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7: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春良
研究生(外文):Chun-Liang Cheng
論文名稱:志願服務評鑑-從運用單位取向
論文名稱(外文):Volunteering Evaluation: The Perspective of Funded Organization
指導教授:呂朝賢呂朝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Hsien Leu
口試委員:謝聖哲涂瑞德
口試日期:2014-05-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志願服務績效評鑑績效指標
外文關鍵詞:volunteeringperformance assessmentassessment indicat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自志願服務法頒佈後,各級政府開始對志工運用單位進行績效評鑑,期透過評鑑以提升志願服務品質。但由於此一評鑑制度係自由參與並無強制性,經常會有參與評鑑的單位少,只要參加評鑑就能得獎接受表揚的情形,評鑑目的是否能達到、對志願服務的績效區辨能力是否能呈現,令人質疑。
 
  為了解上述現象,本研究擬定了:1.志工運用單位參與複評的影響因素?2.評鑑方式及內容,與實際的志願服務執行績效是否相契合?3.提高志願服務品質有哪些適宜的機制/措施等3個研究問題,並藉由深度訪談、田野觀察、檔案資料彙整等質性研究方法,以瞭解當前志願服務評鑑的癥結。主要研究發現有2:
1.組織規模、人力、經費、能力,對評鑑的態度與認同感,係影響志工運用單位參與複評的因素。2.由於評鑑係以書面審閱為主,加上評鑑時間短,且以量化資料為主,忽略了志願服務質性層面的績效,造成運用單位的實質執行績效,無法透過評鑑來充分顯現。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志願服務主管機關,應回歸至志願服務法的基本精神─高度自治低度管理;宜降低當前繁瑣的志願服務評鑑方式及內容,改以實地查訪或者巡迴輔導方式,多呈現志願服務的質性成效,如此才能真正地落實志願服務法立法之良善美意。
  Since the enactment of Regulations on Encouragement of Volunteeri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been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olunteering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quality. Due to the fact that such assessment systems are not mandatory, there exist two situations. First, few local governments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assessments. Second, if they do so, they will get awarded. It’s doubtful whether the purposes of these assessments or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volunteering can be achieved.
 
  With an eye to analyzing the phenomena mentioned above, the research hypothesizes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make assessments? 2. Do the methods and contents about the assessments match the practical performance of volunteering? 3. Are there any appropriate mechanisms or measures which can be taken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volunteer services? This research uses suc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s in-depth interview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ata collections to explore the real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assessments of volunteering.There are two major results:
1.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assess the volunteering include the scale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human resources, the finance, the ability, their attitude towards the assessment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assessments.
2. Due to the facts that the assessment is the paperwork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ed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that the neglecting of qualitative performances, the pract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institutions which utilize the volunteering services fail to be manifest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return to the basic spirit of Regulations on Encouragement of Volunteering namely, more autonomy and less management. Furthermore, the complicate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ontents applied currently should be replaced with field examinations or itinerant counseling methods to indicate more qualitative performances of volunteering Only by this way can the good mind of Regulations on Encouragement of Volunteering be fulfilled.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目的5
第二章文獻探討6
第一節評鑑的意義功能與目的7
第二節評鑑的方式與指標12
第三節評鑑結果與問題對策20
第四節小結26
第三章研究方法28
第一節研究的類型28
第二節資料蒐集方法30
第三節資料分析方法36
第四節研究資料品質與研究倫理39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分析41
第一節影響運用單位參與複評因素分析41
第二節評鑑方式與內容和運用單位績效的關係60
第三節評鑑結果政策輔導的機制與措施72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80
第一節研究結果80
第二節研究建議84
第三節研究限制86
參考文獻87
壹、中文部分87
貳、英文部分90
附錄一訪談大綱92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93
附錄三志願服務法94
附錄四嘉義縣102年評鑑計畫100
附錄五嘉義縣102年受評名單103
附錄六嘉義縣102志願服務評鑑指標摘要106
附錄七內政部101年實地考評流程107
附錄八嘉義縣102年度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績效評鑑複評流程108
附錄九選譯編碼表111
表目次
表2-1評估類型(形成性評估總結性評估比較)14
表3-1受訪者基本資料33
表3-2○○社區發展協會資料表33
表3-3嘉義縣○○協會資料34
表3-4嘉義縣○○協會資料35
表3-5○○婦女會資料35
表3-6○○老人會資料表35
表3-7訪談引述範例表37
表4-2評鑑內容與運用單位差異70
表5-1研究建議事項85
圖目次
圖2-1方案服務過程績效7
圖2-2績效評估模型14
圖3-1研究流程38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出版社。
林振春(1993)。社會工作。師大書苑發行。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五南出版社。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三民書局
周文欽(2009)。研究方法概論。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張錫惠(1997)。績效管理。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精要。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揚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孫煒(2007)。《第三部門的治理研究》。台北:翰蘆。
孫煒(2008)。評量非營利組織績效的問題與對策。紅葉文化事業囿限公司。
孫煒(2008)。第三部門的政策環境與治理機制,第三部門的治理機制:課責議題》,台北:智勝文化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注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 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社
鄭讚源(2004)。非營利認證指標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研究報告之135。
官有垣、陸宛蘋、陳錦棠(2008)。主編非營利組織的評估:理論與實務。紅葉文化事業囿限公司)。
官有垣、陸宛蘋、陳錦棠(2011)。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武雄(2002)。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陳政智(2012)。非營利組織管理。華都文化事業有現股份公司。
二、專書論文
官有垣、王仕圖(2003/09)。1998年台灣非營利組織美國舊金山研修成果評估研究。美國亞洲協會。
陳瑞榮(1995)。工業職業學校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李隆盛、呂建政(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內政部,(2010)。老人福利機構評鑑報告。
內政部,(2009)。志願服務評鑑報告。
內政部,(2012)。志願服務評鑑報告。
嘉義縣社會局(2013)。嘉義縣102年度祥和計畫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績效評實施計畫。
三、期刊論文
林勝義(2004)。從社區評鑑探討臺灣社區發展的走向。社區發展季刊 107 期。
林勝義(2002)。國內志願服務教育評鑑。社區發展季刊93期,p212。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 )。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2005, Vol.3, No.2。
陳武雄(1997)。我國志願服務工作推展之回顧與前瞻,從祥和計畫之推廣談起。社區發展季刊,78,5-13。
黃肇新(2010)。臺灣社區發展與評鑑的下一步。內政部「99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
陳麗欣、魏希聖、王慧琦(2007)。運用德菲法建構台中市志願服務指標。朝陽學報,十二期。
吳明儒(2011)。社區發展組織,政府不容忽視的民間社會力。內政部「100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評鑑總論頁11-12。
黃源協(2004)。祥和計畫經費補助績優表揚之成效檢討。社區發展季刊93期。
黃協源(2004)。社區發展季刊93期,國內志願服務教育訓練評鑑。
施教欲(2004)。志願服務評鑑觀感。社區發展季刊93期。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第三十五期。
劉淑喜(2004)。推展志願服務業務概況與未來之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3期。
毛連塭 (1996)。教育評鑑。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中小學與學前教育組會議紀錄。
四、研究計畫
張英陣、許雅惠(2005)。績效評估邏輯模型之省思,以弱勢家庭服務為例。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隔代、單親、原住民弱勢家庭兒童少年外展服務區域督導計畫。
五、學位論文
陳美蕙(2012)。以內政部老人福利機構評鑑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
紀雅芬(2004)。兒童福利機構評鑑指標制訂,以台中縣托兒所為例。南華大學非
營利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巫春莉(2007)。訓練機構評鑑模式之探。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珍(2010)。居家服務績效評鑑之指標建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
論文。
李靆鎂(2012)。庇護工場評鑑指標之研究:策略地圖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甘士照(2006)。以 Rasch 評量模式探討老人福利機構評鑑指標與制度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六、譯著
李淑君、張英陣(2000)。志工實務手冊。張老師文化。
施正屏(2011)。企業研究方法。學富文化。
楊舒蜜、方丗榮(2012)。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華泰文化。
七、網路電子資料
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網。http://vol.mohw.gov.tw/vol/index.jsp。
嘉義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資訊網。http://www.ccasa.org.tw/。
中央社(2012.12.26)。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中華志願服務推廣中心。http://www.vol.org.tw/intr/intr11.htm
貳、英文部分
Patrick Kenis(2005).the Three Words of Evaluation: Politics,Measurement and practice. Keynote speech paper presentated at the“Evaluat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5/08/26-27.
Vineyard,S. (1988). Evaluating volunteers, programs and events. VMSystems and Heritage Arts Publishing, Downers Grove,IL.
DiMaggio.( 2002).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on society is Probably impossible but possibly Useful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In Measurement the Impact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eds P Flynn and A Hodgkinson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GASB),1994.Concepts Statement No.2 of the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on Concepts Related to service Efforts and Accomplishments Reporting NOR walk,CT:Author.
.Steve McCurley, Richard Lynch, Rick Lynch.(1996).Volunteer management, Mobilizing all the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Kanter,R. M. and D.V.Summers.(1987).Doing Well while Doing Good: Dilemma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Need for a Multiple Constituency Approach.
Cutt,james and vic Murray.(0221). Accoun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 Nop-Profit Organization.London:Routled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業宏、陳餘鋆與李思慧(2012)。休閒運動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以及休閒涉入:以性別與休閒運動類型為探索變項。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47-55。
2. 徐瑋伶、鄭伯壎(2002)。組織認同:理論與本質之初步探索分析。中山管理評論,10(1),45-64。
3. 邱淑媛、李三仁(2009)。休閒產業的現況發展與分析。康寧學報,10,261-272。
4. 呂建政(1989)。童軍教育課程及改進途徑。師友月刊,258,32-33。
5. 得正(1988)。童軍教育問題探索-訪師大公訓系謝美連老師。師友月刊,254,21-23。
6. 許建民、范良誌(2011)。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體育志工參與動機過程模式之研究。體育學報,44(4),549-570。
7. 張同廟(2009)。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對社團凝聚力之影響─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1),2-3。
8. 張同廟(2012)。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反思與領導能力之關聯性探討。止善,13,145-170。
9. 潘添財(1994)。推廣童軍教育。教育資料文摘,34(2),71-82。
10. 林勝義(2004)。從社區評鑑探討臺灣社區發展的走向。社區發展季刊 107 期。
11.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 )。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2005, Vol.3, No.2。
12. 陳武雄(1997)。我國志願服務工作推展之回顧與前瞻,從祥和計畫之推廣談起。社區發展季刊,78,5-13。
13. 陳麗欣、魏希聖、王慧琦(2007)。運用德菲法建構台中市志願服務指標。朝陽學報,十二期。
14. 黃源協(2004)。祥和計畫經費補助績優表揚之成效檢討。社區發展季刊93期。
15. 劉淑喜(2004)。推展志願服務業務概況與未來之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