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02: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毓倫
研究生(外文):Yu-Lun Chang
論文名稱:臺中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Savoring o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品味能力
外文關鍵詞: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Savor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3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臺中市418位國民中小學參與專業學習社群的教師為研究樣本,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和分析。本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專業學習社群互動」的知覺程度屬高度程度。
二、國民中小學教師在「品味能力」的表現上屬中高度程度。
三、教師對「專業學習社群互動」的知覺程度,因任教階段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教師在「品味能力」的表現上,因性別及任教學校行政區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之間具有中度正相關。
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教師品味能力」具有解釋力,由教師之「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可以預測教師品味能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教師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LC) and savoring o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A total of 418 teachers from PLC of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were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All th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cale and the Savoring Beliefs Scale.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apply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LC and savoring were above average. Second,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LC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ing level. Third,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avoring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school area. Fourth, the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LC was mid-positively correlation by their perception of savoring. Fifth,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LC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ir perception of savoring.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chool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ii
表次 v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相關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涵、理論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品味能力的概念、理論與相關研究 26
第三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品味能力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的現況分析 6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中小學教師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差異分析7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中小學教師在教師品味能力之差異分析 81
第四節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之相關情形 91
第五節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教師品味能力之預測力分析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111
壹、中文部分 111
貳、英文部分 118
附錄 122
附錄一 專家效度審查學者名單 122
附錄二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調查問卷(專家效度) 123
附錄三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31
附錄四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35


表次
表2-1 品味策略檢測量表10種策略 34
表3-1 樣本基本資料摘要表 46
表3-2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各分量表之題項歸類表 49
表3-3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50
表3-4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51
表3-5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分量表之Cronbach’s α 係數 52
表3-6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量表之分量表、題號及題數 52
表3-7 品味信念各分量表之題項歸類表 53
表3-8 品味信念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54
表3-9 品味信念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56
表3-10 品味信念分量表之Cronbach’s α 係數 57
表3-11 教師品味能力量表之分量表、題號及題數 57
表4-1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集體探索」層面知覺程度分析摘要表 62
表4-2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反省實踐」層面知覺程度分析摘要表 64
表4-3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知覺程度分析摘要表 65
表4-4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預期品味」層面知覺程度分析摘要表 66
表4-5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當下品味」層面知覺程度分析摘要表 67
表4-6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追憶品味」層面知覺程度分析摘要表 68
表4-7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品味信念量表」之知覺程度分析摘要表 69
表4-8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3
表4-9 不同任教階段的教師在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4
表4-10 不同服務年資的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在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5
表4-11 不同任教學校行政區的教師在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6
表4-12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7
表4-13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背景變項差異結果摘要表 78
表4-14 不同性別的教師在品味能力表現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1
表4-15 不同任教階段的教師在品味能力表現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3
表4-16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在品味能力表現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4
表4-17不同任教學校行政區的教師在品味能力表現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5
表4-18 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在品味能力表現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7
表4-19 教師品味能力與背景變項差異結果摘要表 88
表4-20 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品味能力相關係數摘要表 93
表4-21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整體教師品味能力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5
表4-22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預期品味」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6
表4-23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當下品味」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8
表4-24 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對「追憶品味」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99

圖次
圖2-1 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階段 15
圖3-1 研究架構圖 41


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51(2),219-236。
丁文祺(2007)。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秀玲、康翰文(2012)。國民中學教師的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215,17-29。
王金國(2003)。共同學習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瑞陽(2008)。以正向心理學觀點探討「品味」與工作結果關係之研究-正向情感中介效果檢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甘育萍(2006)。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朱愛群(1997)。學習型組織意涵之探索。警學叢刊,27(5),153-173。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2006)
何文純(2007)。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青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李佩玲(2002)。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周宏欣(2010)。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允盛(2013)。創造力的涓滴效應︰部屬品味與主管賦權領導的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縣。
林思伶、蔡進雄(2004)。從科層體制到學習社群:建構活躍的教師學習社群。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之「第三屆教育領導與發展學術研討會」,頁29-44,臺北縣。
林渝致(2012)。正向品味的力量:品味及情緒勞動對工作結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瑞昌(2006)。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載於歐用生(主編),熱情卓越新典範,67-76。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林慧娟(2013)。臺中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邱辳溱(2009)。品味能力對創造力、創新行為與脈絡績效的影響:組織氣候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洪志林(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126,5-18。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行政雙月刊,69,138-158。
袁國書(2007)。創意生活企業的創意工作者品味與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高傳晃(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文祺(2011)。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張芳全(2012)。統計就是要這樣跑(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淑珠(2008)。輔導員學習社群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輔導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張新仁編著(2004)。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10)。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同路偕行、攜手合作、關注學習、師生雙贏。教師天地,169,20-26。
張德銳(2005)。人際關係與溝通: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教出版社。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發揚師道.百年樹人。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102年教師專業發展行動年計畫─專業發展518,學生幸福一路發。2014年1月29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18208&;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教育部(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2013年12月5日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userfiles/url/20131209094223/%E6%95%99%E8%82%B2%E9%83%A8%E4%BA%BA%E6%89%8D%E5%9F%B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1.pdf
許富泓(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金和(2013)。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領導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美滿(2012)。多人共榮的教育之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郭碧玄(2009)。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為徑建構學校學習社群-記陸豐經驗。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98年專題研究。
郭蕙鳳(2013)。以正向心理學取向運用TED講座介入提升青少年希望感之歷程與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心茹(2011)。心理賦權、品味能力對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預期形象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玉玫(2013)。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領導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如意(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怡君(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湯艷鳳(2013)。臺北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子珊(2013)。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三縣市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北縣教育,71,29-36。
楊玲珠(2010)。臺北市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淙富 (2012)。國小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廖俞青(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熊召弟(1996)。建構者觀的自然科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3-11。
趙金婷 (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咨廷(2012)。衣帶漸寬終不悔 ~「快樂總鋪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創新教學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慶生(2006)。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蔡明翰(2013)。國小校長科技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蔡進雄(2001)。學校行政領導。臺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10)。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4,44-53。
鄭婉敏(2000)。社會認知取向的教與學。臺中師院學報,14,145-158。
鮑慧門(2012)。知識管理應用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3,134-155。
應尹甄(2013)。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社會網絡形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Brown, J. S., Collins, A., &; Newman, S. (1989).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 writing, and mathematics. In L. B. Resnick (Ed.), Know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obert Glaser, 48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ryant, F. B. (1986). The role of reminiscence in everyday lif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81086)
Bryant, F. B. (1989). A four-factor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 avoiding, coping, obtaining, and savor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7(4), 773-797. doi: 10.1111/1467-6494.ep8970859
Bryant, F. B. (2003). Savoring beliefs inventory (SBI): A scale for measuring beliefs about savouring.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12(2), 175.
Bryant, F. B., &; Veroff, J. (2007). Savoring: A new model of positive experienc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hadwick, E. D. (2012).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and adult savor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eeling good and functioning well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researcharchive.vuw.ac.nz/handle/10063/2124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experiencing flow in work and play.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oi: 10.1037/0033-2909.95.3.542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Eisner, L. R., Johnson, S. L., &; Carver, C. S. (2009). Positive affect regulation in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3(5), 645-649. doi: http://dx.doi.org/10.1016/j.janxdis.2009.02.001
Emmons, R. A., &; McCullough, M. E. (2003).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84(2), 377-389. doi: 10.1037/0022-3514.84.2.377
Emmons, R. A., &; Shelton, C. M. (2002). Gratitude and the sc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Lopez, S. J., &; Snyder, C. R.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459-468).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ntzler, A. L., Ramsey, M. A., Yuen Yi, C., Palmer, C. A., &; Morey, J. N. (2013). Young adolescents’ emotional and regulatory responses to positive life events: Investigating temperament, attachment, and event characteristic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9(2), 108-121. doi: 10.1080/17439760.2013.848374
Hawley, W. D., &; Valli, L. (1999). The essential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new consensus. In L. Darling-Hammond &; G. Sykes (Eds),Teaching as the learning profession: Handbook of policy and practice (pp. 151–80).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Hipp, K.A., &; Huffman, J.B. (2007). Using assessment tools as frames for dialogue to create and susta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L. Stoll &; K. S. Louis (Ed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Divergence, depth and dilemmas. New York, NY: Open University Press/McGraw Hill.
Hord, S. M.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Teaching students to be peacemakers. Edina, Min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Kruse, S.D., Louis, K.S. &; Bryk, A.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S. Louis, S. Kruse &; Associates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dberg, T. (2004). Enjoying the moment in the East and. West: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savor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McCullough, M. E. (2002). Savoring life, past and present: explaining what hope and gratitude share in common. Psychological Inquiry, 13(4), 302-304. doi: 10.2307/1448873
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 Tsang, J. A. (2002).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1), 112-127.
Munby, H., Russell, T., &; Martin, A. K. (2001). Teachers' knowledge and how it develops.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 ed., pp. 877–904).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Roberts, M. S., &; Pruitt Z. E. (2008). School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Russell, J. A. (2003). Core affect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10(1), 145-172. doi: 10.1037/0033-295X.110.1.145
Seligman, M.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Vol. 2, pp. 3-12). UK: Oxford Press.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doi: 10.1037/0003-066X.55.1.5
Seligman, M. E. P., Rashid, T., &; Parks, A. C. (2006). Positive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8), 774-788. doi: 10.1037/0003-066X.61.8.774
Senge, P. (1994).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NY: Currency Doubleday.
Sergiovanni, T. J. (2002). Leadership: What's in it for schools? New Your, NY: Routledge.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toll, L., Bolam, R., McMahon, A. J., Thomas, S. M., Wallace, M., Greenwood, A. M., &; Hawkey, K. M. (2006).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source materials for school leaders and other leader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UK: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Retrieved from: http://networkedlearning.ncsl.org.uk/knowledge-base/programme-leaflets/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ies/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ies-01-user-guide.pdf
Wood, J. V., Heimpel, S. A., &; Michela, J. L. (2003). Savoring versus dampening: self-esteem differences in regulating positive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3), 566-580. doi: 10.1037/0022-3514.85.3.56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