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國浩(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王金能(2008)。主管領導行為、激勵因素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火力發電廠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台南市。田宜文(2005)。員工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斌玉(1988)。「激勵行為與績效之研究」,銘傳學報,24,81-110。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05)。行政院推動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說明資料。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吳明隆(2009)。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泰成(1997)。人事管理條例修正芻議。公務人員月刊,10,9-17。吳泰成(2012)。因應政府改造公務人力資源管理之策略與作為。人事月刊,第54卷,第1期,18-19。
吳淑淳(2011)。雲林縣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
吳鴻明(1997)。員工對企業內人力資源管理的滿意度與員工工作士氣之相關研究-以台
電協和火力電廠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吳秉恩(1999)。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2006)。行政學(下)。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姍瑾(2005)企業文化、組織政治知覺和激勵因素對學習型組織、專業承諾與員工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高雄港務局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
宋淑慧(1994)。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李奇勳、吳萬益、蔡東峻(2002)。員工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工作焦慮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Meta Analysis 法之應用。聯合學報,19,303-326。李麗芳(2008)。工作價值觀與角色壓力對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為例。立德大學城鄉與資產計劃學系,台南市。
李德智(2005)。基層警察人員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研究:以高雄縣基層員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新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投入及其發展模式之研究。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沈銘輝(2009)國營事業員工工作價值觀、激勵制度滿意度與工作投入態度及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臺北市。
何雪真(2002)。國立大學人事人員角色知覺、角色壓力與壓力反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惠民(1999)。原住民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林玉芬(2010)。完全中學教師背景變項’工作滿意度與學校氣氛對工作投入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林志丞(2010)。國中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以角色壓力、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林步瑛(2009)。鄉鎮市區公所主(會)計人員組織承諾、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市。
林筱茹(2011)工作投入、職家衝突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探討。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林燕資(2010)。高中職綜合職能科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林參昱(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減班超額壓力與教學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林榮昌(2008)。警察領導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維安特勤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振祥 (1997)。企業人員之人口統計變項、工作特性與激勵因素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林鈞福(2004)。國立高級中等學校人事人員角色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宜蘭縣。林睿宏(2004)。我國文官體系中公務人員激勵制度之研究─以我國司法院所屬司法行政人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縣。
林延瑾(2010)。角色衝突對工作滿足之研究─以激勵公平性為干擾變項。臺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事業經營碩士班,台中市。林福成(2001)。政風機構人員角色衝突與組織承諾之關係-高雄屏東三縣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高雄市。胡玉英(2003)。臺北市某醫院護理人員激勵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胡玉英、李碧霞、張媚、孫吉珍(2007)。護理人員的激勵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長庚護理,第18卷,第3期,341-351頁。柯適修(1993)。工作與家庭相關因素對已婚職業婦女工作投入之影響:以臺中市公、民營銀行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祝道松、盧正宗、游怡婷(2008)。領導型態、審計結構與審計人員角色壓力對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會計與公司治理,第5卷,第1期,1-32頁。
侯望倫(民73)。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組織氣氛、角色特性、人格特質與壓力症狀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徐建中(2010)。激勵因素、工作壓力、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間的關係以國軍招募工作者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企業實務管理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徐美玲、盧美秀、陳品玲(1999)。護理人員激勵與工作投入相關性之探討。護理研究,第7卷,第3期。徐鶯娟(1995)。 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參與決定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唐文玲(2010)。屏東縣國民小學教師激勵保健因素.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莊修田(2002)。室內設計業者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工作投入與改行傾向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2,1-18。莊惠鈞(2003)。警察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以國道公路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桃園縣。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陳平天(2007)。工作壓力、創新工作行為、社會支持與內在激動之關係-以工程技術顧問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花蓮縣。陳欣怡(2008)。縣市政府社會工作人員角色壓力、工作倦怠及社會支持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新竹市。
陳嬿如(2006)。國小兼行政教師知覺激勵保健因素與行政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玲媛(2010)。博物館志工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富祥(1985)。個人屬性、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關係之探討(以金融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春希、湯雅云、何秉真、鄭晉昌(2007)。工作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投入對警察人員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5,67-93。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形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庚金(1981)。人群關係與管理,三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德宗(2005)。學校人事人員的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角色踐行、組織承諾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以嘉義縣市高中職國中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陳韻華(2007)。甘願做、歡喜受-真正成為公僕中的公僕。臺北e 大鮮活電子報,112。
陳慈仁(2001)。兩岸壽險業銷售人員激勵制度之比較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曹維雄(2004)。以交互作用觀點探討目標取向及能力知覺度健身運動焦慮與樂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郭素卿(2007)。人事人員角色壓力、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北市。郭騰淵(1991) 。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黃建安(2003)。國小兼組長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中見(2001)。角色壓力影響工作滿足過程之研究-以雲林、嘉義縣(市)政府主計室外派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黃英忠(2001)。現代管理學,四版,台北:華泰書局。
黃美子(1999)。台、菲、泰基層員工之激勵制度對工作投入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黃靜枝(2010)。公衛護士激勵因子與工作投入相關性之研究-以雲林縣衛生所為例。雲林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雲林縣。黃臺生(1997) 。我國人事人員管理制度探述(續) 。人事管理,第3409期,14-25。黃傑(2006)。國軍激勵制度對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實證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財務資源研究所,台北市。
梁進龍與毛筱豔(2002)。溝通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 ─ 以台灣、菲律賓、泰國
基層勞工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
梁靜芳(2009)。國小教師知覺校長激勵語言與教師工作投入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
研究所,新竹市。
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與實證研究,國力政治大學學報,35期,p.13-56。
許南雄(2002)。人事行政學。台北市:商鼎文化。
許裕呈(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任職意願、角色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台南縣。張元昌(2006)。組織變革、主管領導、激勵制度、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以國泰人壽壽險從業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嘉義縣。
張淑萍(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角色壓力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韋禎(2009)。組織政治知覺、社會資本、工作投入、組織承諾關聯性之研究-以醫院行政人員為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研究所人力資源發展系,高雄市。
張有傳(2007)。激勵因素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補習班從業人員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淑貴(2011)。護理人員賦權、工作投入與工作滿意度相關性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張進順(2007)。激勵制度、人格特質、留任意願與工作滿意度的關聯性之研究。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研究所,彰化縣。
葉哲維(2005)。國中慈輝班之研究:激勵理論之觀點。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曾信超、蔣大成、侯淑華(2008)。醫療機構內部服務品質、工作滿足、角色壓力與員工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嘉南地區署立醫院為例。品質學報,第15卷,第3期,233-247。曾弘斌、羅惠敏.張榮珍(2006)。神經科醫療職場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基本屬性相關性之探討,工業安全衛生季刊,58,29-33。楊錦婷(2010)。工作投入與組織忠誠的關聯性之研究-以組織認同為中介變數。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苗栗縣。
楊永泰(2009)。基層警察人員工作投入、組織承諾、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警察局所屬分駐(派出)所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基隆市。
楊文昌(2002)。台商兩岸三地員工激勵制度滿意度影響個人工作績效之研究-以電子零
件通路商Y公司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楊秀香(2009)。影響國小主任工作投入之激勵與保健因素之探討-以彰化縣為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市。
董秀珍(2001)。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趙美鈴(1997)。國小已婚女教師工作特性知覺、角色壓力與其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廖玲珠(2004)。內部稽核人員角色壓力及工作滿足與內部稽核工作品質關係之研究,當代會計,5(2),235-270。廖珮芝(2011)。教師兼任行政職務的角色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公立
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台北市。
廖貴鋒(1986)。國中教師角色衝突、角色不明確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鄧欣怡(1999)。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鄭善明與芭妲嘎芙‧瑪迪林(2009)。醫院志工激勵與工作投入之研究 -以屏東縣三家醫院為例。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
鄭凱元(2010)。激勵因素對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國際連鎖觀光旅館員工為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所,高雄市。
潘金葉(2008)。所長領導風格與基層員警工作投入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派出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歐陽彥慧(2009)。金融從業人員在工作不安定下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為中介變項。華人經濟研究,第7卷,第2期,78-95。
蔡得雄(2000)。工作認知與激勵因素對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區公所里幹事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劉麗貞(2007)。人事一條鞭制度因應政府組織再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台北市。劉孟翰(2010)。警察人員保健因素、激勵因素對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劉孟翰、黃筱雯(2011a)。警察人員工作投入理論模式之探討。載於楊瑞蓮(主編),2011 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學術研討會論文專刊(133-141頁)。臺北市:銘傳大學。
劉光華(1997)。人事人員應有之新觀念新作法。人事月刊,第25卷,第5期,36-43。
劉康民(2011)。人事人員角色壓力、雙組織承諾與職涯滿足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
人事處所屬機構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所),高雄市。
劉玟琪(2009)。國民中小學特教教師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劉奕宏(2009)。臺北縣公立國中兼職行政教師知覺校長激勵策略、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淑姿(2011)。全職女性之職家衝突對工作投入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
劉榮裕(1992)。如何提升人事人員服務品質建立良好形象之探討。人事月刊,14期,39-44。劉福鎔、林清文(2008)。高中職輔導教師知覺角色壓力、工作滿意度和專業承諾之關係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期,219-220。蔡啟通(2007)。互動正義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角色壓力之中介效果及領導行為之干擾效果。管理學報,24卷,3期,253-276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謝天德(1998)。 國小教師工作投入,團體凝聚力與社會閒散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魏國贈(2008)。高雄縣國小教師兼任行政工作角色壓力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蕭成龍(2008)。軍事監所戒護官兵激勵制度、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台南市。蕭煥鏘(1999)。領導型態、工作特性與我國地方機關人事人員工作滿足、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韓繼成(2002)。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羅湘晴(2010)。激勵理論應用的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台北市。蘇彩玉(2010)。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角色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蘇碧虹(2008)。工作特性與角色壓力對醫院資訊人員工作滿足之研究-以知覺組織支持為干擾效果。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所,嘉義縣。
嚴春財(1998)。山地鄉國小教師教學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二)英文部份
Adams, J. Stacy.,& S.(1976). Freedman, Equity Theory Revisited:Comments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in L. 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Work:Academ icPress.
Alderfer, C.P. (1971). Existence Relatednes and Growth: 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New York: Free.
Alshallah, S. (2004). Job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 How do we inspire employees. Radiolo-
gy Management, 26(2), 47-51.
Atkinson, J.W.(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Princeton:Van Nostrand.
Babin, B. J., & Boles, J. S.(1998). Employee behavior in a service environment: a model and test of pot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Marketing, 62, April, 77-91.
Blau, G. J., Boal, K. B. (1987).Conceptualizing how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
mitment affect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2), 288-300.
Bass,B.M.(1965).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
ship.Palo Alto,C.A.:Sage.
Brown, S. P.(1996).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
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20, No. 2, 235-255.
Colquitt, J. A., LePine, J. A., & Noe, R. A. (2000). Toward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training
motivation: A meta-analytic path analysis of 20 years of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5(5), 678-707.
Crane,D. P.(1996).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4th ed.). Boston, MA: Kent Publishing, 22-25.
Davis, K. (1972). Human relations at Work: The Dynamci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D’Aunno, and Fottler (1994). Motivating people, in S. M. shortell, and Kaluzny, A, D. health care management.
Dee Vellis R.F.(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Deci,E.L.,&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ssler,G(1976).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ment:A contingency approach, Englewood Geiffs. N.Y., Prentice-Hall, 63-69.
Dessler, G (1980).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 Contingence Approach, 2nd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c.
Dessler,G(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unseath, J., Beehr, T. A., & King, D. W. (1995). Job Stress-Social Support Buffering Effects Accross Gender Education & Occupational Groups In a Municipal Workforce.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60-83.
Fogarty, T. J. (1994). Public accounting work experience: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and organizational attributes.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9(7): 12-20.
Gellerman, S. (1963). Motivation and Productivity.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Gregson, T., J. Wendell, and J. Aono. (1994). Role ambiguity, role conflict,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re the scales measuring separate constructs for
accountan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6: 144-59.
Harday, M. E.,& Conway, M. E. (1978). Role theory: Perspective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orfts.
Harter, J. K., Schmidt, F. L., and Hayes, T. L., (2002). “Business-unit-leveI44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Satisfaction, Employee Engagement,and Business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7, 268-279.
Harris, M. M., & Bladen, A. (1994). Wording effec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A multi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
887 -901.
Herzberg, F.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ouse ,R.T., & Rizzo ,J.R.(1972).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as Critical Variable in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7 ,467-505.
Jackson, S. E., & Schuler, R. S.(1985). A meta-analysis and conceptual critique of research on role ambiguity and role conflict in work setting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36(1), 16-78.
Kahn,R.L.,Wolfe,D.M.,Quinn,R.P.,Snoek,J.D.,&Rosenthal,R.(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y in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New York:John Wiley.
Kanungo, R.N.(1979). The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involvement revisite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1), 119-138.
Kanungo, R. N.(1982). Measurement of job and Work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7(3), 341-349.
Kanungo, R. N. (1983),“Work AIienalion: A Pancultural Perspeclive", Int.Study. Manage-
ment Organization,8,119-138.
Kahn, R.L., Wolfe, D.M., Quinn, R.P., Snoek, J.D.,& Rosenthal, R.(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y in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New York: John Wiley.
Kahn, R.L.,& Byosiere, P. (1992). Stress in organizations. In M. Dunnette & L. M. Hough. Palo Alto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A:Consul-
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Kelly,Joe(197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v.ed. Homewood, E: Richard D. Irwin, 279.40.
Kelley,Robert E.(1992). “The power of followership:how to create leaders people want to follow and followers who lead themselves.” New York:Doubleday.
Kelley, Peter M(1996). “Downsizing and other related workforce trends: An employee benefits perspective.” Benefits Quarterly (12), 8-42.
Kelley,Joe(197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Rev.ed.Homewood,E: Richard D. Irwin,279. Jones,M.R.(1995).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Nebrask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eess,14.
Kreitner, R.,& A. Kinicki (199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ichard D. Irwin, Inc.
Lauer,D.A.(1981). A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job context variables in relation to job involvement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sex difference. (DAO No.AAT8208977).
Lawler, E. E &Hall, D. T. (1970).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4(4),469-473.
Lodahl, T.M.&Kejner, M. (1965).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1), 24-33.
Massenberg, M. I. (1981). Professionals i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Relationships among working life commitment’s perceived job barriers and gender. (DAO No. AAT 8205943).
McCormic,E. J.and Ilgen,(1985). Daniel. Industrial Psycholgy. Englewood Cliffs, NJ:Priientice-Hall.
Noe, Hollenbeck, Gerhart & Wright(200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5th). NY: McGraw-Hill/Irwin
Paullay, I. M., Alliger, G M., & Stone-Romero,E.F(1994).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wo Instruments Designed To Measure Job Involvement and Work Centr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224-28.
Perrewe, P. L., Zellars, K. L., Ferris, G. R., Rossi, A. M.,Kacmar, C. J., and Ralston, D. A., (2004). Neutralizing job stressors: Political skills as an antidote to the dys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role conflic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7, 141-152.
Poter,L.,and Lawler,E.,(1968). Managerial Attitutes and Performance, Homewood, III, Ri-
chard D.Irwin. 165
Rizzo, J. L., House, R. J., & Lirtzman, S. (1970).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5(2), 150-169.
Robbins, S.P.(1982). Personnel: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urce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obbins, S. P.(199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Robbins, S. 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9th). Upper Saddle River,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earson
Education.
Rabinowitz, S. & Hall, D.T.(1977).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 Psychologi-
cal Bulletin, 84(2), 265-288.
Reitz, H. J., & Jewell, L. N.(1979). Sex, locus of control, and job involvement: A six-country investig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2(1), 72-80.
Robbins, S. P. (1996).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Jerse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Rakich(1992). Managine health services organizations. Baltimore: Health Professions Press, 499.
Robbins, S. 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Prentice-Hall.
Sager, J. K., & Wilson, P. H. (1995). Clarifi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job stress in the context
of sales force research. Journal of Personal Selling & Sales Management, 15(3): 51-63.
Scanlan, T. K. & Simons, J. P.(1992). The Construct of Sport Enjoyment. In Roberts, G. C
(Eds.).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ingh, J., Goolsby, J. R., & Rhoads, G. K. (1994).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
ces of boundary spanning burnout for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1: 558-569.
Smith, P. B., and M. F. Peterson (1988).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and culture: an event
management model. NY: SAGE Publish Ltd.
Steers, R.M.,and Porter, L.w.(1991),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New York:McGraw Hill.
Steers,R.M.(1994).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 Behavior,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Steers and Porter (1987). Steers, R.M.,and Porter, L.w.(1991).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New York:McGraw Hill.
Steers, R.M.(1994).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 Behavior,4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Van Sell, M., A. P. Brief, and R. S. Schuler. (1981). Role conflict and role ambiguity:
Integr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 for research. Human Rotation 34(January):
43-71.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Wiley.
Wright, S. M., & Beasley, B. W. (2004). Motivating factors for academic physicians within
departments of medicine.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9(9), 1145-1150.
Xie, J. L., and Schaubroeck, J.(2001). Bridging approachesand findings across diverse
disciplines to improve job stress research. In P. L. Perrewe & D. C. Ganster(Eds.).
Research i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well being, 1-53. Oxford, England: Elsevier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