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俊豪
研究生(外文):Chu, Chun-hao
論文名稱:三至七世紀江南地區厲鬼崇拜背後的文化詮釋
論文名稱(外文):Three to seven centuries behind the Jiangnan region worship devil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指導教授:盧建榮盧建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lung Lu
口試委員:宋德喜陳俊強盧建榮
口試委員(外文):Te-Hsi SungChun-Keung ChanChien-lung Lu
口試日期:2013-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民間信仰蔣子文項羽伍子胥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1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研究之目的為剖析三至七世紀流傳於江南地區之民間信仰,取蔣子文、項羽、伍子胥三者成神背後之文化詮釋作為研究課題,此三者皆是歷史人物死後成神,但這三者成神的緣由與背後的文化詮釋卻都有所不同。
  本文取此三者分析,其成神背後之因素。如何為人祭祀,如何凝聚信仰,而知識菁英在看待此類宗教文化時又是抱持何種態度。又或於記載這些神祇事蹟之史著文本是以何種角度解讀這類神祇成神之過程中的文化詮釋,皆為本文所要研究之重點。
  文獻上使用傳統史書,文人留下之筆記小說等文本為材料,企圖探究菁英階層如干寶等文人如何理解與紀錄這類神祇成神與成神後的事蹟。尤其著重在成神過程與成神後的形象的塑造以及建構。首先以崛起於漢末之蔣子文信仰切入。蔣子文雖然生前非知名歷史人物,但卻能夠屹立於建康一帶並進而擁有國家守護神之神格,其背後自然有一套文化詮釋之機制。接著則是以秦末漢初即大名鼎鼎之項羽為研究對象,研究項羽為何能夠在吳興地區形成在地化之信仰,且流傳迥異於史實上之
神蹟。項羽之神蹟製作背後的動機為何,所求為何亦為本文所要探究之焦點。
  接著探討之伍子胥信仰成形時間更早,民眾信仰之動機亦與上述二者不同。促使伍子胥成神之原因與背後的文化意義又是何者,而伍子胥信仰又是如何跨過長江進入淮南地區,不像項羽或蔣子文二者,一個紮根於吳興郡,一個以建康城為中心,此背後又是何種因素導致皆是本文所要討論之重點。
  最後則是以隋唐大一統之後的江南地區為研究之對象,北方知識份子在面對江南地區的民間信仰時,是以何種態度與思維面對,是信仰的禁絕又或是與民眾觀點相同。而政治力在面對宗教時,又能產生多大的功效則是本文第四章討論的範疇。
  透過蔣子文、項羽、伍子胥三者作為案例分析與探討,藉此釐清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泛靈信仰流通背後的文化詮釋,一方面透過蔣子文、項羽兩大信仰背後同中有異的發展模式來探討南方王朝的統治集團與被統治集團之間,藉由宗教信仰來鞏固自身發展、或是對抗衝突的手段。以及伍子胥崇拜在知識菁英作為文化中介的角色之下,是如何的被記載與書寫。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nalyzes three to seven centuries spread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folk beliefs, take Jiangzai Wen, Xiang Yu, Wu behind the three into God'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s a research topic, this is the history of all three figures after the death of a god, but three by reason of God into the culture behind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they are nothing but different.
This article take these three analyzes the factors behind it into a god. How human sacrifice, how to unite faith and intellectual elite in view of such religious culture time for the hold what was the attitude. Or in the history of recorded deeds of these gods book text is what kind of gods into perspective with God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re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Literature on the use of traditional history books, novels and other literary text notes left by the material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elite class treasure such as dry with a record of such writers how to understand a God and become gods after God's deed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into a god into shaping the image of God and after construction. First, in order to rise in the Jiangzai Wen Han faith runners. Jiang Zaiwen Although non-well-known historical figures during his lifetime, but it can stand in the health care area and thus has a national patron saint of the godhead, behind a set of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natural mechanisms. Then that is based on the famous Qin Mohan's Xiang Yu as research object, why can Xiang Wu formed in localized regions of the faith, and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facts on the spread of the miracle. Xiang Yu's motive behind making miracles, also are asking why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n explore the beliefs of Wu shaping time earlier, people of faith and motiv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above two. Reasons prompting Wu to God and i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behind whichever while Wu is how faith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 into the Huainan area, unlike Jiangzai Wen Xiang or both, one rooted in Wuxing County, a Jiankang city as the center, this is also what factors led to the back are all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Finally, based on the unified after Sui Southern reg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object, the northern intellectuals southern region in the face of folk beliefs, attitudes and thinking to tackle what is, is the ban of faith or that the same view with the public . The political forces in the face of religion, but also to have much effect is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discussed in chapter IV.
Through Jiangzai Wen, Xiang Yu, Wu three as a case study and discussion, to clarify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outhern animism circulation behind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Jiangzai Wen, Xiang Yu two beliefs behind the same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 to explore Southern dynasty ruling and being ruled between groups, by religion to consolidate their own development, or a means of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And Wu worship in the knowledge mediating role as a cultural elite under how to be documented and wri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課題史回顧‧‧‧‧‧‧‧‧‧‧‧‧‧‧‧‧‧‧‧‧‧‧‧3
 第三節  章節安排‧‧‧‧‧‧‧‧‧‧‧‧‧‧‧‧‧‧‧‧‧‧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15

第二章  三至六世紀蔣子文崇拜之演進:從社區神到護國神及其兩面性的共存‧‧‧‧‧‧‧‧‧‧‧‧‧‧‧‧‧‧‧‧‧‧‧‧‧‧‧17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17
 第二節  中古官私文本中的蔣子文神跡製作‧‧‧‧‧‧‧‧‧‧‧‧19   
 第三節  中古官私文本中的蔣子文崇拜書寫‧‧‧‧‧‧‧‧‧‧‧‧23
 第四節  本章小結‧‧‧‧‧‧‧‧‧‧‧‧‧‧‧‧‧‧‧‧‧‧‧30
 
第三章  五至六世紀吳興郡太守死於任上傳說與文化菁英的歷史書寫‧‧‧‧‧‧‧‧‧‧‧‧‧‧‧‧‧‧‧‧‧‧‧‧‧‧‧‧‧‧‧‧32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32
 第二節  史著文本中的項羽神蹟製作‧‧‧‧‧‧‧‧‧‧‧‧‧‧‧35
 第三節  南方本土國家封祀項羽為帝背後的文化與政治‧‧‧‧‧‧‧44
 第四節  本章小結‧‧‧‧‧‧‧‧‧‧‧‧‧‧‧‧‧‧‧‧‧‧‧49
 附表一 兩晉南朝吳興郡太守是否卒於任內表‧‧‧‧‧‧‧‧‧‧‧‧51


第四章  三至六世紀江南伍子胥崇拜背後:大眾大眾庇佑水路平安的需求心理及其菁英文化之衝突與和解‧‧‧‧‧‧‧‧‧‧‧‧‧‧‧‧‧‧‧‧‧55
 第一節  問題的焦點‧‧‧‧‧‧‧‧‧‧‧‧‧‧‧‧‧‧‧‧‧‧55
 第二節  兩漢時代的吳地伍子胥崇拜書寫‧‧‧‧‧‧‧‧‧‧‧‧‧57
 第三節  由晉至梁時代伍子胥崇拜受眾與中介的文化分析‧‧‧‧‧‧60
 第四節  本章小結‧‧‧‧‧‧‧‧‧‧‧‧‧‧‧‧‧‧‧‧‧‧‧69

第五章  六至七世紀北周隋唐時期江南三神之際遇‧‧‧‧‧‧‧‧‧‧72
 第一節  統一後的江南‧‧‧‧‧‧‧‧‧‧‧‧‧‧‧‧‧‧‧‧‧72
 第二節  統一前後治理南方的北人官僚與江南三神崇拜‧‧‧‧‧‧‧76
 第三節  本章小結‧‧‧‧‧‧‧‧‧‧‧‧‧‧‧‧‧‧‧‧‧‧‧79

第六章  結論‧‧‧‧‧‧‧‧‧‧‧‧‧‧‧‧‧‧‧‧‧‧‧‧‧‧81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 明清的蔣子文崇拜‧‧‧‧‧‧‧‧‧‧‧‧‧‧‧‧‧‧‧‧‧93


甲、中文部分
一 正史與古籍(按作者時代排列)


正史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初版)。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初版)。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十月初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1月初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初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3月初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8月初版)。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初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初版)。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初版)。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初版)。

古籍

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初)。
漢‧桑欽撰,北魏‧酈道元注,王國維校,《水經注箋》(台北:新文豐出版,1987年6月初版)。
晉‧干寶,《搜神記》,(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月初版)。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初版)。
明‧張燮輯,《七十二家集》,(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
清‧顧炎武,《建康古今記》[清康熙間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1月)。
清‧尹會一、程夢星等篡修,《揚州府志》[清‧雍正十一年刊本],(台北:
    成文出版社,1983年1月)。
清‧高士鑰修,五格等篡,《江都縣志》[清乾隆八年刊,光緒七年重刊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1月)。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篡,《蘇州府志》[清‧光緒九年刊本],(台北:
    成文出版社,1970年)。


二 近人論著(按作者筆畫排列)


(一)中文專著

朱偰,《金陵古今圖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台北:聯經, 2008年6月23日出版)。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年3月23出版)。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市:聯經,2008初版)。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 北台灣的厲鬼信仰》,(台北縣板橋市:北縣
   文化出版:稻鄉總經銷,1995)。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93年)。
梁滿倉,《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程章燦,《舊時燕:一座城市的傳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盧建榮,《鐵面急先鋒》,(台北:麥田,2004)。


(二)中文論文

王永平,<東晉南朝吳興沈氏之尚武及其地位的變遷>《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25卷第5期,頁23-28。
王友敏,<東晉南朝時期的吳興沈氏宗族>《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23-31。
朱俊豪,<六朝蔣子文崇拜在明清的轉變>收載於盧建榮主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七輯,(2011年1月)。
朱俊豪,<五至六世紀吳興郡殺官習俗與文化菁英的歷史書寫>收載於盧建榮主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八輯,(2011年7月)。
朱俊豪,<三至六世紀從三吳到淮南伍子胥崇拜的背後:大眾庇佑水路平安的需求心理及其與菁英文化之衝突和和解>,收載於盧建榮主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九輯,(2011年9月)。
李柏,<由項羽入佛看齊梁佛教的民間化-《吳興楚王神廟碑》考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卷36第3期。
范文芳,<從項羽本紀看司馬遷的寫作技巧>,《新竹師專學報》,民64第2期。
孫開萍,<六朝時期的民間信仰>,《揚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胡阿祥,<蔣山、蔣州,蔣王廟與蔣子文崇拜>,《南京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6期。
梁滿倉,<論蔣神在六朝地位的鞏固與提高>,《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3期.(後收載於《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
梁滿倉,<淺析淝水之戰東晉勝利的宗教因素>,《許昌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
陳群,<吳興沈氏與劉宋皇權政治>《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頁262-267。
陳群,<兩晉之際吳興沈氏考>《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68-71。
陳聖宇,<六朝蔣子文信仰探微>,《宗教學研究》,2007年卷1期。
唐燮軍,<六朝吳興沈氏宗族文化的傳承與變易>《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頁84-88。
唐燮軍,<論吳興沈氏在漢晉之際的沉浮>《寧坡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頁29-35。
唐燮軍,<略論吳興沈氏的沒落>《寧坡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第17卷第3期,頁62-66。
唐燮軍,<六朝政治轉型與吳興沈氏的門風轉向>《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頁44-50+125。
楊寧寧,<論歷代詠為項羽詩及其道德評價>,《學術論壇》,2010年第11期。
楊自平,<評析《史記》論劉邦的功業與歷史定位>,《師大學報 人文與社會科學類》,民97.第53:1期。
姚瀟鶇,<蔣子文與六朝政治>,《學術研究》,2009年第11期。
馮寶記,<歷代項羽詩頌及其精神意蘊>,《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24卷3期。
趙夏竹,<漢末三國時期的疾役、社會與文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第3期。
廖藤葉,<元曲中的劉邦、項羽論>,《興大人文學報》,民94年第35期。
劉雅萍,<中國古代民間神靈的興衰更替-已南京蔣子文祠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4期。
劉湘蘭,<淫祀的悖論-從六朝志怪小說看民間神仙信仰>,《文史哲》,2012年第5期。
賴玉樹,<力拔山兮氣蓋世--試論唐宋詠項羽之詩>,《萬能學報》,民100年第33期。
羅菀翎,<試論《伍子胥變文》儒家思想與宗教信仰>,《有鳳初鳴年刊》第2期,2005年7月。
龔敏,<唐詩中的伍子胥信仰與傳說>,《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9卷第1期。
盧建榮,<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台灣師大歷史學報》,23期(1995)。
盧建榮<《新史學》霸業:巧控國家機器用以利益輸送>,收載於盧氏主編《社會/文化史期刊》第八輯,(2010年11月)。

乙、外文部分
一 英文專書

Burke ,Peter (彼得・柏克),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01日)。
Burke ,Peter (彼得・柏克),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Redfield ,Robert,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二 日文專著

大川富士夫,<六朝前期吳興郡的豪族——以武康沈氏為主>,《宗教社會史研究》(東京:雄山閣,1977年)。
大川富士夫,<論南朝時代吳興武康的沈氏>,《立正史學》50(東京:立正大學,1981)。
宮川尚志,<項羽神の研究>,《東洋史研究》,1938年第3卷第6期,頁481-503。後收錄於宮川氏《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年,3月。
宮川尚志,<水經注に見えたる祠廟>,《東洋史研究》,1939年第5卷第1期,頁21-38。後收錄於宮川氏《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年,3月。
宮川尚志,《六朝宗教史》,東京:國書刊行會,1948年。
谷川道雄編《日中國際共同研究: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東京:玄文社,1989年)。


丙 碩博士論文

小野純子,《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靈佑,《漢勝楚敗之因素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7年。
張億平,《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瑞芬,《伍子胥變文及其故事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劉聰,《蔣子文信仰流行考》,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
陳哲榮,《社崇拜及其神話傳說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童宏民,《元明清戲曲小說中之伍子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連怡婷,《唐詩中的吳越人物評述》,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陳佳琪,《吳越爭霸史事與文學》,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詹崴茹,《《史記》秦楚之際項羽劉邦兩大集團人物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4年。
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宜蘭: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
詹士模,《反秦集團滅秦與分裂戰爭成敗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
蔣竹山,《從打擊異端到塑造正統-清代國家與江南祠神信仰》。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4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