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獻史料
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4)。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
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
陳暘,《樂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
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
周滿江,《詩經》(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0)。
杜祐,《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
唐莫堯注,袁愈螢譯,《詩經新譯註》(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劉文忠譯著,《呂氏春秋選譯》(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
二、 專書
高子銘編著,《現代國樂》(台北:正中書局,1959)。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民族樂器改良文集》第一集(北京:音樂出 版社,1961)。
《中國現代音樂家論民族音樂》(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1962)。
劉毅志編著,《國樂津梁-國樂淺說》第一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67)。
莊本立,《中國的音樂》(台北: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68)。
韓國鐄,《自西徂東-中國音樂文集》(台北時報,1981)。
黃體培,《中國樂學通論》第三篇樂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譜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
黃體培,《中華樂學通論》第三編樂器(臺北:中國音樂書房,1983)。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篇(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
鄭德淵,《中國樂器學》(台北:生韻出版社,1984)。
黎翁斯坦(Leon Stein) ,潘皇龍譯,《音樂的結構與風格(音樂形式的分析與研究)》(台北:全音樂譜,1985)。
許常惠,《中國民族音樂學導論》(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
丹青藝叢編委會編,《中國音樂辭典》(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高厚永,《民族器樂槪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劉靖之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1920-1945(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88)。
劉靖之主編,《民族音樂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1989)。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劉靖之主編,《中國新音樂史論集:回顧與反思(1885-1985)》(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2)。
吳釗、劉東升編著,《中國音樂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馮文慈、俞玉滋選註,《王光祈音樂論著選輯》上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伍國棟,《中國古代音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謝俊逢,《民族音樂論集1》(台北:全音樂譜,1994)。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槪論》(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4)。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林谷芳,《傳統音樂槪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初版,1995)。
劉靖之主編,《中國音樂美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香港民族音樂學會,1995)。
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第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
廖輔叔,《中國古代音樂簡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劉靖之,《劉靖之談樂》音樂文集(台北:樂韻出版社,1996)。
林谷芳,《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台北市:望月,1997)。
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槪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李民雄,《民族器樂槪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臺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97)。
喬建中,《土地與歌》〈民族樂隊作品創作四十年〉(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
潘皇龍,《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台北:全音樂譜,1999)。
袁靜芳,《樂種學》(北京:華樂出版社,1999)。
王耀華與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槪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蘇啟明,《中國現代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羅基敏,《文化/文化音樂:音樂與文學之文化場域》(台北:高談文化,1999)。
游素凰,《台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1949-1975(台北:樂韻,2000)。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
張永鑫,《漢樂府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許常惠,《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2000)。
吳贛伯,《中國人與中國音樂》(台北:觀念文化出版事業公司,2001)。
袁靜芳編著,《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1。)
喬建中,《嘆百年》喬建中音樂學研究文集(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槪論》(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萬胥亭等著,黃瑞棋主編,《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台北:左岸文化,2003)。
修海林、王子初編著。《樂器》(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
張靜蔚編,《捜索歷史》中國近現代音樂文論選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袁靜芳,《淺草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李純一,《先秦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李光陸等,《中國笙藝術》(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彭麗,《彭修文民族管弦樂藝術研究》(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余甲方,《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顏綠芬策劃、主編,《台灣當代作曲家》初版(台北:玉山社,2006)。
馮建志、吳金寶、與馮振琦,《漢代音樂文化研究》(河南:河南大 學出版社,2009)。
柏紅秀,《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硏究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戴微,《中國音樂文化簡史》(北京:中華書局,2010)。
郭克儉,《戲曲鑑賞》(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三、 期刊論文
《音樂教育》,第2卷第4期(1934年)。
北京,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樂器科技》,第3期(1980年)。
北京,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樂器》,第2期(1983年)。
北京,中國輕工協會樂器協會、全國樂器工業科技情報站,《樂器》,第6期(1986年)。
楊蔭瀏,〈國樂前途及其研究〉,《中國音樂學》,(1989年)。
台北市立國樂團,《北市國樂》總第109期,雜誌版第27期(1992年)。
西安,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交響》,第2期(1992年)
陳克秀,〈雁北笙管樂的謁查與研究〉,《中國音樂學》,第3期(1994年)。
張振濤,〈宋代三種笙制(和笙、巢笙、竽笙)及管苗音位的設置原則〉,《中國音樂學》,第4期(1995年)。
譚軍,〈笙的傳統音響在應用中的特殊表現〉,《黃鐘》,第2期(1995年)。
岳華恩,〈笙管教學曲目論〉,《黃鐘》,第2期(1996年)。
張振濤,〈十七管滿簧全字笙〉,《中國音樂學》,第2期(1996年)。
星群,〈遼宮廷音樂〉,《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1997年),頁 20-23 。
劉尊明,〈唐代宮廷音樂文化初探〉,《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第2期(1997 年),頁 74-77、81、83-89。
張振濤,〈民間樂師研究報告-冀京津笙管樂種研究之二〉,《中國音樂學》,第1期(1998年)。
《世界華人民族音樂創作暨發表論壇》,(2000年)。
范元祝,〈笙的音位排列研究〉,《樂府新聲》,第3期(2000年)。
高雄市國樂團編,《「台灣現代國樂之傳承與展望一與傳統音樂接軌」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
岳華恩,〈閻派笙演奏藝術初探>,《交響》,第2期(2002年)。
牟楠,〈笙的改良與笙音樂的發展一37簧圓斗笙的思考〉,《齊魯藝苑》,第3期(2002年)。
周顯寶,〈女媧與笙—一種華夏各族共有文化現象的考察〉,《雲南藝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頁65-67。
岳華恩,〈論笙的改革與規範化問題〉,《交響》,第1期(2003年)。
馬建春,〈元代的回回樂器與樂曲〉,《回族研究》,第2期(2003年),頁74-78 。
國立實驗國樂團編輯,「民族音樂創作獎暨論壇」活動實錄,(2004年)。
張巨斌、許吉芬,〈中國宮廷音樂的歷史沿革和文化特徵探析〉,《蘭州大學學報》,第4期(2006年7月),頁74-77。
李爲渠,〈宋元時期的宮廷音樂〉,《安徽文學》,第1期(2008年),頁180。
王小盾,〈論中國樂部史上的隋代七部樂〉,《中國音樂學》,第4期(2009年),頁103-111。
程麗臻,〈曾侯乙笙復原研究〉,《中國文物科學研究》,第4期(2009年),頁77-80。
田耀農,〈宋代宮廷雅樂樂器與樂隊考〉,《音樂研究》,第4期(2010年7月),頁53-58。
劉貝妮,〈“和樂德音,群聲之總” 一從六篇《笙賦》論古代笙的音樂文化屬性〉,《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2010年),頁29-34,61。
四 、 期刊雜誌
唐富,〈古今論笙〉,《北方音樂》,第1期(2000),頁27-30。
薛雷,〈先秦時期的宮廷音樂探微〉,《藝術百家》,第3期(2001年),頁106-110 。
宋新,〈中國古代“笛” “笙”考〉,《史學月刊》,第10期(2005年),頁118-119。
鐘將,〈笙的歷史沿革〉,《東方藝術》,第1期(2009年),頁67。
五、 學位論文
黃春興,〈笙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音樂組,碩士論文,1991年。陳小萍,〈貴州蘆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2月。郭秀容,〈現代國樂團(民族管弦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佛光人文 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孫沛元,〈傳統與現代之間:現代國樂發展過程中的觀察與反省〉,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蔡輝鵬,〈現代國樂中的笙及其音樂之探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月。林佩祈,〈笙在中國音樂中之應用〉,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2012年6月。六、 辭典
康謳,《大陸音樂辭典》(臺北:大陸書店,1983)。
張樂水、戴安琳編著,《中國音樂辭典》(新北市:長春樹書坊,1985)。
丹青藝叢編委會,《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許鐘榮發行,《中國大百科全書》(臺北:錦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
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鼓份有限公司,2003)。
七 、 曲譜
本文所引用之合奏樂譜皆來自台北市立國樂團、台灣國家國樂團、高雄市立國樂團及采風樂坊。
牟善平、徐超銘、蕭江編,《笙練習曲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岳華恩編,《中國笙演奏家名曲薈萃》(一)(台北:學藝出版社,1998)。
岳華恩編,《中國笙演奏家名曲薈萃》(二)(台北:學藝出版社,1998)。
岳華恩編,《中國笙演奏家名曲薈萃》(三)(台北:學藝出版社,1998)。
鄭德惠編,《鄭德惠三十六簧笙曲集》(一)(台北:仙靖貿易有限公司出版部,1999)。
鄭德惠編,《鄭德惠三十六簧笙基礎術練習》(二)(台北:仙靖貿易有限公司出版部,2001)。
徐超銘編《笙考級曲集》上、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胡天泉、楊守成、岳華恩編,《笙曲集》上、下冊(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王軍平、王軍峰編,《中國民族管樂大師胡天泉笙曲集》(山西: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鄭德惠編,《鄭德惠36簧笙教學法》(台北:仙靖貿易有限公司出版部,2003)。
八、 音樂會節目單
《樂來越皮》節目單,(台北民族樂團,2001)。
《竹韻風情》節目單,(草山樂坊,2001)。
《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的對話》節目單,(采風樂坊,2004)。
《傾聽21世紀—台灣新銳作曲家聯展》節目單,(現代音協室內樂團,2007)。
《北藝大當代音樂節~根植於傳統的創新》節目單,(采風樂坊,2008)。
《西南絲竹行旅》節目單,(草山樂坊,2010)。
《台港青年作曲家交流之夜》節目單,(凡響管弦樂團,2010)。
《絲竹音樂創作營專場音樂會》節目單,(采風樂坊,2011)。
《采風樂坊2013管弦之夜》節目單,(采風樂坊,2013)。
《台灣現代音樂論壇~劉韋志《池田學的「預兆」之微觀》》節目單,(十方樂集,2013)。
九、 影音資料
《十二月》CD專輯,(中國廣播民族樂團,1992)。
《彭修文作品集》CD專輯,(中國廣播民族樂團,1994)。
《西北組曲》CD專輯,(台北市立國樂團,1996)。
《龜茲古韻》CD專輯,(高雄市立國樂團,1997)。
《民樂寶典》DVD專輯,(南京民樂團,2000)。
《中國民族音樂會》DVD專輯,(中國廣播民族樂團,2002)。
《長安社火》DVD專輯,(西安音樂學院民樂團,2003)。
《傣族風情》CD專輯,(北京中央民族樂團,2003)。
《美麗的鳳尾竹》CD專輯,(當代樂坊,2010)。
《心花兒開滿年》CD專輯,(台灣國家國樂團,2010)。
十、 網路資料
中國文明網一文明中華。竽。http://www.godpp.gov.cn/wmzh/2008-05/12/content_10699113.htm,2011年4月。
中國文化大學。文化大學圖書館線上資料庫。http://www.nb.pceu.edu.tw/onlinedatachi.html,2011年7月。
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indexTrade.aspx,2011年11月。
中國文化研究院。http://hk.chiculture.net/,2011年11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xulture>tw/,2012年2月。
「采風樂坊」網站http://cfmw.com.tw/,102年6月。
「吹鼓吹小站」http://www.suona.com/,102年12月。
「台北市立國樂團」http://www.taipei.gov.tw/,103年3月。
「台灣國家國樂團」http://nco.ncfta.gov.tw/nco/code/,1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