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4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黃佳玲
研究生(外文):
Huang, Chia-Ling
論文名稱:
父母期望、師生關係與公私立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AMONG PARENTAL EXPECTATION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DEVIANT BEHAVIORS AMONG NINTH-GRADERS IN PUBLIC-PRIVATE SCHOOL
指導教授:
楊文山
指導教授(外文):
Yang, Wen-Shan
口試委員:
張清富
、
蔡明璋
口試委員(外文):
Chang, Ching-fu
、
Tsai,Ming-Chang
口試日期:
2013-01-11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
社會學系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5
中文關鍵詞:
公私立
、
父母期望
、
師生關係
、
偏差行為
外文關鍵詞:
Private and public schools
、
parental expectation
、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
deviant behavior
相關次數:
被引用:
9
點閱:615
評分:
下載:46
書目收藏:2
公、私立學生在偏差行為表現上是否有差異?學生的父母期望、師生關係與偏差行為又有何關聯?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
本研究資料來自「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之第二波學生與家長問卷,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2003就讀國中三年級學生。抽樣以「多階段分層抽樣」方式進行,樣本數為19753 名學生,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1)公、私立學生的偏差行為種類不同:公立學生考試作弊、逃學或翹課,次數較多。私立學生看黃色書刊光碟或上色情網偏差行為次數較多。(2)父母期望對「考試作弊」、「逃學或翹課」、「打架鬧事」、「看黃色書刊光碟或上色情網站」偏差行為的影響不同。(3)師生關係對「考試作弊」、「逃學或翹課」、「打架鬧事」、「看黃色書刊光碟或上色情網站」偏差行為的影響不同。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studen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erms of deviant behaviors? Do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ffect deviant behaviors? The two questions above are the main focus of this study.
The data in this study was drawn from a large national data base, the second wave questionnaires for students and parents of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tudy (TEPS) 2003.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is consisted of 19,753 ninth-graders in Taiwan. Multi-stage stratified sampling is applied in this study. All data collected for this research is processed and analyzed via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Pea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a)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deviant behaviors for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students: there is a higher frequency for public school students to cheat in exams, skip classes or play truant; private school students consume pornographic video or online pornography more frequently. (b) Parental expectations have different impact on different deviant behaviors such as cheating, truancy, fighting, and consumption of pornography. (c)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has different impact on deviant behavior such as cheating, truancy, fighting, and consumption of pornography.
Keyword: Private and public schools, parental expect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eviant behavior.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二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偏差行為的定義與理論-----------------------------------------------------------6
第二節 父母期望與偏差行為相關研究-----------------------------------------------------12
第三節 師生關係與偏差行為相關研究-----------------------------------------------------16
第四節 影響偏差行為的相關因素---------------------------------------------------------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2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23
第三節 資料來源---------------------------------------------------------------------25
第四節 研究變項說明與測量------------------------------------------------------------26
第五節 分析方法---------------------------------------------------------------------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結果----------------------------------------------------------------------32
第一節 各變項之描述統計---------------------------------------------------------------32
第二節 公、私立學生的父母期望、師生關係及偏差行為之差異情形-------------------------------40
第三節 國三學生偏差行為與自變項、控制變項之相關情形----------------------------------------44
第四節 影響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迴歸分析-----------------------------------------------------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5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58
參考文獻------------------------------------------------------------------------------------------60
圖目次
圖1-1 :公私立學生人數比例-------------------------------------------------------1
表目次
表3-1:研究架構---------------------------------------------------------------22
表4-1: 依變項之次數分配表------------------------------------------------------36
表4-2: 各變項之次數分配表------------------------------------------------------37
表4-3 :自變項之描述統計摘要表--------------------------------------------------39
表4-4: 公、私立學校與父母期望、師生關係、偏差行為之T考驗---------------------------------------42
表4-5 :家長期望與師生關係對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係數矩陣--------------------------------------47
表4-6 :公私立、家長期望、師生關係與作弊行為之迴歸分析------------------------------------------50
表4-7 :公私立、家長期望、師生關係與蹺課逃學行為之迴歸分析---------------------------------------52
表4-8 :公私立、家長期望、師生關係與打架鬧事之迴歸分析-------------------------------------------54
表4-9 :公私立、家長期望、師生關係與看黃色書刊上色情網站行為之迴歸分析-----------------------------56
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3)臺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摘要。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教育部主計處 各級學校概況表(80~100)
王淑女,1994,<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68:191-209。
江文雄,1999,<師生關係重要法則>。《測驗與輔導》,152:3159-3163。
朱文雄,1995,《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典武,1997,<國中生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
李安妮,1983),《大台北地區男性少年非行成因之分析-控制理論的一項實證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量與輔導》,152:3152-3156。
李俊甫,2002,《國中學生知覺導師期望、自我期望與違規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吳幼妃,1982,<父母與同儕對國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4:89-124。
吳知賢,1997,<臺灣地區公、私立國中、國小學校選擇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28(2):275-309。
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6。
林清江,1987,《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林義男,1993,<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6:157-212。
林淑娥,2004,《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適湖 ,1991) ,《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繼盛,1982),<影響兒童學業之家庭因素>。《國民中小學專題研究》。臺北縣:臺灣省教師研習會。
周文報,1987,《國中少年內外在抑制與犯罪傾向之關聯性研究-抑制理論之實證探討》。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裕欽、廖品蘭,1997,<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及對子女教育期望之關連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313-330。
周淑如,2006,<家庭暴力經驗、社會支持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
周愫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相關>。《應用心理研究》,11:93-115。
周愫嫻,2003,《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國立臺北大學犯罪研究所。
周震歐、趙碧華,1994,<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社會心理因素推力拉力之實徵研究>。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侯世昌,2003,<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1:183-210。
柯銀德,2002,<臺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家長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旻儀,2005,《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馬傳鎮,1988,<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人格異常傾向之比較研究>。《警學叢刊》,9(1):30-40。
張蕎韻,2005,《家庭背景對家長選校決策及學生學習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世平,1985,<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高雄師院學報》,13:345-374。
張盈婷,1998,<如何建立良好師生關係提高教學績效>。《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12,10-14。
張國聖,2002,〈科技時代下的通識教育使命〉,《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集刊》,1:1-16。
郭惠雯,2006,《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教師期望知覺、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
郭生玉,1975,<家長期望水準不切實際時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8,61-80。
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桃園:國立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
許春金、孟維德,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
許春金,2000, 《犯罪學》。台北:三民
陳佳琪,2000,《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憙,2000,《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玉書,2000,<女性犯罪之現況與研究發展>。《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255-276。
連綠蓉,2004,<家庭與學校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國一至國三的縱貫性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 10:51-76。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信璋,2006,《苗栗縣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間相關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曾秋玲,1998,《台灣國中生的自我落差,學業成就與憂鬱焦慮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心怡,1999,《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雯,1991,《。國小學童之學業成就期望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研究》。傳習,68:191-209。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國心理學刊》。28(1):7-28。
楊國樞 ,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學校影響因素>。《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刊,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33-55。
楊昌裕,2000,<教訓輔層面的師生關係>。《訓育研究》,39:2,50-56。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巿: 心理。
萬育維,民84,<社會福利機構績效評估>。《行政計劃績效評估專題選輯》,3:79-95。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劉峻誠,2003,《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高橋,1984,《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瞿海源,1989,<評論:中產階級的定義與估量>。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97-100。臺北市:巨流。
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四期。
羅國英,2000,《出身背景、父母期望與教育抱負影響補習多寡之研究─以台東縣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
論文
蘇澄鈺,2000,<校園倫理的基石--談良好師生關係之建立>。《甲工學報》,17,27-34。
二、西文文獻
Becker, H. S. (1997). Outsiders: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Durkheim, E. (1951). Suicid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Hirs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giner , R(1983).Parents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children’s cademic achievements:A literature review. Merrill-Palmer Qurarterly,29,1-23.
Hurlock,E.B(1978).Child development.NewYork:McGrow-Hill.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
2.
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3.
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研究
4.
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
5.
性別、班級組成形式、師生互動與學習動機:以高三自然組物理科為例
6.
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
7.
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8.
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
9.
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
10.
台灣國中生的自我落差,學業成就與憂鬱焦慮之關係,
11.
苗栗縣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間相關性之研究
12.
大台北地區男性少年非行成因之分析-控制理論的一項實證研究
13.
家庭背景對家長選校決策及學生學習能力之影響
14.
不在教室的學生—四位男國中生曠課之生態與心態
15.
高雄市國中生臉書使用行為、臉書人際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1.
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補>。《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四期。
2.
楊昌裕,2000,<教訓輔層面的師生關係>。《訓育研究》,39:2,50-56。
3.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國心理學刊》。28(1):7-28。
4.
楊雅雯,1991,《。國小學童之學業成就期望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研究》。傳習,68:191-209。
5.
陳玉書,2000,<女性犯罪之現況與研究發展>。《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255-276。
6.
許春金、孟維德,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
7.
郭生玉,1975,<家長期望水準不切實際時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8,61-80。
8.
張國聖,2002,〈科技時代下的通識教育使命〉,《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集刊》,1:1-16。
9.
張世平,1985,<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高雄師院學報》,13:345-374。
10.
張盈婷,1998,<如何建立良好師生關係提高教學績效>。《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12,10-14。
11.
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12.
馬傳鎮,1988,<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人格異常傾向之比較研究>。《警學叢刊》,9(1):30-40。
13.
孫旻儀,2005,《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侯世昌,2003,<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1:183-210。
15.
周愫嫻,2003,《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國立臺北大學犯罪研究所。
1.
國中生同儕關係、師生關係、情緒智力與校園霸凌行為相關研究
2.
台灣地區網路使用行為因素及影響之探討
3.
國民中學教師管教方式、師生關係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
4.
國小教師的角色原型及其師生關係和諧與衝突化解策略
5.
國中生知覺師生情緒智力與師生關係之相關研究
6.
新北市國中導師幽默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
7.
青少年努力控制、師生關係與問題行為之研究
8.
青少年父母教養、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
9.
家庭背景透過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
10.
公務人員協會組織與參與機制之研究
11.
通路權力與轉換障礙對關係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通路經銷商為例
12.
偏差同儕與青少年偏差行為:自尊的作用
13.
臺中市高中職學生知覺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
14.
國中生父母期望、師生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15.
來源國形象、本國中心主義與網路口碑對外國智慧型手機購買意願之影響─以Samsung品牌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