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5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劉豫嬌
研究生(外文):
Yu-jiao Liu
論文名稱:
太虛大師法華思想研究─以〈法華講演錄及〈大乘妙法蓮華經懸論〉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
An Analysis of Master Taixu''s Fahua Thought─ Based on Fahua Yanjiang Lu and Dasheng Miaofa Lianhua jiag Xuan Lun
指導教授:
蔡輝振
、
王晴薇
指導教授(外文):
Ching-wei W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
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如來藏
、
法界圓覺學
、
法華玄贊
、
法華玄義
、
法華講演錄
、
法華經
、
太虛
外文關鍵詞:
Taixu
、
Lotus Sutra
、
Fahua yanjiang lu
、
Fahua Xuanzan
、
Fajie Yuanjue Xue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627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
太虛大師,師承臨濟,然早年受戒讀經、學教閱藏,於禪、華嚴、法華及唯識等皆有涉獵。故在太虛的思想中,早年以禪宗的「不立文字」為基底,進而融徹於天台的離言諦、法相(囊括華嚴、密宗)的離言自性、法性(囊括天台、禪宗)的離戲論分別,開展出「光光相映、佛佛道同」的八宗融會思想。即便是以太虛的法華思想為基礎,亦能與餘七宗互融互攝。在本篇論文中,即將以太虛大師的法華思想為基礎,探討其法華思想之源流及對法華經之分判。
探討法華思想之源流,可知早期法華經典為各宗派所通讀,但其中尤以依法華經義創宗立派之「天台宗」為法華思想之典型。天台宗之起始,源於初祖北齊慧文大師讀《中論》悟一心三觀之旨,再而傳南嶽慧思大師,依之悟法華三昧證六根清淨位;後有三祖智顗,得法華三昧前方便,方以此觀法宣法華教義。由上述天台演進歷程可知,天台最初即以修習禪觀作為修行基礎,而由禪觀般若所開展之法華思想理應列於法性空慧一類中;但在太虛〈法華演講錄〉一文中,卻將法華思想列於「法界圓覺學」一類,而非原屬之「法性空慧學」。依太虛說法,天台圓教之分乃根據五時八教之判攝,以天台法華期為佛陀圓滿覺知法界諸法之期故分。而此處需溯探「圓覺」一詞,其詞意係為象徵佛陀此生圓滿覺之時期畫分,抑或暗喻佛陀之圓滿覺知實則意指「如來藏」之無始真心?此亦列於本文中作探討。
至此,我們或許可以將太虛大師對法華經系之分判,歸入如來藏系統中;而太虛卻後又引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之思想作註解,其中思想特色何在?是否有矛盾衝突之處?此與太虛大師對於佛陀一代時教之判教體系有密切關聯,進一步也影響到後代學者諸如印順法師對法華經義的不認可態度,主張回歸原始佛教之佛陀本懷,亦與此有相當之因果關係。由此,本章節將《太虛大師全書》中之〈自傳〉、〈法華演講錄〉、〈大乘妙法蓮華經懸論〉及其他論及太虛法華思想之篇章,與僧叡〈小品經序〉、世親〈法華經論〉、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等旁涉法華思想源流之經文作一整理歸納,試圖來詮釋解說此一領域,及太虛法華思想與中國傳統法華思想源流間之關係。
Master Taixu’s received official transmission from the Linji School and also have studied the Lotus Sutra, the Huayan Sutra and the Weishi thought in earlier stages of his religious career. Therefore, he has created a system of thought that integrates the essence of Tiantai thought, the Faxiang school of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of dharma-nature (such as those expounded by both Tiantai and Chan schools) with the idea of non-attachment to words held by chan school thinkers. In Taixu’s doctri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eight schools of thought “illuminate each other like lights, and similarly are paths leading to Buddhahood.” In this thesis, I will focus on Taixu’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Lotus Sutra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doctrinal classification thought.
The Lotus Sutra has been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utr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has been practiced by masters of various schools. For example, Tiantai school was famous for their emphasis and practice of the Lotus Sutra with Huisi and Zhiyi known for their achievement in their attempts to practice the Samadhi of Universal Manifestation of Physical Forms and the Lotus Samadhi. In many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meditative texts, some written by Taixu himself, it is clear that Prajnaparamita sutra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se master’s practice of the Lotus Samadhi so it seems reasonable to categorize the practices related to the Lotus Sutra as practices related to “Faxing Konghui Xue 法性空慧學(The Teach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mptiness of Dharma Nature).” However, Taixu categorized the Lotus Sutra as a type of “Fajie Yuanjue Xue法界圓覺學 (The Teaching on the Perfect Enlightenment of Dharmadatu)” and this categorization later affected Yinshun who believed that the Lotus Sutra bears the imprint of Tathagatagharba thought that he did not quite approved.
A careful analysis of Taixu’s categorization system and the actual meaning of the labels of these categories reflects the complicated nature of Taixu’s doctrinal classification. For example, the main source of reference for Taixu’s most ext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is Kuiji’s 窺基 Fahua Xuanzhan 法華玄贊 and therefore reflects strong Weishi (counsciousness only) influence. As Taixu’s doctri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tremendously broad, maybe an analysis of such a complicated case as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tus Sutra will provide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approach to start to understand Taixu’s doctri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this thesis, Taixu’s Fahua yanjiang lu and Dashen Miaofa lianhuajing Xuanlun will be read and compared with Senjui’s “Xiaopinjing Xu (Preface to the Lesser Prajna-paramita Sutra),” Shiqin’s Fahua jinglun, Kuiji’s Fahua Xuanzan, as an important strand of thought in Taixu’s doctri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目錄 -----------------------------------------------------------------------------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
一、文本分析---------------------------------------------------------------------- 1
二、思想源流研究---------------------------------------------------------------- 1
三、思想影響探討---------------------------------------------------------------- 2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2
第二章 太虛大師生平簡述------------------------------------------------------- 5
第一節 太虛大師少年時期 (出家前~出家初期) --------------------------- 5
一、出家與受戒讀經------------------------------------------------------------- 5
二、太虛大師的開悟體驗------------------------------------------------------- 6
三、晚清至民初社會概況------------------------------------------------------- 7
四、太虛大師革命運動的發端------------------------------------------------- 7
第二節 太虛大師壯年時期 (出家初期~出家中期) ------------------------ 8
一、太虛大師的佛教革命運動------------------------------------------------- 8
二、太虛大師佛學思想的建立------------------------------------------------- 8
第三節 太虛大師中年時期 (出家中期~出家晚期) ------------------------ 11
一、教制革命─整治僧伽制度------------------------------------------------- 13
二、太虛的教育藍圖─世界佛學院------------------------------------------- 12
第四節 結語 ---------------------------------------------------------------------- 19
第三章 太虛大師《法華講演錄》中法華思想對窺基《法華玄贊》的承接與開展------------------------------------------------------------------------------------------------- 21
第一節 窺基大師《法華玄贊》思想要義---------------------------------- 21
一、太虛大師對《法華經》「會三歸一」與「會二歸一」思想的揀擇與主張------------------------------------------------------------------------------ 22
二、根植唯識的一乘義--------------------------------------------------------- 23
第二節 太虛大師《法華講演錄》中的法華思想--------------------------- 24
一、境行果的分判--------------------------------------------------------------- 25
二、對一乘因的詮釋------------------------------------------------------------ 26
三、太虛大師對《法華經》「會三歸一」與「會二歸一」思想的揀擇與主張--------------------------------------------------------------------------- 27
四、太虛大師對窺基大師思想的承接─《法華演講錄》--------------- 29
五、太虛大師對智者大師思想的承接─《大乘妙法蓮華經懸論》--- 57
第三節 三家對《法華經》的科判--------------------------------------------- 67
一、智顗大師的科判------------------------------------------------------------ 68
二、窺基大師的科判------------------------------------------------------------ 73
三、太虛大師的科判------------------------------------------------------------ 79
第四節 太虛大師與窺基大師思想之異同------------------------------------ 80
一、思想相同之處--------------------------------------------------------------- 80
二、思想相異之處--------------------------------------------------------------- 80
三、說法方式的異同------------------------------------------------------------ 81
四、思想承接的部份------------------------------------------------------------ 82
第四章 《法華經》在太虛大師判教體系中之重要性---------------------------- 86
第一節 判教的依據---------------------------------------------------------------- 86
第二節 以《法華經》為會歸的判教系統------------------------------------- 88
第三節 太虛大師由法華思想所展開的判教系統---------------------------- 92
第五章 結論------------------------------------------------------------------------------ 100
參考文獻--------------------------------------------------------------------------- 102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年代排列)
1.﹝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頁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後魏﹞婆藪槃豆釋,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大正藏》,冊26,頁1。
3.﹝隋﹞吉藏:《法華義疏》,《大正藏》,冊3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隋﹞智顗說,灌頂錄:《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冊33,頁681。
5.﹝隋﹞智顗說,灌頂錄:《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冊34,頁1。
6.﹝隋﹞智顗說,灌頂錄:《摩訶止觀》,《大正藏》,冊46,頁1。
7.﹝唐﹞窺基:《法華蓮華經玄贊》,《大正藏》,冊3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唐﹞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二、專書(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1.中村瑞隆著,許洋主譯:《真理的花朵》,台北:法爾出版社,1991年。
2.木村泰賢全集刊行委員會:《木村泰賢全集》,東京:法輪閣,1967~1969年。
3.平川彰:《初期大乘法華思想》,京都:春秋社,1997年。
4.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台北:佛光文化公司,1998年。
5.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佛學研究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2000年。
6.田村芳朗:《法華經──真理‧生命‧實踐》,京都:中央公論社,1989年。
7.田賀龍彥:《法華經受容展開》,京都:平樂寺書店,1993年。
8.安藤俊雄,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年。
9.?等貍祠k:《法華經思想文化》,京都:平樂寺書店,1965年。
10.江燦騰等:《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年。
11.江燦騰:《太虛大師全傳(1890~1927)》,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12.吳汝鈞:《《法華玄義》的哲學與綱領》,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13.李明友:《太虛及其人間佛教》,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松源泰道著,圓明編譯:《法華經入門》,台北:圓明出版社,1992年。
15.河村孝照著:《法華經概說》,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16.張珣、江燦騰編,李世偉著:《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
17.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通史論述》,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18.張曼濤等:《中國佛教通史論述》,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19.許理和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郭朋:《太虛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21.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7年。
22.黃懺華等著:《中國佛教總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23.塚本啟祥編:《法華經文化基盤》,京都:平樂寺書店,1982年。
24.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出版社,2006年。
25.潘桂明等著:《中國天台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26.橫超慧日:《法華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1986年。
27.橫超慧日:《法華思想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86年。
28.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共三十二冊,台北:善導寺流通版,1980年。
29.釋太虛著,唐一玄編解:《法華經教釋》,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
30.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1年。
31.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妙雲集》中編之六,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年。
32.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年。
33.釋星雲:《星雲大師講演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86年。
34.釋星雲:《星雲日記─享受空無》,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35.釋星雲:《佛光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1997年。
36.釋星雲:《往事百語》,台北:佛光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37.釋普行:《法華經易解》,台北:世樺印刷企業公司(承印),1996年。
38.釋智諭:《妙法蓮華經講記》,台北:西蓮淨苑, 1989年。
39.釋聖嚴:《評介,勵行》,《法股全集》第六冊,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40.釋聖嚴:《兩千年行腳》,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41.釋聖嚴:《抱疾遊高峰》,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42.釋聖嚴:《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講記》,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43.釋聖嚴:《聖嚴法師與宗教對話》,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44.釋聖嚴:《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45.釋聖嚴:《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
46.釋慧嶽:《天台教學史》,台北:中國佛教文獻編撰社,1979年。
47.釋曉雲:《妙音妙行》,台北:原泉出版社,1987年。
48.釋曉雲:《觀音圓行》,台北:原泉出版社,1989年。
49.釋續明:《太虛大師生平事?晼n,台北:海潮音出版社,1957年。
50.龔鵬程:〈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1999年。
三、論文(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一)單篇論文
1.江燦騰:〈五四時期的太虛大師〉,《人間淨土的追尋》,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年。
2.?等貍祠k著,釋慧岳譯:〈法華至上思想之展開〉,《妙法蓮華經文句記》,上冊,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1993年。
3.?等貍祠k著,釋慧岳譯:〈法華思想史研究──特以『法華經』「十如是」為焦點〉,《妙法蓮華經文句記》,上冊,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3年。
4.?等貍祠k著,釋慧岳譯:〈法華經之開會思想與權實論〉,《妙法蓮華經文句記》,上冊,台北:中華文獻編撰社, 1993年。
5.釋印順:〈向近代的佛教大師學習〉、〈革命時代的太虛大師〉、〈我懷念大師〉、〈太虛大師菩薩心行的認識〉、〈略論太虛大師的菩薩心行〉,《妙雲集:華雨香雲》,台北:正聞出版,1988年。
6.釋聖嚴:〈近代佛教史上的四位思想家〉、〈太虛大師評傳〉、〈教育‧宗教‧佛教的宗教教育〉,《法鼓全集》第三集第六冊,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二)學位論文
1.林文堂著:《太虛與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胡慧琳(釋見岸)著:《吉藏的「一乘」思想的建立──從世親《法華經論》到吉藏《法華論疏》的考察》,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3.郭育誠著:《太虛與僧伽制度之研究》,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4.陳世佑(釋妙麟)著:《「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思想研究—以中國法華注釋家的詮釋為主》,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5.陳金輝著:《吉藏與智顗法華思想之比較研究——以詮釋學方法為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6.陳美玉著:《憨山大師對《妙法蓮華經》佛性思想之詮釋―以《法華經通義》為研究依據》(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7.黃國清著:《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8.劉瑞蓉(釋地潔)著:《戒環「法華經要解」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9.賴木生:《太虛大師對天台學的融攝與運用》(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10.簡秀娥著:《「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11.釋明光著:《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初探》,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三)期刊論文
1.王晴薇:《慧思禪觀體系中之般若觀行法門─以慧思傳記及其著作中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引用及詮釋為中心》,《法鼓佛學學報》,2008年,6月號。
2.江燦騰:〈試論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啟蒙期(上)〉,《菩提樹》485期,1993年。頁20-23。
3.江燦騰:〈試論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啟蒙期(下)〉,《菩提樹》486期,1993年。頁11-15。
4.?等貍祠k:〈法華經在中國佛教之地位〉,《內明》,1975年1月。頁6-9。
5.何勁松:〈《法華經》的歷史意義及其在二十一世紀中的作用〉,《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3期。
6.李廣良:〈佛法與自由─太虛大師佛學思想中的自由觀念〉,《普門學報》第二期,頁227-240。
7.周伯戡:〈讀僧叡〈小品經序〉〉,《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號。
8.季羨林:〈21世紀『法華經』精神〉,《東洋學術研究》,36卷1期,1997年,5月,頁94-97。
9.張永雋:〈二程先生「闢佛說」合議〉,《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5期,1982年,1月號。
10.陳英善:〈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號。
11.游祥洲:〈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佛教新聞》第27期至29期,台北:佛教新聞周刊,1990年。
12.菅野博史,宣方譯:〈智顗與吉藏的法華經觀比較──智顗果真是法華經至上論者嗎?〉,《華林》,第2卷,2002年,頁161~169。
13.黃國清著:《嘉祥吉藏的「十如是」解釋》,《圓光佛學學報》第4期,1999年,12月號。
14.黃國清:〈再論《妙法蓮華經》之「十如是」譯文〉,《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號。
15.黃國清:〈竺法護譯《正法華經》「自然」譯詞析論〉,《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2001年,3月號。
16.黃國清著:《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科文析論》,《圓光佛學學報》,2004年,12月號。
17.黃國清:〈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辭義解釋之研究〉,《圓光佛學學報》,第10期,2006年,4月號,頁169~213。
18.黃國清:〈窺基法華思想與唯識學說的交涉〉,《正觀雜誌》,第43期,2007年,12月號。
19.楊惠南:〈智顗對秦譯《法華經》的判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年,7月號。
20.顏尚文:〈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法華邑義組織與活動──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期,1996年。
21.釋周峰:《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6年,9月號。
22.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7月。
(四)論文集論文
1.冉雲華:〈太虛大師與中國佛教現代化〉,《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
2.江燦騰:〈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探源〉,《現代中國佛教思想論集(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年7月。
3.江燦騰:〈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為紀念太虛大師百歲誕辰而作〉,《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3月。
4.呂勝強著:《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菩薩觀及道次第初探 》,慶祝印順導師九秩晉八嵩壽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間佛教,薪火相傳」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3年3月。
5.李志夫:〈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華》為主軸〉,《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6.周學農:〈出世、入世與契理契機〉,《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7.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論叢3,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8.陳美華:〈個人、歷史與宗教:太虛大師、「人生佛教」與其思想源流〉,《佛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佛教學會,2002年。
9.楊曾文:〈太虛的人間佛教論〉,《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年。
10.蔣義斌:〈鳩摩羅什譯《大品經》《妙法蓮華經》中的「深心」〉,《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11.蔣義斌:〈龔自珍對《法華經》的理解〉,《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2月。
12.賴永海:〈太虛大師與人生佛教〉,《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年。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2.
《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
3.
太虛與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研究
4.
吉藏與智顗法華思想之比較研究——以詮釋學方法為主
5.
戒環《法華經要解》之研究
6.
憨山大師對《妙法蓮華經》佛性思想之詮釋―以《法華經通義》為研究依據
7.
太虛與僧伽制度之研究
8.
太虛大師對天台學的融攝與運用
1.
18.黃國清:〈窺基法華思想與唯識學說的交涉〉,《正觀雜誌》,第43期,2007年,12月號。
2.
17.黃國清:〈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辭義解釋之研究〉,《圓光佛學學報》,第10期,2006年,4月號,頁169~213。
3.
16.黃國清著:《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科文析論》,《圓光佛學學報》,2004年,12月號。
4.
15.黃國清:〈竺法護譯《正法華經》「自然」譯詞析論〉,《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2001年,3月號。
5.
14.黃國清:〈再論《妙法蓮華經》之「十如是」譯文〉,《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5月號。
6.
13.黃國清著:《嘉祥吉藏的「十如是」解釋》,《圓光佛學學報》第4期,1999年,12月號。
7.
10.陳英善:〈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號。
8.
6.李廣良:〈佛法與自由─太虛大師佛學思想中的自由觀念〉,《普門學報》第二期,頁227-240。
9.
3.江燦騰:〈試論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啟蒙期(下)〉,《菩提樹》486期,1993年。頁11-15。
10.
2.江燦騰:〈試論太虛大師的僧教育思想啟蒙期(上)〉,《菩提樹》485期,1993年。頁20-23。
11.
1.王晴薇:《慧思禪觀體系中之般若觀行法門─以慧思傳記及其著作中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引用及詮釋為中心》,《法鼓佛學學報》,2008年,6月號。
12.
19.楊惠南:〈智顗對秦譯《法華經》的判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1997年,7月號。
13.
20.顏尚文:〈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法華邑義組織與活動──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期,1996年。
14.
22.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7月。
1.
《法華經》禪思想之研究
2.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
3.
憨山大師對《妙法蓮華經》佛性思想之詮釋―以《法華經通義》為研究依據
4.
太虛大師對天台學的融攝與運用
5.
《法華經》之文學特質研究
6.
吉藏與智顗法華思想之比較研究——以詮釋學方法為主
7.
《妙法蓮華經》授記思想詮釋
8.
《妙法蓮華經》會歸思想之研究-以譬喻故事為中心
9.
《法華經》中的角色及其流傳研究
10.
太虛與印順淨土思想之比較研究
11.
《妙法蓮華經》「十如是」研究
12.
妙法蓮華經七譬喻之研究
13.
《妙法蓮華經》譬喻文學之研究
14.
《妙法蓮華經》的授記研究
15.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思想研究—以中國法華注釋家的詮釋為主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