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一)書籍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王志文,《國際法與兩岸法律問題論集》,臺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
王泰銓,《當前兩岸法律問題分析》,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王泰銓、陳月端編著,《兩岸關係法律》,臺北:大中國圖書出版社,2000年。
任德厚,《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4月。
成良文,《刑事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朱宏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4月。
李美華等譯,Era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2月。
沈道鎮、劉進福,《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與分析》,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出版,2002年5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2月第8版。
林義男譯,Robert P. Weber著,《內容分析法導論》(Basic Content Analysis),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4月。
徐京輝,《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我國區域刑事法律及刑事司法協助》,收錄於趙秉志、何超明主編之《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馬進保,《國際犯罪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高銘暄、王秀梅,「試論我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高銘暄、趙秉志主編,《中國區際刑法與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張智輝,《國際刑法通論(增補本)》,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
梁玉霞,《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
許福生,《刑事政策學》,臺北:元照出版,2007年8月修訂二版。
許慶雄、李明峻,《現代國際法入門》,臺北:月旦出版,1993年。
陳力,《一國兩制下的中國區際司法協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安主編,陳動副主編,《海峽兩岸交往中的法律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榮傑,《引渡之理論與實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陳榮傳,《兩岸法律衝突的現況與實務》,臺北:學林文化出版社,2003年。
華武卿,〈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理論與實務〉,引自《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6月。
費宗禕、唐承元主編,《中國司法協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10月。
鈕文英,《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2007年1月。
黃進、黃風主編,《區際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3年2月。
趙永琛,《國際刑法與司法互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
趙永琛,《跨國犯罪對策》,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趙秉志,〈關於建立海峽兩岸刑事司法協作關係的探討〉,高銘暄、趙秉志主編,《中國區際刑法與刑事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趙秉志、陳雷,〈建立兩岸打擊犯罪執法合作機制論要〉,張立勇主編,《海峽兩岸民生與經貿往來中的法律問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趙喜臣,〈論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引自司法部司法協助局編,《司法協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6月。
劉亞平,《國際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
樊崇義,〈內地與港澳地區開展區際司法協助的基本原則〉,收錄於黃進、黃風主編,《區域司法協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93年2月。
蔡敦銘,〈論兩岸刑事司法協議〉,載於《法律學習與研究》,北京出版,1992年第1期。
鄭正忠,《海峽兩岸訴訟法制之理論與實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穆紅玉,〈略論我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的性質和內涵〉,趙秉志、何超明主編,《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論文
丁水復,《新興詐欺犯罪問題防制法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丁樹蘭,《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王耀輝,《電話詐欺犯罪成因與防治策略》,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任海傳,《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的檢視與省思》,續與變2008~2010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10月2日。
任海傳,《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以共同打擊犯罪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吳柏鏢,《電話詐欺犯罪特性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宋樹寰,《電信詐欺犯罪類型、特徵與防制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2008年8月。
李青峯,《兩岸交流對臺灣詐欺案件影響及因應作為之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周幼偉,《兩岸偵防經濟犯罪之研究-以通訊科技方式詐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林德華,「海峽兩岸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對策之探討」,收錄於《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集》(上冊),未發行,主辦單位:中央警察大學,舉辦日期:2009年12月15-16日。
邵明仁,《從個案研究論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經濟犯罪》,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柯繼明,《兩岸打擊海上犯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所碩士論文,2006年。洪志明,《海峽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孫正華,《兩岸司法互助之研究-以臺灣對大陸地區法院裁判之認可與執行為主》,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張中勇、簡建章,《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策略分析與建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研究計畫,2007年1月。
張春波,《建構兩岸刑事司法協助模式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曹振忠,《海峽兩岸跨境組織犯罪之研究─以人蛇集團仲介偷渡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許芳雄,《兩岸特殊關係下跨境犯罪之研究-以新興詐欺集團為例》,私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許福生,「兩岸共同打擊有組織犯罪問題與對策之探討」,收錄於《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集》(上冊),未發行,主辦單位:中央警察大學,舉辦日期:2009年12月15-16日,2009年。
陳文琪,《簡介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99年度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法務部,2010年1月。
陳宇桓,《兩岸共同打擊電信詐欺犯罪之研究-以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機制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1月。陳明富,《由國際刑事司法之理論檢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實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陳源欽,《兩岸共同打擊海上犯罪之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臺光,《兩岸跨境犯罪及其罪犯遣返之研究-兼論我國引渡法之增修建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黃茂菘,《電信詐欺之偵查-以自設非法電信平台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楊進銘,《達成兩岸實質刑事司法協助之法律第三條路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劉嶽承,《由國際刑事司法互助理論探討涉及兩岸刑事司法案件之實踐》,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蔣桂傑,《建立兩岸共同防制犯罪合作機制之研究-以防制組織犯罪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蔡田木、陳永鎮,〈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防治對策之探討〉,收錄於《2006年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主辦單位:中央警察大學,舉辦日期:2006年12月1日。鄭明忠,《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研究:刑事司法互助的觀點》,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鄧龍珍,《海峽兩岸跨境經濟犯罪問題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盧俊光,《新興詐欺犯罪及其偵查做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賴添貴,《臺灣地區經濟詐欺狀況處理與防制之實證研究》,大業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謝浚鋒,《電信詐欺犯罪模式與偵查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顏光燦,《兩岸建立共同打擊犯罪機制之研究-以兩岸刑事偵查合作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羅吉旺,《兩岸司法互助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三)期刊
尤重道,〈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臺灣法研究學刊》,第3期,1992年。
王世平,〈論海峽兩岸開展區際司法協助的幾個問題〉,《上海社會科學》第7期,1992年。
王志文,〈海峽兩岸法律衝突規範之發展與比較〉,《華岡文粹》,第21期,1992年。王志文,〈海峽兩岸相互承認與執行司法判決之研究〉,《華岡法粹》,第24期,1996年10月1日。王志文,〈論國際與區際民事司法協助〉,《華岡法粹》,第24期,1996年10月1日。王重陽,〈從比較法觀點看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6期,2009年6月。
白文漳,〈海峽兩岸司法互助與文書送達之研究〉,《華岡文粹》,第24期,1996年10月1日。朱金池、楊雲驊、蔡庭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策略與運作之研究」委託研究建議書〉,二十一世紀基金會,2010年4月1日。
何智慧,〈對中國區際司法協助模式的再認識〉,《河北法學》,第109期,2001年9月5日。
吳景芳,〈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應有之作法-為兩岸之間的區際刑事司法互助催生〉,《中興法學》,第44期,1998年9月。吳景芳,〈國際刑事司法互助基本原則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1日。李宏倫,〈跨國電信詐欺犯罪發展趨勢〉,《刑事雙月刊》,2009年9-10月。
杜萬華,〈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與法律對策〉,《現代法學》第3期,1991年。
侯穰祐,〈淺談打擊跨境詐欺犯罪之策略〉,《刑事雙月刊》,第40期,2011年2月。
施俊堯,〈兩岸刑事司法互助現狀之檢討〉,《刑事法雜誌》,第37卷第4期,1993年8月。洪漢周,〈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對策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4卷第1期,2003年。張少兵,〈海峽兩岸區際司法協助問題芻議〉,《法學評論》,第60期,1993年7月13日。
張文源,〈兩岸新興詐欺犯罪未來趨勢〉,《刑事雙月刊》,2006年7-8月。
梁美芬,〈兩岸三地司法互助問題探討〉,《加強海峽兩岸三地關係研討會》,1999年5月22日。
莊定凱、陳瑞金,〈兩岸首度同步打擊詐騙集團〉,《刑事雙月刊》,2009年9-10月。
陳松春,〈兩岸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策略與成效〉,《刑事雙月刊》,2011年2月。
程榮斌,〈我國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刑事訴訟問題〉,《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3期,1991年。
黃明昭、黃水願,〈消弭兩岸新興經濟金融犯罪〉,《刑事雙月刊》,2007年5-6月。
黃源盛,〈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規劃〉,《兩岸法學學術研討會》,2006年3月18日。
楊凱勝、陳松春、莊明霓,〈打擊詐欺犯罪之科技偵防策略〉,《刑事雙月刊》,2008年2月。
葉祐逸,〈從跨境犯罪論海峽兩岸相互間刑事司法互助之最佳模式〉,《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1期,2008年1月。
葉祐逸,〈當前海峽兩岸跨境犯罪類型化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8期,2007年8月。董志展,〈電信詐欺路由分析〉,《刑事雙月刊》,2008年2月。
廖增昀,〈兩岸刑事司法協助研討〉,《法學研究》,第2期,1994年4月23日。
蔡佩芬,〈反洗錢國際組織與司法互助議題之研究〉,《高雄大學法學論叢》,第5期,2009年9月。
蔡墩銘,〈涉及兩岸刑事案件處理方式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1993年10月。
蔡墩銘,〈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法令月刊》,第42卷第11期,1991年11月。鄭正忠,〈論劫機犯之庇護、引渡與遣返〉,《刑事法雜誌》,第39卷第6期,1995年12月。蕭懷湘,〈兩岸非政治性談判(二)-事務性談判〉,《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7期。謝立功,〈兩岸刑事司法協助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5期,1994年5月。謝立功,〈淺析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及其對防制跨國犯罪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第1期,2002年10月1日。簡建章,〈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2卷第1期,2001年7月。(四)報紙
中國時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青年日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蘋果日報(台北)。
二、英文書目
Aromaa,Kauko and Terhi Viljanen Helsinki(Ed.),“Enhancing Inter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Co-operation, including Extradition Measures”, http://www.heuni.fi/uploads/rsciy4v.pdf, 2005.
Bossard Andre,“Transnational Crime and Criminal Law”,Illinois :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90.
DiFelice,Beth,“The Law of Extradi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36 Int’l J. Legal Info.183,2007.
Dingwerth Klaus and Pattberg Philipp,,“Global Governance as a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Global Governances》,Vol.12,Issue 2,Apr-Jun,2006.
Henzelin,Marc,“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 Between Switzerland and Taiwan”3 J. Int’l Crim.Just.790,2005.
Klosek,Jacqueline,“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ce Cooperation Within the EU and between the EU and Third Party States: A Discussion of the Legal Bases of Such Cooperation and the Problems and Promises Resulting Thereof,”14 Am. U. Int''l L. Rev.599,1999.
McClean David,“International Judicial Assistance”,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Nagle,Luz Estella, U.S. Mutual Assistance to Colombia: Vague Promises and Diminishing Returns, 23 Fordham Int''l L.J. 1235, 2000.
United Nations,“Model Treaty on Mutual Assistance in Criminal Matters”,Adopt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45/117,subsequently amended by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53/112. available at: http://www.unodc.org/pdf/model_treaty_mutual_assistance_criminal matters.pdf.
三、網際網路
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ncnews.ht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中國新聞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
內政部警政署,http://www.npa.gov.tw。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http://www.cib.gov.tw/。
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法務部調查局,http://www.mjib.gov.tw/。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sef.org.tw。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news.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