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小島由道(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梅霞(1990)。規範、信仰與實踐:一個泰雅聚落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系。王穎(2004)。丹大地區野生動物與原住民「互利共生」之可行性探討。臺灣林業期刊,30,1,19-25。王梅霞(2006)。泰雅族。臺北市: 三民出版社。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市:弘智文化事業。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文化圖書公司。
比令‧亞布(2009)。Yaba的話。苗栗: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尤巴斯.瓦旦(2005)。泰雅族的祖靈祭及其變遷。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瓦歷斯‧諾幹(1992)。荒野的呼喚。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瓦歷斯‧諾幹(1994)。想念族人。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瓦歷斯‧諾幹(1994)。山是一座學校。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瓦歷斯‧諾幹(1995)。永遠的部落。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台邦‧撒沙勒(2002)。狩獵文化的迷思和真實:一個生態政治的反思。看守臺灣(2002):春季號,15-22。
台邦‧撒沙勒(民91年2月20日)。尋找失落的箭矢-- 對原住民狩獵的思辯。中國時報,論壇。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1900)。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北總督府,3-10。
安力.給怒(1998)。泰雅族的Gaga 與超自然信仰。新使者,44,40-44。
何廷瑞(1956)。泰雅族獵頭習俗之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7,164。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來旺、林芳榮(1991)。泰雅族原有生活形態研究。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亦園(1993)。民族智學與人類學:臺灣類學研究與發展的若干趨勢。清華學報,23(4),341-360。李亦園(1996)。文化與修養。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縣,立緒文化出版。
李月華(2013)。部落學校 文化之傳承與永續。原住民族季刊,4,14-17。
宋四君(2007)。全球供應鏈實踐過程中柔性能力之研究―以利豐集團為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學位論文。臺北市: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杜詩韻(2012)。原住民生態知識與土地利用關係之研究~以兩個排灣族部落農業與狩獵活動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邱韻芳(2004)。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吳奐儀(2004)。臺灣原住民各族聚落及建築基本資料委託案-泰雅族篇。臺東縣: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吳雯菁(2004)。傳統生態知識、文化資本、與自然資源管理:從魯凱族L部落的狩獵文化變遷談起。疆界╱將屆:2004 年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吳雯菁(2005)。再見/再現獵人:一個魯凱族部落的獵人意涵探索。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吳俊賢(2009)。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之應用。林業研究專訊,16,4,10-18。拓拔斯‧塔瑪匹瑪(1987)。最後的獵人。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亞榮隆.撒可努(2002)。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臺北市:思向生活屋。
亞榮隆.撒可努(2003)。拉勞蘭部落青年會--獵人會所。原住民教育季刊,31,93-120。
林益仁(2001)。部落地圖概念發展的社會脈絡與意義。收入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縣: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85-100。
林益仁、馬薩‧道輝(2003)。泰雅族生態智慧之探討─以雪見為例。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苗栗縣: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益仁、褚縈瑩(2004)。有關「傳統生態智慧」 (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 的二、三事。生態臺灣,4,63-67。
林益仁(2005)。泰雅族生態知識與社會變遷-以大同鄉南山部落為例。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 ,2,122-136。
林文蘭(2013)。教育的政治:原住民教育體制的差異與爭議,發表於2013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2013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灣社會學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國科會共同主辦。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拉互依.倚岕(2007)。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Smangus 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官大偉、林益仁 (2008)。甚麼傳統,誰的領域:從泰雅族馬里光流域傳統領域調查經驗談空間知識的轉譯。考古人類學刊,69,109-141。官大偉(2010)。加拿大的原住民研究。載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研究(121-152頁)。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官大偉(2013)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 群之人河關係為例。 地理學報,70,69-105。洪田浚(1994)。臺灣原住民籲天錄。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洪廣冀(2007)。部落地圖的歷史想像 以蘭陽溪中上游地域為例子(1890s-1930s)。南島民族論壇─海洋文化的傳統與當代發展。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63-6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遠流圖書公司。
紀駿傑(1996)。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
紀駿傑(1997)。從環境正義觀點看原住民的狩獵文化。原住民狩獵傳統與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研習會:再造山林守護神。臺東縣:魯凱族自然資源保育基金會。
紀駿傑(1998)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從全球原住民談起。動物園雜誌,18 (3) ,18-24。紀駿傑(2001)。林耀松主編。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原住民文化延續:邁向合作模式。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161-173。
范盛保(2010)。澳洲原住民族-爭論中的議題與研究取向。載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研究。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153-176。
袁方主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翁佳音(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馬騰嶽(1998)。泰雅族文面圖譜。臺北市:攝影天地雜誌社。
陳心怡(2001)。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1945-2000)權力關係與政策選擇觀點。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陳建甫(2001)。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北投社雜誌,20:14-15。
陳豐祥編著(2007)。普通高級中學歷史。臺北縣︰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文華(2008)。從泰雅族傳統文化的Gaga、Utux探討其對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的反省。玉山神學院學報,15,101-130。陳貞志、溫佳芸、裴家騏(2009)。彙整大範圍原住民對野生動物經驗知識的價值。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13,4,8-13。
陳生元(2011)。內文社群安朔村排灣族人文化生態知識之變遷與日常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陳枝烈(2012)。臺灣原住民族部落學校發展現況討論。2012世界原住民族高等教育聯盟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
陳亭潔(2013)。「原住民科學」之探索與學習:以蘭嶼達悟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陳向明(2013)。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高文斌(2003)。日治時期泰雅族習慣法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孫大川(1995)。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灣原住民的困境與展望。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43-245。
孫家琦(1998)。說保育太沉重?--臺灣原住民的「新」課題。東吳政治學報,9,225-245。郭華仁,陳昭華,陳士章,周欣宜(2005)。傳統知識之保護初探。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2,1,49-99。梁秀芸(1996)。太魯閣的狩獵文化與現況─以花蓮縣秀林鄉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許通益、黃長興,(2001)。傳統的土地管理與生態保育。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文化講座內容彙編。花蓮縣: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康培德(2005)。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耀宗(2006)。學習、文化與原住民知識。彰化師大教育學報,9,171-188。張培倫(2009)。關於原住民族知識研究的一些反思。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5, 25-53。莊啟文(2009)。原住民觀光與文化展演-部落現象、外國理論與在地研究,2009年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營造在地文化觀光產業論文集。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99-112。
莊志強(2011)。泰雅族獵人養成之文化底蘊及其教育價值。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森丑之助(1915)。臺灣蕃族志(1996年印)。臺北市:南天書局。
游霸士‧撓給赫(漢名:田敏忠)(1999)。赤裸山脈。臺中市:晨星出版社。
傅君(1997)。臺灣原住民「生態智慧」與野生動物保育。山海文化雙月刊,17,42-51。黃應貴(1999)。戰後臺灣人類學對於臺灣南島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徐正光、黃應貴(編),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回顧與展望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59-90。
黃靖淑(2002)。「我的宇宙‧妳的世界」與都市阿美族婦女相識的旅途對話。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傅麗玉(2003)。誰的生活經驗?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原住民生活經驗教材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31,5-26。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2001)。臺灣的原住民 : 泰雅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黑帶‧巴彥(曾作振)(2002)。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曹天瑞(2010)。原住民族狩獵文化與自然保育。2010 年原住民學生數理科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縣:國立臺東大學。
楊國樞主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書局。
楊冠政(1999)。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第30期:秋季號,4。臺北市:葉強出版社。葉至誠、葉立程(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138-156。
裴家騏(1996)。原住民傳統獵區之聯合管理制度初探。生態教育與原住民狩獵文化研討會會議資料,臺北市。
裴家騏、羅方明(1996)。魯凱族永續狩獵制度。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4,4,5-10。
裴家騏(2001)。善用傳統知識共管資源。收入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201-205。花蓮縣: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萬煜瑤(2008)。排灣族藝術圖像中「人」的形體與意象分析:從神話與雕刻談起。民俗曲藝, 161,135-183。鄭先祐(1992)。國土規劃的拓荒心態和生態發展原則之初探-- 以蘭嶼為例。國土規劃研討會--永續發展的綠色臺灣論文集。臺灣教授協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市: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廖守臣(1998)。泰雅族社會組織。花蓮縣: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鄭光博(2005)。從祖源觀念爭議論當代「泰雅族」歷史記憶的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鄭廷斌(2006)。LNT 臺灣推動經驗之分享~從土地倫理談起。國家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劉炯錫(2003)。臺灣原住民文化在環境教育之應用。原住民教育季刊 ,31,71 - 92。劉炯錫(2006)。世代思考,重建部落主義的傳統生態知識與發展。南島民族論 壇海洋文化的傳統與當代發展活動實錄(頁57)。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歐陽泰(Tonio Andrade) 原著(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鄭維中譯。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盧道杰(2005)。財產參與及財產共有制在野生動物資源經營管理之運用(III)屏東縣魯凱族大武與佳暮部落狩獵文化與空間關係 (3/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委辦研究計畫報告。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盧道杰(2006)。在地知識與生態傳統知識。載於吳珮瑛(主編),生物多樣性:社經法規篇,213-232。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聯合國(1993)。里約熱內盧宣言-第一卷: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之決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報告1992 年6 月3 至14 日,里約熱內盧,紐約市:聯合國。
戴永禔(1999)。原住民生態智慧與自然保育。原住民教育季刊,16 ,37-42。鍾頤時(2002)。探索原住民部落的環境教育─以馬告運動中的新光、鎮西堡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鍾麗華(民100年3月11日)。獎勵造林謬誤 種樹20年還可砍了賣錢。自由時報,生活版。
謝世忠(2008)。界定狩獵--泰雅與太魯閣族的山林行走。臺灣風物,3,69-94。
魏國彥,許晃雄 (1997 )。全球環境變遷導論。臺北市:教育部。
羅永清(2014)。臺灣原住民生態智慧。臺北市: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鐘龍治、廖學誠(2006)。羅東處社區林業案例介紹-崙埤部落。臺灣林業期刊,32,2,19-29。蘇宇薇(2012)。泛泰雅族群口傳文學中的Gaga思想。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Brown, T. Jr. (1993/2007)。Grandfather.謝維玲(譯)。追蹤師3:草原狼導師。臺北縣:野人文化出版社。
Fanon, F. (1952 /2005¬)。Black Skin, White Masks.陳瑞華(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公司。
Pena, D. G. (2001) 演講。自然資源共管的根。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李秋芳(主編),李秋芳、張靜文、陳孟江整理。花蓮縣: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8-14。
Wright, R.(2009/2013)。The Evolution of God.梁永安(譯)。神的演化。臺北市:大家出版社。
Yin, R. K. (1994/2001)。 Case study rease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尚榮安(譯)。個案研究。臺北市:弘智出版社。
英文文獻
Alcorn, J. B. (2000). Preface. in R. Weber, J. Butler, and L. Patty, eds. Inigenous People and Conservation Organisations: Experiences in Collaboration.Washington, D.C.: World Wildlife Fund. P. v.
Antweiler, C. (1998). Local knowledge and local knowing: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ontested “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Anthroposi, 93: 469-494.
Berlin, B. (1992). Ethno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kes, F., C. Folke, and M. Gadgil. (1995).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biodiversity,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oblemsand Policies. in C. A. Perrings, K.-G. Mäler, C. Folke, C. S. Holling, and B.-O. Jansson (eds.).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 281-299.
Berkes, F., and C. Folke. (1998). Link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for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Link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Managing Practices and Social Mechanisms for Building Resilience. in F. Berkes and C. Folke (eds). London,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5
Berkes, F. (1999). Sacred Ecology –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hiladelphia, PA: Taylor &; Francis.
Berkes, F., J. Colding, and C. Folke. (2000). Re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 Ecological Applications,10(2):1251-1262.
Berneshawi, S. (1997).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the Mi'kmaq N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Native Studies, XVII(1):115-148.
Bombay, H., ed. (1996). Aboriginal Forest-Based Ecolological Knowledge in Canada. Ottawa: National Aboriginal Forestry Association.
Buege, D. (1996). The ecological noble savage revisited. Environmental Ethics, 18(1):71-88.
Castetter, E. F. (1944). The domain of ethnobiology. American Naturalist,78:158-170.
Charnley, S. (2007).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and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into fores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46(1): 14-28
Daes, E.-I. A. (2001).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and, E/CN.4/Sub.2/2001/21. New York, NY: UNESC, United Nations.
Dove, M. R. (2000). The life-cycle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the case of natural rubber production.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Critical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R. Ellan, P. Parkes, and A. Bicker,(eds). Newark, NJ: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pp. 231-254.
Durning, A. T. (1992). Guardians of the land: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health of the earth. Worldwatch Paper 112. Washington, D.C.: Worldwatch Institute.
Ellen, R., P. Parkes, and A. Bicker. (2000).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Knowledge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HAP.
Evertt, J. (1997). Aboriginal education and colonialism: Our earthlinks under threat. Au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3:11-16.
Fitzgibbon C.D., H. Mogaka, J.H. Fanshawe. (2000). Threatened mammals, subsistence harvesting, and high human population densities: a recipe for disaster? H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 in Tropical Forests. in J. G. Robinson, and E. L. Bennett (ed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154-167.
Glesne, C., and A. Peshkin. (1992).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NY: Longman.
Grenier, L. (1998). Working with Indigenous Knowledge: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Ottawa, Canada: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Kramsch, C. (1998).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nzies, C. R., and C. Butler. (2002). Methodological review and approaches for local/traditional knowledge research. Web page. http://archive.ilmb.gov.bc.ca/slrp/lrmp/nanaimo/ncoast/docs/other/TEKv2.pdf.(cited on 2014/03/09)
Merchant, C. (1992). Radical Ecology – The Search for a livable world. New York, NY: Routledge.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æss, A. (1986). 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s . Philosophial Inquiry, 8(1-2):10-31.
Nazarea, V. D. (ed). (1999). Ethnoecology: Situated Knowledge/Local Lives. Tucson, AZ: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Smith, E. A. (2001). On the coevolution of cultural, linguistic,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On Biocultural Diversity. in L. Maffi (ed.).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pp. 95-117.
Spence, M. D. (1999). Dispossessing the Wilderness: Indian Removal and the Making of the National Park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phens, S. (2000). Handbook for Culturally-Responsive Science Curriculum. Fairbanks, AK: Alaska Fire Science Consortium &; Alaska Rural Systemic Initiative. pp.40
Stevenson, M. G. (1996). Indigenous knowledge i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rctic, 49 (3):278-291.
Stevenson, M. G. (2005).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Edmonton, AB: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Network. pp.18.
Viergever, M. (1999). Indigenous knowledge: An interpretation of views from knowledge? Voices from the Academy. New York, NY: Routledge Falmer Press. pp. 333-359.
WCED.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lfe, J., C. Bechard, P. Cizek, and D. Cole. (1992). Indigenous and Western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s. Ontario, Canada: University of Guelph.
網路資料
Cemdas(曾桂英),梁祥龍(2009)。泰雅族-醃肉【原住民科學教育節目】。科學小原子,第五十集(播出日期2009.9.28)。臺北市,原住民族電視臺。2014年5月14日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MHeDK0DV54
大同鄉戶政事務所(2014)。宜蘭縣各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資料查詢。2014年5月4日取自: http://hrs.e-land.gov.tw/Source/H01/H0102Q02.asp?System_work=4&;Img_flag=1&;Change=2
李育琴、陳胤安 (2007)(民96年4月25日)。原住民用風倒木遭判刑 「新夥伴關係」無誠意。環境資訊中心。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1886
阿布斯、陳天賜(2012)。臺耆老手工編黃藤,延續泰雅傳統智慧。臺北市,原住民族電視。2014年5月3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W3dOTRNj4
徐詠絮 (2014)(民103年2月14日)。還我課綱制定權,原民團體赴教育部陳情。原住民教育廣播電臺。2013年6月2日取自:http://news.ner.gov.tw/?act=culnews&;code=view&;ids=160366
泰雅獵人工作室(2008)。關於阿雄【部落格文字資料】。2013年5月17日取自:http://tayanashong.blogspot.tw/
國家公園電子期刊(2007)。原住民智慧與自然共生。2007年六月號。2014年3月16日取自:http://np.cpami.gov.tw/english/index.php?option=com_mgz&;view=detail&;catid=10&;id=48&;Itemid=3&;tmpl=print&;print=1
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泰雅族gaga。2014年4月4日取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139
臺灣大百科全書(2009)。阿美族的樹皮衣。2013年6月23日取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890
臺灣原住民族資源資料網(2012)。部落介紹◎崙埤部落【Kalan dalah】。2014年4月24日取自: 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20&;TA_No=&;T_ID=441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2009)。泰雅族 (Atayal) 遷徙過程。2014年4月11日取自: http://www.sight-native.taipei.gov.tw/ct.asp?xItem=189087&;CtNode=7053&;mp=cb01
廖鎮洲(2008)。從種苦花魚和播種小米看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環境資訊中心。2014年5月23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7076
蔡培慧(2014)。貨幣的使用。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4年6月3日取自: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502&;keyword=%C1%C9%AEL%B1%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