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3: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慧珠
研究生(外文):Fui-Chu Liew
論文名稱: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among Sabah Tshung Ts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休閒動機休閒參與
外文關鍵詞:self-determination theoryleisure motivationleisure partici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的相關,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的差異情形,并進一步探討休閒動機對休閒參與之預測力。本研究以就讀該校初一至高三110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叢集隨機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基本資料」、「休閒動機量表」和「休閒參與量表」三個部份。所有資料處理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中學生休閒內在動機大於外在動機、整體休閒動機達中等以上程度。中學生最喜歡的休閒參與為「娛樂性」,整體休閒參與頻率低。
二、中學生休閒外在動機因不同性別有顯著的差異,且男生大於女生。外、內在動機因不同年級有顯著的差異,在外在動機中高二年級大於初三年級,在內在動機中高三年級大於初一年級。
三、中學生休閒參與因不同性別、年級和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的差異。男生在「體能性」休閒參與大於女生;而女生在「知識性」、「藝術性」休閒參與大於男生。在各層面的休閒參與中,低年級大於高年級;高家庭社經地位者大於中、低家庭社經地位。
四、中學生休閒動機對休閒參與具有正向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建議供學校、家長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Sabah Tshung Tsi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the survey method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106 students from six different grades responded to a set of instruments, includ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leisure motivation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scales. The survey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regression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overall leisure motivations are at above moderate level; students’ intrinsic leisure motiv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ir extrinsic leisure motivation. Students’ overall leisure participations are still at unsatisfactory level. Their favourite leisure participation is the recreation item.
2. There a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in the gender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xtrinsic leisure motivation. With regards to the gender differences, male students are greater than female students. There a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in the grade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leisure motivations. With regards to grade differences, senior two students are greater than junior three students in extrinsic leisure motivation, but senior three students are greater than junior one students in intrinsic leisure motivation.
3. There a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the genders, grades and par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leisure particip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gender differences, male students participate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female students in physical leisure activities; female students participate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male students in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regard to the grade differences, lower graders participate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upper graders in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regard to the par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s with hig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ticipate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parents with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leisure activities.
4. Students’ leisure motivation can positively predict leisure participation.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schools, parents, and subsequent researchers.


目次
致謝辭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待答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休閒動機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休閒參與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35
第三節 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5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1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4
第六節 資料處理和統計分析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7
第一節 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現況分析 7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中學生在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的差異分析 87
第三節 沙巴崇正中學學生背景變項與休閒動機對休閒參與的預測分析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131
中文部份 131
英文部份 141
附錄 147
附錄ㄧ 沙巴崇正中學2013年度各年級學校概況統計 147
附錄二 專家審核之問卷初稿 148
附錄三 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預試問卷 159
附錄四 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正式問卷 165
附錄五 研究工具「休閒動機量表」使用同意書 170
附錄六 研究工具「休閒參與量表」使用同意書 171

表次
表3-1研究抽樣對象統計表 60
表3-2家庭社經地位等級換算表 63
表3-3預試問卷「休閒動機量表」題項歸類表 64
表3-4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66
表3-5 休閒動機量表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68
表3-6休閒動機量表第九次因素分析摘要表 70
表3-7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問卷信度分析之分量表 71
表3-8預試問卷「休閒參與量表」題項歸類表 72
表3-9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參與問卷信度分析之分量表 73
表4-1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79
表4-2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量現況分析表 80
表4-3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量單題現況分析表 80
表4-4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參與量表現況分析表 82
表4-5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參與量表單題現況分析表 83
表4-6不同性別中學生之休閒動機t 考驗摘要表 87
表4-7不同年級中學生之休閒動機變異數分摘要表 88
表4-8不同家庭型態中學生之休閒動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9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中學生之休閒動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10不同性別中學生之休閒參與t 考驗摘要表 91
表4-11不同年級中學生之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摘要表 92
表4-12不同家庭型態中學生之休閒參與異數分析摘要表 95
表4-13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中學生之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7
表4-14外在動機、內在動機與休閒動機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105
表4-15不同休閒參與類型與休閒參與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106
表4-16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107
表4-17沙巴崇正中學學生背景變項與休閒動機對「體能性」休閒參與的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09
表4-18沙巴崇正中學學生背景變項與休閒動機對「知識性」休閒參與的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11
表4-19沙巴崇正中學學生背景變項與休閒動機對「娛樂性」休閒參與的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13
表4-20沙巴崇正中學學生背景變項與休閒動機對「藝術性」休閒參與的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15
表4-21沙巴崇正中學學生背景變項與休閒動機對「服務性」休閒參與的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17
表4-22沙巴崇正中學學生背景變項與休閒動機對整體休閒參與的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19


圖次
圖2-1 Iso-Ahola休閒動機中追求和逃避特性 18
圖2-2自我決定、動機型態與調節型態之關係 27
圖2-3 Nash 休閒參與層次理論 37
圖3-1沙巴崇正中學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架構圖 55


壹、中文部分
王文水(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梅香(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李仁佐(2012)。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探討。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1(1),69-88。
李立良、李志恭(2011)。大學生之背景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之研究-以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學生為例。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187-205。
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呂有仁、李淑芳(2011)。青少年情緒智力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3(1),11-25。
周文祥(2006)。內在動機、知覺自由與休閒運動之關係。休閒運動期刊,5,1-7。
周韋杉(2011)。高雄市國中生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和堂(2008)。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明隆(2013)。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蒼(2008)。大學生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滿意與休閒行為因果關係模式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2(2),83-100。
吳明蒼(2009)。大學生休閒阻礙、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典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1-11。
吳明蒼、柳立偉、蔡正育(2008)。休閒興趣與休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某護理專科學校學生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241-253。
林金城(2004)。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休閒活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政龍(2007)。台北市青少年的休閒參與特性對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晏州(1984)。區域性戶外遊憩資源規劃方法之研究—兼論台灣地區遊憩資源開發策略。都市與計劃,11-18。
林烘煜、唐淑華(2008)。讀書治療在大學通識課程上的應用—自我決定理論觀點。教育心理學報,39(3),377-394。
林祐鋐、吳海助(2010)。台中縣青少年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弘光學報,59,42-59。
林章榜、吳海助、簡秋暖(2007)。Vallerand 自我決定感的內、外在動機階層模式與運動領域的成就行為探討。嶺東體育休閒學刊,5,46-53。
邱皓政(2013)。量化統計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胡文琪(2010)。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后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星洲日報(2010年12月11日)。青年網上倒數自殺‧以青少年居多‧大馬平均每天7人自殺。星洲日報,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186211
星洲日報(2012年10月7日)。衛部:34萬人憂鬱症‧20%兒童少年有精神問題。星洲日報,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263819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翁志成(2010)。休閒運動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柴松林(1995)。休閒時代•學習社會。T &; D飛訊,52,18。
高俊雄(1999)。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60,8-19。
高俊雄(2000)。台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曹以樂(2004)。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許伯陽、吳崇旗(2007)。休閒定義的理論與認知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期刊,1(3),1-13。
許建民、高俊雄(2006)。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專刊,8(3),51-63。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郭進財、高俊雄(2008)。大專校院優秀運動員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2),51-72。
郭雅婷、林伯修(2007)。台北市高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因素之研究。2007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87-108。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陳奎伯、顏思瑜譯(2008)。教育心理學。(原作者:Angela M. O’Donnell, Johnmarshall Reeve, Jeffrey K. Smith)。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陳建瑋、季力康(2009)。大學生不同運動階段基本心理需求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1),25-38。
陳思蓉(2012)。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攀岩者參與動機。休閒與社會研究,5,51-62。
陳皆榮(2004)。倡導休閒活動、展開亮麗人生。專題論述,14(2),38-44。
陳美玲 戴元益 江幸蓉(2011)。從自我決定理論與社會支持探討休閒運動的參與。2011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1050-1057。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振貴(1996)。大專生的休閒活動與現代價值觀的確立。訓育研究,35(1),67-70。
陳萬結(2003)。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肇華(2009)。城鄉高中職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君如、林志遠、陳美吟(2008)。高職學生休閒參與對自我概念的影響。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80-91。
張春興(1999)。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興。
張偉(2000年5月1日)。背景資料:世界休閒組織。新華網,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5/01/content_4498262.htm
張婷婷(2006)。攀岩者的參與動機與休閒知覺自由對休閒型態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曾含玲(2011)。高中職生休閒參與、復原力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仲凌、高俊雄(2005)。台灣離島大專學生休閒參與動機與滿意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51-66。
黃倩雯、許志賢、黃于庭(2011)。國中生休閒覺知自由及休閒參與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126-143。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趙雍台(2005)。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南與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楊欣航(2011)。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體育教師教學動機策略。運動教育,124,108-113。
楊原芳(2006)。內在休閒動機與最適體驗的關係研究-以認真型休閒特性為中介變數。明新學報,32,65-76。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譯(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ixth Edition(原作者:Geoffrey Godbey)。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葉靜雯(2006)。員林地區國中生休閒動機與戶外遊憩空間分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添地(2010)。青少年體適能、課業壓力與休閒動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蔡佳容(1991)。國中生刺激尋求動機與休閒取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等編著(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鮑敦珮(2002)。中部地區青少年選擇休閒場所之相關因素實證研究─以國立台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劉興漢(1992)。台灣地區國民休閒需求調查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15,215-240。
戴吾蓉(2012)。新竹市瑜珈參與者的休閒動機、持續涉入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蕭秋祺、方乃玉(2005)。南區大專院校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性研究。身體文化學報,11,189-205。
顏妙桂(200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休閒教育內涵之探討-從能力指標分析。公民訓育學報,12,33-58。
顏妙桂等譯(2004)。休閒教育訓練手冊。(原作者:Veda Beck-Ford, Roy I.Brown)。台北市,幼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4)
鍾孟玲(2010)。動機、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幸福感之關係—以 Deci and Ryan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2010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647-653。
蘇美如、黃英哲(2009)。國小體育教師支持和學生體育課參與動機歷程之關係—應用自我決定理論。台灣運動心理學報,14,33-50。
蘇振祥(2001)。正中中學學生休閒活動阻礙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國立台南護專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
蘇瓊慧(2004)。台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及情緒調整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鐘偉志(2005)。認真性休閒與參與動機、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網球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貳、英文部分
Baumeister, R. F.; Leary, M. R.(1995).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Beard, Jacob G. &; Ragheb, Mounir G(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1983, 219-228.
Beggs, B.A., Elkins, D.J., &; Powers, S. (2005). Overcoming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recreational sports. Recreational Sports Journal,29, 143–155.
Chen Mei Ai &; Pang Xue Quan (2012). Leisure motiv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0(7), 1075-1082.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2224/sbp.2012.40.7.1075
Connell, J. P., &; Ryan, R. M., (1989).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749-761
Crandall, R.(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 45-54
Crawford(1986). The stability of leisure prefere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8(2),96-115
De Charms,R. (1968). 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 – 288.
Deci, E. L. (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New York:Plenum Press.
Deci, E. L. (1980). The psychology of self-determination. Lexington, MA:Lexington Books.
Deci, E. L., &; Ryan, R. M. (1980). The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al processes.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13, pp. 39-8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 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Publishing Co.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Deci, E. L., &; Ryan, R.M(2002).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New York :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Duncan, D. J.(1978). Leisure type : Factor analysis of profil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0(2), 113 – 125.
Heintzman, P., &; MAnnel, R.C. (2003). Spiritual functions of leisure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 Coping with time pressure. Leisure Science, 25, 207 -230. doi: 10.1080/01490400306563
Hickerson, B. D., &; Beggs, B. A. (2007). Leisure time boredom: Issues concerni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1(4), 1036-1044
Hirschman, E. C. (1985).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ontent preference for leisure-time medi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 28-39.
Hollingshead, A. B. (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Mimeo. New Haven, Connecticut : Yale University
Hsieh, C. M. (1998). Leisure attitudes,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est of a model of leisure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IN.
Iso-Ahola, S. E(1982).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 : A rejoinder. Annual of Tourism Research, 12, 256-262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Wm. C. Brown
John W. Lounsbury and Cynthia P. G. Franz (1990). Vacation discrepancy : A leisure motivation approach. Psychological Reports, 66(2), 699-702. doi: 10.2466/pr0.1990.66.2.699
Kelly, J. R. (1996). Leisure(3rd ed). Boston:Allyn &; Bacon.
Kohlleppel, T. C. (2002). Specialization, motivation, and constraints: What is the garden pat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FL.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annell, R.C &; Iso-Ahola S.E. (1987). Psychological nature of leisure and tourism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 314 -331.
Mcauley, E., Duncan, T.(1989).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ventory in competitive sport setting :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0(1), 48-58
Molitor, G. T. T. (1999). The next 1000 years: The `Big Five' engines of economic growth. Executive Speeches;Aug/Sep99, Vol. 14 Issue 1, p10.
Nash, J.B.(1953).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Dubuque,lowa:William C.Brown Company Publisher.
Neulinger, J (1974).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pringfiled, IL:Charles C. Thomas.
Ragheb, M. G.,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ication to lif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 – 306.
Ragheb, M.G. &; Tate R.L. (1993). A behaviou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ciences, 12, 61-70.
Recours, R. A., Souville, M., &; Griffel, J. (2004). Expressed motives for informal and club / association-based sports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1), 1-22.
Reddon, J. R., Pope, G. A., Friel, J. P., &; Sinha, B. K. (1996). Leisure motivation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personality in young offender and high school sampl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2(6), 679-682.
Reeve, J., Nix, G. and Hamm, D. (2003). Testing models of the experience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conundrum of choi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5(2),375-392.
Ryan, R. M., &; Connekk, J. P. (1989).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and internalization : Examining reasons for acting in two domai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749-761.
Shivers, J. S. (1967).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recreational service. NY: Macmillan.
Silva, J.M.,&; Weinberg R.S.(1984). In J.M.Silva &; R.S.Weinberg(Eds),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sport (pp.171 ~ 176).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Spicer, J. (2005). Making sence of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London: Sage.
Standage,M., Duda, J. L., &; Ntoumanis, N.(2003). A model of contextual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Using constructs From self-determination and achievement goal theories to predict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2),375-392.
Tinsley, H. E. A., &;Johnson, T. L. (1984). A preliminary taxono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 234-244.
Vallerand, R. J. (1997). 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9, 271-360.
Vallerand, R. J. (2001).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In G. C. Robert (Ed.) Advances in motivation in sport and exercise (pp. 263 – 319).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alker, G. J., Jackson E. L., &; Deng J. (2007). Culture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A comparison of Canadian and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9(4), 567-590.
White, R. W (1959).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66, 297-33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2. 李仁佐(2012)。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探討。健康與照顧科學學刊,1(1),69-88。
3. 呂有仁、李淑芳(2011)。青少年情緒智力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3(1),11-25。
4. 周文祥(2006)。內在動機、知覺自由與休閒運動之關係。休閒運動期刊,5,1-7。
5. 吳明蒼(2008)。大學生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滿意與休閒行為因果關係模式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2(2),83-100。
6. 吳明蒼(2009)。大學生休閒阻礙、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典型相關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1-11。
7. 吳明蒼、柳立偉、蔡正育(2008)。休閒興趣與休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某護理專科學校學生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241-253。
8. 林烘煜、唐淑華(2008)。讀書治療在大學通識課程上的應用—自我決定理論觀點。教育心理學報,39(3),377-394。
9. 林祐鋐、吳海助(2010)。台中縣青少年休閒參與現況與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弘光學報,59,42-59。
10. 高俊雄(1999)。休閒教育之理念、規劃與實現。學生輔導,60,8-19。
11. 許伯陽、吳崇旗(2007)。休閒定義的理論與認知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期刊,1(3),1-13。
12. 郭進財、高俊雄(2008)。大專校院優秀運動員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論叢,19(2),51-72。
13. 陳思蓉(2012)。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攀岩者參與動機。休閒與社會研究,5,51-62。
14. 陳振貴(1996)。大專生的休閒活動與現代價值觀的確立。訓育研究,35(1),67-70。
15. 張君如、林志遠、陳美吟(2008)。高職學生休閒參與對自我概念的影響。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