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6: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俊儒
研究生(外文):Chun-Ju Lee
論文名稱:消防外勤人員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工作倦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Working Pressure、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Job Burnout of Fieldwork Fireman in Fire Department
指導教授:王之弘王之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口試委員:賈棟忠薛昭義
口試委員(外文):Tung-Chung ChiaChao-Yi Hsueh
口試日期:2015-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嶺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工作倦怠
外文關鍵詞:working stressleisure participationjob burnou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3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旨在瞭解消防人員之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工作倦怠的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消防人員在三個變項的差異情形,及三個變項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以臺中市政府消防局外勤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總計發出350 份問卷,有效問卷265 份,有效回收率為76%。本研究以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效度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檢驗,研究結果發現:
一、消防外勤人員在休閒參與以大眾媒體類之參與程度最高;在工作壓力感受呈現中上程度,當中以疲勞之壓力感受程度最高;在工作倦怠感受上呈中上程度,當中以情緒耗竭之倦怠感受程度最高。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消防外勤人員對休閒參與部分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消防外勤人員對工作壓力部分達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消防外勤人員對工作倦怠部分達顯著差異。
五、消防外勤人員的整體工作壓力及整體工作倦怠為顯著正相關。
六、消防外勤人員的整體工作壓力及整體休閒參與為無顯著負相關。
七、消防外勤人員的整體休閒參與及整體工作倦怠為顯著負相關。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working pressure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job burnout of fieldwork fireman in fire department. Through analyzing fieldwork firemen in various backgrounds, 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differenc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ree variables. By sending out 35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to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fieldwork firemen of the Fire Bureau of Taichung City Government, with the response rate of 76%, retrieving 265 effective shares, and adopt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factor analys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interpret the collected data, the survey reveals the following results.
1.Among all leisure participations, mass media has the highest participation rate for fieldwork firemen. When working pressure shows medium-high, fatigue level appears high. When job burnout shows medium-high, emotional exhaustion level appears high.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leisure participation between fieldwork fireme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3.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working pressure between fieldwork fireme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job burnout between fieldwork firemen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5.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orking pressure and job burnout for fieldwork firemen.
6.There is no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orking pressure and leisure participation for fieldwork firemen.
7.There i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job burnout for fieldwork firemen.

目 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5
第三節研究問題 5
第四節研究流程 5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文獻探討 8
第一節消防組織之成立背景及概況 8
第二節工作壓力之理論與研究 16
第三節工作倦怠之理論與研究 24
第四節休閒參與之理論與研究 28
第五節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36
第三章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研究假設 40
第三節研究工具 40
第四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7
第四章實證結果分析 49
第一節基本資料分析 49
第二節消防外勤人員休閒參與之分析 50
第三節消防外勤人員工作壓力之分析 59
第四節消防外勤人員工作倦怠之分析 67
第五節消防外勤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及工作倦怠之分析 75
第六節小結 78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結論 79
第二節建議 81
參考文獻 84
附錄一研究問卷 97
附錄二專家效度問卷 101

表目錄
表2-1 93年至102年火災發生次數 9
表2-2 93年至102年各類火災統計表 9
表2-3 93年至102年建築物火災依樓層數區分統計表 10
表2-4 93年至102年建築物火災依用途類別區分統計表 10
表2-5 93年至102年四季火災發生統計表 11
表2-6 93年至102年火災發生時段統計表 12
表2-7 93年至102年火災起火處所統計表 13
表2-8 93年至102年火災死亡及受傷人數統計表 14
表2-9 93年至102年火災起火原因統計表 15
表2-10 MBI-HSS工作倦怠的衡量構面 26
表2-11 MBI-GS 工作倦怠的衡量構面 27
表3-1 工作倦怠操作型定義與衡量問項 42
表3-2 工作倦怠量表信度分析表 43
表3-3 休閒參與操作型定義與問項 44
表3-4 休閒參與量表信度分析表 44
表3-5 工作壓力操作型定義與問項 45
表3-6 工作壓力量表信度分析表 47
表4-1 基本資料分析表 50
表4-2 消防外勤人員的休閒參與現況分析 51
表4-3 性別在休閒參與T 檢定摘要表 51
表4-4 年齡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2
表4-5 婚姻狀況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3
表4-6 子女人數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4-7 教育程度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4-8 工作職務在休閒參與T檢定摘要表 56
表4-9 服務年資在休閒參與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7
表4-10 不同背景變項與休閒參與差異考驗總覽表 58
表4-11 消防外勤人員工作壓力現況分析 59
表4-12 性別在工作壓力T檢定摘要表 59
表4-13 年齡在工作壓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0
表4-14 婚姻狀況在工作壓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4-15 子女人數在工作壓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4-16 教育程度在工作壓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17 工作職務在工作壓力T檢定摘要表 64
表4-18 服務年資在工作壓力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19 不同背景變項與工作壓力差異考驗總覽表 66
表4-20 消防外勤人員的工作倦怠現況分析 67
表4-21 性別在工作倦怠T檢定摘要表 67
表4-22 年齡在工作倦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23 婚姻狀況在工作倦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4-24 子女人數在工作倦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25 教育程度在工作倦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26 工作職務在工作倦怠T檢定摘要表 72
表4-27 服務年資在工作倦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8 不同背景變項與工作倦怠差異考驗總覽表 74
表4-29 休閒參與和工作壓力Pearson相關係數分析表 75
表4-30 工作壓力和工作倦怠Pearson相關係數分析表 76
表4-31 休閒參與和工作倦怠Pearson相關係數分析表 77
表4-32 假說驗證結果 78

圖目錄
圖1-1 全國消防機關緊急救護出勤次數統計圖 3
圖1-2 研究流程圖 6
圖2-1 統合性的工作壓力模式 18
圖2-2 Nash 的休閒參與理論 33
圖3-1 研究架構圖 39
中文部分:
王月貞(2003)。老師,您累了嗎?-從退休潮看教師職業倦怠。師友月刊,433,51-53。
王美華(2002)。寫自己的壓力處方。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王國揚(2002)。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係之探討—以財政部台灣省中區國稅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林繼正、陳淑芬(2008)。建構空服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對身心健康狀況影響模式。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17。
于文宏、李焰(2006)。工作壓力研究綜述。瀋陽教育學院學報,8(1),67-70。
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之碩士論文。
甘家馨(1974)。休閒與康樂的社會學研究。香港:珠海學報,7,77-109。
朱文雄(1999)。時間管理。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朱岑樓(1979)。社會學。台北:協志農工叢書出版有限公司。
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何吉郡(2005)。空軍志願役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需求及其參與關係之探討─以空軍官校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之碩士論文。
吳宗祐、鄭伯壎(2003)。組織情緒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137-173。
吳政融(2002)。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吳劍雄(1999)。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的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的三管齊下。中國勞工,996,16-19。
吳慧英(1989)。中年國小教師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吳慶崇(2014)。外勤消防人員工作壓力、職場疲勞與轉換型領導之研究–以某消防局為例,嘉南藥理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系之碩士論文。
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李立良、陳科嘉、賴正全(2012)。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勞工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3,40-52。
李易倡(1998)。消防相關法規。台北:詹氏書局。
李垣武(1988)。臺灣省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疲乏與其背景因素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李晉男(2002)。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高科技研發人員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之碩士論文。
李晶譯(199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有限公司。
李瑞文(2002)。國立大學校院人事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李興唐(1977)。警察大辭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李靜怡(2002)。休閒從業人員之個人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壓力和休閒行為之關係─以北部地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周文祥(1996)。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28-37 。
周文祥(2001)。體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周文祥老師學思資料(未出版),62-67。
周建均(1998)。台灣地區主要報紙商業廣告業務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銘傳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林正玄、曾伯皓(2015)。消防白皮書。取自http://www.nfa.gov.tw/flippingbook/index.aspx?EBID=550。
林立曼(2000)。戶政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之碩士論文。
林明芳(2014)。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休閒因應策略、休閒參與和健康關係之研究。精神衛生護理雜誌,8(2),11-24。
林明珠、張玉明(2008)。國民中學體育組長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嘉南學報(人文類),34,767-779。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傳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雨軒、翁志成(2010)。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99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73-279。
林振春(1986)。團體領導者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憲聰(2012)。國小教師休閒運動滿意度、教師工作壓力與教師工作倦怠之關係,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之碩士論文。
邱信憲(1994)。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之碩士論文。
邱憲義(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侯堂盛(2014)。體育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行為、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以雲、嘉地區體育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3),1-20。
侯望倫(1985)。員工工作壓力之實證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修慧蘭(1985)。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倪秋煌(1978)。日本消防與警與警察研習報告。現代消防,9,61-73。
秦克堅、劉莉玲、顏昌華(2011)。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壓力調適需求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15,1-22。
高旭繁、陸洛(2011)。工作壓力及其後果的組群差異:以OSI模式為理論基礎之大樣本分析。台大管理論叢,22(1),239-272。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高俊雄(2002)。運動與休閒之概念和內涵,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崔立新(2014)。消防局外勤人員職場友誼與工作壓力、工作倦怠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崔來意(2000)。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張乃文(2005)。教師情緒素養建立之研究:情緒勞務負荷的觀點。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3(1),75-98。
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張孝銘、王照欽、王梅子(1999)。休閒需求、遊戲性與休閒參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研究—以夜二專學生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學報,27,81-90。
張俊彥(1999)。台灣地區居民對休閒綠地需求之研究。遊憩需求與效益研究,209-222。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
張德聰(1992)。教師工作生涯壓力的調適。教師天地,57,40-48。
張曉春(1983)。專業人員工作疲乏研究模式-以社會工作員為例。思與言,21(1),179-201。
張鐸嚴(1999)。休閒生活與青少年情緒教育。社會科學學報,7,1-32。
曹劍秋(2003)。地方政府機關資訊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灣省各縣市政府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梁文嘉(1996)。導遊及領對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靜宜女子大學管理科學系。
莊斐瑜(1991)。臺北市高中(職)學生休閒學習情況輿休閒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莊慧秋(1990)。樂在工作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許耀文、鍾志強、蔡瑋娟、黃孟立(2010)。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幼教師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80-105。
郭生玉(1987)。教師工作心厭與背景因素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37-54。
郭志純(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郭盈卿(1999)。空服員之工作壓力、休閒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陳世志(2002)。矯正機構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陳弘毅(1996)。消防學。台北:鼎茂圖書。
陳如雯(2014)。新竹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心理資本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之碩士論文。
陳安妮(2010)。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138-153。
陳秀卿(2000)。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之碩士論文。
陳武雄(2001)。消防人的壓力調適。消防月刊,90(4),17-24。
陳葦諭(2003)。台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之碩士論文。
陳彰儀(1987)。你滿意你的休閒生活嗎?教育部文化講座專輯,文化講座彙編第三冊。台北:教育局社會教育司編印。
陳蓮妃(2003)。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之碩士論文。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
曾中正、張清標(2008)。基層員警之工作壓力、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運動知識學報,5,293-304。
曾舟君(2008)。消防人員工作特性、風險知覺、工作壓力與休閒需求之研究-以台中縣消防人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之碩士論文。
曾進財、盧守謙(2003)。全球消防人員輪休制度月刊。消防月刊,92(8),20-33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黃振紅(2008)。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之碩士論文。
黃振球(1970)。休聞活動理論與實施。師大學報創刊號,545-694。
黃惠君(2014)。大學行政人員之工作壓力、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碩士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榮真(1992)。啟智教養機構教保人員工作滿意、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黃翠紋(2001)。婚姻暴力調解措施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黃鋐斌(2014)。主管不當督導對部屬的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影響之研究—以空軍司令部勤務中隊為對象,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曉嫄、鄧子正(2005)。消防人員工作壓力來源與型態探討及個案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災害防救學報,6,306-307。
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2。
楊清雄(2004)。高雄地區大學校院專任行政人員休閒參與及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詹皓宇(2001)。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台灣教育,602,41-44。
賈昌驊(2014)。臺中市基層警察休閒阻礙、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雷國鼎(1974)。教育概論上冊。台北:教育文物。
廖明川(1984)。火災時人類之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研究所。
劉一民(1981)。描繪現象學與休閒概念的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3,3-46。
劉怡秀(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之運動指導員休閒參與、職場生涯發展與工作倦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之碩士論文。
劉怡秀、潘偉華、鍾志強(2005)。運動健身俱樂部之運動指導員休閒參與、職場生涯發展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11-24。
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淑慧(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製與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歐素雯(2004)。文化局行政人員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之碩士論文。
蔡如珮(2008)。職場工作壓力及休閒參與對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國稅稽徵人員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之碩士論文。
鄭文俊(1995)。工作壓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營公車駕駛員為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蕭仁釗、林耀盛、鄭逸如等譯(1996)。健康心理學。台北:桂冠。
賴正能(1998)。從隔週週休二日制探討公務人員的休閒行為─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賴政忠(2001)。調查局外勤調查員工作績效制度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之碩士論文。
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1,203-226。
薛銘卿(1997)。休閒及休閒活動之概念分析。中華體育,7(4),17-23。
謝月英(1988)。三種輔導介入策略對國小教師工作倦怠、非理性信念及內外控信念影響效果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謝政龍(2007)。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藍采風(2003)。壓力管理,初版。台北:幼獅文化。
顏火龍(1995)。縣市教育局行政人員的工作特性、制握信念對時間管理策略及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顏妙桂(1994)。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23,15-17。
顏智淵(2002)。Type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顏瑞伶(2002)。壽險公司業務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關係之分析,逢甲大學保險所之碩士論文。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nderson, N. (1974). Some implications of time. In Murphy, J., Concepts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rthur, E., & Washburn, J. H. (1976). A Deadly Business. Fire Command NFPA, 26-28.
Atkinson, J. M. (1988). Copying with stress at work. Wellinghorough: Thorsons Publishers Limited.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2nd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Beehr & Newman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i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s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logy, 31, 665-699.
Blase, J. J. (1982). A Social-Psychological Grounded Theory of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8(4), 93-113.
Blau, G. (1981).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job stress, social support, service length, and job stra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7, 279-302.
Bowers, Wes (1999). Management Stress. Business Credit, Vol.101, Issue 7, 18-19.
Brent, J. R.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NJ: Prentice-Hall.
Bucher, C. A., Shiver, J. S., & Bucher, R. D. (1984). Recreation for today's society.(2nd ed.). NJ: Prentice-Hall, Inc.
Chaney, B. J. (1988). Stress and coping resource: 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 famili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Database.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ooper, C. L., & Sloan, S. J., & Williams, S. (1988). Occup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 Windsor: NFER-Nelson.
Csikszentmihaly, M. (1997). Happiness and creativity: Going with the flow. The Futurist, 31 (5), 8-13.
Damazedier, J. (1974).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Y: Col-lier-Macmillan.
Dumazedier, J. (1967).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 NY: The Free Press.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Y: Elsevier.
Dunham, J. (1984). Modear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stress bornou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4), 615-622.
Edelwich, J., & Brodsky, A. (1982). Training guidelines linking the workshop experience to needs on and off the job. In W. S. Paine(Eds.). Job stress and burnout. Beverly Hills:Sage.
Ellis, G. D., & Witt, P. A. (1991).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 of leisure: Making of abstract concrete. In Goodale & Witt, P. A.(Eds.).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ssues in a era of change.(3rd ed.). Venture Publishing, INC.
Farber, B. A., & Miller, J. (1981). Teacher burnout: A psycho-educational perspectiv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3(2), 235-243.
Freudenberger ,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Guiel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4th ed.). NY: McGraw-Hill.
Harper, W. (1981). Freedom in 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 Leisure science, 8, 115-130.
Hiebert, B. (1988). Controlling stress: A conceptual update.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22(4), 226-241.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re fighters (n.d.). 2000 death and injury survey. Retrieved June 5, 2015, from https://www.iaff.org/hs/PDF/2000%20D&I.pdf  
Iso-Ahola, S. E. (1976). On the theoretical link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leisure. Psychologyical reports, 39, 3-10.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Ivancevich, J. M., & Mattesa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Y: Scott Foresman.
Jex, S. M. (1998). 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Kasl, S. V. (1974). Work and Mental Health. In J. O. Tode (Ed.). Work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Kelly, J. R. (1978). Family leisure in thre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0(1), 47-60.
Kelly, J. R. (1983). Leisure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London, England: George Allen & Unwin.
Kelly, J. R. (1996). Leisure.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elvin, P. (1979). A memorandum on leisure. London, Sports Counci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Joint Panel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mimeo.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 NY: Harper Collins.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 of Adjustment. (3rd ed.). NY: McGraw-Hill.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Y: Spring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Lin, N., & Ensel, W. M. (1989). Life stress and health: Stressors and resourc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382-399.
Maclean, J. R.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Martin, T. & Schermerhorn, J. (1983), Work and Non-Work Influence on Healt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4), 650-659.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ur, 2(2), 99-113.
Maslach, C. (1993).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Maslach, C. (2011).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the workplace: new perspectives. The European Health Psychologist, 13(3), 44-47.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1982).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4). Burnou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In S. Oskamp (E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annual: Application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Beverly Hills, CA: Sage. 5, 133-153.
Maslach, C. & Leiter, M. P. (2008). Early predictors of job burnout and eng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3), 498-512.
Maslach, C., & Schaufeli, W. B. (1993).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burnout. In W. Schaufeli, C. Maslach & T. Marek (Eds.).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1-18).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Maslach, C., Jackson, S. E., & Leiter, M. P. (1996).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3rd ed.).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s Psychol, 52(1), 397-422.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6). 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2nd ed.).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aslach, C. & Leiter, M. P. (1997). The Truth About Burnou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Y: Harper & Row.
Mckenchnie, G. E. (1974).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leisure: Past behavior. Joural of Leisure Research, 6(1), 27-45.
Nash, J. (1953). Philosopyh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arker, S. R. (1976). Sociology of Leisure. NY: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Service, 12-20.
Parker, D. F. & Decotiis, T. A. (1983).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job Str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6, 126-146.
Pieper, J. (1963).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NY: New American Library.
Pines, A. M. (1993). Burnout. In L. Goldberger and S. Breznitz.(Ed).Handbook of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 NY: Free Press.
Ragheb, M. 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12(2), 138-149.
Ritchie, J. R. B.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2), 128-140.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NY: Wiley.
Schuler, T. S. (1980). 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stress in organization. 8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25, 184-215.
Selye, H. (1956). The stress of life. NY: McGraw-Mill.
Steer, R. M. (1994). 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New York: Addison-Wesley.
Veblen, T. (1953).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 NY: Mentor Books.
Veninga, R. L. & Spradley, J. P. (1981). The work/stress connection: how to cope with job burnout. Boston: Little, Brown.
Witt, P. A. & Ellis, G. D. (1989). The 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 Users Manual.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月貞(2003)。老師,您累了嗎?-從退休潮看教師職業倦怠。師友月刊,433,51-53。
2. 王月貞(2003)。老師,您累了嗎?-從退休潮看教師職業倦怠。師友月刊,433,51-53。
3. 林繼正、陳淑芬(2008)。建構空服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對身心健康狀況影響模式。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17。
4. 林繼正、陳淑芬(2008)。建構空服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對身心健康狀況影響模式。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17。
5. 甘家馨(1974)。休閒與康樂的社會學研究。香港:珠海學報,7,77-109。
6. 甘家馨(1974)。休閒與康樂的社會學研究。香港:珠海學報,7,77-109。
7. 吳宗祐、鄭伯壎(2003)。組織情緒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137-173。
8. 吳宗祐、鄭伯壎(2003)。組織情緒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137-173。
9. 李立良、陳科嘉、賴正全(2012)。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勞工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3,40-52。
10. 李立良、陳科嘉、賴正全(2012)。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勞工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3,40-52。
11. 周文祥(1996)。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28-37 。
12. 周文祥(1996)。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28-37 。
13. 秦克堅、劉莉玲、顏昌華(2011)。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壓力調適需求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15,1-22。
14. 秦克堅、劉莉玲、顏昌華(2011)。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壓力調適需求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15,1-22。
15.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