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寰,1988,〈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 : 117-144。
王琴心,1995,《階級經驗與階級意識-以台灣第一代自主工會積極行動者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勞工陣線,1999a,《新國有政策─台灣民營化政策總批判》。台北:勞動者雜誌社。
何明修,2005a,《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
───2005b,〈台灣工人運動中的男子氣概〉。《教育社會學通訊》65: 3-9。
───2006 a,〈台灣工會中的男子氣概〉。《台灣社會學刊》36: 65-108。
───2006 b,〈兄弟義氣的極限:分析自主工會運動沒落的原因〉。《台灣社會學刊》33:157-199。
───2008),《四海仗義─曾茂興的工運傳奇》。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2011,〈導論:探索台灣的運動社會〉。頁2-29,收錄於何明修等主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出版社。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介民等,2010,〈為下一輪民主盛世而寫〉。頁4-18,收錄於吳介民等編,《秩序繽紛的年代》。台北:左岸文化。
吳昱賢,1997,《派系/分類與政治運作─以台灣石油工會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允傑,1999,《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商鼎文化。
林宗弘,1995,〈從社會運動,政治鬥爭到文化改造─訪勞陣秘書長簡錫堦〉。《勞動者》76: 1-5。
林宗弘等,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林格義,1992,〈選舉、黨派、團體會員與勞工陣線未來〉。《勞動者》57: 4-9。
林佳和,2009,〈台灣勞工陣線的自我認知─社會民主運動作為未來〉。頁24-27,收錄於孫友聯等編,《突圍與創進─台灣勞工陣線25週年特刊》。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2012,〈社會正義的基礎─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的前世今生〉。頁127-149,收錄於張烽益等編,《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邱義仁、曾勁元,1990,〈勞工運動與政治的關係〉。《勞動者》39: 1-5。
邱毓斌,1995,《台灣勞工運動的政治實踐─對四個工會及1994年高雄縣議員選舉的勞工史觀察》。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誰在「搞」工會:台灣工會幹部圖像初探〉。論文發表於「勞工研究」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2008年6月14日。
───2010,〈當工運的制度惰性遭遇全球化〉。頁99-115,收錄於吳介民等編,《秩序繽紛的年代》。台北:左岸文化。
───2011,〈自主工運組織策略的歷史侷限〉。頁83-127,收錄於何明修等編,《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台北:群學出版社。
邱花妹,1996,《「自主」工會運作的性別政治─台南紡織廠工會的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柯志明,1993,《臺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洛書,2012,〈一份觀察筆記:近年學運的組織與路線危機〉。http://www.coolloud.org.tw/node/71274,取用日期:2012年10月29日。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政亮,2005,《從小工會的故事看組織者的困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彬,2010,〈無名〉。台北:光之路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作品原名為〈翻身─南台灣勞工運動口述歷史田野調查輯冊與剪輯紀錄影片〉)。
梁雅慧,2001,《戰後台灣勞工運動研究(1945-2000)》。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范 雲,2000,〈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工運領導〉。頁178-222,收錄於蕭新煌等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2003 a,〈連結運動者與變動的政治機會結構〉。頁137-173,收錄於張茂桂等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
───2003b,〈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 137-194。
張烽益,2012,〈工會的哀與愁─台灣如何「搞」工會〉。頁185-205,收錄於張烽益等編,《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制》。台北:台灣勞工陣線。
黃長玲,2003,〈重新管制的政治:全球化與民主化下的台灣勞工運動〉。頁69-94,收錄於張茂桂等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
黃程貫,2012,《新學林分科六法─勞動法》。台北:新學林。
黃敏惠、莊程洋與蔡雅如,2012,〈爭取合法工時,消防員走上街頭〉。《行南》5: 9-11。
莊雅仲,2004, 〈社會運動作為一種志業:199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網絡的形成〉。頁99-139,收錄於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國家、族群、敘述》。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格正,1992,〈選舉對社會運動負面的影響〉。《勞動者》51: 5-6。
劉思龍,1994,〈組織勞工改造社會─現階段勞工運動的主張〉。《勞動者》70: 8-9。
鄭陸霖,1988,《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分析─歷史/結構的取向》。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香伶,2009,《走自己的路!一條台灣左翼工運路徑的回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志杰,2003,《怎麼辦?我們運動組織中的若干基本問題—以老礦工塵肺症議題為例的說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雅如,2012,〈他救你的心肝,請救他的肝─從消防員遊行看公務員的勞動問題〉。《工議》40: 21-26。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 11-54。───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
簡錫堦,2002,《無悔:劇變年代的行動者》。台北:先覺。
蘇怡之,2011,〈讓我們自詡為更專業、積極的會務人員─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會務人員研習報導〉。《金融業工會聯合會訊》135: 4。
Cregan, Christina, Timothy Bartram and Pauline Stanton, 2009, Union Organizing as a Mobilizing Strategy: The Impact of Social Identity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n the Collectivism of Union Members.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47(4): 701-722.
Freire, Paulo著、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Freire, Paulo, 1968,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Seabury.)
Huang, Chang-Ling, 2000, New-mercantilist Policies and Sectoral Politics: Taiwan’s Acquiescent Working Class. Anthropology of Work Review, XXI (3):15-19.
Hyman, Richard著、許繼峰等譯,2004,《比較工會運動》。台北:韋伯文化。(Hyman, Richard, 2001, Understanding European Trade Uunionism: Between Market, Class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McAdam, Doug著、黃克先譯,2011,《自由之夏》。台北:群學。(McAdam, Doug, 1988, Freedom Summ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lucci, Alberto, 1996, Challenging Codes: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lls, C. Wright著、國立編譯館譯,1995,《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Mills, C. Wright, 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letta, Francesca and James M. Jasper, 2001,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Social Move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7: 283-305.
Porta, Donatella della and Mario Diani著、苗延威譯,2001,《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巨流。(Porta, Donatella della and Mario Diani, 1999, Social Movement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Rooks, Daisy, 2003, “The Cowboy Mentality: Organizers and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in the New Labor Movement”. Labor Studies Journal 28 (3):33-62.
Thompson, E. P.著、錢乘旦等譯,2001,《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南京:譯林出版社。(Thompson, E. P., 1963,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Voss, Kim and Rachel Sherman, 2003, “You Can''t Just Do it Automatically: The Transition to Social Movement Unio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Pp.51-77 in Trade Unions in Renewal: A Comparative Study, edited by Peter Fairbrother and Charlotte A.B. Yate. London: Continuum.
Wuo, Young-Ie (吳永毅), 2010, Social movement is elsewhere : an autobiography of a radical intellectual in Taiwan labor mov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