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
一、書籍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順民(2001)《當代台灣地區宗教類非營利組織的轉型與發展》,台北市:紅
葉文化。
王炳照主編(1994)《中國近代教育史》,台北:五南。
光慧編輯群(2008)《皇母訓子十誡白話譯註》,台中:光慧聖訓叢書。
伊.凡.亞布洛柯夫(1992)《宗教社會學》,王孝雲、王學富譯。台北:水牛。
李亦園(1984)<宗教問題的再剖析>,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
台北,巨流。
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集》,台北:立緒。
李錦旭(編譯)(199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五南。
吳寧遠(1996)<<當代台灣的社會與宗教>>,宜蘭: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呂大吉(主編)(1993)《宗教學通論》,台北:五南。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鴻珍發行(2004)《發一崇德青少年界小天使進修班教學手冊》,台北:財團法
人崇德文化教育基金會,頁3。
陳迺臣(1997)《宗教的教育價值》,台北:東華。
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教育》,台北:水牛。
陳郁夫(1995)《人類的終極關懷》,台北:幼師文化。
張世忠(2002)《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張秀雄(1996)《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勝(1993) <宗教>,李明坤、黃郡倫主編《社會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
頁207-236。
張玉成(1996) <英國的公民教育>,張秀雄主編《社會學新論》,台北:師大書
苑,頁65-124。
黃光雄主編(1989)《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傅佩榮(1998 )《宗教與人心安頓》,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合編(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
北:東華。
蔡彥仁(2006)《宗教信仰與宗教研究-新世紀知識份子的宗教觀》,載於楊君
仁(主編),世界宗教倫理論集(頁79-96),中壢:國立中央大學。
鄭志明(1999)《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歐陽教(1997)《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瞿海源(1995)《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瞿海源(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台北:桂冠。
瞿海源(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二)》,台北:桂冠。
羅光(1989)《宗教與生活》,台北:光啟。
二、期刊論文
文崇一(1986) <中國變遷觀念的探索>,《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62
,1-50。
江芳盛、鄭淑娥(2004)<美國公立中小學教育與宗教分離之釋憲判例研究及其對台灣的啓示>,《台北市立師範學報》,35(2),120-140。
李崇信(1996)<生死問題與宗教探索-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生死觀的省思>,第一屆
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832。
林榮澤(2010)<一貫道對儒家思想的推廣>,《新世紀宗教研究》,9(1),37-75。
林安梧(2002)<宗教教育對現代公民社會建立的可能作用-以儒道佛為核心的
詮釋與闡析>,《宗教論述專輯第四輯,宗教教育及宗教資源分配運用》,內政
部。
林本炫、劉秋姮(2010)《台灣各族群宗教信仰態度與行為之比較:台灣社會變遷
基本調查資料的長期分析》,中研院。
林本炫(2004)《變動中的台灣信仰》,中研院。
林本炫(2004)《台灣民眾信仰類別變遷》,中研院社會所。
林本炫(2004)《信仰宗教的目的》,中研院社會所。
宋光宇(1994)<叛逆與勳爵-先天道在清朝與日據時代臺灣的不同際遇>,《歷史月刊》,74,56-64。
洪素貞(1996)<靜思語緣起>,《靜思語教學月刊》,1,1- 4。
陳新轉(2002)<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評析與建議>,《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3(3),25-44。
陳建榮、黃隆民(2004)<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宗教與學校教育分際」現況的評析>,《台中師院學報》,18(1),43-60。
黃隆民(2000)<我國現行學校宗教教育政策評析>,《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
會論文集》,(1),303-330。
黃松元、蕭雅竹 (2010)《靈性健康與壓力、憂鬱傾向、健康促進行為之研究(第
二年)》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游謙(2004)<宗教研修學院立案的討論:以神學院為例>,《宗教研究與宗教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系。
葉榮福(2002)<結合宗教教育資源協助國民小學晨光活動及課後輔導>,《宗
教論述專輯第四輯,宗教教育及宗教資源分配運用》,內政部。
潘佳雲、張家園(2000)<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宗教教育可行性之探討>,《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1,77-97。
鄭燿男、邱淑媛(2010)《本土文化性的「積德修行信念」量表之建構與檢驗:
以國中小教師之組織公民行為、工作績效檢驗其效果》,國科會補助計畫。
瞿海源(1995)《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及政策研究》,中研院研究論文,台北:教
育部。
瞿海源(1997)<宗教教育國際比較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1,43-75。鍾秋玉(2006)《宗教信仰傾向、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科會補助專題
研究計畫。
鍾雲鶯(2012)<儒家論「道」的觀點>,《佛學與科學》,13-26。
釋恆清(2002)<宗教教育辨義-兼論宗教研修機構體制化的問題>,《宗教論述專
輯第四輯-宗教教育及宗教資源應用》,249-292,台北,內政部。
龔蕙瑛(1998)《近代的宗教實況與宗教教育》,台灣教育,567,47-55。三、博碩士論文
李崇信(199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的人神崇拜-社會文化層面的哲學省思》,國立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妙惠(2010)《宗教教育對國民小學道德提昇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生國小四年級
為例》,佛光大學。
李依晃(2008)《教師宗教信仰影響道德教學觀念之探究-以基督教與佛教兩名國
中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奇螢(2008)《台灣社會宗教信仰與疏離感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林文綺(2003)《從公民教育觀點初探宗教信仰課題》,國立師範大學。
林雪芬(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宗教議題之內容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林文章(2008)《高雄地區國小教師參加廣論研討班的學習與教學改變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
林銘光(2000)《國小宗教性課程設計與發展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市佛教教育為
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洪筱淋(2008)《從多元文化觀點論宗教教育的重要-自身經驗和國小現況的激盪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徐敏芳(2005)《國小學童宗教信仰之研究--以苗壢縣公館地區國小學童為例》,玄
奘大學宗教學系在職專班。
徐孟弘(2006)《宗教信仰影響教師生活的敘述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莊麗月(2006)《台灣高中生宗教教育與生命意義之探討:以桃園新興高中生命教
育課程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陳忠雄(2006)《國民小學實施宗教教育之分析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
系。
陳建榮(2001)《宗教題材編入九年一貫課程適切性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台中。
張鎮昌(2002)《運用靜思語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
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源泉(2002)《台灣宗教教育之合憲性研究-國民教育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台北。
張雅琴(2006)《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與班級常規建構之探究》,國立台南大學
幼教所。
張立貞(2008)《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宗教題材分析-宗教知識的探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
郭文奇(2005)《臺灣國民小學宗教知識教育之析評-以現行國小教材為例》,輔仁
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新北。
黃智琪(2008)《宗教活動與自我生命轉化—以慈濟委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
光與遊憩研究所。
黃稚淇(2007)《基督徒信仰宗教之生命敘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
所。
黃淑芬(2005)《國小高年級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教育學
系。
黃惠貞(2002)《某大專院校學生靈性健康、知覺壓力與憂鬱相關研究》,台師大衛教所。
黃琦崴(2004)《佛教團體辦學的成效探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蔡佩娟(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善終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樹林市
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鍾文正(2012)《新竹市高中生宗教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
士論文。
謝麗惠(2004)《台灣地區天主教兒童宗教教育: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檢視與
展望》,輔大宗教系。
蕭志真(2004)《幼兒的上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嚴景惠(2006)《大學生宗教信仰與來生信念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
四、網路
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庫:統計資料檔(二期五次、三期五次、四期五次、五期五次),2012年8月11日取自http://www.ios.sinica.edu.tw/sc/cht/scDownload3a.php#fifth。
姚麗香(2001) <自力與他力之間-台灣民眾宗教態度與行為間的差距>,「宗教
與社會變遷-第三期第五次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之研究分析」研討會論文
集, 2012年8月11日取自
http://www.ios.sinica.edu.tw/ios/seminar/scs3-5/scs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