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19: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瑞鏞
研究生(外文):Rui-Yong,Chien
論文名稱:廟會節慶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桃園虎頭山明倫三聖宮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Religious Cultural Festiva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hips-A Case Study of Taoyuan Hutoushan Minglun Three Saint Temple-
指導教授:王維康王維康引用關係謝登旺謝登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 Kang,WangDeng-Wang,Hsien
口試委員:裴晉國陳春富
口試委員(外文):PEI,JIN-GUOCHEN,CHUN-FU
口試日期:2014-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文化志業移民社會社區營造社區發展
外文關鍵詞: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Migratory SocietyCommunity EmpowermentCommunity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臺灣是典型的移民社會,綜觀漢民族唐山渡臺蓽路藍縷之開拓辛酸史。當時傳染瘟疫時有所聞,加上政治紛亂及閩粵漳泉各族群的械鬥恩怨等問題。因此離鄉背井的先民,乃將心靈寄託於神祇上,希望藉由信仰力量及廟會節慶能夠給予其精神、生活上的慰藉,故傳統宗教信仰成為漢民族社會,無形中最重要的支配力量。臺灣幾乎所有的聚落及城鄉發展大都以寺廟為重心,因此以其廟堂豐富的文化內涵,提供地緣聚落社區重要的運動休憩、文化信仰、民俗藝文、公共事務、集會議事、社區營造的重要空間。
傳統廟會節慶,雖百家爭鳴各具特色;然策略性聯盟兼顧社區發展關係者並不多見,爰以「廟會節慶與社區發展關係之研究」為題,主軸係探究三聖宮在虎頭山開宗立業之歷史背景、城鄉發展與廟會節慶、經營績效向度及服務層面、社區發展關係等面向進行了解。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社區發展關係的建立,誘因則在節慶展現與社區共識凝聚與民眾參與
二.桃園明倫三聖宮,積極推動文化志業,將有助於其宗教地位之鞏固、社會形象之提升、並能促進社區發展繁榮。
三.市場行銷角度而言,具傳統背景之廟會節慶文化導向經營社區發展關係上是較具競爭優勢的。今基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前提,理論上以廟會節慶文化之詮釋展現,衍生與社區關係之發展鞏固,更是當今社會推陳佈新的最大課題。
Taiwan is a typical migratory society which dates back to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Han people immigrating to Taiwan from China. During that period of time, pandemic diseases were prevalent, political hazard and fights between tribes were also sever. Therefore, early settlers who are far away from home, entrust themselves to Gods, hoping to be comfort both spiritually and materially by the power of religious belief and temple festivals. Traditional belief thus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support to these settlers.
Almost all villa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s evolve around temples. Temples, with its rich culture contents, hence became the center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including leisure, culture, religion, arts, public affairs, town hall meeting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ough traditional temple festivals vary due to region and religious sect, it is rare to see the strategic alliances between temple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seeks to und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le festival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taking the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Saints Temple in Hutou Mountain, Taoyuan City. The paper will try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Saints Te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aoyuan City, temple festivals,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ervice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udy sho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building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is based on temple festive activities, which encourag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building community consensus.
2.Minglun Three Saint Temple actively promotes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its religious status, social image and the prosperou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3.From the marketing point of view, manag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via traditional temple festival and culture is more advantageous. Chang Cai says that “To build up the manifestations of Heaven and Earth's spirit, to build up good life for the populace, and to open up eternal peace,”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relationship under the performance of temple festive culture activiti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social enhancement.
書名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vi
英文摘要 ………………………………………………………………………………vii
誌謝 ………………………………………………………………………………………ix
目錄 ………………………………………………………………………………………x
表目錄 …………………………………………………………………………………xii
圖目錄……………………………………………………………………………………xiii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廟會節慶概論……………………………………………………………13
第二節 社區發展的基本理論………………………………………………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39
第二節 資料處理……………………………………………………………………45
第四章 研究個案之分析與討論…………………………………………46
第一節 個案寺廟之宗教信仰起源……………………………………46
第二節 個案寺廟發展節慶文化的歷程及評析………………52
第三節 個案寺廟之行銷分析……………………………………………57
第四節 桃園虎頭山節慶推演模式與社區發展意義………63
第五節 桃園虎頭山關公節慶社會功能……………………………69
第六節 三聖宮節慶文化與社區發展之關聯……………………77
第五章 結 論…………………………………………………………………………93
第一節 研究發現……………………………………………………………………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7
第三節 後續研究與未來發展………………………………………………98
參 考 文 獻……………………………………………………………………………100
一、宗教文化信仰專著…………………………………………………………100
二、學位論文期刊……………………………………………………………………103
三、其他………………………………………………………………………………………104
四、網站………………………………………………………………………………………105
附 錄…………………………………………………………………………………………107
附錄一:小檜溪社區發展協會103年度社區傳統民俗藝陣文化營 課程表……108
附錄二:桃園虎頭山文化祭活動照片………………………………………………………………………109
附錄三:2007桃園虎頭山宗教觀光文化祭 靜態活動日程/節目表………………114
附錄四:2007年 桃園虎頭山宗教觀光文化祭動態活動日程/節目表……………115
參 考 文 獻
一、宗教文化信仰專著
壹. 中文專著
1.李秀娥(2004)。《臺灣民俗節慶》。臺中:晨星。
2.張珣、江燦騰合編(2001)《當代臺灣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臺北:聯經)。
3.張珣、江燦騰合編(2001),《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4.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出版社,頁4
5.張珣、江燦騰合編(2003),《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 南天書局)。
6.黃丁盛 (2003) 《臺灣的節慶》。遠足文化出版
7.蔡佳峰(2005 ):古蹟再生的新文化現象:文化消費的觀點》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8.鄭志明(2005)《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頁20-28。臺北:大元書局)。
9.潘英海(1993):〈熱鬧:一個中國人社會心理現象的提出〉,《本土心理研究》,1:330-337。
10.陳希林、閻蕙群(譯)(2004)。Johnny Allen 等著。《節慶與活動管理》。臺北市:五觀藝術理。
11.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交流展論文集》,頁4-7。南投縣: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
12.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13.郭曜棻(2007)。《全球化與地方文化產業之壟斷邏輯》。臺北市:師大書苑。
14.劉大和(2001)。〈觀光與文化節慶—臺灣當前觀光發展重點〉。載於劉大和(主編),《觀光、文化節慶 APEC 議題研究》(頁14-21)。臺北市:APEC 研究中心。
15.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16.鄭健雄(2006)。《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觀點》。臺北市:雙葉書廊。
17.羅秀芝(譯)(2003)。Virginia Druett 著。〈社區中的節慶、視覺與表演藝術〉。載於羅秀芝(譯),《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頁196-223。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18.羅秀芝(譯)(2003)。Ruth Rentschler 等著。《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參.英文專著
1.Cela, A., Knowles-Lankford & Lankford, S. (2007). “Local food festivals in Northeast Iowa communities: A visitor and economic impact study.”Managing Leisure 12, 171-186.

2.Crespi-Vallbona, M. & Richards, G. (2007).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festivals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in Cataluny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3(1), 103-122.

3.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4.Grodach, C. & Loukaitou-Sideris, A. (2007).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vitalization: A survey of US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3(4),349-370.

5.Hutchison, P., & Nogradi, G. (1996).”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recreation and leisure services.” 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21, 93-130.

6.Li-jung Wang (2007). “Multicultural spectacle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arts festivals: Thecase studies of the Hakkas in Taiwa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versity in organisations,communities and nations, 7(5), 333-341.

7.Nurse, K. (1999).” Globalization and Trinidad carnival: Diaspora hybridity and identity inglobal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13(4), 661-690.

8.Pedlar, A. (1996).” Community development: What does it mean for recreation and leisure?”Journal of Applied Recreation Research, 21, 5-23.

9.Plested, J. & Dale, L. (2001). Community learning i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dults
Learning, 12(9), 19-23.

10.Richards, G. (2001). 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European tourism. Wallingford: CABI Publishing.

11.Roemer, M. K. (2007). “Ritu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in a major Japanese festival.”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6(2), 185-200.
二、學位論文期刊

1.林正逸(1998)。「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之碩士論文
2.李明宗(2002)。「當代臺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3.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侯迪明(2003 )。「臺灣寺廟公益角色:以臺北行天宮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劉大和、黃富捐(2003)。〈觀光與文化節慶—臺灣當前觀光發展重點〉《觀光文化節慶》頁:14-21。臺北:臺灣經濟研究院
6.蔡佳峰(2005 )。「古蹟再生的新文化現象:文化消費的觀點」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7.林金龍(2005.)。「美學、權力與消費─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卓素絹(2006)。「探討節慶活動促進地方行銷之資源整合模式─以「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為例」。臺中: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9.王本壯(2006)。「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行動研究—苗栗縣個案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臺北市。
10.阮衛紅、余學新(2007)。〈試論宗教文化的旅遊價值及開發利用〉。《社會主義研究》,第5期,頁:134-136。
11.楊雪青(2009)「寺廟與地域社會的發展—以桃園景福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桃園市。

三、其他
1.魏淑貞(1994)。《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臺北:自立晚報。
2.郭珉(2004)〈迎神賽社且高歌-歲時節慶與民俗藝陣〉,《臺灣月刊》,25 3:17--19。
3.謝登旺(2009)。〈宗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芻議〉=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佛學與科學 10:1
4.謝登旺(2011)。《寺廟與社區發展-以桃園竹圍福海宮為例》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文化資產詮釋成果專輯,臺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6.桃園明倫三聖宮(2003)。《五朝祈安建醮 醮誌》
7.陳清泉、黃服賜(2009)。《虎頭山率的探索:歷史,足跡,綠地》桃園縣:桃園市公所出版
8.謝聰輝(2004):〈臺灣歲時節慶內涵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 6-19。
9.文化環境基金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市:文建會。
10.文建會(1995)。《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臺北市:文建會。
11.何黎明、黃世輝、蘇文瑜、洪登欽(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之探討—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二期,47-64.
12.林銘昌、鄭健雄(2005)。〈地方節慶對鄉村旅遊之影響〉。《首屆中國鄉村旅遊發展論壇》。
13.孫華翔(2006)。活絡地方經濟•永續經營文化。《第五屆馬樂侯文化管理研討會—地方社會》•
14.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15.葉肅科(2009)。〈布達佩斯宣言之後:臺灣以社區發展建構公民社會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7 期,123,頁212-236。
四、網站
1.行天宮五大志業網。
網址:www.ht.org.tw/religion/nre9.asp。
2.王本壯(2008)文化資產詮釋的紮根行動-從法國的社區參與談起。
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w!jPJ0f1SGE1mL4EyCY8oucUbPRQ-/article?mid=954
3.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網站
網址:http://ird.hcu.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ans5
4.內政部統計處網站,「97年底宗教寺廟、教會(堂)概況」,
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1-03.xls
5.行政院文建會網站,「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
網址:http://www.cca.gov.tw/law.do?method=find&id=30
6.文化資產創意產業資訊網 「宗教文化產業與現代玄帝文化景區之建構」
網址:http://cacisp.myweb.hinet.net
7.創新經營管理網
網址:http://fcps.com.tw/Integration.asp
8.艋舺龍山寺網站
網址:http://www.lungshan.org.tw/home.htm
9.臺北孔廟網址
網址:http://www.ct.taipei.gov.tw/index.html
10.大龍峒文化園區新聞
網址: http://www.taipeitravel.net/S/S0102.asp?pcode=1&indexId=92&mrtId=-1&UId=618
11.華夏經緯網 陶立璠 2011-04-06 「關公如何從戰將走上神壇?
網址: http://big5.huaxia.com/ly/fsmq/dl/2011/04/2361803.html
12.關羽 維基百科全書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B3%E7%BE%BD
13.集體記憶 維基百科全書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b%86%e9%ab%94%e5%9b%9e%e6%86%b6
14.林國彰(2009)。臺灣民俗節慶文化活動產官學合作模式的理論與實際。03/20 取自網址:http://r9.ntue.edu.tw/activity/multiculture_conference/file/3/2.pdf
15.郭芝穎2010.10.22 教育行銷研究(彎彎之行銷案例分析)
網址:www.docin.com/touch new/preview.new.do?id=90445158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郭珉(2004)〈迎神賽社且高歌-歲時節慶與民俗藝陣〉,《臺灣月刊》,25 3:17--19。
2. 2.郭珉(2004)〈迎神賽社且高歌-歲時節慶與民俗藝陣〉,《臺灣月刊》,25 3:17--19。
3. 3.謝登旺(2009)。〈宗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芻議〉=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佛學與科學 10:1
4. 3.謝登旺(2009)。〈宗教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芻議〉=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佛學與科學 10:1
5. 8.謝聰輝(2004):〈臺灣歲時節慶內涵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 6-19。
6. 8.謝聰輝(2004):〈臺灣歲時節慶內涵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 6-19。
7. 11.何黎明、黃世輝、蘇文瑜、洪登欽(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之探討—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二期,47-64.
8. 11.何黎明、黃世輝、蘇文瑜、洪登欽(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之探討—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六卷第二期,47-64.
9. 14.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10. 14.徐震(2004)。〈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1。
11. 15.葉肅科(2009)。〈布達佩斯宣言之後:臺灣以社區發展建構公民社會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7 期,123,頁212-236。
12. 15.葉肅科(2009)。〈布達佩斯宣言之後:臺灣以社區發展建構公民社會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7 期,123,頁21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