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2: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牟書萱
研究生(外文):Shu-Shiuan Mou
論文名稱:在家揚起彩虹旗?同志公寓內公私領域的融合與認同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Being Queer at Home: Identity Politics in Queer Departments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性別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同志認同彩虹公寓公/私領域現身空間
外文關鍵詞:queer identityqueer apartmentpublic/private spacecome out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同志合租的型態在同志社群內起了「彩虹公寓」的稱呼。彩虹公寓不僅是同志離開原生家庭的一種居住方式,更是同志身分確認和開展的所在;它既是居家自在的私領域,也是同志社群活動與認同形塑的公領域。
本研究旨在瞭解彩虹公寓住戶的生活經驗,以及彩虹公寓的空間特殊性對於同志身分認同、同志社群關係及「家」意義的影響。另延伸討論在異性戀霸權文化與傳統核心家庭分類下,彩虹公寓除了成為躲避汙名的避風港,以及作為新的同居型態外,成為抵抗基地的可能性。
研究者於較具代表性的同志網路社群發放網路問卷,調查台北地區彩虹公寓住戶居住型態,總計回收241份有效問卷。透過與填寫問卷者的聯繫,再以滾雪球方式訪談了12位彩虹公寓的住戶。
  研究結果顯示,彩虹公寓因為租金便宜及具備空間隱私性,成為同志集居的選擇。由於彩虹公寓空間使用上的三種特性:聯誼、商業與社運活動,將原屬家庭私領域的公寓空間轉變為公領域,讓彩虹公寓不只是同志避難所,也讓個人認同隨著與他人共同生活而產生了社群歸屬感和培力,進一步使彩虹公寓成為同志在公共領域現身、抵抗異性戀霸權的抵抗基地。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聯誼、社運和商業性活動,只讓彩虹公寓具備了公共空間性質,無法將同志社群的集體意識與活動提升到公共領域層次。再者,這種公私領域交滙的空間會因為外人(例如不知住戶同志身分的房東、鄰居或家人)的不時介入,令公寓的同志公共空間性質有所轉變,成為隱蔽同志性慾特質的暗櫃。因此,當前彩虹公寓的構成以及它在同志社群中的運作模式,尚未達到Habermas所述的公共領域層次,基本上是部分同志因為共同利益而聚集的心理性社區和人際社群,而非能夠彰顯其社會存在、鮮明可見的地理性社區。
Queers living in rented apartments with friends as communities define the name of "queer apartments." Living in queer apartment is not only one of living styles after leaving the family-of-origin but also a way queer people confirm and open their identities; the department is also a home-living private sphere and public sphere which queer communities act and build identities.
The research means to analyze queer apartments' experiences as the effects of queer identifies and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under the specialties of queer space. Further, the research here is to discuss heterosexism and traditional unclear family's category, the possibility of queer department, as presenting a new cohabitation style, becomes the refuge or resistant base of avoiding stigma.
The results show, due to cheap rent cost and space's privacy, queer apartments turn into queers cohabitation choice. And the space emerges characters of intercommunication, commerci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these special characters turn family private sphere into public sphere which fights against heterosexism, make queer apartment more than a refuge, and empower personal identity during group living experiences and generate community belongings. However, daily intercommunication, business, and social activities only build queer apartment as public space, which can't level up queer's group identities as public sphere. Also, the private/public space character change while different people (whom queer did not come out their sexualities) join, turns queer's public space into the "closet." As a result, present queer apartments' running mode cannot reach the public sphere which Habermas claimed, still the mentally community, not geographical community which could show up in the society.
第一章 在家「做」同志 1
第一節 前言 1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3
貳、研究問題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 8
壹、同志在空間中的現身策略:個人、家庭、社群 9
一、同志自我認同的空間構成 9
二、同志處境與居家空間:異性戀家庭體制與親密伴侶之外 10
三、同志社群與公共空間:壓迫與抵抗 14
貳、公共空間與公/私領域的政治 19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23

第二章 彩虹公寓居住與活動型態速寫 29
第一節 公寓的出現與公寓成家 29
第二節、居住區域與生活狀況 32
壹、分布區域 32
貳、公寓、華廈、電梯大樓 34
參、居住狀況 35
一、親密關係伴侶同居 37
二、朋友同居 47
肆、家務分工 52
伍、生活中的和諧與衝突 55
˙小結 60


第三章 在家揚起彩虹旗? 62
第一節 出櫃,不出櫃?這是個問題 62
第二節 彩虹公寓的公共空間化 69
壹、聯誼活動 69
貳、商業活動 72
參、社運活動 74
第三節 彩虹公寓的內部差異 78
壹、生理性別 78
貳、親密關係伴侶vs.室友 80
參、自購vs.租屋 82
第四節 同志認同的跨域猶疑/游移與彩虹公寓的獨特性 84
˙小結 93

第四章 彩虹公寓是我家 94
第一節 公寓如何成為同志離家的優先選項 94
第二節 彩虹公寓公共性的可能與局限 98
第三節 實際成家方案 100
˙小結 105

第五章 結論:暗櫃之外,家戶之內? 106

參考文獻 114

附錄:受訪彩虹公寓空間繪製紀錄 120
Anderson, B.著,吳睿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
Alexander, C.著,趙冰譯(1994)《建築的永恆之道》。台北:六合。
Berger, B. and Berger, P. L.著,蕭新煌譯(1983)《現代化與家庭制度》。台北:巨流。
Bryndl, E. (2006). Shared Beliefs and the Union Stabilityof Married and Cohbiting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4): 1015-1028.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Cresswell, T.著,王志弘等譯(2006)《地方》。台北:群學。
Chao, H. S. (2001). Homosexuality 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ongzhi in Chinese Societie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0 (3-4): 27-46.
Cloke, P., Crang, P. and Goodwin, M.編,王志弘等譯(2007)《人文地理概論》。台北:巨流。
Dewevre-Fourcade, M.著,許連高譯(1991)《同居》。台北:遠流。
Dykewomon, E. (2005). Lesbian Quarters: On Building Space, Identity, Institutional Memory and Resources. Journal of Lesbian Studies, 9 (1/2): 31-43.
Elwood, S. A. (2000). Lesbian Living Spaces: Multiple Meanings of Home. Journal of Lesbian Studies, 4 (1): 11-27.
Giddens, A.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著,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Gorman-Murray, A. (2006). Gay and Lesbian Couples at Home: Identity Work in Domestic Space. Home Cultures, 3 (2): 145-167.
Gorman-Murray, A. (2007). Reconfiguring Domestic Values: Meanings of Home for Gay Men and Lesbians. 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24 (3): 229-246.
Gonsiorek, J. C. and Rudolph, J. (1991). Homosexualities, 161-176. London: Sage.
Halley, J. E. (2000). Like Race Arguments. In J. Butler, J. Guillory, and K. Thomas (Eds.), What’s Left of Theory? – New Work on the Politics of Literary Theory (pp. 40-74). New York: Routledge.
hooks, b. (2000). Feminist Theory: From Margin to Center. Cambridge, MA: South End Press.
Jarvis, H. (2006). Households. In I. Douglas, R. Hugget and C. Perkins (Eds.),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pp. 351-364). London: Taylor & Francis.
Johnston, L. and Valentine, G. (1995). Wherever I lay My Girlfriend, That’s My Home: The Performance and Surveillance of Lesbian in Domestic Environments. In D. Bell and G. Valentine (Eds.), Mapping Desire: Geographies of Sexualities (pp. 99-113). London: Routledge.
Kamano, S. and Khor, D. (2008). How Did You Two Meet? Lesbian Partnerships in Present-Day Japan. In S. Jackson, J. Liu, and J. Woo (Eds.), East Asian Sexualities: Modernity, Gender and New Sexual Cultures (pp. 161-177). London and New York: Zed Books.
Lauria, M. and Knopp, L. (1985). Toward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Gay Communities in the Urban Renaissance. Urban Geography, 6: 152-169.
McDowell, 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台北:群學。
Munt, S. R. (1998). Lesbian Spaces. Heroic Desire: Lesbian Identity and Cultural Space, 162-180.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ardi, P. M. (1992). That’s What Friends are For. In K. Plummer (Eds.), Modern Homosexualities: Fragments of Lesbian and Gay Experiences (pp. 108-120). New York: Routledge.
Pateman, C. (1989). The Disorder of Women: Democracy, Femin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ose, G. (1993). Feminism & Geography: The Limit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Rabin, J. S. and Slater, B. R. (2005) Lesbian Communiti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Lesbian Studies: 9(1-2): 169-182.
Rothenberg, T. (1995). ‘And She Told Two Friends’: Lesbian Creating Urban Social Space, in D. Bell, and G. Valentine (Eds.), Mapping Desire: Geographies of Sexualities (pp. 165-181). London: Routledge.
Sennett, R.著,王志弘譯《觀看的城市》。(原著:R. Sennett (1988). The Civitas of Seeing, Place, (5)4: 82-84.)
Sedgwick, E. K. (2008).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mith, C. (1996). The Material Queer: A LesBiGay Studies in America, 277-285.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tacey, G. (1996). In the Name of the Family: Rethinking Family Values in the Postmodern Age. Boston: Beacon Press.
Thrift, N.著,王志弘譯(2009)《空間: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材料》(原著:T. Nigel (1992). Space: the Fundamental Stuff of Human Geography. In N. J. Clifford, S. L. Holloway, S. P. Rice and G. Valentine (Eds.), 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 (2nd ed.) (pp. 85-96). London: Sage.
Troiden, R. (1988). Gay and Lesbian Ident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The Bronx.
Weisman, L. K.著,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1997)《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台北:巨流。
Wolfe, M.著,畢恆達編譯(1998)〈女同志(酒吧)以及人與環境關係的社會生產〉,《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5: 63-72。(原著:Wolfe, M. (1992). Invisible women in Invisible Places: Lesbians, lesbian bars, and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people /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rchitecture and Behavior, 8 (2): 137-157.)
小吳(1998)〈書店中同性戀書區的環境行為研究──誠品書店敦南店與西門店的案例分析〉,《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5: 41-48。
王志弘(1996)〈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2: 195-218。
王浩薇(1997)〈不要交出遙控器:同志要有「現身」自主權〉,《騷動》,3(1): 52-58。
行政院主計處(2010)《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提要分析》。
阮新邦(1999)〈生活世界殖民化〉。《批判詮釋與知識重建—哈伯瑪斯視野下的社會研究》,68-8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呂錦媛(2003)《金錢與探戈:台灣女同志酒吧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謝國雄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393-446。台北:群學。
李慈穎(2007)《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錡(2004)《「彩虹社區」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文化建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惠(1996)《大學生同居態度、同居經驗與心理福祇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何思瑩(2008)《酷兒再生產:女同志的親職實作、生殖科技使用與情感認同》。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韋任(2006年3月7日)〈同性戀不再是禁忌,「彩虹社區」房租翻升〉,《聯合報》,A7版。
周華山(2000)《同志論》。香港:同志研究社。
吳至潔(1994)《未婚同居者之經驗及其意義:詮釋觀點的探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吳美枝(2004)《非都會區、勞工階級女同志的社群集結與差異認同—以宜蘭一個「Chi -迌T」女同志社群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昱廷(2000)《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VS.男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原(1998)《城市荒漠中的綠洲──台北市男同志酒吧經驗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蕙如(2012)《當我們「同」在一家¬──五個女人共組家庭與親職教育實踐筆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珍瑤(2003年10月4日)〈當我們同在一起-以「彩虹社區」中的一個gay bar經營方式為例〉。第四屆民族學、人類學相關系所研究生聯合論文發表會,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主辦,台北。
洪雅琴(1997)《女同性戀者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個案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家珍(2007)〈九零年代同性戀論述與運動主體在台灣〉,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上冊》,125-147。台北:元尊文化。
夏鑄九(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 21-54。
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2/3: 63-76。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吳昱廷(2000)〈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家空間體驗:四個個案〉,《應用心理研究》,8: 121-147。
陳崇騏(2000)〈請問你是同性戀、酷兒還是同志?-論雜碎性愛身份政治〉,《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第二屆四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麥田。
莊慧秋(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
莊景同(2000)《超越政治正確的「女女」牽「拌」-從「女女」伴侶關係看生命掙扎與價值體現》。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碩士論文。
梁玉芳(2002年7月21日)〈台大周邊,彩虹社區隱然成形〉,《聯合報》,11版。
陳麗如(2000)《他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婦女新知(2010 年3月25日)〈「抗議青年安心成家方案 排除單身、中老年與同志的權益」記者會聲明稿〉,《婦女新知電子報》。上網日期:2012 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epaper_view.asp?id=20
黃煦芬(2001)《台灣地區同志族群消費傾向研究》。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琦(1998)〈簡介《酷兒空間:建築和同性之欲》〉,《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5: 261-264。
曾寶瑩(2000)《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輔仁大學應用心理所碩士論文。
張小虹(2008)〈同志情人,非常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381-411。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張喬婷(2000)《馴服與抵抗:十位校園女菁英拉子的情慾壓抑》。台北:唐山。
張書豪(2008)《台灣同居生活的樣貌-規範與需求的落差》。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論文。
廖國寶(1996)《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2005)〈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份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7: 41-85。
趙彥寧(2008a)〈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381-411。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趙彥寧(2008b)〈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文化研究》,6: 153-194。
趙彥寧(2010)〈不可計量的親密關係:老T搬家三探〉,《台灣社會文化研究季刊》,80: 3-56。
齊天小聖,魚玄阿璣,喀飛,沙啞,漂亮(1997)〈牲禮英雄或戰略佳—「現身」於現階段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騷動》,3: 45-51。
鄧芝珊(2011)〈「條件性空間」:香港女同志情慾、居住空間〉,丁乃非、劉人鵬編《質疑婚姻家庭連續體》,193-219。台北:蜃樓。
劉安真(2000)《「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
劉欣蓉(2011)《公寓的誕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正哲(1998)《在公司上班-新公園做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賴正哲(2001)〈在浴缸不耐久候:同志書店「晶晶書庫」做為同志社區想像的開端〉,《文化研究月報》。上網日期:2012 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21.htm。
賴孟如(1998)《次文化空間之研究─以女同性戀酒吧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
蕭新煌(1996)〈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徐正光、宋文襄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21-46。台北:巨流。
蕭新煌、孫志慧(2000)〈19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演變與傳承〉,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33-70。台北:巨流。
謝佩娟(1999)《台北新公園同志運動-情慾主體的社會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家欣(1998)《喚出女同志: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論述形構與運動集結》。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維昌(2000)《不同世代未婚者之同居態度、同居經驗及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愛如(1993)《住宅空間使用的性別差異》。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小吳(1998)〈書店中同性戀書區的環境行為研究──誠品書店敦南店與西門店的案例分析〉,《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5: 41-48。
2. 夏鑄九(1994)〈(重)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 21-54。
3. 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2/3: 63-76。
4. 畢恆達、吳昱廷(2000)〈男同志同居伴侶的住家空間體驗:四個個案〉,《應用心理研究》,8: 121-147。
5. 張小虹(2008)〈同志情人,非常慾望—台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381-411。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6. 廖國寶(1996)《台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7. 趙彥寧(2005)〈老T搬家:全球化狀態下的酷兒文化公民身份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7: 41-85。
8. 趙彥寧(2008b)〈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T搬家續探〉,《文化研究》,6: 153-194。
9. 齊天小聖,魚玄阿璣,喀飛,沙啞,漂亮(1997)〈牲禮英雄或戰略佳—「現身」於現階段台灣同志運動的發展及其意義〉,《騷動》,3: 45-51。
10. 賴正哲(2001)〈在浴缸不耐久候:同志書店「晶晶書庫」做為同志社區想像的開端〉,《文化研究月報》。上網日期:2012 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