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麗錦
研究生(外文):HUANG,LI JIN
論文名稱: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Culture of Organiz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n Example of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指導教授:吳思達吳思達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人力資源發展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高雄市政府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組織效能
外文關鍵詞: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Innovative Culture of Organiza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17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政府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效能之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對象為高雄市政府內正式編制員工,正式問卷以分層立意抽樣方式發放,共發出587 份,回收573份,有效樣本為555 份,可用率為94.54%。並根據本研究之假設,經以統計方法進行敘述性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獲得以下之研究結論:
一、 高雄市政府員工感受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效能現況屬中等程度,以「團隊支持」、「知識取得」與「行政服務品質」層面知覺最佳。
二、 「女性」、「主管」、「服務單位人數10人(含)以上及21人-30人」之員工在組織創新文化知覺上顯著較佳。
三、 「女性」員工在「知識分享」滿意度知覺上顯著較佳。
四、 「女性」、「薦任官等」、「服務單位人數11人-20人以上」之員工在組織效能知覺上顯著性較佳。
五、 高雄市政府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效能相互之間具顯著相關。
六、 高雄市政府組織創新文化對知識管理滿意度具有預測力,其中以組織創新文化之「工作自主性」預測力最佳,其解釋變異量為38.1%。
七、 高雄市政府組織創新文化與知識管理滿意度對組織效能具有預測力,其中以組織創新文化之「工作自主性」預測力最佳,其解釋變異量為45.5%。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加強組織成員間互動關係、強化公務人員授權機制、增加專業訓練管道、建立組織支持系統、增進組織內成員知識分享、強化會議溝通平台、改變領導價值、運用數位雲端服務、積極參與創新活動等建議,期能提供高雄市政府主管機關及同仁做為參考。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cult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The method adopted in the study is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the formal staff i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The questionnaires are distributed by stratified purposeful sampling. This study has distributed 587 samples and collected 573 ones.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samples is 555 with the effective rate of 94.63%. 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narra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 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are following:
1. When it comes to the feeling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cult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the result is “Fine” and attains the “high-intermediary” level. The staff feels the best on the aspects of “member encouragement,”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quality.”
2. Women, supervisors and the staff in the unit whose number of persons is under 10 and between 20 and 30 are more aware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culture.
3.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variable “staff background”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4. Women, supervisors with junior rank and the staff in the unit whose number of persons is under 11 and 20 are significantly aware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5.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cult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6. Knowledge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i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can be predicted by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culture. Among them, “task autonomy”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culture is more predictive, and the explained variance is 38.1%.
7.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i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can be predicted by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cultur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Among them, “task autonomy”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 culture is more predictive, and the explained variance is 45.5%.
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the author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enhancing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 members”, “authorization mechanisms of civil servants”,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s”, “organization support systems”, “knowledge sharing between organization members”,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conference”, “transformation for leadership values”, “application on digital cloud services” and “participation for innovation activities”. By looking forward to offering sugestions for the members and the authorities in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目錄
摘要 i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組織創新文化 12
第二節 知識管理滿意度 25
第三節 組織效能 38
第四節 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效能三者之關係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3
第四節 研究構面修訂 76
第五節 研究樣本 7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85
第一節 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效 能之現況 85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效能之差異分析 90
第三節 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組織效能之相關分析 127
第四節 組織創新文化對知識管理滿意度之預測力分析 134
第五節 組織創新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對組織效能之預測力分析 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6
第一節 結論………………………………………… 148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62
一、 中文部份 162
二、 英文部份 181
附錄 190
附錄一 190
附錄二 206
附錄三 222
附錄三 239
附錄四 247
附錄五 254
一、 中文部份
丁虹、司徒達賢、吳靜吉(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管理評論,7(2),173-198。
丁導民(2001)。學習型企業的組織文化與知識管理關係之探討。成人教育學刊,5,1-26。
尤怡文(2005)。國民中學教師向上影響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方明芯(2009)。台南縣國民中學組織溝通與組織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南縣。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文峰(2003)。私立中等學校主管領導型態、組織溝通滿足、激勵制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王文霖(2002)。高級中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王佩琪(2010)。影響業務或行銷人員知識分享意圖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王念孟(2005)。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領導型態、組織文化、組織承諾、組織學習、知識管理以及組織績效之關係--以保險金融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王怡文(2005)。組織創新與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王明政(2002)。高中職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組織創新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王炎燐(1993)。臺灣區高工職校組織溝通方式與組織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金酩(2008)。組織文化、創新人格特質與自我調整學習對突破式創新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王政智(2011)。高雄市立完全中學組織溝通、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高雄市。
朱斌妤(2006)。科技政策與專案評估:選擇偏誤、動機、作為、創新與績效整合評估模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書,未出版。
江岷欽(1993)。組織分析。臺北:五南。
江明修(2002)。公務人員各官等核心能力與訓練體系建立之研究。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江柏廷(2005)。國家文化與企業產品創新文化之個案研究─以諾基亞及三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臺北市。
何登祥(2005)。知識創造、知識管理滿意度與資訊科技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7)。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勁甫(2003)。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勁甫(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思敏(2008)。組織文化、知識管理滿意度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臉譜。
吳思達(2006)。組織創新發展與學校效能之分析-學習型組織與知識管理的策略。高雄市:復文。
吳美慧(2006)。小型國民小學家長面臨學校整併認知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吳珠蒨(2001)。企業資訊入口網站使用市場暨解決方案之現況與發展趨勢。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21,6-9。
吳清山(1989)。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1998)。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6。
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焰修(1987)。組織文化之研究-理論與應用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吳毓琳(2001)。學校創新經營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萬益、林文寶(2002)。主管行為特性、組織文化、組織學習方式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輔仁管理評論,9(1),71-94。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瓊恩(1998)。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呂育誠(1990)。行政機關效能評量之理論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為研究所,臺北市。
李元友(2009)。學校體育行政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臺中、苗栗、臺東三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李世偉(2002)。國民中學教師溝通行為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兆香(2003)。醫院組織文化、領導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李再長譯(1999)。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市:華泰。
李志輝(2009)。臺北縣市完全中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佳霓(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宗勳(2003)。全球化、社會資本下的政府再造-兼論海峽兩岸政府職能之轉換。國政研究報告,未出版。
李幸(2001)。高中職學校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冠霖(2010)。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李茂興譯(2001)。組織行為初版。臺北市:揚智。
李蕙年(2006)。高級中等學校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能力與學校效能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李總縯(2002)。組織氣候、組織認同、組織效能之關連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麗秋(2009)。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員自我效能、組織認同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麗秋(2010)。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員自我效能、組織認同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美華(2006)。台灣電視媒體之組織文化與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傳播與科技研究所,新竹市。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沈晉吉(2009)。非營利組織主管的轉換型領導、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的社福慈善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沈進成、楊婉琪、郭振生(2006)。內部行銷、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1),47-74。
周文章(2002)。高雄市國民中學家長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周玲香(2009)。競值架構領導型態應用在派遣人員對組織公帄、組織承諾及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林文科(200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月盛(1995)。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立曼(2000)。戶政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光明(2003)。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及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林明村(2002)。直屬主管之差序格局對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林明貴(2009)。臺北市立完全中學教師工作滿意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臺北市:智勝。
林柏賢(2005)。警察機關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美君(2005)。人資專員內部行銷推行、專業承諾與組織效能關聯性之研究-以臺灣服務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勝隆(2007)。公部門組織文化、人力資源管理實務與組織效能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縣各戶政事務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管理研究所,台南縣。
林惠玲(2003)。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 : 以臺東縣原住民地區基層行政機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縣。
林朝夫(2000)。縣市政府教育局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貴芬(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澤助(2005)。領導行為、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海軍陸戰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孚大學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換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欽榮(2004)。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市:揚智。
房美玉(2002)。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組織文化對於內外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及工作滿意度間關連性的影響。管理評論,21(3),69-96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繼智(2004)。建構學習型組織。臺北縣:華立。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施木炎(2008)。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組織溝通、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施振榮(2000)。願景與企業文化:願景使大家方向相同、文化能激勵人心。臺北市:大塊文化。
施維明(2005)。公務機構知識管理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建設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洪春吉(2003)。台灣地區不同產業之企業文化與組織學習家長式領導、組織文化與組織績效關聯模式之研究-以台灣遊艇業之實證關係之比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8-H-133-001-F1 9),未出版。
洪啟昌(2004)。教育行政機關組織文化、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胡素華(2004):臺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教師工作滿意與學校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凌重堅(2003)。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對知識管理之覺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唐健榮(2011)。科技創新模式及創新績效:夥伴關係、創新文化與社會資本之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6(1),229-252。
孫敏華、許如亨(2001)。軍事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孫瑞霙(2002)。競值架構下領導型態、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徐俊祺(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秦家凱(2007)。學校組織氣候、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翁泰賜(2006)。中層主管領導風格、成員組織公民行為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志祐(2010)。創新文化對創新績效之影響─以動態能耐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市。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張政松(2004)。戶政事務所成員知覺組織變革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筱雯(2002)。知識管理與員工滿意度之個案研究—以中央健保局南區分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張嘉王(2004)。特殊教育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張禎容(2011)。組織文化、主管領導型態與修護人員士氣受妥善率影響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張維文(2009)。國民中學內部行銷影響學校效能之研究-組織開放氣氛之中介角色與干擾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紹勳(1999)。企業員工生涯定位、工作滿意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資訊電腦業為參考組。管理評論,18(2),35-58
張慶勳(2000)。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市:復文。
梁瑞安(199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市。
莊孟杰(2003)。高雄市政府知識管理規劃書。高雄市:未出版。
許孝麟(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定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許清林(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專業能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許顏輝(2005)。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許艷(2007)。知識管理:學校管理創新的新維度。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6(6),15-17。
郭建志(2003)。組織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20,83-114。
郭昱瑩(2006)。以政策學習論醫院評鑑。世新五十學術專書-新世紀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177-208。臺北市:世新大學。
郭振生(2003)。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陳永發(2003)。運用知識管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120-134。
陳岳陽(2006)。知識管理、資訊科技及人力資源管理之策略配適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昌華(2008)。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學校組織文化類型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陳明璋(1979)。組織效能的研究途徑及其衡量。中國行政,29,48-71。
陳明璋(1981)。企業環境、策略、結構對其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機械、電子、石化三種產業之實證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臺北市。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117-148。
陳俊文(2008)。公務訓練機構知識管理、核心能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柏敦(2007)。國民小學組織溝通對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縣。
陳香(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啟光、曾淑芬(2002)。論政府機關人員創新能量之提升。研考雙月刊,26(5)。
陳家聲(2010)。政府機關創新服務樣態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4(5),30。
陳慶瑞(1995)。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五南。
傅如瑛(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傅貽珍(2005)。高屏地區法院組織學習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彭塞雲(2000)。從組織文化論海巡署成立後的組織變革問題。警學叢刊,31(2),297-314。
彭德中譯(1992)。改造企業文化(初版)。臺北市:遠流。
彭德中譯(1992)。改造企業文化。臺北市:遠流。
彭双燦(2010)。警察人員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信超、黃先鋒(2009)。內部行銷與組織效能之關連性-以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為中介變項。商管科技期刊,10(2),291-326。
曾星明(2008)。民間救難團體間衝突管理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曾家樓(2004)。知識管理理論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之應用。研習資訊,21(1),87-95。
曾慶昌(1988)。臺北市政府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探討:競爭價值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朝倫愛登(2007)。蒙古綜合中學校長多元領導策略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游文滔(2009)。警察機關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聯性研究—以國道公路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游進年(1990)。國民中等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賀力行(2004)。國軍領導型態、組織文化對組織效能影想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黃久芬(1996)。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大瑋(2006)。組織溝通對組織承諾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黃子育(2007)。消防機關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 : 以臺中市消防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臺中市。
黃小萍(2006)。組織認同與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文瑞(2008)。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溝通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志豪(2009)。競值架構應用在高雄市國小校長組織變革領導角色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金池(2003)。高雄市教育人員知覺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變革策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貞裕(2005)。學校組織動態能耐評量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書婷(2007)。教育優先區學校行銷策略、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高屏三縣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素蓉(2005)。警察組織人員時間管理策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裕敏(2002)。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黃銘廷(2001)。公務人員知識分享意願、組織信任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文欽(2002)。傳統產業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下來臨之初期探討研究-以石化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臺北市。
楊亨利、鄭秀華(2006)。影響台灣中小企業知識管理能力因素—以紡織產業為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訊學報,11,225-270。
楊國德(2005)。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的角色與功能。非正規學習,123-149。臺北市:師大書苑。
萬新知(1998)。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組織溝通氣氛與校長領導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葉志銘(2010)。高科技產業團隊創新與組織創新關連性之研究-組織文化節制效果之驗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鄒景平(2000)。知識管理的關鍵成功因素。軟體產業通訊,26,23-24。
廖國鋒、鄭安裕(2005)。組織基礎建設對知識管理程序與知識管理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10(2),1-30。
劉永富(2004)。高雄縣市地政事務所組織文化與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劉妙珍(200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劉宜君(2004)。公部門知識管理之探討:理論與實務分析。臺北市:韋伯文化。
劉金忠(2003)。地方公務人員對鄉(鎮、市)長領導型態知覺之探討。人事月刊,41(1),58-66。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常勇(1999)。知識管理與企業發展。「智慧財產權管理與專利應用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劉富能(2008)。組織文化、組織環境、知識轉移與知識管理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歐信宏(2006)。組織文化對組織知識管理影響的研究-以台中市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臺中市。
蔡明錡(2011)。併購後組織文化、組織變革認知、信任關係與組織承諾之影響-以某電子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蔡柱銘(2010)。農會員工人情特質影響組織效能之研究-以團體動力,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炳坤(2006)。高中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培村(2000)。學習型組織與學校發展。載於高雄市教育學會88年度年會主編:會議手冊。
蔡清順(2006)。公務員結社需求與組織承諾及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蔡淑敏、廖勝能(2004)。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39-64。
蔡翔(2004)。知識管理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蔡陽達(2005)。醫院組織文化、中國式領導、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機制與整合品質管理結構對其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
鄭伯壎、郭建志、任金剛(2001)。組織文化-員工層次的分析。臺北市:遠流。
鄭秀華(2003)。影響系統整合專案委外績效之因素-以知識管理與軟體能力成熟度整合模式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應用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市。
鄭莉伶(2006)。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家長式領導、學校組織溝通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盧中原(2006)。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盧心雨(2000)。政府體育行政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俊成、沈佩蒂(2003)。高科技公司資訊導向工作、知識管理與知識管理滿意度關係之探討。管理與系統,10(4),498-516。
蕭育(2003)。國小教師所知覺組織溝通滿意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謝為任(2009)。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謝義勇(2003)。博物館組織結構、管理模式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顏榮昌(2006)。從政府機關組織溝通現況檢視其組織效能之研究。國家文官培訓所T&D飛訊,39。
魏永篤(1999)。知識世紀與終身學習之未來趨勢。經濟部中小事業處主辦,知識世紀與終身學習研討會。台北市:經濟部。
魏彤旦(2011)。臺北市運動中心內部行銷對員工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道冠(2003)。組織文化與領導型態對組織效能之研究-以軍中受訓班隊及勤務單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桃園縣。
羅萬年(2007)。轉換型領到與組織創新文化對研發人員工作滿足之影響:個人-組織契合度的仲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譚潔芝(1990)。組織文化對組織運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美娟(2010)。教師知覺國民中學校長魅力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蘇靜好(2008)。內部行銷、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高雄市。
龔義能(2003)。知識管理、組織基礎機制與組織效能之研究-空軍部隊之實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二、 英文部份
Alavi, M., & Leidner, D. E.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ssues,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7), 1-37.
Alavi, M., & Leidner, D. E.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
Amabile, Conti, R., Coon, H., Lazenby, J., & Herron, M. (1996). Asse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5), 1159-1162。
Andersen, A. (1999). Knowledge management. Chicago: Andersen Consulting, Inc.
Andersen, A., & Zukai (1999). Business consul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kyo: Toyo Kenizi.
Ansoff, H. I. (1979).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 MaCmillan.
Applehans, W., GIobe, A. & Laugero, G. (1999). Managing Knowledge-A Practical Web-based Approach. MA: Addison-Wesley.
Badaracco, J. (1991). 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Barnard, C. I. (196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MA: Harvard.
Barney, J. B. (1986).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3), 656-665.
Becerra-Fernandez, I., & Sabherwal, R. (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8(1), 23-55.
Brian, S. Q. (1996).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lead-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sh market and stock index futures market with the use of bid/ask quotes: The case of France.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6, 405-420.
Broadbent, M. (1998). The phenomemn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Retrieved.
Cameron (1978). Culture congruence strength and type: Relationship to effective. San Francisco: Tossey-Base.
Cameron (1985). Culture congruence strength and type relationship to effective: Beyond rational management. Turlock, CA.: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Publishing of South-Western College.
Chang, K. & Lu, L. (2007).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stressors and wellbeing: The case of Taiwanese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2(6), 549-568.
Charles, Hill, W. L., & Gareth, R. J. (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5th ed.), 16.
Claver, E., Llopis, J., Garcia, D. & Molina, H. (1998). Organizational Culture for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ic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9(1), 55-68.
Daft, R. L., & Raymond, A. N.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rlando: Harcourt Inc.
Davenprot, T. H., De-Long, D. W., & Beers, M. C. (1998).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3-57.
Deal, T. E., & Kennedy, A. A. (1982). Corporate culture: The rite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Dobni, C. B. (2008). Measuring Innovation Culture in Organiza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11(4), 539-559.
Etzioni (1964). A. Modern Organizations. NJ: Prentice-Hall, Inc.
Flavell, J. H. (1987). 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rohman, A. L. (1998). Building a culture for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41(2), 9-12.
GIor, E. D. (2002). What Do We Know About Enhancing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A review of literature. The Innovation Journal, 3(1).
Glor, E. D. (2002). Innovation Patterns. The Innovation Journal, 6(3).
Harem, T. (1996). Restructuring: Avoiding the phantom limb effect. In von Krogh, G. & Roos, J. (ed.), Managing Knowledge, London: Sage.
Harris (1984). Corporate behaviour in adjusting to capital structure and dividend target: An econometric study. Journal of Finance, 39, 127-145.
Harris, D. B. (1996). 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Hellriegel, D., Jackson, S. E., & Slocum, J. W. (2002). Management a competency- based approach: south-western (9th ed.).
Hidding G. J. & Shireen (1998). Anatomy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urning knowledge into capital at anderson consult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3-13.
Higgins, J. M. & McAllaster, C. (2002). Want Innovation? Then Use Cultural Artifacts that Support It.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1(1), 74-85.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eak: Rondom House.
Hurley, R. F., & Hult, G. T. M. (1998). Innovation,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42-54.
Husted, K., & Michailova, S. (2002). Diagnosing and fighting knowledge-sharing hostility.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1(1), 60-73.
Jassawalla, A. R. & Sashittal, H. C.(2002). Cultures that Support Product-Innovation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6(3), 42-54.
Jones, G. R.& Hill, C. W., (2001). Strategic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5 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
KPMG (2000).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Report 2000. KPMG Consulting.
Kropp, R. (2004).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s, Inc.
Levin, I. P., & Levin, A. M. (2000). Modeling the role of brand alliances in the assimilation of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9(1), 43-52.
Liebowitz (2000). Building organization intelligenc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 Long Range Planning, 33, 5-34
Lotus (1999). The Lotus and IBM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duct road map. Lot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White Paper.
Lotus (2000). Introducing Domino.Doc. Lot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ser Guide.
Martins, E. C., & Terblanche, F. (2003).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vulture that stimulates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6, 64-74.
Massey, A. P., Montoya-Weiss, M. M., & Holcom, K. (2001). Reengineering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Leveraging knowledge assets at IBM.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2, 155-170.
Michailova, S., & Husted, K. (2003). Knowledge-sharing hostility in Russian firm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5(3), 59-77.
Miyazaki, A. D., & Fernandez, A. (2001).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risks for online shopping.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5(1), 27-44.
Nonaka, I., & 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unnally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O’Dell, C., & Grayson, C. J. (1998). In only we know what we know.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gbonna, E., & Harris, L. (2002).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sights from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12(1), 22-53.
Ott, J. S. (1989).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 Pacif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Ouchi (1981). Theory Z: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cop.
Panne, G., Beers, C. & Kleinknecht, A. (2003). Success and Failure of Innov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7(3), 1-30.
Parsons (1960). Structure and processin modern societi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eter, F. D. (1999).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Inc.
Petrash (1996). G. Dow's Journal to a knowledge value management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4(4), 365-373.
Petrock (1990). Corporate culture enhances profits. HR Magazine, 35(11), 64-66.
Pettigrew, A. (1979). On study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578-581.
Richard, L. D. (1998).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Vanderbilt University.
Richard, L. O. (1997). Customer delight: Foundations, findings, and managerial insight. Journal of Retailing, 73(3), 311-336.
Richard, M. S.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1), 46-56.
Robbins (1990). 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NJ: Prentice Hall.
Robbins (2001). Organization behavior (9th ed.). NJ: Prentice-Hall.
Schachter, D. (2005).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formation outlook, 19(6), 18-19.
Schein, E.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A dynamic view.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Siddiqui, F. (2003). A Manual for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ttp://www.farrukhsiddiqui.com/management_gyan.html.
Siew, K. J. L., & Kelvin, Y. (2004). Corporate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9(4), 340-359.
Simon, H. A. (1976).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mircich, L. (1983). Concepts or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339-358.
Strassmann, P. A. (2000). The Ratio of Knowledge Capital Accumulation to Spending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racks with Market Valu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agazine, 2, http://www.destinationkm.com/.
Summer, H., & Weber. (1987). The leadership challenge: A call for th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5th Td). Glenview: Scott, Foreman and Company.
Surynek, A. (2006).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Czech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n empirical typology. Journal for East European Management Studies, 11(4), 349-371.
Tunstall, W. B. (1985). Breakup of the Bell System: A case study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ushman, M. L., & O’Reilly, C. A. (1996). 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 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Utterback, J. M. (1994).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94-95.
Van Der Spek, R., & Spijkervet, A.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Deling intelligency with knowledge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New York: CRC Press,1997.
Vedin, B. A. (1985). Corporate culture and creativity management. UND: Studentlit-teratur.
Wallach, E. J. (1983).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al match.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29-36.
Wiig (1997).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30(3), 399-405.
Wiig K. M. (1997). Roles of knowledge-based system in support of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New York: CRC Press.
Yuchtsman, E., & Seashore, S. E. (1967). 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2, 891-903.
Zammuto, R. F. (1982). Assess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System change, adaptation, and strateg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Zimmermann, H. (1999). A linear model for tracking error minimiz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3, 85-10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龔義能(2003)。知識管理、組織基礎機制與組織效能之研究-空軍部隊之實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2. 蔡淑敏、廖勝能(2004)。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0,39-64。
3.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4. 劉金忠(2003)。地方公務人員對鄉(鎮、市)長領導型態知覺之探討。人事月刊,41(1),58-66。
5. 鄒景平(2000)。知識管理的關鍵成功因素。軟體產業通訊,26,23-24。
6. 萬新知(1998)。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組織溝通氣氛與校長領導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7. 楊國德(2005)。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的角色與功能。非正規學習,123-149。臺北市:師大書苑。
8. 楊亨利、鄭秀華(2006)。影響台灣中小企業知識管理能力因素—以紡織產業為例。空中大學管理與資訊學報,11,225-270。
9. 黃銘廷(2001)。公務人員知識分享意願、組織信任與組織文化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0. 黃振球(1996)。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11. 游進年(1990)。國民中等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2. 曾家樓(2004)。知識管理理論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之應用。研習資訊,21(1),87-95。
13. 曾信超、黃先鋒(2009)。內部行銷與組織效能之關連性-以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為中介變項。商管科技期刊,10(2),291-326。
14. 陳啟光、曾淑芬(2002)。論政府機關人員創新能量之提升。研考雙月刊,26(5)。
15. 彭塞雲(2000)。從組織文化論海巡署成立後的組織變革問題。警學叢刊,31(2),29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