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arnardI.C. (196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ge, MA. Press: Harvard Univ.
2. BaxterMike. (1995). Product Design,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London: Chapman & Hall.
3. BaxterMike. (1996). 產品設計與開發. (張建成, 譯者) 六合出版社.
4. BrownL. (1961). Communicating Facts and Ideas in Business.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5. Cabbage;Dan.(2012年7月4日).口頭溝通.2013年12月8日擷取自MBA智庫:http://wiki.mbalib.com/zh-tw/%E5%8F%A3%E5%A4%B4%E6%B2%9F%E9%80%9A
6. ChiuL.M. (2002). An organizational view of design communication in design collaboration . Design studies , 23 (2), 頁 187-210.
7. DimblebyR., & BurtonG. (1992). More Than Words: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Routledge.
8. GibsonJ.W., & HodgettsR.M. (1989).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w York:Harper and Row.
9. JonesC.J. (1994). 設計方法 (第 2 版). (張建成, 譯者) 台北市: 六合出版社.
10. KatzD., & Kahn, R. L.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ing (第 二 版). N.Y.: Wiley.
11. KelleyT. (2001). The Art of Innovation . New York : Doubleday .
12. KellyTom. (2002). IDEA 物語-The Art Of Innovation. (徐峰志, 譯者) 大塊文化.
13.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1996). 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New York: Routledge.
14. Press.BarnardIC. (196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ge, MA: Harvard Unive. Press.
15. RichardsI.A,. (1974).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Corporation.
16. Rogers, E. M., & Agarwala-Rogers, R. (1976). Communication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7. ShannonE.C., & Weaver, W. (1949).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Simon, H.A: Univ.of Illlinois.
18. SimonA.H. (1976).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Y.: The free Press.
19. SinekSimon. (2010). 先問,為什麼?: 啓動你的感召領導力. (姜雪影, 譯者) 台北市: 天下 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20. V.Hubel, & D.Lussow. (1992). 基本設計概論. (張建成, 譯者) 台北: 六和出版社.
21. 小林重順. (1986). 色彩行銷戰略. (楊萬里, 譯者) 台北市: 前程企業管理公司.
22. 王彥程. (2000). 臺灣企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之衡量及其量表發展之研究. 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3. 王振琤. (2009 年 3 月). 應用數量化理論一類於產品意象之最適化造形設計—以個人數位助理為例. 遠東學報, 26 (1), 頁 155-166.24. 朱玄永. (2004). 設計展示過程中設計溝通與共享空間之內容初探--以工業設計公司為例.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5. 何信坤. (2004). 產品設計專案管理之溝通效益研究.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6. 何墨儀. (2006). 財經頻道可信度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7. 余德彰;林文綺;王介丘. (2001). 劇本導引/資訊時代產品與服務設計新法. 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8. 吳俊杰. (2004). 設計意識與設計服務 (第 一 版). 亞太圖書出版社.
29. 吳雅玲. (2001). 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 教育研究 (9), 頁 297-306.
30. 李元墩. (1999 年 7 月). 組織溝通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中華管理評論, 2 (5), 頁 121-131.31. 阮綠茵. (2001). 設計研究方法. 新北市: 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2. 林文傑. (2008). 基模理論探討設計思維之研究 -以專家與生手差異為例. 國力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3. 林易蓉. (2013 年 11 月 22 日). 2013 年 12 月 29 日 擷取自 KAMALO'AN 就住下來吧:http://www.kamaloan.com/_html/collection.html#c-malang
34. 林倍如. (2010). 運用意象圖表於產品開發的探討.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35. 林榮泰、蕭銘芚、凃良錦. (2006). 情境故事法應用在創意學習文化產品設計之研究 -以台灣原住民服飾文化之數位典藏為例. 95 數位典藏資訊融入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頁 289-301.
36. 林穎謙. (2010). 情境故事法對跨領域合作設計的影響 -以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課程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7. 邱茂林. (1996). 分散式環境下之建築設計合作、溝通與管理. 建築學報 (17), 頁 45-59.38. 侯純純. (2001). 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方法之探討.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9. 徐木蘭. (1994). 行為科學與管理 (第 三 版). 台北: 三民.
40. 高新發. (2001). 設計研究方法. 新北市: 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1. 涂崇俊. (1977). 國民中學校長-教師溝通問題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42. 張文山. (2010). 設計研究方法. 新北市: 全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3. 張文智. (2009 年 6 月). 設計溝通模式與團體創造力關係之探討. 設計學報, 14 (2), 頁 1-18.
44. 張春興. (2006). 張氏心理學辭典. 台北: 東華書局.
45. 張紹勳. (2001). 研究方法(增訂版). 台北: 滄海.
46. 許士軍. (1994). 管理學. 台北: 東華書局.
47. 許哲偉. (2007). 產品造形影像與實物視覺印象之差異性研究.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48. 陳麗珠. (1999). 以德懷術(Delphi Method)評估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 15, 頁 35-84.49. 陳文印. (1997). 設計解讀─工業設計專業知能之探索. 亞太圖書出版社.
50. 陳志豪. (2005). 不同設計領域間「看-動-看模型」互動的異同-以工業設計與視覺傳達為例.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1. 陳昭宇. (2013). 探討設計師與模型師之溝通模式研究. 明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2. 陳映伶. (2011). 不同設計方法對於思考過程與成果的影響.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3. 陳致綱. (2003). 台灣工業設計業界常用的設計方法探討.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54. 陳啟榮. (2010 年 12 月). 得爾慧法之介紹. 北縣教育, 頁 53-57.55. 游萬來、葉博雄、高曰菖. (1996). 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_以收音機為例. 設計學報,2 (1), 頁 31-45.
56. 舒緒偉. (1990). 國民小學教師溝通滿意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黃任宜. (2003). 高職圖文傳播科學生應具備專業科技能力分析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 文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8. 黃昆輝. (1993). 教育行政學 (第 二 版). 臺北: 五南圖書公司.
59. 楊宜真. (1999). 傳播科技人才之能力需求與學程設計原則:修正式德菲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60. 楊裕富. (2000). 創意活力:產品設計方法論. 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1. 詹若涵. (2004). 產品意象與造型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 銘傳大學碩士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2. 潘家怡. (2006). 成熟期產品設計差異化之輔助流程探討- 多意象視覺特徵演繹法之提案.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63. 練季旺. (2003). 消費者對產品造型偏好之推論模式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64. 蔡清田. (2007).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新猷與教務課程領導. 台北: 五南.
65. 鄧成連. (1999). 設計管理-產品設計織組織、溝通與運作. 台北市: 亞太圖書出版社.
66. 謝文全. (1988). 學校行政.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社.
67. 謝安田. (1982). 企業研究方法. 自行出版.
68. 謝潮儀. (1983). 德爾斐專家學者問卷法之應用—以臺北都會區為例. 法商學報 (18), 頁109-132.69. 簡聖芬. (2003). 建築設計協同作業之設計溝通與回饋支援系統. 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70. 羅舒舲. (2012). 應用於陌生人巧遇之情境故事設計研究.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71. 嚴竹華. (1999). 溝通能力與溝通態度對溝通效能影響之研究.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