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九十七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臺北: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9。
江亮演。〈新移民及其子女的問題與照顧輔導福利〉。收入陳榮傳主編,《新移民、新未來》。臺北: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2008。
吳 定(編著)。《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9(3版)。
林清山。《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1996(12版)。
林震岩。《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臺北:智勝文化事業,2012(2版)。
邱琡雯。《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臺北:時英出版社,2003。
夏曉鵑。〈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收入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左岸文化,2006。
張春興。《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92。
張翰璧。《東南亞女性移民與臺灣客家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7。
許雅惠。〈外籍配偶與外偶家庭問題〉。收入徐 震、李明政、莊秀美、許雅惠主編,《社會問題》。臺北:學富文化,2005(2版)。
彭懷恩。《社會學Q&A》。臺北:風雲論壇。1992。
葉郁菁。《家庭社會學:婚姻移民人權的推動與實踐》。臺北:巨流圖書,2010。
游美貴。〈跨文化議題與社會福利〉。收入郭靜晃主編,《社會問題與適應》。臺北:揚智出版社,2007。
廖正宏。《人口遷徙》。臺北:三民書局,1985。
榮泰生。《SPSS與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2010(2版)。
羅清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臺北:威仕曼文化,2010(2版)。
本間美穗。《異國情、異域結—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臺北: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朱玉玲。《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吳金鳳。《澎湖地區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措施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吳美菁。《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呂美紅。《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李玫臻。《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2002。李書華。《論東南亞外籍新娘之輔導政策》。臺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2006。林子婷。《外籍配偶福利服務措施之回應性評估研究—以臺中市為例》。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11。林維言。《臺灣地區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之社會福利需求初探》。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5。倪佳華。《東南亞外籍配偶之福利服務需求與使用情形之探討:以伊甸基金會之高雄縣外籍配偶0~6歲子女生活狀況調查資料檔為例》。臺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莊玉秀。《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臺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郭怡伶。《新住民社會福利服務可近性之探討:以三重地區為例》。臺北: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陳秀珍。《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照顧輔導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臺中: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陳美蓁。《跨文化中教養之經驗與調適歷程—一位印尼籍配偶的敘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陳建華。《外籍配偶對移民教育需求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陳懷峰。《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就業障礙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黃俊杰。《苗栗縣東南亞籍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識字學習因素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雷淑娟。《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06。劉秀琪。《苗栗地區臺灣、外籍、大陸育齡婦女育嬰知識、育嬰態度、社會支持與嬰兒生長發育狀況之探討》。臺北: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劉秀燕。《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極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鄭淑靜。《新竹市外籍配偶對政府生活輔導措施之認知與運用情形之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鄭雅雯。《南洋過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蕭昭娟。《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簡孟嫻。《大陸女性配偶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縣市、彰化縣為例》。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顏錦珠。《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王永慈、彭淑華。「外籍與大陸配偶福利提供規劃之研究」(PG9403-0867)。民國94年12月。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91頁。
王麗容。「臺北市新移民生活關懷與需求意見調查研究成果報告」。民國95年12月。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研究報告。227頁。
游美貴。「大陸及外籍配偶生活處遇及權益之研究」(PG9712-0009)。民國98年9月27日。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報告。202頁。
藍佩嘉。「公民身份的日常生活實作:來台婚姻移民的社會差異與階級光譜(Ⅰ)」(PF9407-031,NSC94-2412-H002-005)。民國95年5月19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6頁(精簡報告,完整報告目前限閱中)。
李淑容。〈婚姻移民女性:現況、問題與對策〉。發表於中華救助總會主辦之「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2004年12月26日。
李瑞金。〈新移民女性的文化適應問題〉。發表於中華救助總會主辦之「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2004年12月26日。
謝臥龍、洪素珍、劉惠嬰、黃志中。〈國際婚姻中婚姻本質與性別權力關係的探討:以受暴的東南亞國際新娘為例〉。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主辦之「性別、暴力與權力研討會」,2003年4月25日。王明輝。〈跨國婚姻親密關係之探討:以澎湖地區大陸媳婦的婚姻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卷1期(2006年3月):頁61-87。丘愛鈴、何青蓉。〈新移民教育機構推動新移民教育現況、特色與困境之調查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卷2期(2008年12月):頁61-94。朱柔若、孫碧霞。〈印尼與大陸配偶在台社會排除經驗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0期(2010年6月):頁1-52。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期(2004年3月):頁66-89。李萍、李瑞金。〈臺北市新移民女性社會適應之研究〉。《社教雙月刊》119期(2004年2月):頁4-20
李瑞金、張美智。〈從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灣之生活適應〉。《社區發展季刊》105期(2004年3月):頁101-109。邱方晞。〈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期(2003年3月):頁176-181。邱汝娜、林維言。〈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05期(2004年3月):頁6-21。夏曉鵑。〈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1期(2006年3月):頁1-71。夏曉鵑。〈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 期(2000年9月):頁45-92。師豫玲、張美美、蕭舒云、王可欣。〈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與成效〉。《社區發展季刊》127期(2009年9月):頁18-41。翁毓秀。〈為新住民建構社會包容的家庭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4期(2006年6月):頁61-76。翁慧雯。〈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生活適應之經驗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05期(民國93年3月):頁217-226。張菁芬。〈臺灣地區外籍配偶適應生活之社會需求初探〉。《中華行政學報》5期(2008年6月):頁165-174。
陳定銘。〈臺灣非營利組織在新移民婦女照顧政策之研究〉。《非政府組織學刊》4期(2008年):頁35-50。曾中明、楊筱雲、王琇誼。〈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運作現況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19期(民國96年12月):頁5-19。葉郁菁、馬財專、吳樹欉。〈金融海嘯下新移民家庭福利政策探討—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分配與未來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27期(2009年9月):頁69-88。葉尉鑫。〈新移民女性在台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導政策之研究〉。《研習論壇》76期(2007年4月):頁32-40。葉肅科。〈新移民女性人權問題:社會資本/融合觀點〉。《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9期(2006年8月):頁33-45。廖元豪。〈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臺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思與言》44期3卷(2006年9月):頁81-129。趙彥寧。〈公民身份、國族主義與親密生活:以老單身榮民與「大陸新娘」的婚姻為研究案例〉。《臺灣社會學》8期(2004年12月):頁1-41。趙彥寧。〈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臺灣社會學刊》32期(2004年6月):頁59-102。潘淑滿。〈婚姻移民女性、公民權與婚姻暴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卷1期(2004年):頁85-131。戴鎮州。〈大陸與外籍配偶問題與可能出路:社會人文觀點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期(2004年3月):頁90-101。顧燕翎、尤貽君。〈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措施〉。《社會發展季刊》105期(2004年3月):頁20-30。
李宗衡、林紹琪。「六成人盼限制外籍配偶數」。蘋果日報,2003年11月5日,頭條要聞。
洪政哲。「老榮民娶陸配 離婚率高達5成」。Upaper,2011年4月7日,3版焦點。
夏曉鵑。「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網氏/罔市 女性電子報,2004年3月1日,157期焦點話題。
翁禎霞。「外籍媽帶學童 認識他們的故鄉」。聯合報,2011年7月15日,B1版高雄屏東台東‧運動。
陳東旭。「兩岸關係機會與挑戰系列四—社會文化篇 政府關係愈好 民眾自然融洽」。聯合報,2013年1月3日,A13版兩岸。
陳東旭。「陸兩岸婚姻家庭協會 上路半年最常聽到的抱怨聲…嫁來台 陸配嘆『比登天難』」。聯合報,2013年2月17日,A12版兩岸。
陳信利。「雲林移民節 週日來看斗笠舞」。聯合報,2012年12月14日,B2版雲嘉綜合新聞。
游文寶。「親子互動 加強溝通 新移民婦女 電腦e點通」。聯合報,2013年3月24日,B1版桃園‧運動。
黃國樑。「受限多‘台灣沒把我們當自己人’」。聯合晚報,2013年3月13日,A6版焦點。
黃國樑。「拿到了身份證開戶仍遭歧視」。聯合晚報,2013年2月12日,A2版話題。
黃國樑。「等多年 陸配:為何身份證開頭是29?」。聯合晚報,2013年3月13日,A6版焦點。
楊德宜。「助新移民歸化 桃縣首創單一窗口」。聯合報,2013年1月25日,B1桃園‧運動。
劉崇如。「新住民關懷協會成立『當第二娘家』」。聯合報,2011年8月21日,B2版新北市基隆綜合新聞。
潘俊偉。「有妳真好 台東表揚新移民」。聯合報,2012年12月9日,B2版高屏東綜合新聞。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業務統計」。2012年3月15日。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16109&ctNode=29699&mp=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專區」。2012年4月27日。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090638&ctNode=31566&mp=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專案報告」。2013年5月27日。http://iff.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087917&ctNode=31807&mp=1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示範計畫」。2013年5月27日。http://iff.immigration.gov.tw/np.asp?ctNode=31545&CtUnit=17113&BaseDSD=7&mp=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辦理情形」。2013年5月28日。http://iff.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1543&CtUnit=16713&BaseDSD=7&mp=1。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全球資訊網。「措施沿革」。2013年5月29日。http://www.immigration.gov.tw/lp.asp?ctNode=31541&CtUnit=16711&BaseDSD=7&mp=1。
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資料分享與成長」。2013年5月27日。http://sowf.moi.gov.tw/03new/share-connect.htm。
內政部全球資訊網。「人口政策」。2012年4月27日。http://www.moi.gov.tw/chi/chi_ipmoi_note/ipmoi_note.aspx?type=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全球資訊網。「關懷大陸配偶專區」。2012年4月22日。http://www2.mac.gov.tw/mac/NewsView.aspx?NewsID=144。
Berk, L. E. (2000).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 London: Allyn & Bacon.
Ferraro, G. (1990).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hls, R. (1984). Survival kit for overseas living.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Oberg, K. (1960).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Practical Anthropologist, 7, 177-182.
Preston, J. (1985). Cultural shock and invisible walls. International Programs Quarterly, 1(3), 28-34.
Winkelman, M. (1994). Cultural shock and adapt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3(2) , 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