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4: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明玉
研究生(外文):Chang, Ming-Yu
論文名稱:普契尼《杜蘭朵》歌劇欣賞之教學探討-以國小四年級學生對【茉莉花】的接受度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eaching to Appreciate Giacomo Puccini's Turando: As an Example of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of “Jasmine” by the 4th Graders in Elemea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江玉玲江玉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ang, Yu-Ring
口試委員:王美珠彭文几
口試委員(外文):Wang, Mei-chuPerng, Wen-Ji
口試日期:2012-11-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0
中文關鍵詞:杜蘭朵茉莉花主導動機歌劇欣賞普契尼接受美學
外文關鍵詞:TurandotJasmineLeading MotivesOpera AppreciationPucciniAesthetics of Re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24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美感教育的培養,來自藝術經驗的刺激;許多專家學者因此主張音樂教育要戮力於學生欣賞力以及態度的發展,使學生在音樂中獲得愉悅感及美感。精湛的表演與傑出的創作是少數專業音樂人士的專利,但音樂欣賞卻是普羅大眾一生中最常進行的音樂活動。
 
  茉莉花象徵優美,十九世紀初,以藝術上的民歌【茉莉花】傳入歐陸。西方的騷人墨客就把它作為中國民歌的典型廣為傳播,尤其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朵》多次使用【茉莉花】的曲調,使得【茉莉花】高雅優美的旋律傳遍全球。【茉莉花】歷史久遠,初名為【鮮花調】,一直為民間小調。在中國多個地區有多個版本流傳,各個版本的曲調、歌詞往往大同小異。有關【茉莉花】詞曲的起源,始終眾說紛紜。 

  本研究論文從大量的文獻資料閱讀中,梳理出【茉莉花】詞曲的發展脈絡,及【茉莉花】傳佈的歷史,經由行動研究的途徑,瞭解國小四年級學生實施歌劇《杜蘭朵》欣賞教學的成效,並分析吸引國小四年級學生欣賞歌劇之因素。研究內容主要是以文獻分析與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江蘇版及臺灣版【茉莉花】詞曲起源的幾個可能的方向,以及國小四年級學生透過「主導動機教學融入歌劇欣賞教學」,對兩版【茉莉花】的接受度。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s education comes from the stimulation of art experiences.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refore advocate that music education needs to cooper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appreciation and attitudes so that students will attain pleasure and aesthetics from music. Although superb performance and outstanding creations belong to a small number of professional musicians, music appreci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music activity carried out by the general public throughout life. 
 
Jasmine symbolizes beauty and was introduced to European Continent via the artistic folk song, “Jasmine” in early 19th century. Western men of letters regarded it as the typical Chinese folk song and propagated it. Particularly the tune of “Jasmine” has been used in Puccini’s opera, Turandot, for multiple times, and consequently the elegant and beautiful melody of “Jasmine” becomes recognizable worldwide. “Jasmine” has emerged in history over a prolonged period of time. It was originally named “Flower Tune” and has always been treated as a folk tune. There are several versions of “Jasmine”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while the tune and lyrics of each version are more or less same. The origin of the lyrics and melody of “Jasmine” is still controversial. 
 
The study sorted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from the lyrics of “Jasmine” and the distribution history of it. The study comprehend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ing the appreciation teaching of opera Turandot in elementary 4th graders through the path of action research while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draw attention from elementary 4th graders with the opera appreciation. The content of study mainly appli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action research to analyze several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the origin of lyrics for “Jasmine” in Jiangsu version and Taiwan version, in addition to the recep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wards “Jasmine” in two versions through “integrating leading motive teaching into operation appreciation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1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5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9
    第四節 文獻探討 31
第二章 普契尼與歌劇《杜蘭朵》 57
    第一節 普契尼之生平 57
    第二節 《杜蘭朵》劇情介紹 68
    第三節 「杜蘭朵」的多種藝術風貌 75
      一、文學 78
      二、歌劇 82
      三、戲劇 85
      四、音樂 87
      五、繪畫 89
      六、電影 90
第三章 一朵清香豔更芳-【茉莉花】 91
    第一節 《杜蘭朵》中之【茉莉花】相關曲目 94
    第二節 【茉莉花】曲調溯源之探討 109
      一、江蘇版【茉莉花】曲調 109
      二、臺灣版【茉莉花】曲調 116
    第三節 【茉莉花】歌詞溯源之探討 121
      一、江蘇版【茉莉花】歌詞 121
      二、臺灣版【茉莉花】歌詞 125
    第四節 海外的傳布 130
第四章 以【茉莉花】為主導動機教學研究 137
    第一節 【茉莉花】在歌劇《杜蘭朵》中的功能 137
    第二節 教學問卷調查與討論 142
第五章 結論 161
參考書目 171
附錄 183
    附錄1:普契尼歌劇作品一覽表 183
    附錄2:教學大綱及教學投影片 184
    附錄3:音樂背景調查問卷 194
    附錄4:前測問卷 195
    附錄5:歌劇欣賞課程學習單PART I 196
    附錄6:歌劇欣賞課程學習單PART II 197
    附錄7:後測問卷 198
    附錄8:歌劇欣賞教學日誌及評論記錄 199
    附錄9:訪談記錄 200
 
表目錄
表1-1:教學過程表 28
表2-1:出場人物表 70
表2-2:《杜蘭朵》曲目表 74
表2-3:以「杜蘭朵」為主題的各類型作品 77
表3-1:「茉莉花-在東邊的山上」之歌詞 94
表3-2:「茉莉花-兒子,你要做什麼」之歌詞 96
表3-3:「茉莉花-啊!最後再試一次」之歌詞 97
表3-4:「茉莉花-願吾皇萬歲」歌詞 99
表3-5:「茉莉花-光榮屬於勝利者」之歌詞 100
表3-6:「茉莉花-天子」之歌詞 101
表3-7:「茉莉花-偉大的公主」之歌詞 102
表3-8:【茉莉花】旋律出現表 106
表3-9:何仿採集到的【鮮花調】歌詞 121
表3-10:何仿修改後的【茉莉花】歌詞 121
表3-11:《小慧集》所收錄的【鮮花調】歌詞 122
表3-12:【花鼓曲】(包含【雜板】)的歌詞 124
表3-13:各版音樂課本之【茉莉花】歌詞彙整表 128
表3-14:巴羅【茉莉花】的英文意譯歌詞 132
表4-1:學生參加校內社音樂社團統計表 142
表4-2:學生參加校外社音樂社團統計表 142
表4-3:學生校外樂器學習統計表 143
表4-4:學生參與校內、外音樂性社團及在校外樂器學習統計表 143
表4-5:學生上臺表演經驗統計表 143
表4-6:學生喜愛表演活動類型統計表 143
表4-7:學生喜愛收看電視節目類型統計表 144
表4-8:學生喜愛藝文表演類型統計表 144
表4-9:學生觀賞現場音樂會頻率統計表 144
表4-10:學生喜愛音樂類型統計表(一) 145
表4-11:學生喜愛唱歌程度統計表(一) 145
表4-12:學生喜愛歌唱歌曲類型統計表(一) 145
表4-13:學生對歌劇的認知統計表(一) 145
表4-14:學生閱讀歌劇相關故事意願統計表(一) 146
表4-15:學生歌劇欣賞教學意願統計表(一) 146
表4-16:學生欣賞歌劇電視節目意願統計表(一) 146
表4-17:學生對普契尼的認知統計表 147
表4-18:學生對普契尼生平認知表 147
表4-19:學生喜愛普契尼音樂程度統計表(二) 147
表4-20:學生聆聽普契尼音樂之情感反應統計表 147
表4-21:《杜蘭朵》認知程度表(一) 148
表4-22:《杜蘭朵》認知程度表(二) 148
表4-23:學生喜歡劇中角色統計表 149
表4-24:《杜蘭朵》認知程度表(三) 149
表4-25:學生喜愛《杜蘭朵》版本統計表 150
表4-26:學生欣賞《杜蘭朵》喜好程度表 150
表4-27:學生喜好演唱型態統計表 150
表4-28:學生喜愛《杜蘭朵》原因統計表(一) 151
表4-29:學生最感興趣的歌劇欣賞教學課程統計表 151
表4-30:學生聆聽歌劇音樂情緒反應統計表 151
表4-31:課程中學生注意人聲程度統計表 151
表4-32:學生期待欣賞歌劇意願表 152
表4-33:學生觀賞《杜蘭朵》感想統計表 152
表4-34:學生喜愛音樂類型統計表(二) 153
表4-35:學生喜愛唱歌程度統計表(二) 153
表4-36:學生喜愛歌唱歌曲類型統計表(二) 153
表4-37:學生對歌劇的認知統計表(二) 153
表4-38:學生閱讀歌劇相關故事意願統計表(二) 154
表4-39:學生歌劇欣賞教學意願統計表(二) 154
表4-40:學生喜好歌劇音樂程度統計表 154
表4-41:學生欣賞歌劇電視節目意願統計表(二) 154
表4-42:學生對普契尼生平認知表(二) 155
表4-43:學生喜愛普契尼音樂程度統計表(二) 155
表4-44:學生喜愛《杜蘭朵》原因統計表(二) 155
表4-45:學生欣賞歌劇困難統計表 155
表4-46:學生由歌劇欣賞教學所得之收穫統計表 156
表4-47:學生自行編導歌劇意願表 156
表4-48:學生對教學方式喜好程度統計表 156
表4-49:學生對再度歌劇欣賞之意願統計表 157
表4-50:學生印象深刻之歌劇片段統計表 157
表5-1:【茉莉花】詞曲傳播發展彙整表 162
 
譜例目錄
譜例3-1:「茉莉花-在東邊的山上」 95
譜例3-2:「茉莉花-噢!年輕人」 95
譜例3-3:「茉莉花-兒子,你要做什麼?」 96
譜例3-4:「茉莉花-兒子,你要做什麼?」 97
譜例3-5:「茉莉花-啊!最後再試一次」 98
譜例3-6:「茉莉花-願吾皇萬歲」 99
譜例3-7:「茉莉花-光榮屬於勝利者」 100
譜例3-8:「茉莉花-天子」 101
譜例3-9:「茉莉花-天子」 101
譜例3-10:「茉莉花-偉大的公主」 103
譜例3-11:「茉莉花-偉大的公主」 104
譜例3-12:「茉莉花-我怎麼了」 105
譜例3-13:出自清代《小慧集》的【鮮花調】 110
譜例3-14:流傳於江蘇的【茉莉花】曲調 111
譜例3-15:《中國旅行記》中之【茉莉花】曲譜 111
譜例3-16:普契尼歌劇《杜蘭朵》中的【茉莉花】 111
譜例3-17:三種不同的【茉莉花】曲調 115
譜例3-18:國小音樂課本裡的【茉莉花】 116
譜例3-19:兩版流行於臺灣與中國不同的【茉莉花】旋律 117
譜例3-20:三種不同的【茉莉花】曲調比較 118
譜例3-21:八版【茉莉花】曲調比較 119
譜例3-22:《中國旅行記》之【茉莉花】曲譜 132
譜例4-1:杜蘭朵動機之一 138
 
圖目錄
圖1-1:研究架構圖 22
圖1-2:研究流程圖 29
圖2-1:人物關係圖 71
圖3-1:巴羅版【茉莉花】的羅馬拼音歌詞 132
Abeles, H. K. (1994). 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Ashbrook, W. & Powers, H. (1991). Puccini’s Turandot-The End Of The Great Ttradition.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shbrook, W. (1968). The Operas of Puccini. London : CASSELL & COMPANY LTD.
Barrow, J. (1806), Travels In China: From Pekin To Canton. London: T. Cadell & W. Davies, 2nd ed.(1972年由臺北成文出版社重印)
Barrow, J.(2007)。《我看乾隆盛世》(李國慶、歐陽少春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原著:J.Barrow( 1806 ), Travels in China: From Pekin To Canton. London: T. Cadell & W. Davies, 2nd ed.
Bassett , P. (2011). The Many Faces of Turandot. http://www.peterbassett.com.au/PDFs/Turandot.pdf.
Beaumont, A. (2010). “Turandot” (i). In Oxford Music Online. Accessed January 12, 2010,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
Bourne, J.(2003)。《歌劇人物的故事》(張馨濤譯)。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J. Bourne(1998), Who’s Who In Opera : A Guide to Opera Characters.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dden, J. (2010). “Turandot” (ii). Grove Music Online.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O905166?q=Turandot&search=quick&pos=4&_start=1#firsthit. Accessed January 12, 2010.
Carner, M. (1958). Puccini : A Critial Biography.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INC.
Carner, M. (1983).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Masters Of Italian Opera: Rossini, Donizetti, Bellini, Verdi & Puccini. London:PAPERMAC.
Christen, N. (1994). “Turandot”. In Pipers Enzyklopädie des Musiktheaters. München : R. Piper gmbH & Co. KG. Volume 5, pp.132-136.
Copland, A.(1969)。《怎樣欣賞音樂》(劉燕當譯)。臺北:樂友書房。原著:Aaron Copland ( 1953 ),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US: New American Library , a division of Penguin Group Inc.
Dahlhaus, C.(2006)。《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楊燕迪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原著:C. Dahlhaus(1986), Musikästhetik. German : Laaber Verlag.
Eco, U., Rorty, R., Culler, J., & Brooke-Rose, C.(1995)。《詮釋與過度詮釋》(王宇根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原著:U. Eco, R. Rorty, J. Culler, & C.Brooke-Rose(1992), 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nzel, E. (1992). Stoffe der Weltiteratur : ein Lexikn dichtungsgschichtlicher Längsschnitte. Stuttgart : Alfred Kröner Verlag. pp.804-807.
Girardi , M. (2010). “Puccini”. Grove Music Online., From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280pg5?q=Puccini&search=quick&pos=6&_start=1#firsthit. Accessed January 12, 2010.
Giudici, E.(1998)。《歌劇大麥克–普契尼》(楊慶斌、趙湜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原著:E. Giudici(1994), Puccini. Italy: CASA RICORDI-BMG RICORDI SPA.
Gossett, P., Ashbrook, W., Budden, J., Lippmann, F., Porter, A., & Carner, M. (1983).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asters Of Italian Opera: Rossini, Donizetti, Bellini, Verdi & Puccini. London: PAPERMAC.(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Hodges, D. A.(1997)。《音樂心理學手冊》第二版(劉沛、任愷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原著Donald. A. Hodges主編(1996), Handbook of Music Psychology 2nd Ed, US:IMR Pres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Hoffer, C. R.(1997)。《音樂教育概論》(李茂興譯)。臺北:揚智文化。原著C. R.Hoffer(1993), Introduction to Music Education. U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Holub, R.C.(1994)。《接受美學理論》(董之林譯)。臺北:駱駝出版社。原著 R.C. Holub(1984), Rception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UK: Methuen Co. Ltd, 1st Edition.
Jauss, H. R., & Holub, R. C.(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Lang, P. H.(2009)。《西方文明中的音樂》(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業汀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Langer, Susanne. K.(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原著:Susanne K. Langer(1977), Feeling and Form. USA: Prentice Hall.)
Osborne, C. (1983). The Complete Operas of Puccini. New York : Da Capo Press, Inc.
Ramsden, T. (1996). Puccini And His Operas. UK : Omnibus Press.
Reimer, B. (1989a).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2nd Edition.
Sadie, S., Nagley, J., Griffiths, P., & Mellers, W.(2004)。《劍橋音樂入門》(孟憲福主譯)。臺北:果實出版社。原著:S. Sadie, J. Nagley, P.Griffiths, & W. Mellers ( 1996 ),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Guide of Music. London : Calmann & King Ltd.
Southwell-Sander, P. (1996) . 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Puccini. UK : Omnibus Press.
Valentie, C. W.(2000)。《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潘智彪譯)。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原著:C. W. Valentie(1962), The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of Beauty . London: Methuen & Co Ltd.
Whittall , A. (2012). “Leitmotif”.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163.14.136.82:2400/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16360?q=Leitmotiv&search=quick&pos=2&_start=1#firsthit. Assessed December 9, 2012.
Wilson, A. (2007). The Puccini Problem: Opera,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C. (1997). Giocomo Puccini. Lond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主導動機〉(2012)。《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上網日期:2012年12月7日,網址: http://163.14.136.82:2151/.
〈瓦赫坦戈夫〉(2012)。《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上網日期:2012年9月4日,網址: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77909。
〈亞夫倫斯基〉(2012)。《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上網日期:2012年9月4日,網址: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38129。
〈現象學〉(2012)。《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上網日期:2012年4月23日,網址: http://163.14.136.82:2151/
〈雅爾納赫〉(2012)。《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上網日期:2012年9月4日,網址: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38053。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民歌【茉莉花】的流傳史〉。《網絡孔子學院》。上網日期: 2012年7月8日,網址:http://www.chinese.cn/music/article/2009-10/10/content_7364_3.htm .
三聯愛樂(2007)。《古典音樂欣賞入門5–普契尼歌劇》。第112期。北京:中國出版集團。
中河伸俊(2007)。〈Coloratura〉。《新訂標準音樂辭典》A-L(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398。
中河伸俊(2007)。〈Commedia dell’arte〉。《新訂標準音樂辭典》A-L(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400。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1986)。〈花鼓〉。《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圖書。頁263。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1986)。〈梆子腔〉。《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圖書。頁449。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1986)。〈鳳陽花鼓〉。《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圖書。頁264。
五十嵐正(2007)。〈grand opera〉。《新訂標準音樂辭典》A-L(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719。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片桐功(2007)。〈Pentatonic scale〉。《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405-1406。
王申培(1999)。《哈佛冥想曲》。臺北市:健行文化。
王思惟(2008)。《巴羅克藝術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研究─以韓德爾歌劇「凱薩大帝」為例》。 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王爾敏(1993)。〈【茉莉花】等民歌西傳歐洲二百年考〉。《漢學研究》。第11卷第2期,頁185-200。
王曉靜、王永亮(2002)。〈普契尼與歌劇《圖蘭多特》〉。《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頁108-109。
伊藤惠子(2007)。〈Verismo〉。《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947。
朱芳慧(2010)。〈「杜蘭朵」跨文化劇場改編之研究〉。《戲曲學報》。第8期,頁171-197。
江明惇(1991)。《漢族民歌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江惠美(2010)。《浦契尼歌劇作品《蝴蝶夫人》與《杜蘭朵》東方元素的探討》。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吳祖強主編(1999)。《歌劇經典5-普契尼:杜蘭朵公主》。臺北:世界文物。
吳超(1989)。《中國民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志鳥榮八郎(2007)。〈Opéra comique〉。《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353。
李玉華(2002)。〈從一齣兒童音樂劇的產生談課程統整教學〉。《實小學報》。第1期,頁157-173。
李志傳、林福裕編(1965)。《音樂課本》第六冊。臺北:立達出版社。
李邑蘭、鞠靖(2008)。〈【茉莉花】流傳史〉。《北方音樂》。2008年第9期,頁46。
沈定平(2001)。《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調適與會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邢維凱(2004)。《情感藝術的美學歷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佩蒂特(2001)。《歌劇》(韓穎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原著:Stephen Pettitt(1998), Opera . UK: The Ivy Press Limited.
周青青(1993)。《中國民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周海宏(2004)。《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關係的心理學與美學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周逸萍編(2004)。《奧福專刊系列九十三-九年一貫藝術人文領域之課程統整》。臺北:中華奧福教育協會。
居其宏(2003)。《歌劇美學論綱》。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易人(1982)。〈芳香四溢的茉莉花〉。《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2年第1期,頁90-96。
林小玉(1999)。〈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欣賞教學〉。《台灣區國民小學音樂教學研討會系列之二:世紀末的回顧–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25。
林月和(1997)。〈歌劇欣賞入門–從《卡門》談起〉。《國教天地》。第120期,頁26-34。
林伯杰編(2000)。《一夜變成「歌劇通」》。臺北:世界文物。
林伶美(2007)。〈音樂欣賞教學的另一種思維–以文學改編作品《茶花女》之引導賞析為例〉。《通識教育學報》。第12期,頁233-255。
林明昌(2009)。《想像的投射–文藝接受美學探索》。臺北:唐山出版社。
林婉茹(2009)。《藝術化流行音樂在國小中年級音樂教學之應用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
林淑青(2008)。《後設認知策略應用於音樂欣賞學習成就之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
林勝澤、游素凰、龔明賜編(1995)。《國民小學音樂課本》第七冊。臺北縣:康和出版。
林勝澤、游素凰、龔明賜編(1996)。《國民小學音樂》第七冊革新版。臺北縣:康和出版。
林舜惠(2008)。《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音樂欣賞內容分析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
林華(2005)。《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林錦鈺(2004)。〈從音樂美學探討九年一貫課程之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應用〉。《藝術論文集刊》。第3期,頁219-232。
林鸚慧(2004)。《以生活情境為學習內涵之國小藝術教育音樂欣賞教學方案之規劃與實施-以國小三年級為例》。臺南:臺南大學。
玩花主人編選、錢德蒼續選(1967)。《綴白裘》48卷(汪協如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邱垂堂(2003)。〈從音樂欣賞到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教學〉。《國民教育》。第43卷第6期,頁24-29。
邱家麟、高豔紅、林佩珍、王怡月(2000)。《國小音樂》第九冊。臺北市:仁林文化。
邵義強編(2002)。《世界名歌劇饗宴三-義大利歌劇篇之三》。高雄:麗文文化。
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長谷川良夫、早川正昭(2007)。〈Leading motive〉。《新定標準音樂辭典》A-L(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025。
姚世澤(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姚世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臺北:師大書苑。
姚雲(2009)。〈茉莉花開芳香各異-中國民歌地方風格初探〉。《黃河之聲》。2009年第14期,頁108-109。
柯子權編(1965)。《國民學校適用音樂》第五冊。臺北:勝利出版公司。
洪心怡(2003)。《戲劇教學對國中生歌劇欣賞影響之研究--以莫劄特歌劇《魔笛》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洪約華(2000)。〈歌樂演唱與欣賞〉。《國教輔導》。第39卷第6期,頁2-5。
皆川達夫(2007)。〈Operetta〉。《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354
紀淑和(1995)。〈淺論國中小音樂欣賞教學的改進策略〉。《教師天地》。第77期,頁10-15。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迪哥塔尼(1996)。《歌劇的饗宴》(潘罡譯)。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著:John Louis DiGaetani(1962), An Invitation To The Opera. U.S.A.: Facts On File Inc..
唐鴻芬(2007)。《浦契尼的歌劇詠嘆調-唐鴻芬獨唱會樂曲詮釋》。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孫建華(2010)。〈解讀普契尼歌劇《圖蘭朵》中的音樂融合思維〉。《人民音樂》。2010年08期,頁70-73。
宮澤縱一(1972)。〈『杜蘭朵公主』經緯〉。《全音音樂文摘》。第1卷第12期,頁108-116。(方曉明譯自《音樂之友》1971年九月號)
栗子菁(2007)。〈《杜蘭朵》三劇本中的人物刻畫〉。《復興崗學報》。第89期,頁439-460。
神保常彥(2007)。〈Musikdrama〉。《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275。
秦禎(1995)。〈音樂欣賞在幼兒教育之運用〉。《國民教育》。第41卷9、10期,頁27-31。
荀伯格(1988)。《歌劇、歌曲、華爾滋》(陳琳琳譯)。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原著:Harold C. Schonberg(?), 不詳。
馬以鑫(1995)。《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高士彥(2001)。《普契尼》。臺北:世界文物。
高保崎男(2007)。〈Bel canto〉。《新訂標準音樂辭典》A-L(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79。
高野紀子(2007)。〈Recitativo accompagnato〉。《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515。
高野紀子(2007)。〈Recitativo secco〉。《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515。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1)。《國民小學音樂》第六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2)。《國民小學音樂》第八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3)。《國民小學音樂教學指引》第六冊。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7)。《國民小學音樂》第七冊試用本。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8)。《國民小學音樂》第八冊試用本。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國立編譯館主編(1978)。《國民小學音樂教學指引》第七冊。臺北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崔光宙、林逢祺主編(2000)。《教育美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康謳主編(1957)。《國民學校音樂課本》第六冊。臺北:正中書局。
康謳主編(1963)。《國民學校音樂課本》第六冊。臺北:翰墨林出版社。
張文卿(2006)。《歌劇《魔笛》欣賞教學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世平(1993)。〈行動研究法〉。《教育研究法》。師大書苑有限公司。頁341–374。
張廷琛編(1989)。《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張弦、申文凱、徐國弼和安紹石等編(1993)。《西洋歌劇名作解說》下冊。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張恒愷(2000)。《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
張恩(2005)。〈【茉莉花】原是佛教音樂〉。《北方音樂》。2005年第4期,頁33。
張筠青(2004)。《歌劇音樂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鈿富(1986)。〈行動研究法之研究〉。《研習叢書(十)–教育研究法之介紹》。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頁97–128。
張錦鴻、吳文貴編(1964)。《音樂課本》第七冊。臺北:台灣書店。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臺北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繼光(1999)。〈民歌【茉莉花】源流初探〉。《中山人文學報》。第8期,頁47-69。
張繼光(2000)。《民歌【茉莉花】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曹理、何工(2000)。《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許尤美(2002)。《百老匯音樂劇對國中生音樂欣賞行為之研究─安德魯.洛伊-韋伯的「歌劇魅影」及「貓」》。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許麗雯總編(2003)。《你不可不知道的100部歌劇》。臺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長揚(1994)。〈音樂美感教學的啟導〉。《臺北師院學報》。第7期,頁635–654。
野村良雄(2007)。〈Liturgical drama〉。《新訂標準音樂辭典》A-L(林勝儀譯)。頁1051。
陳金雀編(1964)。《音樂課本》第八冊。臺北:新新文化出版社。
陳郁秀、郭禎祥、陳瓊花等著(2001)。《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手冊》。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然(2010)。〈歌劇《圖蘭多特》中的茉莉花香〉。《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4期,頁27-29。
陳瑞文(1994)。〈姚斯的接受美學及其文藝溝通理論:從藝術理論到審美理論〉。《高雄師大學報》。第10期,頁267-281。
陳道南編(1986)。《國民小學音樂基礎指導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榮賜編(1965)。《國民學校音樂課本》五年下期。臺北:良友書局。
陳綾君(2007)。《多元音樂聆聽於國小學童音樂性向及音樂偏好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燕(2009)。〈中國民歌【茉莉花】在《圖蘭朵》中的審美意義〉。《閩江學院學報》。第30卷第4期,頁 109-112。
陳麗桂、賴美鈴、林磐聳等編(2007)。《地方教育輔導叢書48: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陶亞兵(1994)。《中西音樂交流史稿》。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陶亞兵(2001)。《明清間的中西音樂交流》。北京:東方出版社。
麥如橋(2003)。〈談西方音樂中的東方風格-以普契尼歌劇《杜蘭朵》為例〉。《美育》。第134期,頁80-83。
曾清嫣(1998)。《杜蘭朵》。臺北:文經出版社。
曾道雄(1997)。《歌劇藝術之理念與實踐》。臺北:東和音樂出版社。
渡邊護(2007)。〈Aria〉。《新訂標準音樂辭典》A-L(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64。
渡邊護(2007)。〈Singspiel〉。《新訂標準音樂辭典》M-Z(林勝儀譯)。臺北:美樂出版社。頁1728-1729。
游健婷(2009)。《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聆聽世界音樂之情感反應研究-以桃園市青溪國小為例》。臺北:臺北教育大學。
舒曼(1993)。《歌劇入門指南》(陳澄和譯)。臺北:大呂出版社。原著:Karl Shumann(?), Opera Compactotheque. Netherlands: Philips Classics.
賀敏(2006)。〈研究普契尼的部份西方文獻概述〉。《音樂研究》。2006年第2期,頁105-111。
馮文慈(1999)。《中外音樂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馮光鈺(1998)。《中國同宗民歌》。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馮智全(2009)。〈【茉莉花】曲調應用中的差異〉。《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頁74-78。
黃一農(2006)。〈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西傳與東歸〉。《文與哲》。第9期,頁1-16。
黃玟瑜(2003)。《多感官音樂欣賞教學與知覺學習風格對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臺北:臺北師範學院。
黃采華、楊匯山、葉淑真編(2000)。《音樂》第九冊。臺北縣:康軒文教事業。
黃采華、楊匯山、葉淑真編(2000)。《國民小學音樂教學指引》第九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
黃政傑主編(2003)。《音樂科教學法二》。臺北:師大書苑。
黃雅羚(2009)。《音樂欣賞教學應用於國小三年級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黃詩涵(2005)。《國小主題式古典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高雄:中山大學。
黃輝玉、黃吉田、連久慧編(2000)。《國民小學音樂課本》第九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
楊愛琳、黃玲玉、陳惠齡等著(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葉乃嘉(2009)。《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從知識管理進入研究工作的遊戲規則》。臺北:五南出版社。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董福君(2004)。〈試論接受美學的現實價值〉。《中文》。第7期,頁48-52。
廖炳惠(1992)。〈希望.回憶.複述〉。《當代》。第71期,頁26-37。
廖炳惠(2003)。〈東方學的音響轉折〉。《清華學報》。新33卷第2 期,頁341-364。
廖婉君(2009)。《臺中市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師對視覺藝術仍入音樂欣賞教學》。臺北:臺北教育大學。
維基百科(2011)。〈悲喜劇〉。《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上網日期:2011年10月10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悲喜劇。
劉文六(1980)。《國民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臺北:鹿鳴出版社。
劉志明(2000a)。《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劉志明(2000b)。《西方歌劇史》。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劉美蓮、黃秀婉、陳尚青等編(1992)。《國民小學音樂課本》第七冊。臺中市:臺聯圖書。
劉純瑛(2007)。《基隆市國小學童樂器學習與音樂欣賞經驗對音樂偏好影響之調查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
劉燕倫(1995)。《標題音樂與絕對音樂在國小音樂欣賞教學上的理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順美(2001)。〈淺談古典音樂欣賞〉。《行天宮人文發展中心通訊》。創刊號,頁11-15。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儒因(2007)。《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教師音樂欣賞教學態度與教學策略運用之研究》。臺南:臺南大學。
賴美鈴(2002)。〈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第3期,頁35-56。
錢仁康(1997)。〈流傳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錢仁康音樂文選》上冊。頁181-186。
錢仁康(2001)。《學堂樂歌考源》。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霍斯林格爾(2004)。《普契尼》(楊宏芹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原著:Clemens Höslinger(1984), Rowohlts Monographien: Puccini. German: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駱惠珠(2002)。《義大利歌劇選曲與藝術歌曲研究》。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謝斐紋(2003)。〈古典音樂面面觀之音樂教學新策略〉。《美育》。第136期,頁92–96。
韓春麗(2008)。〈簡析《圖蘭朵》裡的「中國元素」〉。《科技信息》-學術研究。第32期,頁1-3。
羅小平編著(1995)。《音樂與文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羅基敏(1992)。〈「杜蘭朵」-在西方長大的中國公主〉。《中外文學》。第245期,頁52-75。
羅基敏(1994)。〈謎樣的西方中國公主-普契尼的《杜蘭朵》〉。《表演藝術》。第26期,頁23-27。
羅基敏(2000)。〈世紀末的《杜蘭朵》-是誰的夢?〉。《中外文學》。第338期,頁190-216。
羅基敏(2003)。《文話文化音樂》。新北市: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基敏、梅樂亙(1998)。《浦契尼的杜蘭朵–童話.戲劇.歌劇》。新北市: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基敏、梅樂亙(2004)。《杜蘭朵的蛻變》。臺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慶蘭編(1965)。《國民學校音樂課本》第八冊。新竹:廣音堂書局。
 
樂譜
Adami, G., Simoni, R.(不詳)。《普契尼–杜蘭多公主》(Giacomo Puccini: TURANDOT)黃瑩譯。臺北:樂韻出版社。
Puccini, Giacomo(1926). Turandot: Full Score. Liberetto by G. ADAMI & R. SIMONI. Rome: Ricordi.
Puccini, Giacomo(1954). Turandot: Opera Completa per Canto e Pianoforte. Libretto by G. Adami & R. Simoni. Rome: Ricordi.
 
影音資料
Gergiev, V.(Conductor), & Pountney, D. (Director). (2005). Turndot [DVD]. (Available from TDK Marketing Europe GmbH–Artwork & Editorial, Halskestraße 38, D–40880 Ratingen, Germany)臺灣由金革唱片代理。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基敏(2000)。〈世紀末的《杜蘭朵》-是誰的夢?〉。《中外文學》。第338期,頁190-216。
2. 羅基敏(1994)。〈謎樣的西方中國公主-普契尼的《杜蘭朵》〉。《表演藝術》。第26期,頁23-27。
3. 蔡順美(2001)。〈淺談古典音樂欣賞〉。《行天宮人文發展中心通訊》。創刊號,頁11-15。
4. 賴美鈴(2002)。〈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第3期,頁35-56。
5. 羅基敏(1992)。〈「杜蘭朵」-在西方長大的中國公主〉。《中外文學》。第245期,頁52-75。
6. 廖炳惠(2003)。〈東方學的音響轉折〉。《清華學報》。新33卷第2 期,頁341-364。
7. 董福君(2004)。〈試論接受美學的現實價值〉。《中文》。第7期,頁48-52。
8. 黃一農(2006)。〈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西傳與東歸〉。《文與哲》。第9期,頁1-16。
9. 麥如橋(2003)。〈談西方音樂中的東方風格-以普契尼歌劇《杜蘭朵》為例〉。《美育》。第134期,頁80-83。
10. 陳瑞文(1994)。〈姚斯的接受美學及其文藝溝通理論:從藝術理論到審美理論〉。《高雄師大學報》。第10期,頁267-281。
11. 郭長揚(1994)。〈音樂美感教學的啟導〉。《臺北師院學報》。第7期,頁635–654。
12. 張繼光(1999)。〈民歌【茉莉花】源流初探〉。《中山人文學報》。第8期,頁47-69。
13. 秦禎(1995)。〈音樂欣賞在幼兒教育之運用〉。《國民教育》。第41卷9、10期,頁27-31。
14. 紀淑和(1995)。〈淺論國中小音樂欣賞教學的改進策略〉。《教師天地》。第77期,頁10-15。
15. 栗子菁(2007)。〈《杜蘭朵》三劇本中的人物刻畫〉。《復興崗學報》。第89期,頁43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