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井敏珠(1981) 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台北市王盈潔 劉怡秀(2008) 國中學生參與運動社團之調查研究 2008 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財印(199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何篤光 沈志堅 楊馥琴(2009)高中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分析研究以屏東縣(市)地區為例 。臺灣觀光學報 6:33-46李晶(2002)。休閒活動參與對於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軍艦岩登山健行步道為例。第一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社區、文化、生態論文集。(頁29-43)。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巫有鎰 ( 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42。柯慧貞 林美芳 廖聆岑 等(2004)。南區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與社會支持、壓力因應形態、憂鬱、自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2),43-66李文益 黃毅志(2004) 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 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頁林 碧 芳(2009) 從文化資本探討才藝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教育與社會研究》17:.111-134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5(2),1~48周新富(2008) 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陳杏枝(1999)。社會化。載於王震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89-119。
陳景花(1995)。大學生時間管理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志銘(2006)。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自我導向學習歷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邱皓政(2002)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忠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台北:五南
郭進財(2008)。學生的課業壓力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3-34。
郭進財 黃文成 孫美蓮 (2010a) 大學校院學生運動社團參與者的休閒效益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 8:73-86 。郭進財、蔡順同、沈莉青(2010b)。 休閒效益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大學校院學生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 4(1)
游宗益(2008)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課餘社團活動動機、阻礙因素及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臺中孫清山 黃毅志 (1996)。 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41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許崇憲(2002) 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1(2),25-62。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張芳全(2006) 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蔡勇美、郭文雄(1987)。都市社會學。巨流:台北
葉亮吟(2010) 探討大學生社園經驗、人際關係、學業成績對其職涯發展的影響 。 育達科大學報。23:59-80。
禚建茹(2009)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就業力培養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第八屆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9)。台南: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部(2008)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
蘇維杉(2002) 現代休閒活動參與之社會學分析,台東師院學報,13(下),77~106。羅寶鳳(2004)。發現學習的真實面貌:正規教育中的非正式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6羅麗雲(2000)。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鑑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關秉寅 李敦義(2008) 補習數學有用嗎?一個「反事實」的分析 臺灣社會學刊(2008) 41: 97-148
英文部分
Boaz Shulruf , Sarah Tumen, Hilary Tolley(2008)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school, do they matter?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0 : 418–426
Beckett A. Broh(2002) Linking Extracurricular Programming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Who Benefits and Wh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 75:69-95
Coleman (1990) Foundationso f Social Theory.C 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izabeth Stearns(2010)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distribution across and academic correlates in high school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Volume 39, Issue 2, March 2010, Pages 296–309
Kuh, George 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ol. 30, No. 2 (Summer, 1993), pp. 277-304
Lipscomb, Stephena (2007) Secondary school extracurricular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fixed effects approach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6: 463-472
Mannel, R. C.,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461-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cNeal, Ralph B., Jr.(1999) Participation in High Schoo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vestigating School Effect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v80 n2 p291-309
Riahinejad, A. R., & Hood, A. B.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Joru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nel, 25, 498-502.
Stephen Lipscomb(2007) Secondary school extracurricular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fixed effects approach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ume 26, Issue 4, August 2007, Pages 463–472
Toyokawa, Terua; Toyokawa, Norikob (2002)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 study of Japanes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6: 363-379
Vahedi, M.; Nikdel, H.(2011)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0 : 331 – 335
Van Matre, Jill C.; Valentine, Jeffrey C.; Cooper, Harris(2000) Effect of Students' After-School Activities on Teachers' Academic Expectanci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16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