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稚草
研究生(外文):Chih-Taso Jeng
論文名稱:原住民音樂地景的構成─台東都蘭原住民歌手的實踐
論文名稱(外文):The Formation of Aboriginal Sonic Landscape :A Study of Aboriginal Singers' Practices at Dulan, Taitung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地方音樂地景原住民音樂都蘭文化抵抗
外文關鍵詞:aboriginal musicDulancultural resistancesonic landscapepl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4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以近年移居都蘭的原住民音樂歌手巴奈、那布、達卡鬧三人的文化實踐為主體,探討都蘭地方的特殊性、空間生產和歌手音樂生產之間的關係,討論游移的音樂地景的構成,以及歌手在流行音樂的市場競逐中,如何尋求定位與出路。
都蘭地方涵蓋都蘭部落、莿桐部落、都蘭鼻等地,屬於廣義的都蘭灣地區。當地特殊的地理景觀與人文背景,加上舊有的新東糖廠停工後蛻變為「都蘭紅糖文化藝術館」,吸引藝術社群和新移民、遊客群聚。新東糖廠的空間生產成為藝術展演的新公共空間,歌手與歌迷以及藝術社群,於此地形成了音樂地景與情感社群,彼此不斷互動、認同、實踐。
再者,本研究著重於分析音樂地景的構成因素、空間尺度和轉換,主要在於音樂地景並不純然侷限於都蘭地方,往往跟隨歌手游移於各種展演空間,乃至於社會運動場域。音樂地景的空間尺度由都蘭擴及大台北都會區,音樂地景的轉換歸結於音樂社群對於都蘭與歌手的認同。
這三位歌手透過純粹的音樂場域實作與在地社會運動,達成其文化實踐。移居都蘭後,除了不定期於糖廠咖啡live house展演外,他們還接手東海岸官方音樂季,進而有音樂工作坊與集體創作專輯「在那一片藍」的產出。歌手們後來組織Message樂團,出版同名專輯。社會運動參與、在地實踐與音樂實踐並行不悖,狼煙行動聯盟及相關運動構成了地景的氛圍,也成為音樂地景重要的一環。
研究者從漢人歌迷角度進入原住民歌手的表演世界,進而參與其主導的社會運動,理解到以音樂作為生存策略和工具的處境。本研究最後從官方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來探討歌手的生存策略與自我定位,並從展演空間的建構及主體性、文化認同等議題,探討歌手與在地的關係。
The thesis studies cultural practices of the aboriginal singers Panai, Nabu, and Darknow who migrated to Dulan in recent years. The aim is to explore how the newly formed Dulan locality produces the music, and the fluid sonic landscape, which in turn is shaped by the musical industry and its strategy.
I use Dulan to cover places as broadly as Dulan Tribe, Cihtong Tribe and Dulan Cape which compose of the so-called Dulan Bay Area. The once-running Xindong Sugar Refinery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Dulan Brown Sugar Museum of Culture and Art’, attracting artistic community, new immigrants, as well as tourists to its natural and historical landscape. The sugar production space was turned into artistic performance stage and constructs a new emotional structure within which singers, fans, and artistic community pursue their artistic practices,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I argue that a sonic landscape is not limited to Dulan as it connotes and expands symbolic repertoire to places where music is being played that is specifically Dulan. The point is that wherever the music is played, be it in big city like Taipei, or in social movement, the fluid sonic landscape is constituted as long as the singers and the musical community identify their music as such rooted in the loosely but meaningfully defined Dulan.
The three aboriginal singers I study practice their culture by way of musical creation and the social movement. They migrate to Dulan and since participate live house music at Dulan Cafe from time to time, and moreover, they are in charge of the official East Coast music festival,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music workshops and collectively creating a studio album ‘A Piece of Blue’. They also found a band Message, issuing a same title album. I suggest that the local sonic landscape involves social movement, local participation, and musical practices, along with Smoke Signals League and its related actions.
I participate as a Han Chinese and a fan in the musical world of those three aboriginal singers as well as the social movements led by them. I explore the situations music is used as a survival and resistance strategy.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thesis examines how the government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fluence the singers’ self-definition and survival strategy. The issues of performance space, the subjectiv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relations of the singers and the local culture are discusse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音樂、運動與地方 5
一、音樂與社會實踐 6
二、原住民音樂與生存 7
三、地方 12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研究方法 16
一、分析架構 16
二、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都蘭地方與社群 20
第一節 都蘭地方與人文 20
一、都蘭地理環境 20
二、都蘭的歷史與人文 23
三、都蘭地方自主性組織 26
第二節 都蘭新移民 29
一、從布農基金會說起 29
二、金樽海邊的「意識部落」 30
三、「意識部落」踏上都蘭糖廠 31
四、新都蘭族興起 32
第三節 新東糖廠的空間生產 34
一、紅糖藝術村空間誕生 35
二、新都蘭族勢力進入 36
三、紅糖藝術村的空間角力 37
四、新都蘭族的公共空間 39

第三章 都蘭音樂地景的構成與轉變 41
第一節 都蘭音樂社群的形成 41
一、官方文化產業操作 41
二、巴奈/那布在回家的路上-重塑原鄉 42
三、達卡鬧好想回家-原運再起 45
四、糖廠咖啡屋音樂人匯集 47
第二節 都蘭音樂迷 48
一、以追逐作為實踐 48
二、社群網絡的情緒空間 49
三、為「都蘭現象」而來 51
第三節 歌手與歌迷的互動 52
一、糖廠咖啡屋氛圍-分不清歌手與歌迷 52
二、游移都蘭之外的演出-誰掌控了主場權 53
三、在社會運動場域-身體操演作為一種認同 55

第四章 都蘭原住民音樂人的文化實踐 57
第一節 文創產業 57
一、官方音樂季的音樂實作 57
二、利用官方音樂獎累積創作 59
三、鐵花村崛起與想像 60
第二節 部落在地實踐 61
一、音樂工作坊-都蘭再現 61
二、組織Message/GaGa樂團-族群認同重構 63
三、耕耘都蘭部落-我是不是都蘭人 64
第三節 在都蘭的社會介入 65
一、狼煙行動聯盟-原運的自由流動 65
二、地方運動-反美麗灣飯店 67
三、游移都蘭之外的運動 69

第五章 結論 7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轉折 71
一、研究發現 71
二、都蘭音樂地景的轉折 73
第二節 反思與展望 75
一、身為漢人歌迷的省思 75
二、什麼樣的歌迷才是好歌迷? 76
三、音樂地景vs.音樂消費空間 77

參考文獻 80
附錄:巴奈、那布、達卡鬧的音樂創作 85
參考文獻
Attali, Jacques(1995)《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宋素鳳、翁桂堂譯),台北:時報。
Barker, Chris(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等譯),台北:五南。
Bennett, Andy(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孫憶南譯),台北:書林。
Crang, Mike(1998)《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
Frith, Simon(1994)《搖滾樂社會學》( 彭倩文譯),台北:萬象。
Frith, Simon(1994)<邁向民眾音樂美學>(張釗維譯),《島嶼邊緣》3(3):4-27。
Jenkins, Richard(2006)《社會認同》(王志弘、許妍飛譯),台北:巨流。
McDowell, Linda(1999)《性別、認同與地方》( 徐苔玲、王志弘合譯),台北:群學。
Message(2008)《Message》同名音樂專輯,巴奈工作室私人出版。
巴奈(2000)《泥娃娃》音樂個人專輯,台北:角頭音樂。
巴奈、音樂創作營學員(2008)《停在那一片藍》音樂專輯,巴奈音樂工作室出版。
方美蓉(2008)《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欣瑜(2009)《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半月刊》1:171-184。
王家祥(2006)<鯨魚背部的血脈-在都蘭海岸冥想健行>,《新活水》5:33。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王應棠(2003)《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
台東縣政府(1999)《打造後山音樂城-88年度全國文藝季台東縣後山音樂祭成果專輯》,台東:台東縣政府。
朱夢慈(2000)《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冠明編著(1999)《台東現代後山創作歌謠踏勘-現代後山創作音樂調查計畫》,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江國豪(2004)《非主流音樂之台灣意識研究:以1980年代後之歌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99年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暨文學營與文學論壇會議手冊》,台北:原委會。
何立德、王鑫(2002)《台灣的珊瑚礁》,台北:遠足文化。
何定照(2010)<台東鐵花村 廢宿舍變原民樂園>,《聯合報》2010.8.29。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台灣產業研究》3:149-219。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錦發編(1993)《原舞者》,台中:晨星。
呂鈺秀(2003)《台灣音樂史》,台北:五南。
李至和(1999)《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碩(2006)《搖滾台灣:台灣重金屬樂迷的文化認同與實踐》,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韻儀(2003)《「他者之域」中,「她者」的自癒儀式與力量-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討》,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韻儀(2004)<這一群搞藝術的>,《東海岸評論》10月號:16-49。
周倩漪(1996)《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性與庶民文化》,東吳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90:10-31。
林建宏(2001)《社會階層與流行音樂消費關係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群桓(2003)《地方體使用與社區共同體建構:以新港的文化再現為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仕弘(2006)《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南王三姐妹(2009)《南王三姐妹》音樂專輯,台北:角頭音樂。
施正峰(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胡德夫(2006)《匆匆》音樂個人專輯,台北:參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2000)《九二一災後部落音樂會Live CD》,原住民部落工作隊出版。
原權會部落工作隊(2000)<點燃原住民族運動的烽火>,《原住民族》創刊號:1-4。
孫大川(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台北:印刻。
徐子婷(2006)《搖滾樂中的國族想像-以羅大佑與閃靈的音樂創作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楓惠(2005)《從九○年代地下搖滾樂看台灣另翼搖滾主體性的指涉》,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移動的部落=都市叢林裡的原舞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出版。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滾石。
張鐵志(2006)《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
張鐵志(2009)<Message:巴奈的歌>,《中國時報》副刊,2009.03.13-03.14。
莊育麟(2004)《黑手那卡西的文化抵抗─自我轉話與音樂對話》,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莫那能(1989)《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許建榮(2005)《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台灣當代社會》,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馨文(2004)《音樂聆聽經驗的意義建構歷程-以十二位大學生聽說歌曲<菊花夜行軍>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郁婷(2007)《台灣原住民創作歌謠之研究-以已出版的阿美、卑南、鄒族之影音資料為例(1945-2007)》,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儀(2007)《近代都蘭部落社會變遷與地方自主性發展》,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宣伶(2010)《部落的聲音-1970年代之後原住民音樂的創新與轉折》,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2008)《從體驗行銷觀點建構生態旅遊活動之策略性體驗模組-以台東縣卑南鄉莿桐部落為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歆怡(2010)<都蘭女子的流浪圖譜>,《台灣光華雜誌》35(3):15-22。
陳鄭港(2000),<台灣原住民族音樂文化及其發展>,《山海文化月刊》21/22(3月號):7-10。
曾佳慧(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馮靖惠(2007)《圖騰樂團音樂實作的美學與真誠性》,台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國治(2009)<台灣最遠的咖啡館>,《聯合報》2009.04.29。
黃宣衛、羅素玫(2001)《台東縣史:阿美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黃哲斌(2010)<泥娃娃巴奈 台東耕耘音樂田>,《中國時報》,2010.10.17。
黃皓傑(2002)《兩個樂團的產銷分析-以交工及閃靈為例》,中正大學電訊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裕(2004)《海岸咖啡屋》,台北:聯經。
楊士範(2009)《聽見「那魯灣」-近五十年台北縣都市原住民民謠的形成與流傳文化史》,台北:唐山。
楊蕙嘉(2008)《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麗萍(2003)<漂流木與海洋的悄悄話>,《DIY玩布置》2:58-66。
臺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打造後山音樂城-八十八年度全國文藝季臺東縣後山音樂祭成果專輯》,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趙嘉祥、莊嚴(2012)<杉原海岸的未來>,《台灣立報》2012.1.19。
趙珩(2007)《台東都蘭山藝術節活動與原住民藝術社群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達卡鬧(2003)《達卡鬧與番親們-好的專輯》音樂個人專輯,番親會社出版。
蔡旻玠(2000)《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基金會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政良(2003)《虛擬記憶體:一個阿美族年齡階級在網路上的文化變遷》,9th Annual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New Jersey, June 19-22。
蔡政良(2004)《都蘭「司庫恩(Sukoun)」及「巴基發浪(Pacifalan)」遺址口述史與地表調查計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蔡政良(2004)《阿美嘻哈》紀錄片,撒哈拉影音工作室。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謝世忠(2008)《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簡妙如(2001)《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簡妙如(2006)<原住民真的發聲了嗎?>,《中國時報》2006.04.29。
簡俊聰(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
羅素玫(2000)<都蘭阿美人的掃墓節:一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轉換之探討>,《東台灣研究》5:35-70。
羅素玫(2004)《性別區辨與社會組織:台東都蘭阿美人的年度週期中之兄弟姊妹關係與男女關係》,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人類學博士論文。
羅素玫(2005)<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台灣人類學刊》3(1):143-183。

網路資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809
交通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http://www.eastcoast-nsa.gov.tw/
東河鄉公所http://www.donghe.gov.tw/
林金靜、陳芳如(2002),<重返內本鹿部落>,布農文教基金會新聞稿 引自http://teashop.taiwantp.net/cgi/bbs.pl
狼煙行動聯盟http://tw.myblog.yahoo.com/hunter-motion/archive?l=f&id=44
黃思農(2010)<一場寧靜的音樂革命-專訪鐵花村音樂總監鄭捷任>引自:http://groups.google.com/group/yotu/msg/660d3e1cf7abfc54
蔡政良(2012)<臺灣東村?> iGuava主題專號 1-5
引自芭樂人類學網站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2975
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tshstpc/2051554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
蘇甘霖(2007)<2007台灣回顧:台東美麗灣開發案 杉原海岸不再美麗>,公民新聞平台www.peopo.org
阿達(2010)<這裡沒什麼好觀光的>,引自部落格http://dulanada.pixnet.net/blo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