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0: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雅雯
研究生(外文):Ya-Wen Chang
論文名稱:「頓」中開出次第化漸修—聖嚴法師禪法的特色與現代意義
論文名稱(外文):Methodical and Gradual Path Stemmed from “Sudden T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Master Sheng-Yen’s Teaching of Meditation in the Modern Age
指導教授:鄧偉仁鄧偉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Jjen T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法鼓佛教學院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聖嚴法師頓悟次第漸修空性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外文關鍵詞:Chan(ZenMeditation)MeditationMaster Sheng-Yensuddenmethodical and graduaemptinessmodernismpostmodern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2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主要探討聖嚴法師「在頓中開出次第化漸修」禪法之特色與現代意義,嘗試以「實踐教學角度」切入解讀法師禪法,採取綜合考量文義、體系、歷史、目的因素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基於「空性」而得應機提供現代人融通頓漸次第的革新禪法,基於「空性」而得適應現代社會以實踐性、多元性展現「解構、再建構」的積極價值。
本研究將聖嚴法師禪法置入「修行取悟過程」的實踐脈絡探討,其禪修體系既因應現代需求而廣納南傳、藏傳、日、韓、越等聲聞乘與大乘次第禪法以及話頭禪、默照禪法,又同時保有禪宗頓悟禪法之精髓,「頓悟法門」與「漸修」、「次第法門」間自文義表象看似存在衝突,實則不然;以體系、歷史、目的等諸項因素綜合檢視:聖嚴法師融通頓漸次第的禪法,由入門開始使用包含次第漸悟法門與頓悟法門的種種修行方法,但在關鍵時刻改採話頭、默照的頓悟法門乃屬於可化解的體系內矛盾;在歷史溯源上,法師所傳承的是融合諸宗精華的禪宗禪法,而非狹義的禪宗「頓悟法門」;而由實踐教學、啟發禪眾的目的觀察,法師的創新禪法與禪宗開創新宗、新法門的祖師們一樣具有因應時代轉變的社會適應性以及面對個案應機教化的彈性;此以「次第化漸修法門」接引禪眾的靈活變通特色,與祖師們共通的活水源頭、核心關鍵,可推斷為聖嚴法師「在頓中開出次第化漸修」禪法中的「頓」,此一「頓」指涉者應不僅指狹義的「頓悟法門」,而是意涵更為寬廣的「頓」,即「空性」、「無我」、傳承禪宗「祖師禪」宗旨的「頓悟」智慧。
聖嚴法師禪法透過禪宗「空性」、「無我」與「無住」精神之開展,除得調和「次第化漸修法門」與「頓悟法門」以同時達成接引現代禪眾的「啟後」與傳承祖師禪的「承先」目的外;在「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解構、再解構而無所依循之際,法師立足於「緣起性空」、以實踐角度開展的禪學應用,其進程為「提起、放下、再提起」,由「有」至「空」、應化眾生需求隨即再變幻「有」的「即空即有」、「提放不二」,適得於「解構」之際提供「再建構」的實踐可能性;其源自「空性」而不囿於自我立場的「無我」態度,更可使個人逐漸去除我執而尊重每一個體選擇適合自己的價值與信仰。此即其禪法具積極實踐性、尊重多元價值對現代社會之意義所在;此基於「空性」展現的適應性、實踐性、多元性,正是聖嚴法師「在『頓』中開出次第化漸修」禪法兼具傳承與革新特色的真正展現。

From the practical and training perspective, Master Sheng-Yen’s teaching of medit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methodical and gradual approaches and thus reforms the stereotypical identification of “sudden approach” in Chan tradition. However, his fundamental meditation theory is actually stemmed from the “sudden teaching” of Chan School, i.e. the teaching of “emptiness’’. By situating Master Sheng-Yen’s teaching of meditation within the practical context on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and taking a hermeneutical shift from philological to “systematical”, historical and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s, this research argues that although Master Sheng-Yen’s gradual training style is methodologically distinct form the “direct” and “sudden” Chan tradition, its essence is the very concept of “emptiness’’ in Zu-Shi Chan(祖師禪).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mptiness” and “the dependent origination”, the diverse application of “sudden”, “direct”, “gradual” and “stepwise” approaches in his teaching is practically for purpose of guiding different students; it is neither a “method-free” “sudden” approach, nor a rigid “following-through” of a gradual step-by-step instruction. Therefore, Master Sheng-Yen’s teaching of meditation signifies a modern outlook in its application, in which the emptiness-based pluralism and non-essentialism valued by modernity is realized. Indeed, the Buddhist teaching of “no-attachment” and “liberating-insight” instructs us to respect all diverse values in religion,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addition, as a remedy to Postmodernism which is in struggle of endless deconstruction and re-deconstruction, Master Sheng -Yen’s threefold layout for meditation of “upholding, letting-go and re-upholding”(「提起、放下、再提起」), practically provides us a way, after deconstruction, to a reconstructive methodology, and thus avoid the pitfall of ever-deconstruction of “postmodernism”.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既有文獻探討………4
第三節由實踐角度開展的研究方法、範圍、架構………8
第二章聖嚴法師融通頓漸次第的禪法特色與目的………13
第一節由頓漸次第看聖嚴法師的禪法特色……………13
一、入門與止觀………………14
二、話頭與默照………………17
三、念佛……………19
四、小結:融通頓漸次第的禪風與特色……………21
第二節由禪修過程解析聖嚴法師禪法的體系架構………………21
一、「悟前漸修」的加行階段………………22
二、中心點:頓悟、明心見性、虛空粉碎、超越空有………………24
三、「悟後漸修」的保任階………25
四、小結……………26
第三節融通頓漸次第禪法特色之目的………………27
一、「承先」與「啟後」目的…………………27
二、因應時代的革新與調和問題……………28
第三章「頓」中開出次第化漸修—聖嚴法師禪法的革新與調和………31
第一節禪宗修行取悟過程「頓悟」與「漸修」矛盾爭議與體系解讀31
一、聲聞乘、漢傳大乘有關修行取悟之階段…………32
二、禪宗修行取悟之過程—比對《牧牛圖頌》與《禪宗語錄》…………34
三、聲聞、大乘、禪宗、聖嚴法師有關修行取悟歷程比對分析………40
第二節聖嚴法師對「頓悟法門」與「禪宗次第文獻」的調和策略……42
一、就「頓悟法門」的見解—不歷層次、不假次第、不落階級…………43
二、就「禪宗次第文獻」見解—考驗工夫成熟、非指導修行方法……44
三、法師對其層次、次第、階段分明禪法的定位—指導修行的方法44
第三節聖嚴法師調和「頓悟法門」與「次第化漸修」的解讀與分析47
一、體系因素分析—話頭、默照禪法置於體系的關鍵位置………47
二、歷史因素分析—傳承的範疇及其歷史溯源………………50
三、目的因素分析—實踐面的社會適應性與應機教學……………55
第四節 結語—「空性」「無我」「無住」為融通頓漸次第關鍵核心59
第四章聖嚴法師禪法特色的現代意義………62
第一節立足「緣起性空」的「解構、再建構」意義…………62
一、與「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之「解構、再解構」之對應……62
二、提供「後現代」困境的轉機—以「再建構」取代「再解構」……65
第二節 禪法「提起、放下、再提起」的實踐性與多元性意義………69
一、實踐性—本於「空性」的革新性與時代適應性………69
二、多元性—尊重多元價值、開展多元應用……………72
三、結語—弘化中無畏創新、開創中不忘源流………75
第五章結論………77
第一節由實踐角度考量文義、體系、歷史、目的因素的解讀嘗試…77
第二節自「空性」開展的「無住之法」………80
一、從「頓」中開展—自「頓悟」、「空性」、「無我」開展……82
二、開展出變化多端的修行方法—包含「次第化漸修」……………82
第三節「解構」後「再建構」的實踐性與多元性現代意義…………85
參考文獻………90
一、佛教藏經…………90
二、聖嚴法師著作…………90
三、中文專書、論文或網路資源………91
四、西文專書、論文………………94

一、佛教藏經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之CEBTA電子佛典集成《禪宗部類》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 (CBETA, T48, no. 2008)
《十牛圖頌》卷1。(CBETA, X64, no. 1269) (廓庵和尚)
《普明禪師牧牛圖頌》卷1。 (CBETA, J23, no. B128)
《紫柏尊者全集》卷1。(CBETA, X73, no. 1452)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2、卷11。 (CBETA, X73, no. 1456)
二、聖嚴法師著作
(一)《禪修精華》系列
聖嚴法師(1998)。《入門》。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8)。《觀念》。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8)。《法脈》。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8)。《公案、話頭》。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8)。《默照》。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8)。《五停心、四念處》。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8)。《活用》七冊。台北市:法鼓文化。
(二)《禪修指引》系列
聖嚴法師(1998)。《禪的世界》。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9)。《禪門修證指要》。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9)。《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9)。《拈花微笑》。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9)。《禪鑰》。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1999)。《動靜皆自在》。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00)。《神會禪師的悟境》。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01)。《禪與悟》。台北市:法鼓文化。
(三)其他著作
聖嚴法師、Dan Stevenson(2002)。梁永安譯。《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台北市:商周出版。
聖嚴法師(2004)。《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04)。《聖嚴法師的學思歷程》。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07)。《禪門第一課》。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09)。《聖嚴法師教話頭禪》。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09三版)。《聖嚴法師教禪坐》。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10)。《美好的晚年》。台北市:法鼓文化。
聖嚴法師(2013年6月出版15刷)。《法鼓山的共識—理念、精神、方針、方法》。臺北市:法鼓山文化中心。
聖嚴法師(2014年12刷)。《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臺北市:法鼓山文化中心。
(四)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http://ddc.shengyen.org/pc.htm
聖嚴法師。《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1輯第1冊)
聖嚴法師。《學術論考》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3輯第1冊)
聖嚴法師。《書序》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3輯第5冊)
聖嚴法師。《悼念‧遊化》。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3輯第7冊)
聖嚴法師。《聖嚴說禪》。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4輯第12冊)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4輯第13冊)
聖嚴法師。《學佛知津》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5輯第4冊)。
聖嚴法師。《公案一〇〇》。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7輯第8冊)
聖嚴法師。《七覺支》。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7輯第14冊)
聖嚴法師。《法鼓山故事》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10輯第8冊)
聖嚴法師。《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法鼓全集2005網路版 (第10輯第10冊)
三、中文專書、論文或網路資源
(一)《中文專書、論文》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2000)。〈原始佛教的證悟〉《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台北市,法鼓文化。頁125-146。
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2000)。〈證悟〉《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台北市,法鼓文化。頁147-202。
印順導師(2009)。〈緣起法〉《佛法概論》。新竹,正聞出版社。
伊吹敦(2012)。〈東山法門的修行生活以及禪觀的意義〉《佛教禪坐傳統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法鼓文化。
刑東風(1995)。《禪悟之道:南宗禪學研究》。新北市:圓明出版。
李開濟(2007)。《禪宗的思想變革》。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何國銓(1987)。《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宗密禪教一致理論與判攝問題之探討》。台北市:文津。
屈大成(2012)。《中國佛教思想中的頓漸觀念》。臺北市:文津。
林鎮國(1999)。《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新北市:立緒文化。
林鎮國(2012)。《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台北市:政大出版社。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1992)。《中國禪思想史》。臺北市 :臺灣商務。
黃茂榮(1987)。《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市:台大法律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
辜琮瑜(2002)。《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臺北市:法鼓文化。
塚本啟祥(1998)。《佛教史入門》。臺北市 : 大展出版社。
楊惠南(1995)。《禪史與禪思》。臺北市:東大出版。
楊維中(2011)。〈導言〉《宗教研究系列,如來藏經典與中國佛教》。中國南京市:鳳凰出版傳媒。
董群(2003)。《禪宗倫理》。臺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
蔡榮婷(1986)。《禪師啟悟法 : 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台北市:文殊。
釋惠敏(2005)。〈瑜伽行派對漢傳佛教修行次第的影響展望〉。「漢傳佛教修行次第」研討會。
釋惠敏(2006)。〈禪宗牧牛圖頌的修行理念與實踐—從禪文化的觀點〉。《法鼓人文學報》3。
龔雋(2002)。《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史研究》。臺北市:新文豐。
龔雋,(2012)。〈中國禪學史上的「坐禪」觀念〉《佛教禪坐傳統研討會論文集 = Buddhist meditation traditions :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台北市:法鼓文化。
維多莉亞.史薇特(Victory Sweet)著.洪慧芳譯(2014)。《慢療—我在深池醫院與1686位病患的生命對話》(God’s Hotel—A doctor, a hospital, a pilgrimage to the heart of medicine)。台北市:大雁文化。
艾倫.狄波頓(Alan De Botton)著、陳信宏譯(2012),《宗教的慰藉》(”Religion for Atheists:A non-believer’s guide to the uses of religion”)。台北市:先覺。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著,姚怡平譯(2012)。《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列》(“The Righteous Mind”)。台北市:英屬開曼群島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二)《聖嚴研究》聖嚴法師(2010)。〈序文:如何研究我走的路〉。《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19-26。
聖嚴法師(2010)。〈以研究「聖嚴」來推動淨化世界〉 《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27-36。
果鏡法師(2010)。〈聖嚴法師淨土思想之研究─以人間淨土為中心〉。《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69-108。
陳英善(2010)。〈聖嚴思想與如來藏說〉。《聖嚴研究第一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383-414。
陳劍鍠(2011)。〈聖嚴法師「建設人間淨土」與「一念心淨」之要義〉。《聖嚴研究第二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201-237。
果光法師、常諗法師(2011)。〈漢傳禪佛教的當代實踐—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聖嚴研究第二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241-299。
果暉法師(2011)。〈聖嚴法師之漢傳佛教復興運動─以漢傳禪佛教為中心〉。《聖嚴研究第二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303-356。
王晴薇(2012)。〈聖嚴法師禪法中之法華思想及法華禪觀───靈山勝會尚未散,法華鐘鳴靈山境〉《聖嚴研究第三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7-79。
胡健財(2012)。〈聖嚴法師《觀音妙智》的「楞嚴」慧解〉《聖嚴研究第三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127-174。
涂艷秋(2012)。〈聖嚴法師對話頭禪與默照禪的繼承與發展〉《聖嚴研究第三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177-231。
陳英善(2012)。〈從「明心見性」論聖嚴禪法與天台止觀〉《聖嚴研究第三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237-267。
辜琮瑜(2012)。〈聖嚴法師「心五四」精神於生命教育之應用探討──以生命教育教學工作者之內在省思為核心〉《聖嚴研究第三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271-299。
楊蓓(2012)。〈默照禪修對心理健康影響之初探〉 《聖嚴研究第三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387-412。
李玉珍,〈禪修傳統的復興與東西交流—以聖嚴法師為例〉《聖嚴研究第四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7-33。
釋果鏡(2013)。〈再探聖嚴法師的淨土思想─有無二相的念佛觀〉《聖嚴研究第四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305-349。
林建德(2014)。〈試論聖嚴法師對中華禪之承轉和轉化—以印順法師觀點為比對之考察〉《聖嚴研究第五輯》。台北市:法鼓文化。頁235-266。
(三)網路與數位資源
台灣亞肯靜坐學會,http://acem.tw,2014.12.24。
台灣正念發展協會,http://mindfulnesstaiwan.blogspot.tw,2014.12.24。
台灣正念發展協會,「2014正念發展在台灣研討會」,   http://mindfulnesstaiwan.blogspot.tw/2014/09/2014conference.html,2014.12.24。
電子版《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電子版「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印順導師。〈中道之實踐〉《中觀今論》。第9冊。
《虛雲和尚法彙》,http://book.bfnn.org/books2/1186.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2/1185.htm。
PaGamO學習平台,https://pagamo.com.tw,2015.04.13。PaGamO使用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8zOl2MGog,2015.04.13。
TechNews科技新報,http://technews.tw/2014/12/12/pagamo-got-the-crown/,2015.04.13。
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resources/search_content.jsp?related=y&rno=1660211,2015.06.02。
ETtoday國際新聞-東森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204/462937.htm#ixzz3drdEm8dM ,2015.06.02。
四、西文專書、論文
Cousins, Lance S. 1983. “Pali Oral Liturature” In Buddhist Studies: Ancient and Modern. Edited by P. Denwood and A. Piatigorsky. London: Curzon.
Eric Matthew Greene. 2012. Meditation, Repentance, and Visionary Experience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Dissertation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Buddhist Studies in the Graduate Divis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Guo-Huei. 2013.。”A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Sweating all over” and the Process during Chan (Zen) Enlightenment: Historic Examples and the Case of Master Sheng Yen’s Meditation Experience” in Studies of Master Sheng Yen Vol.4. Taipei: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eration。
John R. Mcrae. 1991. “Shen-hui and the Teaching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in early Ch’an Buddhism“. In 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st Indian ed.), pp. 227-278.
Luis O. Gómez. 1991. “Purifying Gold: The Metaphor of Effort and Intuition in Buddhist Thought and Practice“. In 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st Indian ed.), pp. 67-165.
Paul Williams with Anthony Tribe. 2000. Buddhist Thought, 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Indian tradition, London: Routledge.
Peter N. Gregory. 1991. “Introduction“. In 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st Indian ed.), pp. 1-9.
R. A. Stein. 1991. “Sudden Illumination or Simultaneous Comprehension: Remarks on Chinese and Tibetan Terminology”. In 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st Indian ed.), pp. 41-65.
Rober E. Buswell, Jr. 1991. “The “short cut” approach of K’an-hua Meditation: The Evolution of a Practical Subitism in Chinese Ch’an Buddhism“. In 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st Indian ed.), pp. 321-377.
Whalen Lai. 1991. “Tao-sheng’s Theory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Re-examined”. In Sudden and Gradual: Approaches to Enlightenment in Chinese Thought. Edited by Peter N. Gregory.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st Indian ed.), pp. 169-20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