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中文部分
一 正史與古籍(按作者時代排列)
正史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初版)。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初版)。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十月初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1月初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初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3月初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8月初版)。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初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初版)。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初版)。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初版)。
古籍
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初)。
漢‧桑欽撰,北魏‧酈道元注,王國維校,《水經注箋》(台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6月初版)。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月初版)。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初版)。
明‧張燮輯,《七十二家集》,(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清‧顧炎武,《建康古今記》[清康熙間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1月)。
清‧尹會一、程夢星等篡修,《揚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刊本],(台北:
成文出版社,1983年1月)。
清‧高士鑰修,五格等篡,《江都縣志》[清乾隆八年刊,光緒七年重刊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1月)。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篡,《蘇州府志》[清‧光緒九年刊本],(台北:
成文出版社,1970年)。
二 近人論著(按作者筆畫排列)
(一)中文專著
朱偰,《金陵古今圖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台北:聯經, 2008年6月23日出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年3月23出版)。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市:聯經,2008初版)。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 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板橋市:北縣
文化出版:稻鄉總經銷,1995)。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年)。
梁滿倉,《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程章燦,《舊時燕:一座城市的傳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盧建榮,《鐵面急先鋒》,(台北:麥田,2004)。
(二)中文論文
王永平,<東晉南朝吳興沈氏之尚武及其地位的變遷>《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5卷第5期,頁23-28。
王友敏,<東晉南朝時期的吳興沈氏宗族>《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23-31。
朱俊豪,<六朝蔣子文崇拜在明清的轉變>收載於盧建榮主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七輯,(2011年1月)。
朱俊豪,<五至六世紀吳興郡殺官習俗與文化菁英的歷史書寫>收載於盧建榮主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八輯,(2011年7月)。
朱俊豪,<三至六世紀從三吳到淮南伍子胥崇拜的背後:大眾庇佑水路平安的需求心理及其與菁英文化之衝突和和解>,收載於盧建榮主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九輯,(2011年9月)。
李柏,<由項羽入佛看齊梁佛教的民間化-《吳興楚王神廟碑》考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卷36第3期。
范文芳,<從項羽本紀看司馬遷的寫作技巧>,《新竹師專學報》,民64第2期。孫開萍,<六朝時期的民間信仰>,《揚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胡阿祥,<蔣山、蔣州,蔣王廟與蔣子文崇拜>,《南京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6期。
梁滿倉,<論蔣神在六朝地位的鞏固與提高>,《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3期.(後收載於《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
梁滿倉,<淺析淝水之戰東晉勝利的宗教因素>,《許昌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
陳群,<吳興沈氏與劉宋皇權政治>《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262-267。
陳群,<兩晉之際吳興沈氏考>《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68-71。
陳聖宇,<六朝蔣子文信仰探微>,《宗教學研究》,2007年卷1期。
唐燮軍,<六朝吳興沈氏宗族文化的傳承與變易>《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頁84-88。
唐燮軍,<論吳興沈氏在漢晉之際的沉浮>《寧坡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頁29-35。
唐燮軍,<略論吳興沈氏的沒落>《寧坡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第17卷第3期,頁62-66。
唐燮軍,<六朝政治轉型與吳興沈氏的門風轉向>《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44-50+125。
楊寧寧,<論歷代詠為項羽詩及其道德評價>,《學術論壇》,2010年第11期。
楊自平,<評析《史記》論劉邦的功業與歷史定位>,《師大學報 人文與社會科學類》,民97.第53:1期。姚瀟鶇,<蔣子文與六朝政治>,《學術研究》,2009年第11期。
馮寶記,<歷代項羽詩頌及其精神意蘊>,《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24卷3期。
趙夏竹,<漢末三國時期的疾役、社會與文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第3期。
廖藤葉,<元曲中的劉邦、項羽論>,《興大人文學報》,民94年第35期。劉雅萍,<中國古代民間神靈的興衰更替-已南京蔣子文祠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4期。
劉湘蘭,<淫祀的悖論-從六朝志怪小說看民間神仙信仰>,《文史哲》,2012年第5期。
賴玉樹,<力拔山兮氣蓋世--試論唐宋詠項羽之詩>,《萬能學報》,民100年第33期。
羅菀翎,<試論《伍子胥變文》儒家思想與宗教信仰>,《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5年7月。
龔敏,<唐詩中的伍子胥信仰與傳說>,《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9卷第1期。
盧建榮,<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3期(1995)。盧建榮<《新史學》霸業:巧控國家機器用以利益輸送>,收載於盧氏主編《社會/文化史期刊》第八輯,(2010年11月)。
乙、外文部分
一 英文專書
Burke ,Peter (彼得・柏克),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01日)。
Burke ,Peter (彼得・柏克),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Redfield ,Robert,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二 日文專著
大川富士夫,<六朝前期吳興郡的豪族——以武康沈氏為主>,《宗教社會史研究》(東京:雄山閣,1977年)。
大川富士夫,<論南朝時代吳興武康的沈氏>,《立正史學》50(東京:立正大學,1981)。
宮川尚志,<項羽神の研究>,《東洋史研究》,1938年第3卷第6期,頁481-503。後收錄於宮川氏《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年,3月。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る祠廟>,《東洋史研究》,1939年第5卷第1期,頁21-38。後收錄於宮川氏《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年,3月。
宮川尚志,《六朝宗教史》,東京:國書刊行會,1948年。
谷川道雄編《日中國際共同研究: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東京:玄文社,1989年)。
丙 碩博士論文
小野純子,《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林靈佑,《漢勝楚敗之因素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7年。張億平,《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張瑞芬,《伍子胥變文及其故事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劉聰,《蔣子文信仰流行考》,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
陳哲榮,《社崇拜及其神話傳說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童宏民,《元明清戲曲小說中之伍子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連怡婷,《唐詩中的吳越人物評述》,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陳佳琪,《吳越爭霸史事與文學》,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詹崴茹,《《史記》秦楚之際項羽劉邦兩大集團人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4年。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宜蘭: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詹士模,《反秦集團滅秦與分裂戰爭成敗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蔣竹山,《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