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18: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靜鈺
研究生(外文):Ching-Yu Lin
論文名稱:臺灣過量教育之比較研究-以 2002 年與 2012 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Overeducation in Taiwan- The Comparison of 2002 and 2012
指導教授:蕭霖蕭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Xiao
口試委員:吳政達王延煌
口試日期:2014-07-3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人力資本理論教育與職業不相稱過量教育半標準差模式眾數模式資格模式
外文關鍵詞:Human Capital TheoryMismatch between Schooling and OccupationOver educationHalf-Standard Deviation ModelMode ModelQualification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旨在探究十年變遷下臺灣過量教育之情形,透過「眾數模式」、「半標準差模式」與「資格模式」篩選出適量教育,並計算出過量教育與不足教育的範圍,並且比較四期三次與六期三次的社會階層組的資料,瞭解相隔十年(2002年-2012年)的兩次調查之中過量教育的情形。量測這三個模式定義下的過量教育與性別、工作經驗、與現職地位對薪資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樣本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處所收錄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庫」為資料來源,採用四期三次的社會階層組與六期三次的社會階層組的資料,分別共得有效樣本數為645個與 771個。統計方法採用敘述統計、多元迴歸。研究結果為:
1.半標準差、眾數、資格模式,男性工作者薪資比起女性工作者具有優勢;
2.半標準差、眾數、資格模式,工作者受教年數越多,越能使其薪資增加;
3.半標準差、眾數、資格模式下,工作者工作經驗對薪資的影響更重;
4.眾數、資格模式下,過量教育對於薪資負面影響;
5.四期三次與六期三次對薪資之預測,顯示在半標準差、眾數、資格模式定義下,自變項在兩期之間對於薪資的影響日趨增加。

The present study using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published in 2002 and 2012 explores the factors of overeducation in Taiwan, the influence of overeducation, gender, working experience to workers’ salary, and its changes between two investigations. The method of study included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The two groups of samples in this study were 645 and 771 respectively. The outcome i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c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the following:
1. Through the definitions of Half-Standard deviation model, mode model, and qualification model, male workers had been more advantaged than female workers.
2. Through the definitions of Half-Standard deviation model, mode model, and qualification model, the more educational years the workers invest, the more their salary gain.
3. Through the definitions of Half-Standard deviation model, mode model, and qualification model, workers with more working experience are paid more than who have less working experiences.
4. Through the definitions of mode model and qualification model, overeducation has negative influences to workers’ salary.
5.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educational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 influence workers’ overeducation in Taiwan during the two waves of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謝誌 I
論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II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壹、研究背景 3
貳、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8
壹、研究目的 8
貳、待答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3
壹、樣本之限制 13
貳、次級資料分析之推估限制 14
參、排除混淆變項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過量教育之內涵 15
壹、過量教育概念之形成 15
貳、過量教育與薪資之關係 20
第二節 過量教育之由來 22
壹、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 22
一、人力資本理論之公式 22
二、人力資本理論之相關研究 26
貳、篩選理論(Screening Hypothesis) 28
第三節 測量過量教育模式之界定 29
第四節 過量教育之背景因素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5
壹、研究架構 35
貳、研究流程 3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37
第三節 研究樣本 38
第四節 研究變項 41
壹、測量指標形成 41
貳、變項界定 43
一、現職地位(Occupational Status) 43
二、性別(Gender) 45
三、實際教育程度(Actually Attained Schooling) 46
四、職需教育程度(Required Education level) 48
五、工作經驗(Working Experience) 48
六、過量教育(Overeducation) 49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51
一、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51
二、多元線性迴歸分析(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 54
壹、四期三次 54
一、半標準差模式 54
二、眾數模式 57
三、資格模式 60
貳、六期三次 71
一、半標準差模式 71
第二節 薪資的多元迴歸分析 78
壹、四期三次 78
一、「半標準差模式」的薪資方程式 78
二、「眾數模式」的薪資方程式 82
三、「資格模式」的薪資方程式 85
貳、六期三次 88
一、「半標準差模式」的薪資方程式 88
二、「眾數模式」的薪資方程式 91
三、「資格模式」的薪資方程式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結論 98
壹、工作者個人背景變項與過量教育在不同模式下的差異 98
一、職業類別與過量教育 98
1. 半標準差模式 98
2. 眾數模式 98
3. 資格模式 99
二、工作者的性別與過量教育 100
三、工作者的教育年數與過量教育 100
貳、個人背景變項與過量教育對薪資之影響 101
一、教育年數對於薪資的影響 101
二、工作經驗對於薪資的影響 101
三、性別對於薪資的影響 102
四、不足教育虛擬變項對於薪資的影響 102
五、過量教育虛擬變項對於薪資的影響 102
第二節建議 103
第六章 參考文獻 105
壹、中文文獻 105
貳、英文文獻 108

壹、中文文獻
15歲以上人口教育程度(2013年版)【資料檔】。台北:內政部。
方俊德 (2010)。高等教育擴張對於大專畢業生過度教育和不足教育薪資報酬的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經濟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方(2002)。「E 時代」的新勞工問題:電傳勞動者權益之社會學研究。勞工研究,4(1),7-38。
王昭蓉 (2000)。台灣地區民眾失業率和高教低就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王柏鈞(2009)。影響個人超額教育因素之探討:考慮選擇性偏誤的模型。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雯萱(2013)教育力的國際比較。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3)。101 年人力運用調查(AA020035)【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AA020035-1。
吳明隆(2012)。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五南。
李明賢(2013年7月5日)。毛治國:過度教育投資拖垮勞動力。奇摩新聞。2014年4月1日,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
周祝瑛(2002)。全球化潮流中的台灣高等教育。2014年4月1日,取自「政大機構典藏」: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889
周祝瑛(2008)。台灣教育怎麼辦?。台北:心理。
林本炫(2006)。我國私立大學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10,69-70。
林佳慧(2008)。高等教育就業養成與第一份薪資之關聯性,符合人力資本論或篩選理論。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徐良熙、林忠正(1984)家庭結構與社會變遷:中美「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社會學刊,8,1-22。
張良丞(2009年11月)。高等教育擴充政策下的後遺症-過度教育,HLM的實證分析。潘慧玲(主持人),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之對話。「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之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張宜君(2012)。高等教育擴張與階級不平等:以台灣高等教育改革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芳全(2007年 11月)。高等教育擴充的國際觀察與台灣的省思。「第六屆台灣學者暨博士生教育經營與管理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南大學。
張芳全(2008)。過量及低度高等教育與失業率之國際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79-116。
張惠琪(2005)。高等教育過量教育相關因素與效果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錦弘、陳智華(2013年2月8日)。中研院 批廣設大學錯誤。聯合新聞網。2014年6月10日,取自: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教育部(2010)。中華民國高等教育簡介2010。取自教育部網站 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21012142748/2010%E9%AB%98%E6%95%99%E7%B0%A1%E4%BB%8B%E5%AE%8C%E7%A8%BF16.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4)。各級教育學齡人口在學率 ─ 淨在學率【資料檔】。取自教育部統計處網站 http://stats.moe.gov.tw/files/time/study.htm。
教育部統計處(2014)。各級學校校數、班級數、學生及畢業生人數、教師人數及生師比【資料檔】。取自教育部網站 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7/calendar/MetaQry.asp?QM=&MetaId=96http://stats.moe.gov.tw/files/time/study.htm。
教育部部史網站(2001)。大學教育白皮書。取自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
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2)。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第三次問卷一-階層組(tscs121)【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srda.sinica.edu.tw。
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2)。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四期第三次問卷一-階層組(tscs021)【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srda.sinica.edu.tw。
莊惠萍(2012)。大專畢業生工作動機與就業力影響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許明珠(2003)。全球化時代,台灣高等教育之改革與創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改研究報告(教文(研究)092-008號)。
郭峻廷(2010)。過量教育與就業力技能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垣佐(2006)。台灣地區過量教育測量模式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陳紹綸(2010)。高等教育擴張對大學畢業生新資生產力之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勞工委員會統計處(2014年1月27日)。僱用部分時間工作勞工應行注意事項。2014年7月5日取自:http://www.tainan.gov.tw/labor/warehouse/M20000/1030127%E5%83%B1%E7%94%A8%E9%83%A8%E5%88%86%E6%99%82%E9%96%93%E5%B7%A5%E4%BD%9C%E5%8B%9E%E5%B7%A5%E6%87%89%E8%A1%8C%E6%B3%A8%E6%84%8F%E4%BA%8B%E9%A0%85[1].pdf
勞動統計名詞(無日期)【資料檔】。台北市:勞委會網站。
彭百崇(2010)。以景氣長波宏觀當代台灣的失業問題。台灣勞動評論,2(1),23。
曾永清(2009)。過量教育、學習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檢定。公民訓育學報,20,33-52。
曾敏傑、蕭淑滿(2001年11月)。兩性職業區隔與變遷:1981 至 1999 年的比較。「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灣社會學會 2001 年年會,輔仁大學。
曾敏傑、賴人豪(2003)。高等教育勞動力低度運用的變遷:惡化或改善。教育研究集刊,49(2),213-254。
黃建皓(2012)。建構與驗證有效預測台灣學生學業成就的三階層模式-階層線性模式之分析。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啟倫(2005)。政府高等教育支出與經濟成長。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毅志(1998)。教育階層、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政大社會學報,28,24-55。
楊佳茹(2010)。台灣地區大學近期畢業生之過度教育研究。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琇淳(2007)。台灣地區大學教育所得分配及過度教育問題之研究。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詹芷嫻(2014)。部分工時勞動情勢。台灣勞工雙月刊,13。取自:http://book.cla.gov.tw/2008bimonthly/epaper/no_13.htm
詹凱玲(2004)。台灣地區超額教育與薪資報酬。國立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蓋浙生(1993)。教育經濟與計劃。台北市:五南。
蓋浙生、鈕方頤(2012)。高等教育經濟學。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秀曦、黃家凱(2011)。高等教育擴張後我國大學畢業生人力運用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3),153-180。
劉欣宜(2005)。全球化脈絡下大學擴充對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之影響。課程研究,1(1)。
劉鶯釧、黃智聰(1990)。台灣地區人力低度運用之計量分析。「人口變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市。
蔡淑鈴(2004)。高等教育的擴展對教育機會分配的影響。台灣社會學,7,47-88。
蔡瑞明,林大森(2000)。教育與勞力市場的連結:以台灣的教育分流為例。143-190,收錄於劉兆佳等主編,市場、階級與政治:變遷中的華人社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蔡瑞明、莊致嘉、葉秀珍(2005)。教育與職業不相稱對薪資的影響:標準差法與自我評量法兩種不相稱測度方法之比較,人口學刊,30,65-95。
蔡憲唐、韋伯韜(2004)。人力低度運用衡量方法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ES-93-01)。台北市:行政院。
蕭霖(2002)。過量教育的測量模式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蕭霖(2003)。教育與職業不對稱的模式探討。教育政策論壇,6(2),43-67。
駱明慶 (2004)。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經濟論文叢刊,32(4),417-445。
駱明慶(2004)。誰不該念大學?。2014年4月1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lakatos/archives/1996385.html
鍾宇平(1997)。教育產出與優質教育:一個經濟學的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顏敏娟、葉秀珍(1997)。台灣地區「教育與職業不相稱」階層化變遷之研究: 1979 與 1996。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分冊,8(1),37-71
貳、英文文獻
Alba-Ramirez, A. (1993). Mismatch in the Spanish labor market: Over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7(2), 259-278.
Anna Kiersztyn (2013). Stuck in a mismatch? The persistence of overeducation during twenty years of the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 in Poland.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32(C), 78-91.
Blazquez, Maite & Budria, Santiago (2012). Overeducation Dynamics and Personality [Electronic version]. Education Economics, 20(3), 260-283.
Chava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 (2009).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London : Hodder Education.
Chia Yu Hung (2008). Overeducation and undereduc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9(2), 125-137.
Chris Ryan & Mathias Sinning (2011). Skill (mis-)matches and over-education of younger workers.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David Carroll & Massimiliano Tani (2013). Over-education of recent higher education graduates: New Australian panel evidenc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32(2013), 207-218.
David Jary, Julia Jary (1992). 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Sociology.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Edwin Leuven & Hessel Oosterbeek (2011). Overeducation and Mismatch in the Labor Market. IZA Discussion Paper, 5523.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IZA), Bonn.
Hartog, Joop & Oosterbeek, Hessel (1998).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why pursue a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7(3), 245-256.
Lin, C. H. and C. H. Wang (2005). The Incidence and Wage Effects of Overeducation: The Case of Taiwan.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30, 31-47
Rumberger, R. (1987). 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productivity and earning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2, 24-50。
Sloane, P., Battu, H. and Seaman, P. (1999). Overeducation, Undereducation and the British Labour Market. Applied Economics, 31, 1437-1453.
Smith, J. and Welch, F. (1978). 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 A review article. Technical report, Rand Corporation.
Linsley, I.(2005). Causes of Overeducation in the Australian Labour Market. Australian 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 8(2), 121-143.
Trow, M.(1973).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Berkeley, CA: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Tsang M. C., & Levin, M. H. (1985). The economics of over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4(2), 93-104.
Tsang, M. C. (1987). The impact of underutilization of education on productivity: a case study of the U.S. Bell Companie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6(3), 239-254.
Vahey, S. P. 2000. The Great Canadian Training Robbery: Evidence on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Mismatch.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 219-227.
Verdugo, R., and N. T. Verdugo. (1989). The Impact of Surplus Schooling on Earning, Some Additional Finding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4, 629-643.
World Bank (2006).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Washington, DC.
Yun hong Hao & Yi xiang Zhou(2009). Over-education, Adverse Selec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9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Retrieved April 19, 2014, from http://ieeexplore.ieee.org.autorpa.lib.ncnu.edu.tw/xpl/articleDetails.jsp?arnumber=535946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本炫(2006)。我國私立大學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10,69-70。
2. 林本炫(2006)。我國私立大學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10,69-70。
3. 張芳全(2008)。過量及低度高等教育與失業率之國際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79-116。
4. 張芳全(2008)。過量及低度高等教育與失業率之國際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3),79-116。
5. 彭百崇(2010)。以景氣長波宏觀當代台灣的失業問題。台灣勞動評論,2(1),23。
6. 彭百崇(2010)。以景氣長波宏觀當代台灣的失業問題。台灣勞動評論,2(1),23。
7. 曾永清(2009)。過量教育、學習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檢定。公民訓育學報,20,33-52。
8. 曾永清(2009)。過量教育、學習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檢定。公民訓育學報,20,33-52。
9. 曾敏傑、賴人豪(2003)。高等教育勞動力低度運用的變遷:惡化或改善。教育研究集刊,49(2),213-254。
10. 曾敏傑、賴人豪(2003)。高等教育勞動力低度運用的變遷:惡化或改善。教育研究集刊,49(2),213-254。
11. 劉秀曦、黃家凱(2011)。高等教育擴張後我國大學畢業生人力運用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3),153-180。
12. 劉秀曦、黃家凱(2011)。高等教育擴張後我國大學畢業生人力運用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3),153-180。
13. 劉欣宜(2005)。全球化脈絡下大學擴充對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之影響。課程研究,1(1)。
14. 劉欣宜(2005)。全球化脈絡下大學擴充對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之影響。課程研究,1(1)。
15. 蔡瑞明、莊致嘉、葉秀珍(2005)。教育與職業不相稱對薪資的影響:標準差法與自我評量法兩種不相稱測度方法之比較,人口學刊,30,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