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圖書及政府出版品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法務部(2013)。少年兒童犯罪狀況及其分析101年。臺北市:法務部保護司。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陳玉書、許春金、馬傳鎮等(2000)。青少年從事特種行業影響因素及防制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委託研究。
許春金(1986)。青少年犯罪原因論-社會控制理論之中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許春金(2007)。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
黃瑞祺、張維安(譯)(1986)。古典社會學理論:馬克思、涂爾幹與韋伯。(原作者:Lewis Coser)。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詹志禹(1995)。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楊國樞(1978)。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臺北:巨流出版社。
齊力、董旭英(2003)。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蔡德輝、楊士隆(2005)。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出版社。
(二)期刊文章
李安妮(1986)。社會連結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中國社會學刊,7,137-161。
呂民睿、莊耀嘉(1992)。單親家庭與青少年違規犯罪行為。東海學報,33,247-284。
周愫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5-115。侯崇文(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2,15-48。侯崇文(2000)。青少年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的整合。犯罪學期刊,6,35-61。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張景然(1992)。青少年次文化及其病相之探討。學生輔導,20,12-17。
張楓明(2006)。社會控制理論之「參與」因素對青少年偏差行為抑制性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9(2),69-96。
張春興(1992)。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問題:台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報,25,1-12。
許春金(1997)。閩南籍、客家籍、山地籍少年偏差行為之類型、盛行率及成因之比較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41-180。許春金、孟維德(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郭豫珍(2004)。Hirschi控制理論的原初觀點與發展。犯罪學期刊,7(1),49-80。
馮莉雅(1997)。國中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董旭英、王文玲(2007)。國高中生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傳統價值觀念與偏差行為的關聯性之差異性研究。犯罪學期刊,10(2),29-48。董旭英、王文玲(2007)。國高中生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傳統價值觀念與偏差行為的關聯性之差異性研究。犯罪學期刊,10(2),29-48。謝淑敏(2003)。從犯罪學理論探討考詴作弊預防對策。復興崗學報,78,315-332。王淑女(1995)。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2,105-124。譚子文(2009)。社會控制理論依附和參與要素之關聯性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3,51-81。譚子文、范書菁(2010)。依附關係、參與傳統活動、社會緊張因素與台灣地區青少年外向性偏差行為及內向性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3,17-42。
(三)碩博士論文
石文宜(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何美瑤(2001)。學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吳玉珠(1996)。烏來地區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 : 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在少數民族社會之驗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李明瑾(2009)。成年犯罪人再犯影響因素之追蹤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
李欣馨(2011)。社會控制、社會學習及自我控制對國中生吸菸行為的影響。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玄奘大學。林大為(2006)。社會連結與青少年偏差行為-赫胥社會控制理論的實證檢驗。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邱慶華(2009)。社會連結、自我控制與非行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少年輔育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侯年陽(2008)。新移民少年之歧視感受、社會控制與偏差行為關聯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洪信蓓(2011)。師生互動對國中生不當行為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張 恕(2010)。社會連結、親子價值觀一致性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以縱貫性研究驗證社會控制理論。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世新大學。
張玲榕(2009)。從家庭結構、家長社經地位與國中偏差行為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銘傳大學。
張惠君(2002)。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張楓明(1998)。探究「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郭慧敏(2005)。從家庭結構、社會控制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探討青少年不良行為。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陳玉書(1987)。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Hirschi 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陳景圓(2005)。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曾雅芬(2008)。犯罪變化之縱貫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中央警察大學。辜易天(2007)。國中學生依附關係、活動參與、教育抱負與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在台灣之適用性。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國立臺東大學。黃淨喻(2006)。青少年我行我素態度對網路犯罪之影響。靜宜大學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靜宜大學。溫淑盈(2004)。家庭結構、家庭功能、自我控制與兒童問題行為之縱貫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台北大學。劉俊良(2002)。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文化大學。潘秉松(2001)。飆車少年與一般少年之社會連結及刺激尋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市:靜宜大學。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謝旻容(2010)。台灣南部地區國中生親子依附、自主導向、接觸偏差同儕與偏差行為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羅豐良(2001)。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文化大學。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
蘇英玫(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二、英文參考文獻
Agnew, R. (1985). Aevised Strain Theory of Delinquency. Social Forces, 64, 151-169.
Akers, R. L. (1973). Deviant Behavior: a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California: Wadsworth.
Akers, R. L.(1997). Criminological Theories: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2nd ed). CA: Roxbury Press.
Brendgen, M., Vitaro, F., Tremblay, R. E., &Wanner, B.(2002). Parent and Peer Effects on Delinquency-related Violence and Dating Violence: A Test of Two Meditational Models. Social Development, 11(2), 225-244.
Glueck, S.&Glueck, E.(1950). Unravelling Juvenile Delinquency.Cambridge, MA: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Goetting, A. (1994). The parenting crime connection.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14, 169-186.
Hakim, C.(1982).Secondary 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Allen & Unwin.
Hirschi,T.(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oby, J.(1957) .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Stake in Conformity: Complementary Factors in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Hoodlums.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and Police Science ,48,12-17.
Kasen, S., & Cohen, P. (1998). Adolescent school experiences and dropout,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young adult deviant behavior.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3,49-72.
Kelly, D.H.(1977). Labeling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wearing a delinquent label on a school setting. Education, 97(4),371-380.
Kleiber, D., & Rickards, W. (1985). Leisure in adolescence: Limitation and potential. In M. Wade (Ed.),Constraints on leisure ,(pp.114-131). Springfield, IL: C.C. Thomas.
Krohn, M.D., & Massey, J.L.(1985). Social control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An examin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social bond.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1, 529-543.
Kupperschmidt , B. R. (2000) . Multigeneration employee: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health care manager, 19(1), 65-76.
Mannheim, K. (1952).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 In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276-322 ),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ual.
May, D. C.(2003). Nonsocial Reinforcement and Violence: Can Juvenile Justice Policies be Effective Against Intrinsic Gratification Received from Violent Activity among Youth. Journal for Juvenile Justice and Detention Services, 18(1), 9-59.
Minty, B.(1988). Public Care or Distorted Family Relationships:the Antecedents of Violent Crime. Howard Journal, 27(3),172-187.
Nye, F. I. (1958).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Patterson, G. R. (1980). Children who steal. In T. Hirschi & M. Gottfredson (Eds.), Understanding crime: Co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vol. 18 (pp.73-90). London:Sage.
Reckless,W. C.(1967). A New Theory of Delinquency and Crime. Federal Probation, 25, 42-46.
Rosenbaum, J.L.(1989). Family dysfunction and female delinquency. Crime and Delinquency, 35, 31-44.
Siegel, L. J. (2006). Criminology(9thed). 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utherland, E. H.,& Cressey,D. R.(1978). 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 Philadelphia:J. B. Lippincott Company.
Wiatrowski, M. D., Griswold, D.& Roberts, M. K. (1985).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Delinquenc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6,52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