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天苗(2001)。運用教學支援建立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以一公立幼稚園的經驗為例,特殊教育學刊,21,27-51。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以臺北市國小附幼為例。特殊教育學刊,25,1-25。
王天苗(2003)。特殊教育相關專業服務作業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王世英、呂淑妤(2009)。罕見疾病學童就學需要之研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慧儀、徐靜怡、李淑貞、朱允慧、林昭宏、盧成皆(2009)。肢體障礙學童主觀感受生活品質的影響因素。物理治療,34(4),227-234。王冠琛(2003)。國中普通班裘馨氏肌肉萎縮症學生在校需求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網站(2012)。取自:http://www.mda.org.tw
內政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2012)。公告罕見疾病名單暨ICD-9-CM編碼一覽表。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_Show.aspx?Subject= 200712250007&;Class=0&;No=20080328000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網站(2013)。公告罕見疾病名單暨ICD-9-CM 編碼一覽表。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Bulletin.aspx?id=200803280001&;parentid=200712250007
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 ( 2010 )。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支援服務辦法(1999 )。
呂一慈(2006)。特殊學校實施跨專業團隊服務成效之個案研究:以一個重度多重障礙學生為例。身心障礙研究,4(2),83-96。李正淳、陳順勝(2012)。進行性肌肉萎縮症(肌失養症)的認識,肌肉萎縮症手冊。取自:http://odh.oceantaiwan.com/subject2/sub2-1/sub2-1.htm
沈振旭(1997)。談在家教育學童課程規劃。特教園丁,13(2),32-37。
罕見疾病基金會(2012)。罕見疾病照護手冊4-脊髓肌肉萎縮症照護手冊。臺北: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網站(2012)。取自:http://www.tfrd.org.tw
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實施方案(2013)。取自:http://web.it.nctu.edu.tw/~hcsci/service/life_turn.htm
身心障礙者輔助器具補助標準表(2007)。取自:
http://efly.org.tw/eflyshopping/buycar/products/table_2007.pdf
身心障礙者醫療及輔助器具費用補助辦法(2007)。取自:
http://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parent_path=,1,2169,1484,&;article_category_id=2076&;job_id=131773&;article_id=65738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09 年)。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6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09)。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7
何淑萍(2009)。國小階段肢體障礙學生學校功能活動參與與協助情形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 56-60。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林堤塘、張嘉文(2008)。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ICF)的發展、應用及其對特殊教育的影響。特殊教育季刊,106,1-8。林淑玟(2001)。e 世代的「無障礙」觀。特殊教育季刊,78,8-16。林寶貴、沈慶盈、陳明聰、王淑娟、王欣宜、蔣明珊等(2012)。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周宜璟(2006)。肌肉萎縮症學生在明星高中求學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周莉莉、王如華、陳錫洲(2000)。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國防醫學,31(6),759-764。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白皮書。教育研究月刊,199。
吳清山、林天祐(2010)。APA格式。教育資料與研究,96,147-148。
吳清山、林天祐(1997)。在家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6,84。
吳清山(2003)。國民教育階段辦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挑戰與策略,北縣教育,45,18-26。吳武典、王華沛(1999)。加強身心障礙者輔助科技建設。特殊教育季刊,72,1-9。吳武典、張正芬、盧台華、蔡崇建 (1991)。殘障學生對「無障礙校園環境」之需求之評估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7,23-41。吳雅萍(2003)。極重度多重障礙學生運用輔助性科技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吳瓊洳(2006)。我國實施在家自行教育相關法令的內容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7(1),133-154 。
孟瑛如(2006)。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五南。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 頁)。臺北市:巨流。
洪瑜黛(2009)。ICF的認識與現行規劃進度。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會訊,38,6-7。
范蘭妮(2011)。北部地區國中小在家教育巡迴輔導工作現況及滿意度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孫瑋英(2000)。談重度/多重障礙者在融合教育上的教學調整。國小特殊教育,30,88-92。教育部(2004a)。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b)。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c)。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a)。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b)。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取自:
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教育部(2012a)。特殊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b)。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執行小組(2006)。身心障礙學生輔導手冊-肢體障礙類。取自:http://www0.nttu.edu.tw/secenter/93secenter/test/test0305-95pdf/03.pdf
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及助理人員遴用辦法(1999)。
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2008)。
特殊教育學生申訴服務設施辦法(1999)。
特殊教育學生獎助辦法(2003)。
徐淑娟(2004)。裘馨氏肌肉萎縮症患者母親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提供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輔助器材及相關支持服務實施辦法(1999 )。
高克培、關尚勇(2012)。進行性肌肉萎縮症(肌失養症)的認識,肌肉萎縮症手冊。取自:http://odh.oceantaiwan.com/subject2/sub2-1/sub2-1.htm
陳文彬(2007)。在家教育班教師之部落格-與白血病的邂逅。特教園丁,22(4),23-27。陳季員、陳順勝、鐘育志(1996)。裘馨症肌肉萎縮病童父母面臨心理社會壓力的挑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5-2331-13037-027)。
陳英豪(2007)。淺談特殊兒童的在家教育。取自http: //society.nhu.edu.tw/e-j/61/61_50.htm。
陳姿旭(2008)。電腦對在家教育學童之功能角色個案研究—以肌肉萎縮病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陳儀糖(2008)。國中肌肉萎縮學生特殊教育需求及支持提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陳麗如(2001)。我國轉銜服務相關條文之整述與評析。特殊教育季刊,81,19-27。陳素珍、蘇本華、陳家玉(2006)。裘馨氏肌肉萎縮症-一個家庭之遺傳諮詢過程。中山醫學雜誌,17(2),269-277。許嘉倫(2012)。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學童運用輔助科技之多重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莊敏仁(2006)。質性資料分析:訪談逐字稿編碼。音樂藝術學刊,4,69-98。張小芬(2006)。「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與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 57-83。張芬芬(2012)。臺北與美國在家自行教育家長的意識型態比較。初等教育學刊,10,57-87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 (重定版十六刷)。台北: 東華。
張春興(2004)。現代心理學 (初版四十一刷)。台北: 東華。
張英鵬(1993)。給肢體障礙者無障礙的交通環境。國民教育,33(7、8),38-40。張碧如(2006)。教與學的另類可能: 在家教育自主學習之個案研究 。臺北:五南。
張碧如(2005a)。選擇在家教育歷程與調適之個案探討。台東大學舉辦之 「 2005 年 台 灣 教 育 學 術 研 討 會 」 ( 頁 1-22 ) 。 網 路 發 表 :http://www.nttu.edu.tw/nttc2005/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彭志宏(2004)。國小普通班中肢體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資策會講師群(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資策會。
黃秋霞(2002)。探討重度及多重障礙在家教育學生的現況安置輔導問106題。特教園丁,17(4),1-7黃藹雯、廖華芳、謝伃鑫、潘懿玲(2009)。「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兒童及青少年版」及其環境因素之簡介。物理治療,34(6),394-409。
黃璉華、戴玉慈(1998)。肌肉萎縮症患孩母親的心理社會衝擊。護理研究,6(2),137-151。唐先梅、曾敏傑(2008)。罕見疾病家庭的壓力源:一項探索式的質化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47-70。楊智超(2007)。肌肉疾病的診斷,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取自:http://www.mda.org.tw/modules/tinyd0/index.php?id=82
葉國杏(2001)。國民中小學學區制與家長選擇權。取自:http://web.ed.ntnu.edu.tw/~minfei/curriculum/90eduadmintopic2(full)-16.htm
葉瓊華(2011)。國民教育階段在家教育最近十年現況與發展。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45(1),19 -40。
臺北縣教育局(2005)。臺北縣在家教育輔導手冊。臺北:臺北縣教育局。
鄭秀真(2002)。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論文集:在家教育面面觀。取自:http://www.ntcu.edu.tw/spc/aspc/6_ebook/pdf/9103/10.pdf
廖華芳、黃靄雯(2009)。「國際功能、障礙和健康分類(ICF)簡介及其於台灣推廣之建議」,物理治療,34(5),310-318。潘怡彣(2005)。在家巡迴班教師對家長的支持。師友,455,54-55
。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懿玲(2007)。輔具評估服務流程。載於吳英黛主編,輔具評估專業技術手冊,313-327。
劉淑美(2006)。想飛的蝴蝶--「一位在家教育肢體障礙學童的輔助性科技運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羅雅凌(2010)。國小普通班肌肉萎縮症學生學校適應及其困難與需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鐘育志(2001)。肌肉切片在神經肌肉疾患診斷之應用。取自:http://www.kmu.edu.tw/~kmcj/data/9009/4797.htm
嚴嘉楓、林金定、羅慶徽(2009)。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功能、身心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ICF)規劃與推動」架構之認知態度調查。身心障礙研究,7(2),144-151。英文部分
Boone, J. (2000). Home school Alumni. Path of learning: Options for Families &; Communities, 3, 25-30.
Braverman, J. (2001). Meeting the challenges: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The Exceptional Parent, 31(12), 79-83.
Buchanan, D., LaBarbera, C., Olson, W., &; Roelofs, R. (1979). Reactions of families to children with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1(3), 262-269.
Bushby, K., Finkel, R., Birnkrant, D. J., Case, L., Clemens, P., Cripe, L., et al. (2010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part 1: Diagnosis, and pharmac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ogy, 9(1), 77-93.
Bushby, K., Finkel, R., Birnkrant, D. J., Case, L., Clemens, P., Cripe, L., et al. (2010b).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part 2: Diagnosis, and pharmac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management. Lancet Neurology, 9(2), 177-189.
Conway, R. N. F., &; Gow, L. (1988).Mainstreaming special students with mild handicaps through group instructio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9(5), 34-41.
El-Bohy, A. A., &; Wong B. L. (2005). The diagnosis of muscular dystrophy. Pediatric Annals, 34, 525-531.
Fackelmann, K. A. (1992). Muscular dystrophy: New focus on myoblasts. Science News, 141(11), 167-168.
Firth, M., Gardner-Medwin, D., Hosking, C., &; Wilkinson, E. (1983). Interviews with parent of boys suffering from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25(4), 466-471.
Fitzpatrick, C., &; Barry, C. (1986). Communication with families about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28(5), 596-599.
Hagner, D., &; Helm, D. (1994). Qualitative methods in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37, 290-303.
Hoffman, E. P., Brown, R. H. Jr., &; Kunkel, L. M. Dystrophin: The protein product of the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locus. Cell 51(6), 919-928.
Hyde, M., &; Power, D. (2004).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of itinerant teachers of th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in Australia. Volta Review, 104(2), 51-67.
Kirk, S. A., &; Gallagher, J. J. (2012). Educating excepional children (13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arsons, M. J., Campos, I., Hirst, E. M. A., &; Stemple, D. L. (2002). Removal of dystroglycan causes severe muscular dystrophy in zebrafish embryos.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129, 3505-3512.
Patterson, P. P., &; Petit, C. (2006). Helping homebound instruction sucessful. The Exceptional Parent, 36 (9), 44-46.
Patterson, P. D., &; Tullis, L. (2007). Guidelines for providing homebound instruction to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1(2), 29-33.
Ray, B. D. (1989). Home school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er outcome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1(1), 16-31.
Scherer, M. J. (2004). Connect to learn: Educational and assistive technology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Baltimore: United Book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for rehabilitation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Europe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44, 329-342.
Wang, C. H., Finkel, R. S., Bertini, E. S., Schroth, M., &; Simonds, A. (2007).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standard of care i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22(8), 1027-1049.
Webb, C. L. (2005). Parents' perspectives on coping with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1, 385-39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1).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Geneva: WHO.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