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根瓊(2007)。敘說性探究。台北教育大學。
2.王國強(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群學。
3.佛洛伊德(2010)。夢的解析。左岸文化出版社,頁17。
4.吳介禎(1996)。精神分析與超現實主義。炎黃藝術,79 期。5.呂俊,高申春,侯向群(2000)。夢的解析(第一版)。台北市:知書房。
6.呂清夫(1996)。造形原理。臺北市:雄獅。
7.李長俊(2001)。西洋美術史綱要(第三版)。台北市:雄獅。
8.李美香(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
9.李家祺(2008)。新普普藝術家-凱斯‧哈林。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0.村上隆,江明玉(2007)。藝術創業論,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1.周夢熊(2002)。夏卡爾:醉心夢幻意象。台北市:時報。
12.奈良美智(2004)。小星星通信。台北:大塊文化。
13.凌嵩郎(1987)。藝術概論(初版)。台北縣:空大。
14.徐芬蘭(2001)。風之宮殿:達利戲劇美術館。藝術家,309 期。15.草間彌生(2011)。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台北:木馬文化出版社,頁57。
16.張君玫(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17.梁錦鋆(2006)。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8。
18.陳淑芬(2005),台中技術學院主辦「插畫在文化創意產業應用研討會」,dpi設計流行創意雜誌 ,69期。
19.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三民,頁109。
20.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
21.黃恆正(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社,頁17。
22.劉文潭(1984)。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台北:環宇。
23.劉文潭(1991)。現代美學(第十三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24.劉成富,全志鋼(2008)。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頁30。
25.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頁157。
26.劉振源(1998)。超現實畫派。台北:藝術圖書。
27.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台北市:天下雜誌。28.劉豐榮(2004)。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國立嘉義大學美術系暨視覺藝術研究所。
29.蔡昌吉、阮福信、彭立勛(2002)。當代美術鑑賞與人生。台北:新文京開發,頁228。
30.安迪‧沃荷(2010)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盧慈穎 譯。臉譜出版社。
31.蘇振明(1998)。美術導賞的理念與策略研究。台灣美術,第8期。32. Keesing , R.(1981).Cul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CBS Colledge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