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57-96。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2,43-87。
王俊豪(2008),〈台灣初婚夫妻的居住安排〉,《人口學刊》,37,45-85。伊慶春(1982),〈已婚職業婦女的雙重角色:期望、衝突、與調適〉,陳昭南、江玉龍、陳寬政編,《社會科學整合論文集》,頁405-430,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伊慶春(2001),〈華人家庭夫妻權力的比較研究〉,喬健、李沛良、馬戎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伊慶春(2009),〈回應「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究》,32,187-197。伊慶春、陳玉華(1998),〈奉養父母方式與未來奉養態度之關聯〉,《人口學刊》,19,1-32。伊慶春、蔡瑤玲(1989),〈台北地區夫妻權力的分析:以家庭決策為例〉,伊慶春、朱瑞玲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115-15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吳明燁、伊慶春(2003),〈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李大正,楊靜利(2004),〈台灣婦女勞動參與類型與歷程之變遷〉,《人口學 刊》,28,109-134。李青芬、唐先梅 (2009),〈幸福的助力或阻力?台灣城鄉娘家父母托育協助對夫妻婚姻的影響〉,論文發表於「兩岸社會政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縣政府主辦,民國98年11月27.28日,金門縣:金門縣社區大學。
李雲婷(2003),〈應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探討台灣地區新家戶形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千惠(2003),《台灣中部集集婦女的生活史1920-197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如萍(1998),〈農家老人與其成年子女代間連帶之研究-從老人觀點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如萍(2001),〈女性代間交換:婆婆?媽媽?〉,《生活科學學報》,7,181-208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 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1-73。洪芳婷(2010),〈女兒的薪水、嫁妝與主體性:以1960-1981年高雄地區加工出口區女工的生命經驗為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1996)〈台灣老年人口的依賴結構初探:以老年婦女為例〉,《人口學 刊》,17,83-112。胡幼慧、周雅容(1996),《婆婆媽媽經》,台北:鼎言傳播事業公司。
胡幼慧、周雅容、白乃文(1992),〈三代同堂抑或三代同鄰:台灣城鄉居民對 老人居住方式的態度研究〉,《人口轉型中的家庭與家戶變遷研討會論文集》 89-104,台北:中國人口學會。
馬國勳(2007),夫家妻家誰較親。國立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章英華(1994),〈變遷社會中的家戶組成與奉養態度──台灣的例子〉,《台大社會學刊》,23,1-33。陳其南(1991),〈「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家族與社會:台灣 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概念》,臺北:聯經出版社。陳建良(2005),「親子居住安排在家庭內與跨家戶成員間的權力互動」,《住宅學報》,14,51-82。陳肇男(1994),〈臺灣地區老人居住安排滿意與否之影響因素〉,《人口學刊》,16,29-52。陳寬政、王德睦、陳文玲(1986),〈台灣地區人口變遷的原因與結果〉,《人口學刊》, 9,1-23。陳寬政、涂肇慶、林益厚(1989)〈台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頁311-335,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游淑珺,(2006),〈何處是“歸家”:台灣俗語中「女有所歸」的女性養成模式與文化反映初探〉,《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2(3),76-93。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2004),〈夫妻關係中權力與情感的運作模式:以衝 突因應策略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1,3-48。黃美惠(2005)。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離婚的挑戰。《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0。
楊國樞(1992),〈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運作特徵、變遷方向及適應問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辦「家庭與心理衛生國際研討會」(台北)主題演講稿。
楊國樞(2002),《華人心裡的本土化研究》,第四章中國人的家庭主義:
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台北市:桂冠。
葉光輝(1997),〈台灣民眾之孝道觀念的變遷情形〉,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0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頁170-214。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齊力(1990),〈台灣地區近二十年來家戶核心化趨勢的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0,41-83。蔡晶晶(2003),〈雙薪家庭幼兒母親對婆婆參與教養感受之研究〉,私立輔仁 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魯慧中, 鄭保志 (2008),〈孝道觀念的傳承與落實-以「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 決策」為分析對象〉,台灣經濟學會2008年年會,台北。
簡文吟(2001),〈父系社會下的從女居現象:臺灣與上海的比較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12,65-94。陸洛、陳欣宏(2002),〈台灣變遷社會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調適及代間關係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14,221-249。西文文獻
Aquilino, W. S. (1990), “The Likelihood of Parent-Adult Child Co-residenc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Parental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405-419.
Baker, Hugh D. R. (1979) Chinese Family and Kinship.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lood, R., & Wolfe, D. (1960). Husbands and Wives: The Dynamics of Married Living. New York: Free Press.
Chen, Chung-min. (1985) ‘Dowry and Inheritance’,謝繼昌,莊英章 主編,《中國家族及其儀式行為》,新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十五號。
Francis, A. M. 2011. “Sex Ratios and the Red Dragon: Us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Sex Ratio on Women and Children in Taiw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4(3),813-837.
Goode, William Josiah. 1963. World revolution and family patterns.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Goode, William Josiah. 1964. The famil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oore, Henrietta L. (1988) ‘Kinship, Labor and Household: Understanding Women’s Work’ and ‘Kinship, Labor and Househol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men’s Lives,’ Feminist and Anthropology: Challenges and Choic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Sharma, Ursula (1980) Women, Work, and Property in North-West India. London: Tavistock.
Tsui,Yi-lan(1987). Are Married Daughters 'Spilled water'? A Study of Working Women in Urban Taiwan . Taipei: Women's Research Program.
Warner, R. L.,G. R. Lee,J. Lee(1986).Social Organization, Spousal Resources, and Marital Power: a Cross-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121-128
Yi, C. C. (伊慶春), & Chien W. Y. (2002). The Linkag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Female’s Employment Patterns in Three Chinese Societ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3(3), 45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