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芳盛 (2006),「國中學生課業補習效果」,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31~148頁。
2. 巫有鎰 (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第七卷四十三輯,213~242頁。3. 林大森 (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政大社會學報,第三十一期,45~75頁。
4. 林大森、陳憶芬 (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四期第五十二輯,35~70頁。5. 林忠正、黃璀娟 (2009),「補習文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一卷第四期,587~643頁。6. 周家宏,「國中階段補習對學業成績的助益與階層化」,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3年。7. 周新富(2006),「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四卷第四期,1~28頁。8. 陳怡靖、鄭燿男 (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人文及社會科學,第十卷第三期,416~434頁。
9. 孫清山、黃毅志 (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第十九期,95~139頁。10. 黃毅志、陳俊偉 (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第一期第五十四輯,117~149頁。
11. 銀慶貞、陶宏麟、洪嘉瑜 (2012),「補習對考大學真的有用嗎?」,經濟論文叢刊,第四十卷第一期,73~118頁。12. 劉正 (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第四期第五十二輯,1~33頁。13. 蔡毓智 (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3年。14.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J. G. Richardson (Ed.),241-260.
15.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95-120.
16. David Lee Stevenson and David P. Baker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7,1639-1657.
17. Gerhard Glomm and B. Ravikumar (1992), “Public Versus Privat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Endogenous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0,818-834.
18. Koenker and Bassett (1978),“REGRESSION QUANTILES,” Econometrica, 46,35-50.
19. Martin D.Munk (2011), “Completion of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 What Mechanisms Are at Stake?,” 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25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