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中、陳承德(譯)(2009)。心理測驗(五版)。台北:雙葉書廊。 (K. R. Murphy &; C.O.Davidshofer, 2001)
王建翔(2005)。國小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為例。私立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皓正(2009年2月19日)。台灣上網人口突破1,580萬。經濟日報。2009年
8月2日,取自: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178678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
王智弘、楊淳斐、林雅涵(2008)。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團體諮商於網路成癮當事人之應用。台灣心理諮商通訊, 221 。2010 年12 月1 日取自
http://www.heart.net.tw/epaper/221-1.htm
王薇甄(2006)。父母教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以中部
地區大專校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
化。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九十八年度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網
路資訊中心網。2009年8月2日, 取自: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江永進(2008)。以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立德
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江佩縈(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沉迷現象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和課業學習之影
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西格爾曼、薛福爾(2001)。發展心理學。(游恆山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5)。
宋明潔(2000)。上網人口特質、上網行為、網站內容偏好以及影響每日網站瀏覽之研
究-以台灣入口網站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吳昆壽、梁仲容、蘇麗雲(2005)。資優行為觀察量表之編製與常模建立研究。特殊教
育與復健學報,14,121-147。
吳峻豪(2008)。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和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
吳菁、霍建霞、劉曉虹(2008)。創傷患者早期心理反應他評量表在地震傷員中的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8(11),1383-1385。
吳齊殷(2005)。網路文化對校園的影響。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2009
年8月2日,取自:
http://mental.health.gov.tw/article.asp?channelid=M52&;serial=556
吳慧菁(2007)。國小高年級兒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網路成癮行為的關係─以
桃園縣國小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何振珮(2007)。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
究。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書藝(2004)。以網路即時通為媒介之焦點解解決取向網路即時諮商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曉君(2006)。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生為例。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阿Lu (2011)。卡通頻道公布「台灣新世代 2011 兒童調查」結果數據。GNN新聞。2012年3月28日,取自:
http://gnn.gamer.com.tw/1/54151.html
季旭萍(2008)。自評、他評兩結合。早期教育(教師版),10,30-30。
林怡杉(2008)。北部地區國小兒童網路素養與網路沉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
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旻沛(2004)。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
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私
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研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柏芳(2010)。高中生網路使用特性、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高雄市某高中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懿珍(2008)。高中生網路成癮之現況及與心理相關因素-以台中市為例。亞洲大學
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II:網路沈迷現象之
教育傳播觀點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NSC89NSC89-2511-S009-009-N),未出版,台北。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
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刊,2-12。
周蘭君(2009年5月3日)。卡通頻道『台灣新世代2009兒童調查』結果發佈。台灣
商務網。2009年8月2日,取自:
http://www.taiwanpage.com.tw/new_view.cfm?id=22572
邱瓊平(2011年7月12日)。近一成兒童陷網路成癮危機。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
2012年1月11日,取自:
http://eteacher.edu.tw/ReadFocus.aspx?PostID=2119
武躍國、武國城(譯)(2004)。心理與生活(二版)。台北市:五南。(Berryman, J.C., Hargreaves, D.J., Howells, K., &; Ockleford E.M., 2002)
施文正(2006)。心理健康主題網路討論區之使用者經驗分析-以「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施宏諭(2003)。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兒童使用網路遊戲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施映竹(2011)。兒童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建構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7。
柯志鴻(2005a)。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柯志鴻(2005b)。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
大華技術學院。
紀原欽(2001)。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對專業才能評鑑多源回饋之態度影響因素探討─以電子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侯菁萍(2004)。多向度管理職能評鑑及發展分析-一項個案公司跨年度之研究。國立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侯禎塘(2002)。情緒障礙的成因與行為處理。屏師特殊教育,3,25-33。洪聖焜(2008)。自他評差異與員工態度的關係:以某國立大學人事室為樣本。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洪維屏(2002)。網路成癮初探。美國資訊科學與技術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15,97-112。洪儷瑜(1994)。非嫌惡行為處罰對智障者問題行為處置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45,9-14。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 。台北市:心理。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沉迷行為及其路徑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 119-149。
秦嗣勤(2004)。以績效評估之自他評異同類型,探討影響個體行為改變意圖之相關機
制─以某軍事院校學生為例。國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陳文堂(2005)。業務人員職能評鑑360 度回饋對受評者態度之影響—以某外商藥廠為
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玟如(2006)。國小兒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幸萱(2012)。3C保母化 新3C盼父母陪伴、溝通、控制。聯合新聞網。2012年
3月28日,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3c%E4%BF%9D%E6%AF%8D%E5%8C%96-%E6%96%B03c%E7%9B%BC%E7%88%B6%E6%AF%8D%E9%99%AA%E4%BC%B4-%E6%BA%9D%E9%80%9A-%E6%8E%A7%E5%88%B6-190700594.html
陳怡靜(2011年7月13日)。好迷網 近一成兒童網路成癮。自由時報電子報。2012年
1月22日,
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13/today-life16.htm
陳彥如(2010)。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個別諮商運用於網路成癮當事人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昭佑(2010)。臺北市國小兒童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俊宏(2007)。臺灣兒童動作協調能力觀察量表之建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競技運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私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珮庭 (2008)。台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
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477-481。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淑惠(1998b)。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7-2511-S-002-023-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
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002-010-N)
陳淑惠 (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輔導,
86,16-33。
陳淑惠(2009,3月)。網路成癮研究:探索心理病理成因與治療策略。彰化市: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
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
陳慧苓(2011)。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初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張仁獻(2003)。台南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的調查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ISSN 1992-4461)
張德鋭(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9,169-193。
許仲毅(2008)。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怡安(2001)。兒童網路使用與網路媒體素養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明遠(2004)。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
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淑惠(2007)。國小六年級兒童網路使用行為、家庭相關因素與網路成癮之研究。私
立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兒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
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和杰(2009年3月18日)。網路使用低齡化 網童超過160萬 。中廣新聞。2009年
8月2日,
取自: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4023
陶然、王吉囡、黃秀琴、劉彩誼、姚淑敏、肖利軍、張惠敏、席延榮、張英(2008)。網路成癮的命名、定義及臨床診斷標準。武警醫學,19(9),773-776。
曹進源(2007)。國民中小學體育教學評鑑指標之研究~以新竹縣市為例。國立體育學
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厚銘(2001)。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雅玲(2007)。國小高年級兒童線上遊戲之成癮性、使用行為與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瑟娟(2011)。新北市三重與蘆洲兩所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成癮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
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黃葳葳(2009)。兒童網路安全趨勢報告。白絲帶電子報,37。2009年8月2日,取自:
http://www.rtv.nccu.edu.tw/vhuang/cap/37/37.html#2
黃嘉如(2006)。國中學生及其家長電腦網路使用情形、態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宜蘭縣
壯圍國中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黃慧鈞(2008)。高中職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成癮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曉涵(2010)。國中生的生活壓力、自我控制與網路沉迷傾向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彭郁歡(2004)。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彭森明、李虎雄、簡茂發(1998)。教師基本素質評量制度之建立與評量工具之設計。
教育資料與研究,22,30-38。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 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傅義婷(2008)。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葉士如(2009)。國中學生網路成癮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私立銘傳
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
楊易蕙(2005)。國小兒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媄媜(2005)。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心理需求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中國文
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資策會(2009)。2008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應用行為。資策會FIND網站。2009年8月2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30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廖家和(2008)。影響中學學生網路成癮與虛擬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中縣某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鳳華(1999)。功能性行為評估之意涵與實務。特教園丁,15(1),18-26。趙舒禾(2004)。溝通恐懼與績效評估間關係之研究─以政戰學校學生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子利、徐錦興、蔡存裕(2010)。國小兒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六市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1),13-49。
劉文尚(2004)。國小兒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金花(2005)。兒童性別定型化過程。載於劉金花(主編),兒童發展心理學(338-361
頁)。臺北市:五南。
劉淑慧(譯)(1996)。諮商研究法。台北市:五南。(Heppner, P.P., Kivighan, D. M.,
&; Wampold,B.E., 1992)
劉蕙如 (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存裕(2006)。國小兒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雲
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蔡易辰(200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網路成癮大學生之諮商成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蔡沛錡(2005)。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私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潘佩妤(2005)。媒體科技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兒童為例。私立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鄭欽文(2002)。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教育大學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綺兒 (2002)。影響台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瑞源(2007)。新竹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昱霖(2007)。國小兒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小高
年級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盧浩權(2007)。青少年網路沉迷的心理分析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119,206-221。盧麗卉(2002)。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
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戴秀津、楊美賞、顏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探討。慈濟醫學,16(4),214-218。戴淑貞、黃琴雅、李曉君(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南榮學報,11,(C7)1-(C7)20。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謝龍卿(2003)。青少年生活壓力、網路成癮與攻擊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顏淑華(2007)。國小學生網路使用與學業成績之關聯性研究-以彰化縣六年級為例。
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顏國樑(2003)。從教師專業發展導向論實施教師評鑑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8,
259-285。
簡毓怡(2007)。青少年網路遊戲玩家的憂鬱情緒、親子關係適應與網路遊戲成癮之相
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2007)。
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嚴增虹(2002)。國小兒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之關係研究。臺南師
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AACN. (2007). American Academy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AACN)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Consultation. The Clinical
Neuropsychologist, 21, 209–23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2). Internet Use Disorder. Retrieved June 7, 2012,
from
http://www.dsm5.org/proposedrevision/Pages/proposedrevision.aspx?rid=573
Bamber, C.J., Sharp, J.M., &; Castka, P. (2004). Third party assessment: The role of the
maintenance function in a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in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10(1), 26-36.
Beard, K. W.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 question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1), 7-14.
Biesanz, J.C., &; West, S.G. (2004). Towards understanding assessments of the big five:
Multitrait-multimethod analyses of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across
measurement occasion and type of observ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2(4), 845-876.
Block, J. J. (2008). Issue for DSM-V: Internet addi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3), 306-307.
Brenner, V.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Caplan, S. E. (2002).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 18, 553-575.
Chien, C., Linda, C., &; Belland, J. C. (2005).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7(4), 363-387.
Chou, C., Condron, L., &; Belland, J. C. (2005).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7(4), 363-388.
Conti, T. (1997). Optimizing self-assessmen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8 (2), 5-15.
Davis, R. 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 187-195.
Freeman, E. M. (1992). Addiction behaviors: Effective social approaches. New York: Longman.
Furr, R. M., Dougherty, D. M., Marsh, D. M., &; Mathias, C. W. (2007). Personality
judgment and personality pathology: Self-other agreement in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5, 629-662.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ative disorder (IAD) diagnostic criteria. Retrieved December 2, 2005, from http://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
Greenfield, D. (n.d.). Internet Abuse Test. Retrieved June 5, 2009, from http://www.virtual-addiction.com/pages/a_iat.htm
Griffiths, M.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Hair, J. F., Black , W. C., Babin ,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
Hall, A. S., &; Parsons, J. (2001). Internet addictions: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3(4), 312-327.
Harris, B. M., &; Hill, J. (1982). Developmental teacher evaluation kit. Austin, TX :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Ho, S. M. Y., &; Lee, T. M. C. (2001). Computer usa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olescent lifestyl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9, 258-266.
Hsu, Y. J., Wang, C. H., Chen, S. H., Ko, C. H., Liu, S. H., &; Lin, C. Y. (2010, August).The
construction of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hildren Version (CIAS-C).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wan, Taipei.
Kim, K., Ryu, E., Chon, M., Yeun, E., Choi, S., Seo, J., &; Nam, B. (2006). Internet addic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3(2), 185-192.
Ko, C. H., Yen, J. Y., Chen, C. C., Chen, S. H., &; Yen, C. F. (2005).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nternet addiction fo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3(11), 728-733.
Ko, C. H., Yen, J. Y., Yen, C. F., Chen, C. C., Yen, C. N., &; Chen, S. H. (2005). Screening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cut-off points for th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1(12), 545-551.
Ko, C., Yen, J., Yen, C., Lin, H., &; Yang, M. (2007). Factors predictive forincidence and remiss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 Aprospective study.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4), 545-551.
Li, S. M., &; Chung, T. M. (2006). Internet function and 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2, 1067–1071.
Lin, S. S. J., &; Tsai, C. C. (2002).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 411-426.
Lounsbury, D. W., Reynolds, T. C., Rapkin, B. D., Robson, M. E., Ostroff, J. (2007). Protecting the privacy of third-party inform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soci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researcher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4(1), 213-222.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health (8 ed.). New York:
Macmillan.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1), 13-29.
Park, S. K., Kim, J. Y., &; Cho, C. B. (2008).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Family Therapy, 36(3), 163-177.
Shaffer, H. J., &; Hall, M. N. (1996). 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adolescent gambling disorders: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and guide toward standard gambling nomenclature.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2(2), 193-214.
Shashaani, L. (1994). Gender-differences in computer experience and its influence on computer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11(4), 347-367.
Suler, J. (2004). The 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 321-326.
Thatcher, A., &; Goolam, S. (2005).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Questionnair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4), 793-809.
Wallace, P.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tson, D., Hubbard, B., &; Wiese, D. (2000). General traits of personality and affectivity as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elf- and partner-rat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 413-449.
Watson, J. C.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ors.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Practice, Theory, &; Research, 33(2), 17-30.
Wiig, E. H. (2000). Authentic and other assessments of language disabilities: When is fair?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6, 179–210.
Yang, S. C., &; Tung, C. J. (2007).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1), 79-96.
Yen, J., Yen, C., Chen, C., Chen, S., &; Ko, C. (2007).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3), 323-329.
Yoo, H. J., Cho, S. C., Ha, J., Yune, S. K., Kim, S. J., Hwang, J., Chung, A., Sung, Y. H., &; Lyoo, I. K. (2004).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symptom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8, 487-494.
Young, K. S. (n.d.). The center for Internet addiction…your resource since 1995.
Retrieved October 9, 2011,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index.php?option=com_bfquiz&;view=onepage&;catid=46&;Itemid=106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Young, K. S., &; Rodgers, R. C. (1998a).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Young, K. S. &; Rogers, R. C. (1998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Young, K. S. (2004). Internet addiction: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02-15.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3), 237- 244.
Young, K.S. (1995).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Retrieved May 16, 2009, from
http://www.netaddiction.com/articles/symptoms.pdf
Young, K. S. (1999). Studies show that Parents Need to Monitor Children's Internet Use and
Watch for Signs of Computer Addiction. Retrieved May 20, 2009, from
http://www.planetpsych.com/zPsychology_101/children_interne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