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05: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沈達均
研究生(外文):Da-Jyun Shen
論文名稱:家庭回應與要求、保護因子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TEPS資料庫分析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amily Responses and Demands, Protective Factors, and Deviant Behaviors: Evidence from the TEPS Data
指導教授:王沂釗王沂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Chao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論文頁數:34
中文關鍵詞:家庭回應與要求保護因子偏差行為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外文關鍵詞:family responses and demandsprotective factorsdeviant behaviors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2007年的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來作為研究資料,探討高中職學生家庭回應與要求、保護因子與偏差行為之關係。並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最後歸結分析結果如下:(1)偏差行為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男性青少年產生偏差行為的頻率高於女性青少年。(2)家庭回應與要求及保護因子與偏差行為有顯著的負相關。(3)保護因子之家庭氣氛、師生互動、正向情緒與家庭回應可以顯著預測偏差行為。
本研究結果支持過去文獻認為家庭、保護因子,以及偏差行為之關聯。針對研究成果提供教育、輔導之參考,並提出未來使用資料庫之建議。

This study used the database of 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 2007) student edi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mily responses and demands, protective factors, and deviant behaviors. This research employe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deviant behaviors between gender. And boys were more likely to commit deviant behaviors than girls. (2) Family responses and demands and protective factor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viant behaviors. (3) Although variance explained is too low, family atmospher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positive emotion, family responses still can predict the deviant behavior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and results, there are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parents, and counselors.

目次 III
表目次 IV
圖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3
第一節 家庭回應與要求之管教方式 3
第二節 保護因子 5
第三節 偏差行為 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3
第五節 問卷工具內容 1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18
第七節 研究限制 1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20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在偏差行為之概況 20
第二節 家庭回應與要求、保護因子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分析 21
第三節 偏差行為之預測分析 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3
第一節 結論 23
第二節 建議 24
參考文獻 27
中文部份 27
英文部分 31

中文文獻
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201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13年9月11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main.htm。
中央研究院調查專題中心(2011)。資料使用手冊,台北。
王文秀(1994)。品性行為困擾國中生的父母教養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王沂釗(2013)。復原力。載於張傳琳(主編),正向心理學。台北:洪葉。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齡竟(2008)。家庭衝突及社會支持對青少年憂鬱情緒及偏差行為之 影響:補償抑或緩衝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石文宜(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得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171-202。
何佳玲(2011)。青少年復原力之論述與建構。教育與發展,28(3),107-112。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瑞宏(2004)。一位國小一年級喪親兒童在遊戲治療中復原力與悲傷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25),17-26。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庶深、黃菊珍(2009)。微笑天使向前走:逆境家庭的生命復原力。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俊甫(2002)。國中學生知覺導師期望、自我期望與違規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駱遜(2005)。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載於林錦英(主編),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頁69-79)。台北:師大。
周愫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3-115。
林靑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5。
林杏足、陳佩鈺、陳美儒(2006)。國中高危險學生對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51-176。
林春妙(2012)。國中生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瑞德(譯)(2002)。社會學。(Calhoun, Light & Keller著)。台北:麥格羅希爾。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台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法務部保護司(2012)。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洪雪雅(2003)。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福源(2005)。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諮商與輔導,235,34-40。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倪履冰(1999)。父母管教態度與青春期子女控制知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徐淑美(2004)。家庭與學校因素對國中生偏差行為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常欣怡、宋麗玉(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72-192。
張春興(1991a)。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2)。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問題:台灣地區事實的觀察與分析。台灣師範大學輔導與心理教育學報,25,1-12。
張妙如(2005)。婚姻暴力受虐婦女復原力的展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張怡真(2008)。父母教養方式、教師支持與國三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楓明、譚子文(2013)依附關係、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連性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6,67-90。
教育部統計處(2012)。100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事件統計分析報告。台北:教育部。
陳孟聰(2007)。中產階級高中生能力表現的家庭相關因素:以TEPS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陳喜水(2003)。原住民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家庭氣氛及父母的管教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陳毓文(2003)。危險因子、保護因子與少年內化及外化問題之相關性探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陳毓文(2004)。少年憂鬱情緒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之相關性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67-95。
陳艷玲(2007)。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能力、幸福感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曾文志(2005)。戰勝逆境的秘訣:兒童發展的保護因子與機制。師友,459,33-39。
曾文志(2006)。復原力保護因子效果概化之統合分析。諮商與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1-35。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信璋(2006)。苗栗縣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間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牧貞、陳沐新(2011)。利他意願在調節負向情緒上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2,701-718。
楊國樞(1978)。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24,33-55。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4),7-28。
楊瑛慧(2006)。父母教養態度對幼兒解決問題能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董旭英、黃儀娟譯 (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台北:弘智。(原書 Stewart, D.W.&Kamins, M.A.﹝1993﹞. Secondary Research: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歐麗雪(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蔡毓智(2007)。台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學業表現之關連(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盧蘇偉(2009)。復原力—激發孩子逆境向上的潛能。台北:寶瓶文化。
羅樊妮(2004)。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溝通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譚子文、董旭英(2010)。自我概念與父母教養方式對台灣都會區高中生偏差行為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3),203-233。
蕭文(2000)。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與對心理復建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3249-3254。
蕭世慧(2006)。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英文文獻
Benard, B. (1995) Foster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ERIC Digest. (ERIC Docnma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6327)
Cecilia A. E. (2004). Risk-taking behaviour among Germ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 7, 499-512.
Fitzpatrick, K. M. (1997). Fighting among American youth: A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approach.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8, 131-148.
Garmezy, N. (1985). Stress-resistant children: 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 In J. E. Stevenson, (Ed.), 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p. 213-233).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Oxford: Pergamon Press.
Hawkins, J. D., Catalano, R. F., & Miller, J. Y. (1992).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alcohol and other drug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Implications for substance abuse preven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2, 64-105.
Masten, A. S., & Reed, M-G. J. (2005).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74-8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lard, J. A., Hawkins, J. D., & Arthur, M. W. (1999). Risk and protection: Are both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diverse behavioral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Social Work Research, 23, 145-158.
Rossman, B. B. R, & Rea, J. G. (2005).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Inconsistencies to Adaptive Functioning for Children in Conflictual and Violent Famile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0, 261-277.
Rutter, M. (2000). Psychosocial adversity: 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In J. M. Richman & M. W. Fraser (Eds.), The context of youth violence: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on (pp. 25-47). Westport, CT: Greenwood.
Rutter, M., Dunn. J., Plomin, R., Simonoff, E., Pickles, A., Maughan, B., Ormel, j., Meyer, J., Eaves, L. (1997). Integrating nature and nurture: Implications of person-environment correlations and interactions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9, 335-364.
Santrock, J. W. (2004). Life-span development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eligman, M.,Csikszentmihalyi, M.(2000).Positiv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55, 5-14.
Smokowski, P.R., Reynolds, A.J., & Bezruczko, N. (1999).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adolescence: An autobiographical perspective from disadvantaged youth.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7, 425-448.
Steinberg, L., Blatt-Eisengart, I., & Cauffman, E. (2006).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homes: A replication in a smple of serious juvenile offende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6, 47-58. doi: 10.1111/j.1532-7795.2006.00119.x.
Unnever, J. D., Cullen, F., & Agnew, R. (2006). Why is 'bad' parenting criminogenic? : Implications from rival theories. 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 4, 3-33.
Werner, E. E., & Smith, R. S. (1992). Overcoming the odds: High risk children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Werner,E. E.(2000) Protective factors and individual resilience. In J. P. Shonkoff & S. J. Meisels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2nd ed., pp.11-132). NY: Cambridge.
Williams, L. R., Degnan, K. A., Perez-Edgar, K. E., Denderson, H. A., Tubin, K. H., Pine, D. S., Fox., N. A. (2009). Impact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Parenting Style on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eralizing Problems from Early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Journal Abnorm Child Psychol, doi: 10.1007/ s10802- 009- 009- 9331-3.
Williams, Stephen (2008) What is Fatherhood? Searching for the Reflexive Father.Sociology 42. p487-502.
Wolin, S., & Wolin, S. (1995). Resilience among youth growing up in substance abusing families.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2, 415-42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171-202。
2.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171-202。
3.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25),17-26。
4.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25),17-26。
5. 周愫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3-115。
6. 周愫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嗎?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1,93-115。
7. 林杏足、陳佩鈺、陳美儒(2006)。國中高危險學生對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51-176。
8. 林杏足、陳佩鈺、陳美儒(2006)。國中高危險學生對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知覺之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51-176。
9. 洪福源(2005)。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諮商與輔導,235,34-40。
10. 洪福源(2005)。強化個人生活的力量與自信—復原力的觀點。諮商與輔導,235,34-40。
11.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12.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13. 常欣怡、宋麗玉(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72-192。
14. 常欣怡、宋麗玉(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72-192。
15. 張楓明、譚子文(2013)依附關係、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連性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6,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