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王春展(2000)。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王全益(2005)。私立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縣為例。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新竹。
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發展與問題及指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市:合記。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李選(2003)。情緒護理。台北:五南。
李侶萩(1995)。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正福(譯)(2001)。人際關係(原作者:D. Dwyer)。台北:弘智。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仁和、黃永明(2009),情緒管理。台北:心理。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鉦棽、何慧清、蕭淑月(2005)。社會交換理論觀點下組織支持、組織知識分享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信任與關係為分析切入點。人力資源管理學報。5(1),77-110。林萬億,黃韻如(2007)。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台北:五南。
林天德(2001)。台灣東部青少年自殺傾向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35,101-106。周何、邱德修(1997)。國語活用辭典(10版)。台北:五南。
周忠信(2009)。社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建構高雄市
民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美琦(2003)。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台北:易習。
胡玉鳳(2004)。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大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一惠(1997)。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高賓(2001)。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範學報。14,465-504。
張慧珍(2004)。情緒感染與同理心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實踐大學學生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德祥(1994)。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闗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通訊,51,24-39。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原作者:R.F.Verderber &; K. S. Verderber)。台北:揚智文化。
楊語芸(譯)(1994)。Psychology by Darley(原作者:Glucksberg, &; Kinchla)。台北:桂冠。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輔導文摘,69,104-113。
鄭聖敏、王振德(2013)。情緒智能量表青少年版。台北:心理。
蔡秀玲、楊智馨(2011)。情緒管理。高雄:生智文化。
蔡文輝(1989)。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劉中夫(2006)。同理心訓練課程對高職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薛靜如(2005)。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廖大齊(2003)。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謝龍卿(2004)。高中職學生生活壓力、網路成癮與攻擊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0)。99單親家庭狀況調查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706
貳、英文部份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r-On, R. &;Parker, D. A.(Eds.). (2000).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nzin, N. K. (1984). On understanding human emo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Ellis, A. (1979).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2nd ed.). Secaucus, NJ: Citadel.
Folkman, S. (1984). 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839-852.
Furrer, C., &; Skinner, E. (2003). 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factor in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 148-162.
Goodenow, C. (1993). 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 Relationship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3, 21-43.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
Goleman, D. (1998).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Heider, F. (1959).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ks, H. M. (2000). Student engagement in instructional activity: Patterns in the elementary, middle, and high schoo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 153-184
Piaget, J. (1980).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ce. (trans. Bu Stewart Eames.)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yan, R. M., Stiller, J. D., &; Lynch, J. H. (1994). Representations of relationships to teachers, parents and friends as predictors of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4, 226-249.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chultz, W. C. (1958). Firo: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olomon, A., &; Haaga, D. A. (2003). Reconsideration of self-complexity against Depression. Cognitive Theory and Research, 27(5), 579-591.
Stys, Y., &; Brown, S. L. (2004). A review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corrections. Canada: Research Branch, Correctional Service of Canada.
Thibaut, J. W., &;Kelley, H. 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entzel, K. R. (1998).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role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 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