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嫈嫈
研究生(外文):Ying-Ying Hsu
論文名稱: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及自我調節學習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Style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0
中文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創造力
外文關鍵詞:parenting styleself-regulated learningcreativ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5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與創造力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中部地區926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描述性統計、多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獲得的結果如下:(一)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以「要求」的行為居多。(二)中部地區國中學生自我調節學習以內外在動機調整策略最佳。(三)中部地區國中學生之創造力屬於中上程度。(四)不同年級與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生其父母之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五)不同性別、年級與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生在自我調節學習有顯著差異。(六)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之學生在創造力有顯著差異。(七)父母教養方式與創造力有顯著相關。(八)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調節學習有顯著相關。(九)創造力與自我調節學習有顯著相關。(十)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對創造力有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育人員、家長、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ing style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entral Taiwan. The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ached the conclusions as below: First, More parents’ parenting style was “ask”. Second, The best strategy of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a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Third, Students’ creativity was above average. Four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such as grades and par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e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parenting styles. Fif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such as genders, grades and parents’ socio economic statuse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creativity. Sixth, Students whose parents’ socio economic statuses were different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creativity. Sevent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reativity. Eight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Nint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reativity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enth, Parenting style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ere predictive of creativity.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educato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自我調節學習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創造力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35
第四節 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方法 6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1
第五節 預試問卷分析與題目篩選 7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9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5
第一節 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
與創造力之現況分析 95
第二節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與創造力之差異情形異情形 101
第三節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生在父母教養方式
自我調節學習與創造力之相關分析 113
第四節 分析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對創造力的預測作用 11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7
一、中文部分 127
二、英文部分 137
附錄 145
附錄一 國中學生生活經驗量表(專家效度問卷說明頁) 145
附錄二 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與創造力之相關
研究問卷初稿 146
附錄三 專家效度學者名單 156
附錄四 量表同意書 157
附錄五 預試問卷 160
附錄六 正式問卷 166
表次
表3-1預試樣本抽樣班級數統計表 68
表3-2預試樣本人數統計表 69
表3-3正式樣本抽樣班級數統計表 70
表3-4正式樣本人數統計表 70
表3-5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之預試題型分配表 72
表3-6自我調節學習量表之預試題型分配表 73
表3-7創意行為量表之預試題型分配表 74
表3-8社經地位等級計算方式 76
表3-9父母教養方式t檢定(一) 79
表3-10父母教養方式t檢定(二) 80
表3-11父母教養方式初始特徵值與解釋量 81
表3-12「父母教養方式」成份矩陣(一) 81
表3-13「父母教養方式」成份矩陣(二) 82
表3-14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刪題後各向度之Cronbach’s α係數 82
表3-15外在動機調整策略t檢定 83
表3-16內在動機調整策略t檢定 83
表3-17後設認知策略t檢定 84
表3-18一般認知策略t檢定 85
表3-19行動控制策略t檢定 85
表3-20外在動機調整策略初始特徵值與解釋量 86
表3-21外在動機調整策略成份矩陣 86
表3-22內在動機調整策略初始特徵值與解釋量 87
表3-23內在動機調整策略成份矩陣 87
表3-24後設認知策略初始特徵值與解釋量 87
表3-25後設認知策略成份矩陣 88
表3-26一般認知策略初始特徵值與解釋量 88
表3-27一般認知策略成份矩陣 89
表3-28行動控制策略初始特徵值與解釋量 90
表3-29行動控制策略成份矩陣 90
表3-30自我調節學習刪題後之Cronbach’s α係數 90
表3-31創造力t檢定 91
表3-32創造力初始特徵值與解釋量 91
表3-33創造力刪題後成份矩陣 92
表3-34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題型分配表 92
表3-35自我調節學習量表題型分配表 93
表3-36創造力量表題型分配表 93
表4-1正試問卷樣本資料分析表 96
表4-2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7
表4-3自我調節學習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8
表4-4創造力量表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9
表4-5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要求」與「反應」向度上差異考驗表 102
表4-6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要求」與「反應」向度上差異考驗表 102
表4-7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中學生在「父母要求」「父母反應」
向度上差異考驗表 103
表4-8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自我調節學習」各向度之差異表 104
表4-9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自我調節學習」各向度之差異表 106
表4-10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中學生在「自我調節學習」
各向度之差異表 107
表4-11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在創造力之差異表 108
表4-12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在創造力之差異表 108
表4-13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國中學生在創造力之差異表 109
表4-14不同家中排序國中學生在創造力之差異表 109
表4-15父母教養方式與創造力的積差相關係數摘要表 114
表4-16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調節學習的積差相關係數摘要表 114
表4-17自我調節學習與創造力的積差相關係數摘要表 114
表4-18父母教養方式、自我調節學習對創造力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116

圖次
圖2-1負回饋圈 30
圖2-2創造力生態觀點圖 43
圖3-1研究架構圖 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金國(2001)。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季刊,
5(1),145-164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佳玲(2004)。大學生情緒智力信念、創造力信念與情緒智力、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貞雯(2005)。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王昕馨(2007)。閱讀環境、玩興、父母創意教養與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曉玲(2008)。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英語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毛國楠、程炳林(1993)。目標層次與目標導向對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歷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6,85-106。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市:心理。
史家瑄(2008)。國中生的自我調節、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瑞玲(1996)。中國父母的教化方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1-0301-H001-501-P1)。
朱宥靜(2008)。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朱采翎(2008)。教師創造力教學信念與創造力內隱理論之發展及其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美祝(2010)。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雅怡(2003)。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 I理論Theory HANDBOOK OF CREATIVITY Robert J.Sternberg主編。臺北市:五南。
李欣眉(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創造力與問題解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沈珮文(2001)。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美琦(2003)。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桑瑜(2002)。高中生自我調節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愉容(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邱皓政、丁興祥校閱/翻譯(2008)Mark A.Runcom原著。創造力當代理論與議題(Creativity:Theories and Themes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臺北市:心理。
邱建霖(2009)。青少年他人取向的影響因素之探討:由性格特質與父母教養方式切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邱發忠、姚妃宴(2010)。調整焦點、目標時間距離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1(3),497-520。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蘭譯(1999)。不同凡響。臺北市:遠流。
洪蘭(2006)。大腦的主張。臺北市:天下。
洪蘭(2011年7月7日)。洪蘭談育兒多鼓勵少責備。聯合報,AA4。
洪綉雯(2006)。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共依附特質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女子技術學院,臺南市。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唐永泰(2006)。轉換型領導、工作動機與員工創新行為的關係。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4),047-066。
徐佩君(199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
解釋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彰化縣。
涂君暐(2005)。內外在動機、創造力工作環境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第八屆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之參賽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高健(1998)。即興創意。臺北市:時報。
高婉嘉(2005年4月)。兒童氣質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係。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6。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6/46-24.htm.
馬岳琳(2009)。吳季剛玩娃娃的男孩夢想成真。天下雜誌,415,94-99。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憶真(2003)。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臺中市。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度ROC(Republic
of creativity)。網路資源下載2002/10/10
教育部統計處(2010-2011)。各級學校縣市別學生數統計表(99
學年度)。http://www.edu.tw/statistics/ 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23553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陳昭儀、陳琦、張素華譯(1995)。瞭解創意人。臺北市:心理。
陳文德(1999)。用新教孩子。臺北市:遠流。
陳玟伶(2001)。國小高年級兒童自我調整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易昌(2009)。創造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以國內博碩士論文為例。「創造力與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4-322。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雨霖(2007)。國中教師創造力信念、創造力教學自我效能對創造力教學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筱純(2008)。國一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彭清宏(2009)。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彭月茵(2010)。創造力系統理論之介紹與教學實務分享,北縣教育,70,37-41。
黃儒傑(2009)。新手與資深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臺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研究與教育發展期刊,5(2),141-170
程炳林(2002a)。大學生學習工作、動機問題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3(2),79-102。
程炳林(2002b)。多重目標導向、動機問題與調整策略之交互作用。師大學報:教育類,47(1),39-58。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2。
葉玉珠(2002)。國科會九十年度計畫。NSC90-2511-S-110-006。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詹志禹(2004)。臺灣發明家的內在動機、思考取向及環境機會-演化論的觀點。教育與心理研究,27(7),775-806。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筱筠(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騏嘉(2008)。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廖祐偉(2010)。國中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鄭芳怡(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解釋形態、領域知識及創造生活經驗與科技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鄭英耀、莊雪華、顏嘉玲(2008)。揭開創意教材的神秘面紗。師大學報:教育類,53(1),61-85。
鄭政益(2009)。大學生正、負向學習情感對創新學習行為之影響:以情緒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創造力與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7-162。
劉佩雲(2000)。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3,173-206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劉盈利(2010)。國小高年級認知風格、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蔣葆琳(2002)。大學生在非同步網路教學環境中自我效能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蔡政忠(2005)。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學業
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玉瑟、張妤婷、謝孟岑(2006)。資優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
智力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1),63-87
蔡啟通(2006)。領導者部屬交換與員工創新行為:組織正義之中介效果及組織特性之干擾效果。管理學報,23(2),171-193。
蔡淑玲(2006)。父母教養方式是學生課業的助力?阻力?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35. Htm.
蔡依芳、李欣眉、劉柏緯、王智弘(2009)。創造力研究趨勢之文獻調查。「創造力與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5-56。
蔡淑美(2010)。臺中市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盧彥勳(2006)。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批判思考、數理科成就與其科學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教育與心理學報,11,63–86。
簡志娟(1996)。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志偉(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魏麗敏(1996)。國小兒童數學、自我調整學習、與情感因素策略訓練效果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輔導論文集,2,25-65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38,63-118。
魏世台、王銘光(2005)。父母關愛特質及教養方式對子女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東南學報,29,101-116。
蘇渝雅(2009)。閱讀動機與創造力之關係研究。「創造力與教育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3-289。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2), 357-376. doi:10.1037/0022-3514.45.2.357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Y:Spring-Verlag.
Amabile, T. M., Hennessey, B. A., &Grossman, B. S. (1986). Social influences on creativity:The effects of contracted-for rewar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1),14-23
Amabile, T. M., & Hennessey, B. A. (1992). The motivation for creativity in children. In T. Pittman & A. Boggiano (Ed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A social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pp. 54-7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Aunola, K., Stattin, H., & Nurmi, J. ( 2001 ). Parent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adolescent’s achievement 23,205-222.doi:10.1006/jado.2000.0308
Bandura, A. (2008). The reconstrual of “free will” from the agentic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In J. Baer, J. C. Kaufman & R. F. Baumeister (Eds.), Are we free? Psychology and free will, (pp. 86-12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ldwin, A. L, kalhoun, J., & Breese F. H. (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onograph, 58(3), 86-105.
Bandura, A. ( 1986 ).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aumrind, D. ( 1966 ).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37, 887-907.
Baumrind, D. (1991a).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982-995.
Baumrind, D.(1991b).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1), 56-95.
Beghetto, R.A., and Kaufman, J.C. (2007). Toward a broader conception of creativity: A case for 'mini-c' creativit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2), 73-79.
Berk, L.(2007). Child Rearing and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though the life span(4rd ed).Boston, MA: Pearson
Education Inc.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111–1120.
  doi:10.1111/1467-8624.ep7252822
Chao, R. K. (2000). The parenting of immigrant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parental practice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 233-248.
Coleman, P. k., & Karraker. ( 2000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 of school-age children: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 Family Relations, 49(1),19-24.
Csikszentmihalyi, M. ( 1999 ).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313-318).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pley, A. ( 2006b ). Dimension of creativity: A social approach. Roeper Review, 28,125-130.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Handbook of creativity
(313-335). NY: Free Press.
Darling, N., & Steinberg, L. ( 1993 ).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496.
doi:10.1037/0033-2909.113.3.487
Darling, N(1999). Parenting styles as context :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3,487-496.
Dusek, J. B., & Danko, M.(1994). Adolescent coping styles and erceptions of parental child rear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Research, 9, 412-426.
Dornbusch,S. M,. Ritter P. L., Leiderman,P.,Roberts, H. D. F.,&.Fraleigh M. J., (1987).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dolescent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58, 1244-1257.doi:10.1111/1467-8624.ep8591146
Ekvall, G. (1999). Creative climate. In M. A. Runco & S.R. Pritzker (Eds.),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9, 403-412.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Gardner, H. (1988). Creative lives and creative works: a synthetic scientific approach.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298-320.New York:
George, J. M., & Zhou, J.(2001).Whe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conscientiousness are related to creative behavior: An Interactional Apporach.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6,513-524.
doi:10.1037//0021-9010.86.3.513
Guiford, J. P. (1971). Creativity and its caltiration. N. T: Harper and row
Grigorenko,E.L.,Jarvin,L.,Ray,D.J.,Goodyear,J.,Sternberg,R.J.,&Shanhan,E.J.,(2009) .Are SSATs and GPA Enough? A Theory-Based Approach to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in Secondary School. Journal of Edcational Psychology,101,964-981.
doi:10.1037/a0015906
Gruber, H. E., & David, S. N. (1988). Inching our way up Mount Olympus:the evolving-systems approach to creativity thinking. In R. J. Sternberg(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264-27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nnessey, B. A., & Amabile,T. M.(2010). Creativ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gy,61,569-98.doi:10.1146/annurev.093008.100416
Hargadon, A.B., & Bechky, B.A.,(2006).When collections of creatives become creative collectives: Afield study of problem solving at work. Organ.sci.17:484-500
Harrington, D. M. (1999) Conditions and settings=environment. In M. A. Runco & S. R. Pritzker (Eds.),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l,403-412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Hart, Newell,& Olsen(2003)
Ivcevic, Z.(2009).Creativity map: towar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ories of creativity.Psychology of Aesthetic,Creativity,and the Arts,3,17-21. doi:10.1037/a00149180014918.
Jairam, D., & Kiewra, K. A., (2010). Helping students soar to success on computer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OAR study method for
computer- 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2(3) 601-614.doi:10.1037/a0019137
Kousoulas, F. (2010).The interplay of creative behavior, divergent thinking and knowledge base in students’ creative expression during learning ac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4),387-396
doi:10.1080/10400419.2010.523404
Lord, R. G., Diefendorff, J. M., Schmidt, A. M., & Hall, R. J.(2010). Self-regulation at work. Annu. Rev. Psychol. 2010. 61:543-68.
doi:10.1146/annurev.psych.093008.100314
Maccoby, E. E.,& 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ccoby, E. E. (1992).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An historical over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1006–1017.
doi:10.1037/0012-1649.28.6.1006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Pratt, M. W., Green, D., MacVicar, J., & Bountrogianni , M. (1992).
The mathematical parent:Parental scaffolding parenting style,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long-division mathematics homework.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3, 17–34.
Pulkkinen, C.(1997). The influence of mood on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3, 159-172.
Renzulli, J.(1978). What makes giftedness? Re-examining a definition. Phi Delta Kappan, 60, 180-84.
Richter, J., Richter, G., & Eisemann, M.(1991).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depression and copin behavior: A pilot study in psychiatric patient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26, 75-77.
Runco, M. A. (1991). Divergent thinking Norwood, NJ. Albex.
Runco, M. A. & Walberg, H. J. (1998). Personal ex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1), 1-17.
Schaefer, E. S (1965). Children’s report of parental behavior: An inventory. Child Development, 25, 413-424.
Slicker, E. K.(1998). Relationship of parenting style to behavioral adjustment in graduating high school seniors. Journal Youth Adolescent, 27 (3), 345-72.
Shek, Daniel T. L. (1998).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in a Chinese context.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2(5), 527-537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3-15,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ulloway, F. (1987). Birth order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Hilo, January.
Scott, E. C. (2010). Creationism, Evolutionism, and Anti evolutionism. Evolution : Education and Outreach,3(2), 245-253,
doi: 10.1007/s12052-010-0236-y
Torrance, E. P. (1972). Can we teach children think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6, 114-143.
Thompson L, Choi HS, eds.(2006).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rganizational Teams.Mahwah, NJ: Erlbaum
Winne, P.H. (1997). Expermenting to bootstrap self-regulate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397-410.
Winne, P.H.,& Perry, N.E.(2000). Measu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M. Boekaerts & P.R. Pintrich (Eds.), 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 531-566.San Diego:Academic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金國(2001)。成功學習的關鍵~自我調整學習。課程與教學季刊,
2. 毛國楠、程炳林(1993)。目標層次與目標導向對大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歷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26,85-106。
3. 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研究。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
4. 唐永泰(2006)。轉換型領導、工作動機與員工創新行為的關係。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4),047-066。
5.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6. 黃儒傑(2009)。新手與資深教師成就目標導向、自我調整策略及其教學表現之研究:以臺中縣市幼稚園為例。教育研究與教育發展期刊,5(2),141-170
7. 程炳林(2002a)。大學生學習工作、動機問題與自我調整學習策略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3(2),79-102。
8. 程炳林(2002b)。多重目標導向、動機問題與調整策略之交互作用。師大學報:教育類,47(1),39-58。
9.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2(1),95-122。
10. 詹志禹(2004)。臺灣發明家的內在動機、思考取向及環境機會-演化論的觀點。教育與心理研究,27(7),775-806。
11. 鄭芳怡(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解釋形態、領域知識及創造生活經驗與科技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12. 鄭英耀、莊雪華、顏嘉玲(2008)。揭開創意教材的神秘面紗。師大學報:教育類,53(1),61-85。
13. 劉佩雲(2000)。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23,173-206
14. 蔡啟通(2006)。領導者部屬交換與員工創新行為:組織正義之中介效果及組織特性之干擾效果。管理學報,23(2),171-193。
15.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教育與心理學報,11,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