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瑩峰
研究生(外文):Ying-Feng Hsu
論文名稱:台北市中山雙連街區創意群聚的權力幾何學
論文名稱(外文):The Power-geometry of Creative Clusters in The Zhongshan Shuanglian District, Taipei
指導教授:王志弘王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口試委員:康旻杰殷寶寧
口試委員(外文):Min-Jay KangPao-Ning Ying
口試日期:2014-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文化治理創意群聚設計街區藝術介入
外文關鍵詞:culture governancecreative clusterscreative districtart interven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19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面對遲緩的經濟成長與老舊的都市空間,許多城市開始以文化策略促成都市再發展,藉著申辦奧運等大型活動,積極建設硬體設施,並搭配各種行銷活動,將城市「品牌化」。這種以文化為名行銷城市、促進經濟再發展與都市再生,也是台北近年崇尚的發展方式,具體策略有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老屋子文化運動、各種國際交流工作坊,還有塑造「設計街區」。

中山雙連設計街區因此被納入都市文化治理的一環。本文以中山雙連街區為例,說明台北的創意群聚現象,藉由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嘗試分析群聚中的行動者關係與運作過程,說明當前臺北文化治理的特質,並企圖與文創產業領域對話。研究問題聚焦設計街區的人為建構過程,關注街區的形成動力、機制與影響,具體包括:中山雙連設計街區的出現、命名與官方收編,反映當前台北都市生活與文化治理的什麼趨勢?設計街區奠基於什麼群聚關係網絡,其中的治理機制為何?「創意」如何被詮釋、界定與挪用,成為各方行動者角力的工具?以「創意」為名,究竟吸納或排除了那些群體,造成什麼影響?

本文核心論點認為街區行動者因為身處不同的社會位置、握有不同的資源與能力,因而在街區中有不同的影響力。藉著爬梳街區發展脈絡、文化治理體制的形成與轉型,以及街區行動者的角力關係,指出文創街區的現實。首先,本文描繪設計街區歷史發展與當前面貌,尤其是線型公園、街道尺度和老屋公寓等空間環境,如何共構出吸引文化人才和人潮的獨特氛圍與消費經驗。其次,回顧台北市都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指出當前都市發展的文化轉向、公私合夥關注網絡的治理模式,並細緻討論當代館、台灣好等中山雙連街區裡的行動者網絡。

最後,本文試圖指出「文化創意」的多元詮釋,顯示人們對於文化想像的邊界鬆動。中山雙連的髮廊產業、金工創作和服裝設計等相關從業人員社會地位的提升,反映近來精緻藝術以外的日常生活,也逐漸被納入文化創意的範疇。但是,即便文化邊界鬆動帶動某些行業的社會地位提升,但因為資本逐利邏輯,使得文化工作者仍像遊牧民族一般,被房租和都更議題驅趕,不斷地在都市中尋覓可負擔的落腳處。


By studying and examining the creative clusters in the Zhongshan Shuanglian District in Taipei cit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culture-turn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situation of cultural workers. First, I adapt the concept of “Power-geometry” that comes from Doreen Massey not only to illustrate that because of unequal social positio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nd individuals master different social resources and play uneven influence, but also to point out the creative clusters in Zhongshan Shuanglian District, as “creative/design-district”, was artificial construct in Taipei.

Second, I discuss the spatial conditions of creative cluster, by depicting street appearance, green park distribution, architectural form, auto parts repair industry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Zhongshan Shuanglian District, and analyze the creative milieu that attract creative workers.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recall the urban culture governance in Taipei and point out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network and then focus on some creative actor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at the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of "creativity" highlight boundary dissolution in public cultural imagination. In Zhongshan Shuanglian, hairstyle workers, fashion designers and metal-jewelry artists’ social status upgrade from low-end to high-end, reflecting the culture crossover. Everyday life outside fine art has gradually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eas. However, even cultural boundaries become flexible, the capital profit-seeking logic make cultural workers still like nomads, were driven by rent and urban renewal issues, constantly looking for affordable shelter in the city place.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分析架構 13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7
第二章 中山雙連設計街區的前世今生 20
第一節 創意群聚的空間條件 21
第二節 創意群聚的消費特質 40
第三章 文化治理體制的形成與運作 43
第一節 都市發展的文化轉向 43
第二節 文化街區的政策論述 53
第三節 中山雙連街區的文化治理網絡 59
第四章 文化跨界與空間權力 67
第一節 追尋現代性的髮廊群聚 67
第二節 鬆動的文化邊界 80
第三節 房租與都更:藝術遊牧的都市遷移 85
第五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1
第二節 設計街區再思考 106
參考書目 109
附錄一:中山雙連地區都市發展地圖集 116
附錄二:街區產業分佈圖 123



Bennett, Tony(2007)《本尼特:文化與社會》(王杰、強東紅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Block, Fred (2003) “Karl Polanyi and the writing of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Society, 32: 275-306.
Booyens, Irma (2012) “Creative industries, inequ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s, impacts and challenges in Cape Town”, Urban Forum 23: 43–60.
Brenner, Neil and Nik Theodore (eds) (2002) Spaces of Neoliberalism: Urban Restructuring i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Oxford, UK &; Malden, MA,  USA:Blackwell Publishers.
Coe, Neil M. and Jennifer Johns (2004)“Beyond production clusters: Towards a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networks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ies”, in Dominic Power and Allen J. Scott (eds),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pp. 188-204). London: Routledge.
Evans, Graeme (2003)“Hard-branding the cultural city – from Prado to Pr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7(2):417-440.
Evans, Graeme (2009) “Creative cities , creative spaces and urban policy”, Urban Studies 46: 1003-1040.
Florida, Richard(2006)《創意新貴:經濟成長的三T模式》(傅振焜譯)。台北:寶鼎出版社。
Florida, Richard(2009)《尋找你的幸福城市:你住的地方決定你的前途》(蔡卓芬、馮克芸)。台北:天下雜誌。
Florida, Richard(2010)《創意新貴II》(傅振焜譯)。台北:寶鼎出版社。
Grodach, Carl and Anastasia Loukaitou-Sideris (2007)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urban revitalization: A survey of US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3)4: 349-370.
Harvey, David(2003)〈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王志弘譯),《城市與設計》15/16: 1-19。
Jenks, Chris (1993)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Kong, Lily (2009) “Beyond networks and relations: Towards rethinking creative cluster theory”, in Lily Kong and Justin O’Connor (eds), Creative Economies, Creative Cities: Asian-European Perspectives (pp. 61-75). Dordrecht : Springer Netherlands.
Larner, Wendy (2009) “Neoliberalism, Urban”, in Rob Kitchin &; Nigel Thrift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pp.385-390). London: Elsevier.
Lash, Scott and John Urry (1994) ”Reflexive accumulation: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production systems”, in 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 (pp. 60-110). London: Sage.
Steger, Manfred B. and Ravi K. Roy (2010) Neoliberalsi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sey, Doreen(1995)〈權力幾何學與進步的地方感〉,收於王志弘編譯《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頁101-114),台北:自印。
McCann, EJ (2009) “City marketing”, in Rob Kitchin &; Nigel Thrift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 (pp.119-124). London: Elsevier.
McCann, Eugene J. (2008) “Livable city / unequal city: The politics of policy-making in a &;#171; Creative &;#187; Boomtown” , Revue Interventions economiques, 37: 1-15.
Mccarthy, John (2006) “Regeneration of cultural quarters: Public art for place image or place identity?”,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11(2): 243–262.
Tsai, Ming-Chang (2001) “Dependency, the state and class in the neoliberal transition of Taiwan”, in Third World Quarterly 22(3): 359-379。
Mommaas, Hans (2004)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 Urban Studies 41(3): 507–532.
Newman, Andrew (2005) ‘Social exclusion zone’ and ‘the feelgood factor’, in Gerard Corsane (ed.), Heritage, Museums and Galleries: An Introductory Reader (pp. 325-332). London: Routledge.
Newman, Andrew (2005) “ ‘Social exclusion zone’ and ‘the feelgood factor’ ” in Gerard Corsane (ed.), Heritage, Museums and Galleries: An Introductory Reader (pp. 325-332). London: Routledge.
Pollard, Jane S. (2004) “From industrial district to ‘Urban Village’? Manufacturing, money and consumption in Birmingham’s Jewellery Quarter”, Urban Studies 41: 173-193.
Robinson, Jennifer (2006) Ordinary Cities: Between Moder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Sue-Ching Jou, Eric Clark and Hsiao-Wei Chen (2014) “Gentrification and revanchist urbanism in Taipei ? ” , Urban Studies in press.
Thelen, David (2005) “Learning community: lessons in co-creating the civic museum,” in Gerard Corsane (ed.), Heritage, Museums and Galleries: An Introductory Reader (pp. 333-338). London: Routledge.
Tremblay, Diane-Gabrielle and Angelo Battaglia (2010) “El Raval and Mile En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ultural quarters between urban regeneration and creative clusters”, Journal of Geography and Geology 4(1): 56-74.
Zukin, Sharon (1988) Loft Living: 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 London: Radius.
Zukin, Sharon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Zukin, Sharon(2012)《裸城》(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台北:群學。
王孝萱(2012)《以藝術之名——從「粉樂町」看當代藝術展演現象》。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 121-186。
王志弘(2006)〈誰的福爾摩沙:展示政治、國族工程與象徵經濟〉,《東吳社會學報》12: 1-58。
王志弘(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1: 1-38。
王志弘(2012a)〈新文化治理體制與國家–社會關係:剝皮寮的襲產化〉,《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3: 1-26。
王志弘(2012b)〈文化治理的內蘊衝突〉,「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想像與實證」國際學術研討會11月8-9日,台北:台灣藝術大學。
王佳煌(2010)〈文化/創意產業、創意階級/城市論著的批判性檢視〉,《思與言》48(1): 131-190。
王俐容(2003)〈從文化工業到創意產業:Making Sense or Making Money?〉,《文化視窗》50: 39-45。
王婷儀(2006)《象徵經濟的階級界線:台北市衣蝶百貨個案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瑋霙(2012)《文化經濟與地方再生:艋舺街區形塑中的懷舊經濟與發展衝突》。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瑜(2010)《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聰威(2005)《中山北路行七擺》。臺北:印刻出版社。
古佳玉(2010)《台北市街區中的創意群聚研究──以中山雙連街區與師大路街區為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0)《台北市98年文化創意產業聚落調查成果報告》。劉維公計畫主持。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2010)《i臺北:創意街區地圖》。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2012)《用走的,發現台北創意:散文家的城市中山雙連》,台北:麥浩斯。
台灣創意經濟促進會(2012)《用走的,發現臺北創意:魔法師的樂園城東》,麥浩斯。
朱俐穎(2007)〈手感如何經濟-台灣創意市集的消費、經營及其問題〉。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尚書、周素卿、吳幸玲(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畫》37(2): 167-191。
江璧瑜(2008)《美髮業從業人員工作型態對工作條件與權益之影響-以台北市髮型設計師為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光庭、丁榮生、李清志、林芳怡、黃華敦,林芳怡主編(1993)《台北大街風情》。臺北:創興出版社。
呂佩怡(2008)〈藝術介入台北東區:粉樂町I與II展覽所激起的漣漪效應〉,刊載於創意ABC網站《社群藝術》,檢索日期:2014/7/10。網址: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186
李丁讚,吳介民(2005)〈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 143-184。
李如菁(2008)〈溝通的橋樑還是產業的傳聲筒:談博物館與產業合作策展〉,《科技博物》12(3): 111-125。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台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 14-31。
周雅雯(2006)〈苗栗縣2005年客家桐花祭活動意見調查及分析〉,《苗栗文獻》21: 65-88。
林正枝(2005)〈薩爾斯堡的音樂之聲:文化產業的成功例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 63-79。
林仲如(2005)〈恐龍來了:成功的澳洲文化創意產業〉,《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5(4): 74-77。
林宜燕(2011)《藝術專業與民眾參與的辯證—「台北捷運中山站公共藝術設置案」的探討》。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政逸、辛晚教(2007)〈創新、能力與文化產業群聚的演化〉,《地理學報》50: 23-45。
林崇傑(2013),〈一個軟城市的願景建構〉,收於陳幸均等,《URS城市裡的創意群落》12-23。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
林榮泰、王銘顯、洪德仁、孫銘賢、孫俊彥(2006)〈社區文化之創意產品設計模式:以北投溫泉精品設計計畫為例〉,《藝術學報》79: 93-108。
林麗雲、王靖婷(2006)〈迷途而知返?紐西蘭的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產業〉,《中華傳播學刊》10: 155-192。
祁政緯(2012)《創意群聚效應對都市區域再生的影響──以中山雙連創意街區為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淑宜(2010)〈老社區新靈魂中山配銷處新風貌〉,《臺北畫刊》511: 20-26。
金家禾(2007)〈創意產業於台北都會中心區群聚發展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4(4): 343-361。
金家禾、徐欣玉(2006)〈影響創意服務業空間群聚因素之研究—以台北中山北路婚紗攝影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3: 1-16。
施韻茹(2004)〈華文音樂中心是幻想還是理想?論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競爭優勢〉,《傳播管理研究》4(1): 113-138。
洪泉湖(2009)〈花東地區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孫學研究》,6: 145-171。
殷寶寧(2000)《「中山北路」: 地景變遷歷程中之情慾主體與國族認同建構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
殷寶寧(2006)《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臺北:左岸文化。
高慈敏(2012)〈不只是一座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創新媒體運用與社區推廣實務分享〉,《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21: 66-76。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1999)《躍升的城市台北》。台北:前衛出版社。
張淑君、劉純君、戴介三(2006)〈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之探討:以宜蘭白米木屐村為例〉,《農業世界》270: 84-89。
莊佳穎(2012)〈再/誤現1895:電影《一八九五》的產製與消費〉,《台灣學誌》5: 85-110。
許弘毅(2000)《中山北路聖多福教堂地區菲籍外勞的空間使用及其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芷維(2011)《小型美術館的展覽策略與實踐-以台北當代藝術館為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帆(2008)《個人風格的追尋-以美髮行為討論日常生活實踐》。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歆怡(2012)〈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用設計改造城市〉,《台灣光華雜誌》37(11):102。
曾美慧(2003)〈大同篇街區再造、活力重現:承德路——交通要道、車水馬龍〉,《臺北畫刊》424:12-13。
黃元鴻(2012)《都市治理與空間再利用:以台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計畫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崇憲(2010)〈「現代性」的多義性與多重向度〉,收於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出版社。
黃淑清(1985)《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市文獻會。
楊齡媛(2004)〈五位設計師與台灣的時尚對話〉,《台灣光華雜誌》,29(2): S06-12。
葉貴玉(2006)〈博物館蒐藏的公共服務與空間規劃〉,《科技博物》,10(3): 87-100。
廖淑容、周志龍、古宜靈(2000)〈文化產業生根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畫》27(3): 117-139。
臺北市政府(2012)〈「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組織、業務推展及場館營運之檢討」、「市立美術館特展弊端之檢討及後續審查機制」、「松山文創園區委外經營及 BOT 案之檢討」〉,《台北市議會公報》88(9): 3119-3139。
劉大和(2004)〈文化創意產業之界定探討〉,《台北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半年刊:文化HR》1: 12-16。
劉俊裕主編(2013)《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臺北:巨流。
劉維公(2003)〈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128: 42-45。
賴英泰(2013)《光能報:藝術發光、人文能量——2013夏季限量版》。臺北:臺北當代藝術館。
顏孝永(2010)《創造新都市的生活地景——以台北當代藝術館周邊街區藝術策展為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蘇明修(2000)《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佳煌(2010)〈文化/創意產業、創意階級/城市論著的批判性檢視〉,《思與言》48(1): 131-190。
2. 王佳煌(2010)〈文化/創意產業、創意階級/城市論著的批判性檢視〉,《思與言》48(1): 131-190。
3. 王俐容(2003)〈從文化工業到創意產業:Making Sense or Making Money?〉,《文化視窗》50: 39-45。
4. 王俐容(2003)〈從文化工業到創意產業:Making Sense or Making Money?〉,《文化視窗》50: 39-45。
5. 李如菁(2008)〈溝通的橋樑還是產業的傳聲筒:談博物館與產業合作策展〉,《科技博物》12(3): 111-125。
6. 李如菁(2008)〈溝通的橋樑還是產業的傳聲筒:談博物館與產業合作策展〉,《科技博物》12(3): 111-125。
7.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台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 14-31。
8.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台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 14-31。
9. 周雅雯(2006)〈苗栗縣2005年客家桐花祭活動意見調查及分析〉,《苗栗文獻》21: 65-88。
10. 周雅雯(2006)〈苗栗縣2005年客家桐花祭活動意見調查及分析〉,《苗栗文獻》21: 65-88。
11. 林正枝(2005)〈薩爾斯堡的音樂之聲:文化產業的成功例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 63-79。
12. 林正枝(2005)〈薩爾斯堡的音樂之聲:文化產業的成功例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 63-79。
13. 林仲如(2005)〈恐龍來了:成功的澳洲文化創意產業〉,《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5(4): 74-77。
14. 林仲如(2005)〈恐龍來了:成功的澳洲文化創意產業〉,《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5(4): 74-77。
15. 林榮泰、王銘顯、洪德仁、孫銘賢、孫俊彥(2006)〈社區文化之創意產品設計模式:以北投溫泉精品設計計畫為例〉,《藝術學報》79: 9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