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0: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實偉
研究生(外文):Shi WeiTan
論文名稱:楊慎《赤牘清裁》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Yang Shen’s “Chi Du Qing Cai”
指導教授:王三慶王三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an-Ching W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5
中文關鍵詞:楊慎尺牘編纂選文明代
外文關鍵詞:Yang Shenletter writingcompilearticle selectionMing dynas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有鑒於應用文體在現今社會越趨重要,而書信乃是就當前之實際生活取材,故而蘊含著文人們之真情實感,呈現特殊之風貌,尤值得深入研究。而楊慎《赤牘清裁》更是作為橫跨春秋至六朝一千餘年的第一本歷代書信選集,其中蘊藏著珍貴之學術價值,卻鮮少有學者觸及此一議題,故本文著重於楊慎編纂《赤牘清裁》的選文標準,以呈現其不凡之處。
本文首先闡述了尺牘之文體的緣起與流變,為尺牘文體進行定義,並釐清其中所涵蓋之範疇。再來,介紹與楊慎之選文有所關聯的生平際遇與文學思想。並對《赤牘清裁》之性質、體例乃至內容都有詳細之說明。內容分類方面,採取張仁青《應用文》所採取之現代分類法,以此體現出楊慎編選此書之脈絡。最後則對楊慎主、客觀選文的部分進行剖析。客觀選文方面探討了楊慎對於尺牘之定義與劉勰《文心雕龍》對其尺牘觀之影響;主觀選文方面則從楊慎對《赤牘清裁》之命名的探討,以及對文本之分析,還原出楊慎之心境與感情色彩,挖掘出楊慎《赤牘清裁》所蘊含之生命意識。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writing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oday's society, and letter writings depend on daily life, and therefore contains the author's true feelings, its showing the particular style, and this is especially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Yang Shen Chi Du Qing Cai is the first letters of the ancient anthology as it is thousand years across from the Chun Qiu dynasty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hich contains precious academic value, but there are few scholars have touched this topic, so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tandards of Yang Shen Compiles his Chi Du Qing Cai, to present its extraordinary place.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tyle of letter writing, defined the writing style, and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which it covered by. Again, introduce Yang Shen’s entire life and his literary thought which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his compilation. And made the detailed introduction about the article text, properties and stylistic rules of Chi Du Qing Cai.The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dopt modern taxonomy of Zhang Ren Qing’s Practical Writing, in order to reflects the context of Yang Shen compile this book. Finally, describes Yang Shen’s compilation, which are contain both objectively and subjectively selection of texts. The part of objectively selections discussed about Yang Shen definition of “chi du”, and it was influenced by Liu Xie. subjective aspects of selected articles from the Yang Shen to explore the entitled ofChi Du Qing Cai, and analysis the text to restore the mind and the emotional of Yang Shen, and dig out the Yang Shen’s consciousness of life, which contains in Chi Du Qing Ca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論文架構 5
第三節 尺牘之源起與定義 6
壹、尺牘之源起 6
貳、尺牘之定義 11
第二章 楊慎生平與文學思想 19
第一節 家世、生平與著述 20
第二節 楊慎的文學思想 26
壹、積極入世的儒家情懷 28
貳、逍遙超脫的道家風貌 31
叁、樂觀豁達的佛學胸襟 33
肆、從楊慎〈辭尚簡要〉觀其文論 35
第三節 楊慎對歷朝文學之見解 37
壹、楊慎論先秦兩漢文學 38
貳、魏晉文風之偏好 40
叁、對宋明學風之批評 45
第三章 《赤牘清裁》之內容 49
第一節 編纂性質與體例 49
壹、性質 49
貳、體例 54
第二節 《赤牘清裁》內容之溯源及類別 59
壹、公文 60
一、上行文 61
二、平行文 66
三、下行文 68
貳、私人書信 73
一、請約類 73
二、允辭類 75
三、家書類 78
四、誡訓類 80
五、薦聘類 82
六、唁慰類 84
七、稱頌類 87
八、稱謝類 92
九、便條 92
第四章 《赤牘清裁》之選文 97
第一節 楊慎對尺牘定義之理解與客觀之選文標準 97
壹、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觀之影響 97
貳、重內容輕形式之尺牘觀 100
第二節 楊慎之主觀選文與其編纂思想 103
壹、編選之時代背景 103
貳、人生際遇之轉折與被貶 104
叁、《赤牘清裁》之命名探討 105
肆、藉選文以抒懷 109
一、被貶謫之後對君王之怨懟 109
二、貶謫的絕望與憤懣之抒發 112
三、渴盼受肯定與出仕之心情投射 116
四、對歷代寵臣之質疑 124
五、堅持道德節操 126
六、人生悲苦之化解 132
七、為官之志的淡泊與歸隱之志的萌發 134
八、王羲之對楊慎之影響 140
九、寄之仙佛的精神超脫 147
十、宋以後文章不足觀也 154
第五章 編纂方法、缺失與價值 159
第一節 編纂方法 159
壹、原文直錄 159
貳、裁剪精煉 161
叁、別裁合併 165
第二節 編纂缺失 167
壹、考據失察 168
貳、誤題撰寫人 169
叁、標題之訛誤 170
肆、編纂順序之紕繆 171
第三節 編纂價值 172
壹、 對前人之臧否 173
貳、具考據辨偽之功 175
叁、存異文 177
第六章 結論 183
參考書目 187
附錄:赤牘清裁目錄 195

壹、原典(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序)
經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2年。
〔魏〕酈道元撰;陳橋驛校釋:《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姚鼐撰;周青萍標點:《標點評註古文辭類纂》,臺中:文听閣圖書,2011年。

史部(二十四史按其順序排列)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沈約撰:《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1980年。
〔梁〕蕭子顯撰:《新校本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1980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新校本梁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新校本陳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 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十六》,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清]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國野史集成》第13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張晉生:《四川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淳化閣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子部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莊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戰國〕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內儲說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漢〕劉歆撰;〔清〕王謨輯:《西京雜記》,臺北:大化書局。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四部文明》第38冊,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道原著、顧宏義譯註:《景德傳燈錄譯註》,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集部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宋]陸游:《劍南詩稿》,《陸放翁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裘萬頃:《竹齋詩集》,《四庫全書珍本十集》第2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明]李東陽;李慶立校釋:《懷麓堂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明]李東陽:《李東陽集》,湖南:岳麓書社,1983年。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景印四庫全書》第12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慎撰;王文才、萬光治編:《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遺集》,《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經說》,《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詩文補遺》,《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詩話》,《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楊慎:《升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楊慎:《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明]楊慎:,《升庵長短句》,《楊升庵叢書》,《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楊慎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楊慎:《丹鉛餘錄》,《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楊慎:《丹鉛總錄》,《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楊慎撰;玉大厚:《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贄:《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
[明]焦竑撰;顧思點校:《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謝肇淛:《滇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第5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清]鄂爾泰修:《(雍正)雲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袁枚:《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重刻賴古堂三選結鄰集尺牘》,清道光六年至二十年北平雷氏江西刻本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4年。

貳、今人論著(按人名姓氏第一個字筆劃排序)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原著,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11月。
王運熙、楊明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石莉:《米芾》,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祁小春:《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札》,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年12月。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重印本。
吳承學,李光摩編:《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乃龍:《「文選」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胡大雷:《「文選」編纂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孫立:《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廣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高小慧:《楊慎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仁青:《應用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徐望之:《公牘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31年。
許同莘:《公牘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47年。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陳鵠:《應用文》,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嵇文甫著:《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銓敍部主編:《名人書牘選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廖伯源著:《簡牘與制度》,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廖可斌著:《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劉師培:《劉師培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2003 年7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日]富谷至著;劉恒武譯;黃留珠譯校:《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參、碩博論文(按人名姓氏第一個字筆劃排序)
江俊亮:《楊慎及其詞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孫芳:《楊慎貶謫後的生存狀態及複雜心態》,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孫淑芳,《世變與風雅——周亮工「尺牘新鈔」編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許如蘋:《楊慎詩歌與詩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陳鴻麒,《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國立暨南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子良:《楊慎及其詞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黃勁傑:《楊慎「升庵詩話」之詩學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劉莞莞,《復社與晚明學風》,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肆、期刊論文(按人名姓氏第一個字筆劃排序)
王曉岡:〈從魏晉時期文人書信看文的自覺〉,《遼寧師專學報》,2003年第6期,頁21-22。
吳承學、劉湘蘭:〈中國古代文體史話‧書讀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頁103-111。
苗民:〈論明代中後期的散體尺牘觀——兼與四六啟觀之比較〉,《暨南學報》,2014年第3期,頁74-80。
金傳道、王寧:〈「書儀」內容辨正〉,《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頁125-130。
侯美珍:〈明末「如面談」、「如面譚二集」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明清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頁97-120。
柏秀葉:〈論漢魏六朝書信的文學特色〉,《渝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頁84-86。
孫明君:〈劉勰之書信觀〉,《清華大學學報》,2003年第5 期,第18 卷,頁9-13。
陳平原:〈晚明小品論略〉,《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陳可馨:〈試論楊慎詩學中六朝論述的背景、途徑與地位——兼論以楊慎為首之六朝派提法的合理性〉,《中國文學研究》第33期(2012年1月),頁93-97、99-130。
陳欽忠:〈尺牘與六朝書風〉,《興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5年1月),頁53-71。
陳靜:〈「書儀」的名與實〉,《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3月,頁102-106。
陳鴻麒:〈流行與消費——論晚明尺牘商品的接受及生產〉,《中極學刊》第7期(2008年6月),頁45-69。
許如蘋:〈楊慎詩歌與詩學研究現況述要〉,《書目季刊》第41卷第3期(2007年12月),頁67-83。
張升:〈晚明清初江南徴稿之風初探〉,《歷史文獻研究》第28輯,2009年,頁245-253。
趙俊玲:〈楊慎「文選」學成就芻議〉,《許昌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頁58-61。
鄧元煊:〈楊慎輯「赤牘清裁」序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頁101-104。
譚邦和:〈中國書信體文學史論略〉,《荊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47-5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