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典(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序)
經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2年。
〔魏〕酈道元撰;陳橋驛校釋:《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姚鼐撰;周青萍標點:《標點評註古文辭類纂》,臺中:文听閣圖書,2011年。
史部(二十四史按其順序排列)
〔漢〕劉向撰;〔清〕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沈約撰:《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1980年。
〔梁〕蕭子顯撰:《新校本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 1980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新校本梁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新校本陳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臺北: 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李延壽撰:《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十六》,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清]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國野史集成》第13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張晉生:《四川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淳化閣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子部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莊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戰國〕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內儲說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漢〕劉歆撰;〔清〕王謨輯:《西京雜記》,臺北:大化書局。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四部文明》第38冊,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道原著、顧宏義譯註:《景德傳燈錄譯註》,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集部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宋]陸游:《劍南詩稿》,《陸放翁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裘萬頃:《竹齋詩集》,《四庫全書珍本十集》第2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明]李東陽;李慶立校釋:《懷麓堂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明]李東陽:《李東陽集》,湖南:岳麓書社,1983年。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景印四庫全書》第12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慎撰;王文才、萬光治編:《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遺集》,《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經說》,《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詩文補遺》,《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升庵詩話》,《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楊慎:《升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楊慎:《升庵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明]楊慎:,《升庵長短句》,《楊升庵叢書》,《楊升庵叢書》,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
[明]楊慎:《楊慎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楊慎:《丹鉛餘錄》,《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楊慎:《丹鉛總錄》,《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楊慎撰;玉大厚:《升庵詩話新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2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贄:《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明]李贄:《焚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5月。
[明]焦竑撰;顧思點校:《玉堂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明]謝肇淛:《滇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第5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清]鄂爾泰修:《(雍正)雲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袁枚:《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年。
《重刻賴古堂三選結鄰集尺牘》,清道光六年至二十年北平雷氏江西刻本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4年。
貳、今人論著(按人名姓氏第一個字筆劃排序)
王文才:《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王國維原著,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11月。
王運熙、楊明著:《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石莉:《米芾》,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祁小春:《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札》,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年12月。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重印本。
吳承學,李光摩編:《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乃龍:《「文選」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胡大雷:《「文選」編纂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孫立:《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廣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高小慧:《楊慎文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仁青:《應用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徐望之:《公牘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31年。
許同莘:《公牘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47年。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陳鵠:《應用文》,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嵇文甫著:《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楊釗:《楊慎研究——以文學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銓敍部主編:《名人書牘選輯》,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雷磊:《楊慎詩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廖伯源著:《簡牘與制度》,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廖可斌著:《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劉師培:《劉師培經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2003 年7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豐家驊:《楊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日]富谷至著;劉恒武譯;黃留珠譯校:《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參、碩博論文(按人名姓氏第一個字筆劃排序)
江俊亮:《楊慎及其詞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孫芳:《楊慎貶謫後的生存狀態及複雜心態》,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孫淑芳,《世變與風雅——周亮工「尺牘新鈔」編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許如蘋:《楊慎詩歌與詩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陳鴻麒,《晚明尺牘文學與尺牘小品》,國立暨南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張子良:《楊慎及其詞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黃勁傑:《楊慎「升庵詩話」之詩學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劉莞莞,《復社與晚明學風》,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肆、期刊論文(按人名姓氏第一個字筆劃排序)
王曉岡:〈從魏晉時期文人書信看文的自覺〉,《遼寧師專學報》,2003年第6期,頁21-22。
吳承學、劉湘蘭:〈中國古代文體史話‧書讀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5期,頁103-111。
苗民:〈論明代中後期的散體尺牘觀——兼與四六啟觀之比較〉,《暨南學報》,2014年第3期,頁74-80。
金傳道、王寧:〈「書儀」內容辨正〉,《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頁125-130。
侯美珍:〈明末「如面談」、「如面譚二集」初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明清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頁97-120。
柏秀葉:〈論漢魏六朝書信的文學特色〉,《渝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頁84-86。
孫明君:〈劉勰之書信觀〉,《清華大學學報》,2003年第5 期,第18 卷,頁9-13。
陳平原:〈晚明小品論略〉,《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陳可馨:〈試論楊慎詩學中六朝論述的背景、途徑與地位——兼論以楊慎為首之六朝派提法的合理性〉,《中國文學研究》第33期(2012年1月),頁93-97、99-130。陳欽忠:〈尺牘與六朝書風〉,《興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5年1月),頁53-71。陳靜:〈「書儀」的名與實〉,《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3月,頁102-106。
陳鴻麒:〈流行與消費——論晚明尺牘商品的接受及生產〉,《中極學刊》第7期(2008年6月),頁45-69。許如蘋:〈楊慎詩歌與詩學研究現況述要〉,《書目季刊》第41卷第3期(2007年12月),頁67-83。張升:〈晚明清初江南徴稿之風初探〉,《歷史文獻研究》第28輯,2009年,頁245-253。
趙俊玲:〈楊慎「文選」學成就芻議〉,《許昌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頁58-61。
鄧元煊:〈楊慎輯「赤牘清裁」序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頁101-104。
譚邦和:〈中國書信體文學史論略〉,《荊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