣地區花卉商品為例》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系碩士論文。
劉亦中(2009)《對養護機構失智老人進行園藝活動適用性的初探》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錚錚(1987)《臺北市假日花市商業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歐建良(1990)《切花生產者市場交易決策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幸蓉(1973)《臺灣花卉運銷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金龍(1992)《臺北花卉批發市場營運績效之經濟評估》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玲(2008)(「男女大不同」是科學抑或信仰?),《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2:33-47。
鄭智勇(2006)《生命的更新-園藝療法對受戒治人的影響》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瑋廷(2010)《台灣花卉拍賣的價值模式之實證分析:私有價值與共同價值》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盧貞伻(2005)《彰化縣田尾鄉花卉運銷空間結構之研究:運銷通路與散貨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賴美杏(1992)《臺北地區花卉運銷之市場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高穎超、李慈穎、吳偉立、劉怡昀、劉惠純、鄭玉菁、葉虹靈、林文蘭等(2007)《以身為度、如此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顏亮一(2007)(台灣景觀建築理論範型之研究),《文化研究月報》76。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67/journal_park671.htm.
蘇怡榮(2001)《台北市花卉批發市場之休閒化趨勢與空間條件研究》,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Benton-Short, Lisa and John Rennie Short (2008) Cities and Nature. London: Routledge.(徐苔玲,王志弘譯,未出版)
Block, Fred (2006)《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Postindustrial Possibilities)(鄭露霖等譯),台北:學群。
Dant, Tim(2009)《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龔永慧 譯),台北:書林。
Fligstein, Neil(2007)《市場的結構: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The Architecture of Markets)(鄭力軒譯),台北:學群。
Heynen, Nik, Maria Kaika and Erik Swyngedouw (2006)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politicizing the production of urban natures”, in Nik Heynen, Maria Kaika and Erik Swyngedouw (eds) In the Nature of Cities: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Urban Metabolism (pp. 1-20). London: Routledge.
Hinchliffe, Steve (2009)〈城市與自然:親密的陌生人〉,收於John Allen, Doreen Massey and Michael Pryke編《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王志弘譯)(pp. 153-202),台北:群學。
Hinchliffe, Steve (2009)《自然地理學:社會、環境與生態》(Geographies of Nature )(盧姿麟譯),台北:韋伯文化。
Lefebrve, Henri(1993)〈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Space: Social Project and Use Value),王志弘譯,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Mansvelt, Juliana(2008)《消費地理學》(Geographies of Consumption)(呂奕欣 譯),台北:韋伯文化。
Robbins, Paul (2004) Political Ecolog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Swedberg, Richard(2007)《經濟社會學原理》(Principles of Enconomic Sociology )(周長城等譯),台北:巨流。
Urry, John(2007)《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葉浩譯),台北:巨流。

台北市農會網站 http://www.tfa.org.tw/
行政院環保署網站http://www.epa.gov.tw/
建國假日花市網站 http://www.fafa.org.tw/
台北市社區綠化聯盟促進會 http://www.topgreen.org.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