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Attali, Jacques(1995)《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宋素鳳、翁桂堂譯),台北:時報。
Barker, Chris(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羅世宏等譯),台北:五南。
Bennett, Andy(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孫憶南譯),台北:書林。
Crang, Mike(1998)《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
Frith, Simon(1994)《搖滾樂社會學》( 彭倩文譯),台北:萬象。
Frith, Simon(1994)<邁向民眾音樂美學>(張釗維譯),《島嶼邊緣》3(3):4-27。
Jenkins, Richard(2006)《社會認同》(王志弘、許妍飛譯),台北:巨流。
McDowell, Linda(1999)《性別、認同與地方》( 徐苔玲、王志弘合譯),台北:群學。
Message(2008)《Message》同名音樂專輯,巴奈工作室私人出版。
巴奈(2000)《泥娃娃》音樂個人專輯,台北:角頭音樂。
巴奈、音樂創作營學員(2008)《停在那一片藍》音樂專輯,巴奈音樂工作室出版。
方美蓉(2008)《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化歷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欣瑜(2009)《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半月刊》1:171-184。王家祥(2006)<鯨魚背部的血脈-在都蘭海岸冥想健行>,《新活水》5:33。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王應棠(2003)《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台東縣政府(1999)《打造後山音樂城-88年度全國文藝季台東縣後山音樂祭成果專輯》,台東:台東縣政府。
朱夢慈(2000)《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冠明編著(1999)《台東現代後山創作歌謠踏勘-現代後山創作音樂調查計畫》,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
江國豪(2004)《非主流音樂之台灣意識研究:以1980年代後之歌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99年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暨文學營與文學論壇會議手冊》,台北:原委會。
何立德、王鑫(2002)《台灣的珊瑚礁》,台北:遠足文化。
何定照(2010)<台東鐵花村 廢宿舍變原民樂園>,《聯合報》2010.8.29。
何東洪、張釗維(2000)<戰後台灣『國語唱片工業』與音樂文化的發展軌跡>,《台灣產業研究》3:149-219。
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吳錦發編(1993)《原舞者》,台中:晨星。
呂鈺秀(2003)《台灣音樂史》,台北:五南。
李至和(1999)《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碩(2006)《搖滾台灣:台灣重金屬樂迷的文化認同與實踐》,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韻儀(2003)《「他者之域」中,「她者」的自癒儀式與力量-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討》,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韻儀(2004)<這一群搞藝術的>,《東海岸評論》10月號:16-49。周倩漪(1996)《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性與庶民文化》,東吳大學社會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90:10-31。林建宏(2001)《社會階層與流行音樂消費關係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群桓(2003)《地方體使用與社區共同體建構:以新港的文化再現為例》,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邱仕弘(2006)《反思客家論述:從交工樂隊的社會實踐談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南王三姐妹(2009)《南王三姐妹》音樂專輯,台北:角頭音樂。
施正峰(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
胡德夫(2006)《匆匆》音樂個人專輯,台北:參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2000)《九二一災後部落音樂會Live CD》,原住民部落工作隊出版。
原權會部落工作隊(2000)<點燃原住民族運動的烽火>,《原住民族》創刊號:1-4。
孫大川(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台北:印刻。
徐子婷(2006)《搖滾樂中的國族想像-以羅大佑與閃靈的音樂創作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楓惠(2005)《從九○年代地下搖滾樂看台灣另翼搖滾主體性的指涉》,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移動的部落=都市叢林裡的原舞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出版。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滾石。
張鐵志(2006)《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台北:商周。
張鐵志(2009)<Message:巴奈的歌>,《中國時報》副刊,2009.03.13-03.14。
莊育麟(2004)《黑手那卡西的文化抵抗─自我轉話與音樂對話》,輔仁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莫那能(1989)《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許建榮(2005)《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台灣當代社會》,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馨文(2004)《音樂聆聽經驗的意義建構歷程-以十二位大學生聽說歌曲<菊花夜行軍>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郁婷(2007)《台灣原住民創作歌謠之研究-以已出版的阿美、卑南、鄒族之影音資料為例(1945-2007)》,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儀(2007)《近代都蘭部落社會變遷與地方自主性發展》,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宣伶(2010)《部落的聲音-1970年代之後原住民音樂的創新與轉折》,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如(2008)《從體驗行銷觀點建構生態旅遊活動之策略性體驗模組-以台東縣卑南鄉莿桐部落為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歆怡(2010)<都蘭女子的流浪圖譜>,《台灣光華雜誌》35(3):15-22。
陳鄭港(2000),<台灣原住民族音樂文化及其發展>,《山海文化月刊》21/22(3月號):7-10。曾佳慧(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馮靖惠(2007)《圖騰樂團音樂實作的美學與真誠性》,台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舒國治(2009)<台灣最遠的咖啡館>,《聯合報》2009.04.29。
黃宣衛、羅素玫(2001)《台東縣史:阿美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黃哲斌(2010)<泥娃娃巴奈 台東耕耘音樂田>,《中國時報》,2010.10.17。
黃皓傑(2002)《兩個樂團的產銷分析-以交工及閃靈為例》,中正大學電訊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嘉裕(2004)《海岸咖啡屋》,台北:聯經。
楊士範(2009)《聽見「那魯灣」-近五十年台北縣都市原住民民謠的形成與流傳文化史》,台北:唐山。
楊蕙嘉(2008)《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族群再現與文化認同》,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潘麗萍(2003)<漂流木與海洋的悄悄話>,《DIY玩布置》2:58-66。
臺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打造後山音樂城-八十八年度全國文藝季臺東縣後山音樂祭成果專輯》,臺東縣立文化中心。
趙嘉祥、莊嚴(2012)<杉原海岸的未來>,《台灣立報》2012.1.19。
趙珩(2007)《台東都蘭山藝術節活動與原住民藝術社群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達卡鬧(2003)《達卡鬧與番親們-好的專輯》音樂個人專輯,番親會社出版。
蔡旻玠(2000)《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基金會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政良(2003)《虛擬記憶體:一個阿美族年齡階級在網路上的文化變遷》,9th Annual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Conference, New Jersey, June 19-22。
蔡政良(2004)《都蘭「司庫恩(Sukoun)」及「巴基發浪(Pacifalan)」遺址口述史與地表調查計畫》,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蔡政良(2004)《阿美嘻哈》紀錄片,撒哈拉影音工作室。
謝世忠(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灣原住民論集》,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謝世忠(2008)《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簡妙如(2001)《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簡妙如(2006)<原住民真的發聲了嗎?>,《中國時報》2006.04.29。
簡俊聰(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
羅素玫(2000)<都蘭阿美人的掃墓節:一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與轉換之探討>,《東台灣研究》5:35-70。羅素玫(2004)《性別區辨與社會組織:台東都蘭阿美人的年度週期中之兄弟姊妹關係與男女關係》,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人類學博士論文。
羅素玫(2005)<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台灣人類學刊》3(1):143-183。網路資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809
交通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http://www.eastcoast-nsa.gov.tw/
東河鄉公所http://www.donghe.gov.tw/
林金靜、陳芳如(2002),<重返內本鹿部落>,布農文教基金會新聞稿 引自http://teashop.taiwantp.net/cgi/bbs.pl
狼煙行動聯盟http://tw.myblog.yahoo.com/hunter-motion/archive?l=f&id=44
黃思農(2010)<一場寧靜的音樂革命-專訪鐵花村音樂總監鄭捷任>引自:http://groups.google.com/group/yotu/msg/660d3e1cf7abfc54
蔡政良(2012)<臺灣東村?> iGuava主題專號 1-5
引自芭樂人類學網站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2975
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tshstpc/2051554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
蘇甘霖(2007)<2007台灣回顧:台東美麗灣開發案 杉原海岸不再美麗>,公民新聞平台www.peopo.org
阿達(2010)<這裡沒什麼好觀光的>,引自部落格http://dulanada.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