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梅蓮
研究生(外文):Moey Lian Cheong
論文名稱:一位獨中女性教師教育理想實踐之自我敘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deal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a Female Independent High School Teacher—A Self-narrative Research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自我敘事獨立中學華文教育雙軌制
外文關鍵詞:Self-narrativeIndependent High SchoolsChinese EducationDouble-track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研究者從這本「自我敘事」的研究論文中,透過探究個人在過去長達三十二年的教學與行政磨練,進而成為資深教師及副校長的心路歷程的自我敘事,深入了解自己的信念與價值的形塑歷程,盼能為華文教育工作的困境找到更多的解決辦法,作為老師參與教育工作之參考。本研究結果綜合如下:
一、研究者自敘個人所接受的教育,包括小學的鄉村教育、中學的城市教育及大學的台灣民主教育。論文內容同時也詳述了求學歷程之學習經驗、大學畢業後的婚姻生活,以及學校行政與教學所面對的困境及應對方式,從回顧中進行整理、檢討及反思,希望能藉著自己的生命故事與教師們分享。
二、研究者從新手教師晉升為資深教師,希望通過個人的教學經驗及省思,能為新手教師的難題找到更多的出口,並增長對教育工作的熱誠與勇氣。
三、研究者針對馬來西亞政府考試(簡稱政考)及華文獨立中學統一考試(簡稱統考)發表個人看法,希望藉此讓馬來西亞華社及華文教育工作者理解「雙軌制」特殊教育制度的辦學宗旨。
四、研究者嘗試對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進行探究,希望馬來西亞華社繼續支持與維護華文教育。沒有華文教育就沒有自己的文化,華社必須堅持把根留住並將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五、研究者先後經歷三任校長掌校時期,從傳統的屯積式教學到多媒體教學,見證了不同的行政改革及活動的開放,並以自傳式筆法敘說個人對教育、行政歷程的想法和觀點。於此同時,也參考了相關文獻並加以探究。


In the research thesis entitled “Self-Narrative”, I hope to help educators in Chinese education to find more answers to their dilemma through exploring my thirty-two years in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The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on describes my mind’s journey from the beginning to becoming a senior teacher and a vice-principle. The self-discovery delves deep into the shaping of belief and values. I hope it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and who are participating in Chinese independent high school. The study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 describes the education she received including her Primary Village Schooling,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city and undergraduate years in Taiwan’s liberal education system. The thesis covers in detail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her married life after graduation, as well as problems faced in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tasks and how they were tackled. By looking back, 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 reflects, reviews and puts things in perspective.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is life story, the experiences can be shared with teachers.

2.From an inexperienced teacher to a senior one, she shared her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reflections and hopes to enable new teachers to find some ways out and to strengthen their courage and passion in their teaching career.

3.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 states her personal view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Unified Exam. Certificate exams. By this, she hopes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educators of Chinese education will understand the purpose and principle of the double-track system.

4.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ttempts to study the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Hopefully Malaysian Chinese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and protect Chinese education. With Chinese education, our culture will die off. The Chinese community must persevere in protecting the root and help the ethnic culture to flourish.

5.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 has worked under three different principals, from the traditional rote-learning approach to multimedia education. She has witnessed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reforms and liberalization. In her self-narrative, she described her thoughts and views on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In accomplishing the task, she has referred to related texts for her research purpos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目次……………………………………………………………….iv
圖次……………………………………………………………….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農家女孩的教育理想的成長歷程………………… 13
第一節 故鄉、家庭………………………………………… 13
第二節 嚴父、慈母 …………………………………………19
第三節 童年生活…………………………………………… 24
第四節 我的母校-坤成女中、尊孔獨中………………… 27
第三章 臺灣教育成就我的未來…………………………… 35
第一節 我與臺灣的情緣…………………………………… 35
第二節 美麗的田園—蘆洲鄉……………………………… 39
第三節 中原大學是我的第二個家園……………………… 42
第四節 婚姻與家庭………………………………………… 50
第四章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53
第一節 華文教育簡史……………………………………… 53
第二節 華人社會對華文教育的堅持……………………… 64
第三節 華教先鋒—族魂林連玉先生……………………… 69
第五章 學校教育與實踐…………………………………… 76
第一節 學校教育…………………………………………… 76
第二節 教師專業與在職培訓……………………………… 80
第三節 教學體悟 ……………………………………………87
第四節 聯課活動………………………………………… 95
第五節 道德教育…………………………………………… 105
第六章 學校行政領導……………………………………… 127
第一節 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簡稱隆中華)簡史— 先賢歷經艱辛,開設創辦中華(1919-1969)…… 127
第二節 隆中華建設與發展期(1970年-2006年5月)…… 131
第三節 「雙軌制」的辦學方針.....................133
第四節 教育及行政改革期(2006年6月-2013年2月)… 142
第五節 新校長 新計劃……………………………………… 155
第六節 學校行政的隱憂…………………………………… 156
第七章 華文教育的路—結論與省思…………………… 169
參考文獻……………………………………………………… 182
壹、中文部分……………………………………………… 182
貳、英文部分……………………………………………… 186
附錄……………………………………………………………188
附錄一 榮獲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頒發獎章證書……… 188
附錄二 榮獲傑出教師獎…………………………… 189

圖次

圖2-1 60年代,老家旁的菜園。………………………… 14
圖2-2 70年代,農場出產的雞蛋。……………………… 15
圖2-3 90年代已將農場改為工廠。……………………… 15
圖2-4 50年代大家庭的全家福,坐者為祖父及祖母。
後排右二起為父親、母親,我在母親懷裡。……… 18
圖2-5 70年代全家福,坐者為父親及母親,站者為十二個兄弟姊妹。....18
圖2-6 90年代,母親與十二個兄弟姊妹合照 ,父親已不在影中。…… 19
圖2-7 小學六年級畢業前全班合影。……………………… 27
圖3-1 媽媽、姊姊及弟妹來送機。………………………… 38
圖3-2 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行政樓。……………………… 41
圖3-3 迎新—石門水庫……………………………………… 44
圖3-4 預備!開始!………………………………………… 46
圖3-5 領獎牌、獎狀及保溫杯……………………………… 46
圖3-6 醫學工程系合唱團陣容……………………………… 48
圖4-1 「林連玉基金」移交儀式— 2012年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籌獲3萬6480令吉,由「林連玉基金」財政沈德和先生及林連玉基金副主席李毅強先生接收。… 74
圖4-2 2009年,我帶領師生到吉隆坡福建義山林連玉墓園公祭。…… 75
圖5-1 方成校長致辭—舉行師徒簽訂契約及拜師儀式... 86
圖5-2 露天舞台表演—華樂合奏…………………………… 100
圖5-3 醒獅表演……………………………………………… 101
圖5-4 全校大掃除,培養學生分工合作與團隊精神……… 101
圖5-5 聖約翰救傷隊(Saint John Ambulance )急救演習... 102
圖5-6 由英文老師主導的班級英文自由論壇,主題為 「Poverty」。……105
圖5-7 課室壁畫美化活動…………………………………… 111
圖5-8 隆中華每五年一次粉刷課室………………………… 112
圖5-9 開學典禮主題- 自強不息•航向大海…………………118
圖5-10 我校學生在探訪孤兒院時與小朋友合影……………122
圖6-1 1921年3月21日中華學校開學禮上師生合影…… 128
圖6-2 日軍南侵,校舍成廢墟……………………………130
圖6-3 1954年3月27日中華中學籌募建校基金遊藝會全體工作人員合影…131
附錄
圖1 榮獲僑教成績優良(服務30年)金質僑教榮譽獎章..188
圖2 榮獲僑教成績優良(服務20年)銀質僑教榮譽獎章…188
圖3 榮獲全國華文中小學傑出教師獎 ……………………189
圖4 榮獲吉隆坡華校教師公會傑出教師獎 ………………189
圖5 教師用愛教學,把學生當孩子……………………… 190
圖6 獲獎榮耀歸隆中華所有老師 …………………………191
圖7 獲隆中華董事長丹斯里拿督童玉錦在記者會獻上小紅包予以表揚… 191
圖8 全球漢語中心執行總監王堅前祝賀詞……………………192
圖9 校長方成祝賀詞……………………………………………193

壹、中文部分
方成總編輯(2010)。隆中華90週年校慶特刊。隆中華獨中。
台灣教育部訓委會(2003)。世界各國推動品格(道德)教育與學生行為規範概況。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未出版。
朱健良(2006)。教育實踐歷程的反思—一位教師二十五年教學與行政體驗的敘事探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儀羚、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濤石文化。
李光耀(2000)。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聯合早報。
李芳鈞主編(2007)。百年尊孔人與事。尊孔獨中。
李映文(2005)。潛在課程中的道德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7,121-144
牟宗三譯註 (1983)。康德的道德哲學 。 台北市。取自 http://web.thu.edu.tw/g931202/www/Kant.htm
吳明烈(1997)。跨世紀的學習社會宣言:一九九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習報告書 。師友雙月刊,367,37-40。
邱祺霈(2004)。一位資深教師教學歷程的反思。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汪媛主編(2011)。班主任專業成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坤中、坤一、坤二、坤幼(2009)。百年坤成。坤成100週年紀念特刊。
林玉佩等(2006)。打造品格校園。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特刊,112-166。
林連玉(1990)。風雨十八年:下集。林連玉基金會。
林婉桂主編(2004-2013)。隆中華獨中校訊 。隆中華獨中。
何琦瑜、鄭一青等(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 ,287。
取自 tw.myblog.yahoo.com/jw!PJVAo0CRGB_pP73o_
Uke2j/w-/article?mid=10
柯嘉遜(1991)。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校友聯總、董教總(2009)。馬來西亞華教常識手冊。董教總。
陳怡蓁(2012)。不一樣的旅程:我的雲端築夢與文創人生。香海。
陳桂生(2012)。教育原理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順福主編(1982)。隆中華獨中校訊。隆中華獨中。
張立德、張慶祿譯(2011)。醫生當家—敦馬哈迪醫生回憶錄。海濱出版。
黃孝如、胡琦君譯(2011)。讓創意自由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聖銘(2012)。雙軌制是異化還是強化?。星洲日報。
傅孫中總編輯(2005)。隆中華85週年校慶特刊 。隆中華獨中。
董總(2004)。董總50年特刊。董總出版。
董總(2011)。馬來西亞當前時局與華教發展策略。董總出版。
董總(2013)。反對「2013-2025年馬來西亞教育大藍圖」內不利於 母語教育發展政策。董總出版。
楊瑞清(2004)。走在行知路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聞網BBC (2011)。英國政府正重新審視何謂「教師專業」。
472期 2011-08-04。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趙麗月(2008)。邁向愛與關懷的行動教師:「大姐」的故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麗、盧元娟譯(2007)。從教第一年:新教師職場攻略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劉偉倫(2013)。從環境教育著手解決環境問題 。原載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賴玫美(2005)。乘著歌聲的翅膀:「飛」越敘說與課程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30,5-13。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 。大眾國際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貳、英文部分
Barone, T. (2001).Touching eternity: The enduring outcomes of teach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ellman, M. G. (1996).Your signature path: Gaining new perspectives on life and work. CA: Berrett-koehler.
Clandinin, D. J., &;Rosiek, J. (2007). Mapping a landscape of narrative inquiry: Borderland spaces and tensions.In D. J. Clandinin (Ed.),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Mapping a methodology (pp.35-75). Thousand Oaks, CA: Sage.
Connelly,F. M. &;Clandinin, D. J. (1990).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Educational Research, 19(5),2-14.
Dunlop, R.(1999). Boundary Bay: A novel as educational researc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Vancouver.
Lieberman, P. (1994).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language: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Tim Ingol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Lincoln, Y. (1997). Self, subject, audience, text: Living at the edge, writing in the margins. In W. G. Tierney &; Y. S. Lincoln (Eds.), Representation and the text: Re-framing the narrative voice (pp. 37-56).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Lopez, B. (1990). Crow and weasel. Berkeley, CA: North Point.
Novitz, D. (1997). The anaesthetics of emotion.In M. Hjort&; S. Laver (Eds.), Emotion and the ar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on, L. (1990). Writing strategies: Reaching diverse audiences. Newbury Park, CA: Sage.
Ross, L. J. (2008). Storytelling in sistersong and the voices of feminism project. In R. Solinger, M. Fox, &; K. Irani (Eds.), Telling stories to change the world: Global voices on the power of narrative to build community and make social justice claims (pp.65-71). New York, NY: Routledge.
Spradley, J. P. (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