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俊杰
研究生(外文):Chun -Chieh Lai
論文名稱: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幸福感與偏差行為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chool-Bas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ed Attitude , Well-being and Deviant Behavior Tenden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antou County Case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社團參與態度幸福感偏差行為傾向
外文關鍵詞:school-bas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ECA) participated attitudewell-beingdeviant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2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幸福感與偏差行為傾向之相關性。採問卷調查法,以南投縣某國中338名學生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為「社團參與態度量表」、「幸福感量表」、及「學校生活狀況量表」。茲將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之現況佳。
二、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幸福感之現況佳。
三、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偏差行為傾向之現況呈現偏低程度。
四、 不同性別、年級之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整體社團參與態度之現況無顯著差異。
五、 不同社團志願序之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整體社團參與態度之現況有顯著差異。
六、 不同性別、年級、社團志願序之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整體幸福感之現況無顯著差異。
七、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之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
八、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偏差行為傾向有部分顯著負相關。
九、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幸福感與偏差行為傾向有部分顯著負相關。
十、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對偏差行為傾向部分具有負向預測力。
十一、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幸福感對偏差行為傾向部分具有負向預測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家長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chool-bas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ECA) participated attitude, well-being and deviant behavior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antou County.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The participants were 338 student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antou County.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ECA participated attitude scale, well-being scale and deviant behavior scale. The major results were summerized as follows:
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ored above average on ECA participated attitude and well-being.
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ored low on deviant behavior.
3. There were no gender and grad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CA participated attitude. Howev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CA selective order were found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CA participated attitude.
4.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heir well-being.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ECA participated attitude and well-being.
6.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ECA participated attitude and deviant behavior.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well-being and deviant behavior.
8. Participation efficacy can negatively predict deviant behavior.
9. Negative affect and life satisfication can negatively predict deviant behavior.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suggestions of the findings were mad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目次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目次..………………vi
表次 ..………………ix
圖次..………………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7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社團及社團參與態度理論.………………11
第二節 幸福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5
第三節 偏差行為傾向的理論與相關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47
第四節 研究工具...………………48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現況分析..…6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幸福感之差異性分析討論.74
第三節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幸福感與偏差行為傾向之相關分析.…………82
第四節 南投縣某公立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幸福感對偏差行為傾向之預測分析.…………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5
第一節 結論....……95
第二節 建議....……98
參考文獻.....103
中文部分.....……103
英文部分...112
附錄.....…………118
附錄一 專家效度學者名單...…11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119
附錄三 預試問卷....129
附錄四 正式問卷....133
附錄五 問卷授權使用同意書...137

表次
表3-1社團參與態度量表各層面題目分配.……50
表3-2社團參與態度量表信度.…………………51
表3-3社團參與態度量表項目分析結果.………52
表3-4社團參與態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53
表3-5社團參與態度分量表之Cronbach’s α係數…………………54
表3-6社團參與態度量表之分量表、題號分配及題數……………54
表3-7幸福感量表各層面題目分配.……………56
表3-8幸福感量表項目分析結果.………………58
表3-9幸福感量表因素分析結果.………………59
表3-10幸福感分量表之Cronbach’s α係數.……60
表3-11幸福感量表之分量表、題號分配及題數…………………61
表3-12學校生活狀況(偏差行為)量表各層面題目分配…………62
表3-13學校生活狀況(偏差行為)量表項目分析結果……………64
表3-14學校生活狀況(偏差行為)量表因素分析結果……………65
表3-15學校生活狀況(偏差行為)量表之Cronbach’s α係數……66
表3-16學校生活狀況(偏差行為)量表之分量表、題號分配及題數...…66
表4-1受測樣本背景資料摘要.…………………70
表4-2國中學生社團參與態度整體及各因素分析…………………71
表4-3國中學生體幸福感整體及各因素分析.…72
表4-4國中學生偏差行為傾向整體及各因素分析…………………72
表4-5不同性別對社團參與態度之差異分析.…75
表4-6不同年級對社團參與態度之差異分析.…76
表4-7不同志願序對社團參與態度之變異數分析…………………77
表4-8不同性別對幸福感之差異分析.…………78
表4-9不同年級對幸福感之差異分析.…………79
表4-10不同志願序對幸福感之變異數分析.…80
表4-11背景變項在社團參與態度之比較結果.80
表4-12背景變項在幸福感之比較結果.………81
表4-13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82
表4-14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分析……………84
表4-15國中生幸福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分析.85
表4-16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三個因素預測犯罪虞犯偏差行為之迴歸分析..…………………88
表4-17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三個因素預測違規犯過偏差行為之迴歸分析..…………………88
表4-18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三個因素預測低自我控制偏差行為之迴歸分析..………………89
表4-19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三個因素預測整體偏差行為傾向之迴歸分析..…………………90
表4-20國中生幸福感四個因素預測犯罪虞犯偏差行為傾向之迴歸分析...91
表4-21國中生幸福感四個因素預測違規犯過偏差行為傾向之迴歸分析...91
表4-22國中生幸福感四個因素預測低自我控制偏差行為傾向之迴歸分析..…………………92
表4-23國中生幸福感四個因素預測整體偏差行為傾向之迴歸分析 …93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45

壹、中文部分
井閩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王淑女(1995a)。犯罪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市:巨流。
王淑女(1995b)。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27,105-123。
王萬清(1991)。學校社團活動的人性化的教育功能。師友月刊, 284,
3-5。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朱偉競(2001)。大專社團輔導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行政院(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
何富財(2004)。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瑛(1999)。主觀幸福感概念。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 113-145。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市:張老師。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25,17-26。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易習圖書。
吳秋萍(2009)。國中生正向情緒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家碧、劉兆達、吳海助(2008)。苗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弘光學報,55,81-96。
吳靜吉、郭俊賢(1996)。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63-278。
吳柳蓓(2004)。自我控制、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呂祝義(2009)。打開心靈之們找到人生方向:談校園社團活動的功能。 師友月刊,500,14-21。
宋美妹(2000)。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平(譯)(2003)。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作者:Thomas Armstrong)。台北市:遠流。
李俊甫(2002)。國中生知覺教師期望、自我期望與違規行為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茂興、余伯泉(2003)。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楊智出版社。
李嵩義(2003)。主觀幸福感理論初探及其對高齡者之啟示。成人教育,74,42-51。
周永明(2010)。「幸福」在中國的不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21。 http://www.cuhk.edu.hk/ics/21c/m_bissue_c.html
周晴燕(1999)。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訓育研究,39(1),71-72。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巨流。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怡寬(2007)。台灣地區中學生之生活背景、生活滿意度與偏差行為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
林東泰(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瑞欽、黃秀瑄、蔡崇振(2002)。青少年自我調控與其相關因素研究。李連文教基金會專案報告。
林適湖(1990)。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學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法務部(2013)。102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市:法務部。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
青輔會(1995)。青少年白皮書。台北:青輔會編印。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7)。
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18。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台北市:全華書局。
連文伶(2013)。國中學生情緒調節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雪梅(1996)。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
果之實證研究。台北市:張老師。
張惠君(2002)。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生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輝政(2000)。從新新人類看社團活動的價值。高中教育,10,21-25。
張靜嚳(1995)。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3,76-88。
張憲庭(2005)。談青少年休閒教育的重要性與落實。北縣教育,52,20-23。
戚樹誠(2013)。組織行為:台灣經驗與全球視野。台北市:雙葉。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彙刊,8(1),115-137。
教育部(1979)。國民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教實施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多元學習表現」 採計原則。台北市:教育部。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芳庭(2010)。國中學生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陳秀慧(1984)。高中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韋霖(2013)。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歸仁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陳新轉(1992)。桃園縣國中學生團體活動參與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壽昌(1974)。怎樣輔導社團活動。訓育研究,15(1),9-13。
陳慧蓮(2012)。基隆市國中生幸福感與偏差行為關連性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陳慧足、董旭英(2002)。探討家庭因素和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連性:重新思考「家庭因素」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模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3。
曾文志(2006)。開創美好生活-正向心理學的基本課題。師友,466, 54-61。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曾漢榮(1991)。彰化地區國民中學社團活動實施現況調查研究。輔導學報,14, 1-33。
黃木蘭(2009)。找到快樂上學的理由。師友月刊,500,22-26。
黃玉(1993)。國中團體活動實施現況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訓育 學報,第三輯。
黃信璋(2006)。苗栗縣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師生衝突間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姿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國賜(1992)。社團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舒惠(2013)。國中學生人格特質、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2-6。
葉璿雯(2009)。家庭社經地位、學校生活適應與行為偏差對國中生幸福感知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董氏基金會(2011)。2011年-台灣五都國、高中職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2015年04月06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79&;Page=12運
劉素秋(1997)。青少年之休閒活動與犯罪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管秋雄(1991)。幸福感的涵意及其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28(6),186-192。
詹志禹、林邦傑、謝高橋(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台北:青輔會編印。
歐陽教(1994)。群育的哲學分析。教育研究所集刊,35,47-64。
蔡佳霖(2010)。國民小學學童參與社團活動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專題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蔡孟訓(2011)。澎湖縣國小學生特色團隊參與態度與阻礙因素之調查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蔡德輝、楊士隆(1994)。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鄭崇趁(2102)。教育經營學-六說、七略、八要。台北市:心理。
蔣東霖(2002)。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鄧毓浩、蔡居澤(2007)。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群育理念與實踐(142-154頁)。台北市:教育部。
魏紜鈴(2015)。兒童幸福感提升親子共食出遊是關鍵。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new/aedu/201504030273-1.aspx。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譚子文、張楓明(2012)。緊張因素、接觸偏差同儕及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6(1),27-50。
譚子文、張楓明(2013)。依附關係、低自我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連性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6,67-90。
蘇群芳(2014)。社會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兼論年代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貳、英文部分
Adorée Durayappah. (2010). The 3P model: a general theory of subject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2(4) , 681- 716.
Agnew, R. &; White, H. R. (1992). An empirical test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 Criminology, 30(4), 475-499.
Agnew, R. (2001). Building on foundation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 Specifying the types of strain most likely to lead to crime and delinquen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8(4), 319-361.
Agnew, R. (2006). Pressured into crime : An overview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 . Los Angeles: 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Agnew, R. (2009). General strain theory. Handbook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Research , 2, 169-185.
Andrews, F. M. ,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England: Methuen.
Argyle, M.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Barnes, G. M. , Hoffman, J. H. , Welte, J. W. , Farrell, M. P., and Dintcheff, B, A. (2007). Adolescents’time use: Effect on substance use,delinquency and sexual activit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6(5): 697-710.
Bem, D, J. (1972). Self-perception theory.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roadburn, N. M. (1969).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Campbell, A. , Converse, P. E. , &; Rodgers, W.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 NY: Russell Sage.
Costa, P. , &; McCrae,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Davidson, R. J. (1994). Asymmetric brain function, affective style, and psychopathology: The role of early experience and plasticit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6, 741-758.
Darling, N. (2005).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inding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4, 493-505.
Denault, A. S. , Poulin, F. , and Pedersen, S. (2009). Itensity of 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youth activities during the high school year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adjustment.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13(2): 74-87.
DeNeve, K. M. ,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 197- 229.
Diener, E. &; Emmos, R. A. (1984). The independenc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5), 1105-1117.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 Suh, E. M. , Lucas, R. E. ,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 doi: 10.1037/ 0033- 2909. 125. 2. 276
Diener, E. , Suh, E. M. , Lucas, R. E. ,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e, 125, 276-302.
Eccles, J. S., &; Barber, B. L. (1999). Student council, volunteering, basketball, or marching band: What kind of extracurricular involvement matters? Journal of Adilescent Research, 14(1), 10-13.
Fiest, G. J. , Bonder, T. E. , Jacobs, T. F. , Miles, M. , &; Tan, V. (1995). Integrating top-down and bottom-up structural model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The Journal Personality, 68(1), 138-15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
Gass, M. (1990).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an adventure orient ation program on the retention of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1(1), 31- 38.
Gilman, R. Meyers, J. , &; Perez, L. (2004). Structure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mong adolescen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pychologist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 31-41. Dewey, J. (1938/1997).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Gottfredson, M. R. , &; Hirschi, T. H.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dford ,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berg, J. &; Baron, R. A. (2003).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Guignon, C. (Ed.). (1999). The good ife. Indianapolis, IN: Hackett.
Headey, B. , Holmstrom, E. , &; Wearing, A. (1985). Models of well-being and i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7, 211- 234.
Hirschi, T. (1969). Cause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cGregor, I. , &; Little, B. R. (1998). Personal projects, happiness, and meaning: On doing well and being your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2), 494-512.
Kahneman, D. (1999). Objective happiness. In D. Kahneman, E. Diener, &; N. Schwarz(Eds.),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pp.3-25).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Keyes, C. L. M. (2002). The mental health cotinuum:From languishing to flourishing in life. Journal of Health and Behavior research, 43, 207- 222.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ichalos, A. 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MD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 347- 413.
Myers, .G. ,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Peterson, C. (2006).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C. , Park, N. , &; Seligman, M. E. P. (2005). Orientation to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full life versus the empty lif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6, 25- 41.
Russell, B. (1930).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New York, NY: Live right.
Pierce, J. L. &; Gardner, D. G. (2002).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United States: South-Western.
Ryan R. M. , &; Deci E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m. Psychol, 52, 141- 66.
Ryan, R. M. ,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 78.
Ryff C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 81.
Seligman, M. E. (2006).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 New York, NY: Vintage.
Sheldon, K. M. , &; Kasser, T. (2001). G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theori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 30- 50.
Shir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 113.
Smetana, J. G., &; Bitz, B. (1996). Adolescents’conceptions of teachers’authority and their relations to rule violations in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7, 1153- 1172.
Thoits, P. 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2), 145-159.
Veenhoven, R. (1988). The utility of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 333- 354.
Veenhoven, R. (1999). World database of happiness continuous. Register of research on subjecttive appreciation of life. Rotterdam: Erasmus University.
Watson, J. (1985). Hedonic theories from Aristippus to Spencer. New York, NY: Macmillan.
Widmer, M. A. , Ellis, G. D. &; Trunnell, E. P. (1996). Measurement of ethical behavior in leisure among high and low-risk adolescent. Adolescence, 31, 397- 408.
Yockey, R. D. (2011). SPSS demystified- A step-by-step guide to successful data analysis for SPSS version 18.0 (2nd ed.). NY: Pearso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淑女(1995b)。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27,105-123。
2.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25,17-26。
3. 吳家碧、劉兆達、吳海助(2008)。苗栗縣國中生休閒參與、休閒無聊感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弘光學報,55,81-96。
4. 吳靜吉、郭俊賢(1996)。大學生快樂來源量表之建立。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63-278。
5. 李嵩義(2003)。主觀幸福感理論初探及其對高齡者之啟示。成人教育,74,42-51。
6. 周永明(2010)。「幸福」在中國的不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21。 http://www.cuhk.edu.hk/ics/21c/m_bissue_c.html
7. 周晴燕(1999)。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訓育研究,39(1),71-72。
8.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9.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18。
10. 張輝政(2000)。從新新人類看社團活動的價值。高中教育,10,21-25。
11. 張靜嚳(1995)。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3,76-88。
12. 張憲庭(2005)。談青少年休閒教育的重要性與落實。北縣教育,52,20-23。
13. 陳壽昌(1974)。怎樣輔導社團活動。訓育研究,15(1),9-13。
14.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3。
15.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