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宗教文化信仰專著
壹. 中文專著
1.李秀娥(2004)。《臺灣民俗節慶》。臺中:晨星。
2.張珣、江燦騰合編(2001)《當代臺灣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聯經)。
3.張珣、江燦騰合編(2001),《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4.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出版社,頁4
5.張珣、江燦騰合編(2003),《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 南天書局)。
6.黃丁盛 (2003) 《臺灣的節慶》。遠足文化出版
7.蔡佳峰(2005 ):古蹟再生的新文化現象:文化消費的觀點》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8.鄭志明(2005)《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頁20-28。臺北:大元書局)。
9.潘英海(1993):〈熱鬧:一個中國人社會心理現象的提出〉,《本土心理研究》,1:330-337。
10.陳希林、閻蕙群(譯)(2004)。Johnny Allen 等著。《節慶與活動管理》。臺北市:五觀藝術理。
11.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交流展論文集》,頁4-7。南投縣: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
12.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13.郭曜棻(2007)。《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產業之壟斷邏輯》。臺北市:師大書苑。
14.劉大和(2001)。〈觀光與文化節慶—臺灣當前觀光發展重點〉。載於劉大和(主編),《觀光、文化節慶 APEC 議題研究》(頁14-21)。臺北市:APEC 研究中心。
15.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16.鄭健雄(2006)。《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觀點》。臺北市:雙葉書廊。
17.羅秀芝(譯)(2003)。Virginia Druett 著。〈社區中的節慶、視覺與表演藝術〉。載於羅秀芝(譯),《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頁196-223。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18.羅秀芝(譯)(2003)。Ruth Rentschler 等著。《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參.英文專著
1.Cela, A., Knowles-Lankford & Lankford, S. (2007). “Local food festivals in Northeast Iowa communities: A visitor and economic impact study.”Managing Leisure 12, 171-186.
2.Crespi-Vallbona, M. & Richards, G. (2007).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festivals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in Cataluny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3(1), 103-122.
3.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4.Grodach, C. & Loukaitou-Sideris, A. (2007).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vitalization: A survey of US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3(4),349-370.
5.Hutchison, P., & Nogradi, G. (1996).”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21, 93-130.
6.Li-jung Wang (2007). “Multicultural spectacle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arts festivals: Thecase studies of the Hakkas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versity in organisations,communities and nations, 7(5), 333-341.
7.Nurse, K. (1999).” Globalization and Trinidad carnival: Diaspora hybridity and identity inglobal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13(4), 661-690.
8.Pedlar, A. (1996).” Community development: What does it mean for recreation and leisure?”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21, 5-23.
9.Plested, J. & Dale, L. (2001). Community learning i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dults
Learning, 12(9), 19-23.
10.Richards, G. (2001). 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European tourism. Wallingford: CABI Publishing.
11.Roemer, M. K. (2007). “Ritu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in a major Japanese festival.”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6(2), 185-200.
二、學位論文期刊
1.林正逸(1998)。「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之碩士論文
2.李明宗(2002)。「當代臺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3.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侯迪明(2003 )。「臺灣寺廟公益角色:以臺北行天宮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劉大和、黃富捐(2003)。〈觀光與文化節慶—臺灣當前觀光發展重點〉《觀光文化節慶》頁:14-21。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
6.蔡佳峰(2005 )。「古蹟再生的新文化現象:文化消費的觀點」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7.林金龍(2005.)。「美學、權力與消費─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卓素絹(2006)。「探討節慶活動促進地方行銷之資源整合模式─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臺中: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9.王本壯(2006)。「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行動研究—苗栗縣個案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臺北市。10.阮衛紅、余學新(2007)。〈試論宗教文化的旅遊價值及開發利用〉。《社會主義研究》,第5期,頁:134-136。
11.楊雪青(2009)「寺廟與地域社會的發展—以桃園景福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桃園市。三、其他
1.魏淑貞(1994)。《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臺北:自立晚報。
2.郭珉(2004)〈迎神賽社且高歌-歲時節慶與民俗藝陣〉,《臺灣月刊》,25 3:17--19。3.謝登旺(2009)。〈宗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芻議〉=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佛學與科學 10:1
4.謝登旺(2011)。《寺廟與社區發展-以桃園竹圍福海宮為例》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文化資產詮釋成果專輯,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6.桃園明倫三聖宮(2003)。《五朝祈安建醮 醮誌》
7.陳清泉、黃服賜(2009)。《虎頭山率的探索:歷史,足跡,綠地》桃園縣:桃園市公所出版
8.謝聰輝(2004):〈臺灣歲時節慶內涵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 6-19。9.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文建會。
10.文建會(1995)。《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臺北市:文建會。
11.何黎明、黃世輝、蘇文瑜、洪登欽(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之探討—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二期,47-64.12.林銘昌、鄭健雄(2005)。〈地方節慶對鄉村旅遊之影響〉。《首屆中國鄉村旅遊發展論壇》。
13.孫華翔(2006)。活絡地方經濟•永續經營文化。《第五屆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地方社會》•
14.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15.葉肅科(2009)。〈布達佩斯宣言之後:臺灣以社區發展建構公民社會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7 期,123,頁212-236。四、網站
1.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網址:www.ht.org.tw/religion/nre9.asp。
2.王本壯(2008)文化資產詮釋的紮根行動-從法國的社區參與談起。
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jPJ0f1SGE1mL4EyCY8oucUbPRQ-/article?mid=954
3.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網站
網址:http://ird.hcu.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ans5
4.內政部統計處網站,「97年底宗教寺廟、教會(堂)概況」,
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1-03.xls
5.行政院文建會網站,「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網址:http://www.cca.gov.tw/law.do?method=find&id=30
6.文化資產創意產業資訊網 「宗教文化產業與現代玄帝文化景區之建構」
網址:http://cacisp.myweb.hinet.net
7.創新經營管理網
網址:http://fcps.com.tw/Integration.asp
8.艋舺龍山寺網站
網址:http://www.lungshan.org.tw/home.htm
9.臺北孔廟網址
網址:http://www.ct.taipei.gov.tw/index.html
10.大龍峒文化園區新聞
網址: http://www.taipeitravel.net/S/S0102.asp?pcode=1&indexId=92&mrtId=-1&UId=618
11.華夏經緯網 陶立璠 2011-04-06 「關公如何從戰將走上神壇?
網址: http://big5.huaxia.com/ly/fsmq/dl/2011/04/2361803.html
12.關羽 維基百科全書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B3%E7%BE%BD
13.集體記憶 維基百科全書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86%e9%ab%94%e5%9b%9e%e6%86%b6
14.林國彰(2009)。臺灣民俗節慶文化活動產官學合作模式的理論與實際。03/20 取自網址: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3/2.pdf
15.郭芝穎2010.10.22 教育行銷研究(彎彎之行銷案例分析)
網址:www.docin.com/touch new/preview.new.do?id=9044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