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艾翹楚
研究生(外文):Chiao-Chu Ai
論文名稱: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Pe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anghua Country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attachment relationshippe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well-be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5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討論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彰化縣國中學生,抽取7所公立國中(包含完全中學國中部)國一、國二、國三學生,有效樣本共634人。研究工具包括「學生個人資料」、「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及「幸福感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獲致以下的研究結果:
國中學生依附關係之現況傾向「母親依附」;同儕人際關係傾向「正向同儕關係」;幸福感之現況屬「中度」。不同性別、年級之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部份具有顯著差異。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間彼此顯著相關。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有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pe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hanghua Country. The participant were 634 seven-to ninth-grade students from 7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anghua Country.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personal information, Attachment Relation Scale, Pee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Scale, and Well-being Scale.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wed a tendency to attachment to mother; the pe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howed a tendency to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er relationships; the well-being was medium.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pe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ell-being due to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and grade.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existed amo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pe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ell-bei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pee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an effective predict well-be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mad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次……………………………………………………v
表次…………………………………………………….viii
圖次.……………………………………………………x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四節 研究範圍…………..………………………………………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依附關係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同儕人際關係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27
第三節 幸福感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35
第四節 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5
第一節 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 現況分析……………………………...………….….……7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差異分析……………………79
第三節 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89
第四節 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對幸福感之預測力分析….……...………………………9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5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9
參考文獻………………………………….…………………113
中文部分…………………...……………………………….……113
英文部分…………………………………………………………124
附錄………………………………………………………….131
附錄一 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使用同意書………………..…………131
附錄二 同儕人際關係量表使用同意書………..……………………132
附錄三 幸福感量表使用同意書……………..………………………133
附錄四 專家效度問卷說明頁…………..……………………………134
附錄五 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預試問卷………….. …………..……………………….……143
附錄六 國中學生依附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正式問卷…………..……………………..……..……………149

表次
表2-1陌生情境測驗中的八個情節…...………………………………20
表3-1 預試施測之抽樣學校與樣本人數統計表…..…………………53
表3-2 正式施測之抽樣學校與樣本人數統計表…..…………………54
表3-3 「父母與同儕依附量表」之題項歸類表……..…………………56
表3-4 「父母與同儕依附關係預試量表」內部一致性效標分析、相關分析、因素分析之結果摘要表…..………………………58
表3-5 「父母與同儕依附關係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60
表3-6 「國中學生父母與同儕依附關係正式量表」之題項 分佈表…………………………………………………………61
表3-7 「同儕人際關係量表」之題項歸類表……..……………………62
表3-8 「同儕關係量表」於驗證性因素分析之模式適合度 指標……………………………………………………………63
表3-9 「父母與同儕依附關係預試量表」內部一致性效標分析、 相關分析、因素分析之結果摘要表…………………………64
表3-10 「同儕人際關係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65
表3-11 「國中學生父母與同儕依附關係正式量表」之題項 分佈表 ………………………………………………………66
表3-12 「幸福感量表」之題項歸類表…………………………………67
表3-13 「幸福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68
表3-14 「幸福感預試量表」內部一致性效標分析、相關分析、 因素分析之結果摘要表………………………………………70
表3-15 「幸福感預試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71
表3-16 「國中學生幸福感正式量表」之題項分佈表…………………72
表4-1 國中學生父母與同儕依附關係現況分析摘要表.……………76
表4-2 國中學生同儕人際關係現況分析摘要表..……………………76
表4-3 國中學生幸福感現況分析摘要表…..…………………………77
表4-4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依附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0
表4-5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依附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1
表4-6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同儕人際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3
表4-7 不同年級國中學生依附關係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4
表4-8 不同性別國中學生幸福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6
表4-9不同年級國中學生幸福感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7
表4-10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90
表4-11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91
表4-12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92
表4-13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幸福感」之「自我肯定」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3
表4-14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幸福感」之「自我肯定」多元迴歸分析係數表……..…………………94
表4-15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幸福感」之「生活滿足」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5
表4-16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幸福感」之「生活滿足」多元迴歸分析係數表……………..…………96
表4-17「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幸福感」之「人際和諧」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97
表4-18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幸福感」之「人際和諧」多元迴歸分析係數表……………..…....……98
表4-19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幸福感」之「身心健康」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00
表4-20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幸福感」之「身心健康」多元迴歸分析係數表………………………101
表4-21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整體 「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02
表4-22 「依附關係」三變項與「同儕人際關係」兩變項對整體 「幸福感」多元迴歸分析係數表………………..…………103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50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3)。2014年12月1日,檢索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心理。
王泳貴(2001)。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淑娟(2005)。國中生之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包康寧(2010)。臺北市國中生依附關係、求助態度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朱宥靜(2008)。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吳治勳、吳英璋、許文耀、蕭仁釗(2008):「臺灣兒童及青少年關係量表(TRICA)」之編制和心理記量特性研究。測驗學刊,55(3),535-557。
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靜怡(2004)。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中夫(2006)。同理心訓練課程對高職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班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正福譯(2001)。D. Dwyer著。人際關係。臺北市:弘智。
林妍均(2013)。國中生知覺家庭關係、親師關係、同儕關係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怡君(200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柏廷(2005)。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自尊、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慧姿(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靜芬(1995)。國小兒童內外控信念與其相關因素暨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及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市:雙連。
凃文和(2011)。彰化縣國中學生依附關係、人格特質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施建彬(1994)。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洪佩圓(2008)。高中學生自我概念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孫淑琴(2000)。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君怡(1999)。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佩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 東華。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相如(2006)。臺北市高職學生控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老師基金會(2012)。2014年12月10日,檢索自http://luchaoi01.pixnet.net/blog/post/39432097-%e9%9d%92%e5%b0%91%e5%b9%b4%e5%b9%b8%e7%a6%8f%e6%84%9f%e5%a4%a7%e8%aa%bf%e6%9f%a5
張宏文(1996)。社會學。臺北市:商鼎文化。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統計處(2014)。2014年12月8日,檢索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752&;Page=26208&;Index=7&;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欣蓉(2006)。青春期子女父親形象知覺、父親依附關係及個人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莊惇安、謝智玲(2012)青少年依附情緒調節與問題行為。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大葉大學。
許文信(2008)。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任榮 ( 1992)。高中生的非理性概念、認知風格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怡婷(2010)。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淑慧(2008)。原住民學童依附關係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 萍、王 茜(2001)。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李綢(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3),343-368。
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2),145-164。
陳秀慧(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親子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佳玟(2011)。中部地區國中學生偶像崇拜、同儕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姵君(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雅玲(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同儕關係與其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騏龍(200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嬿茹(2008)。不同社會計量地位國中生的疏離感、依附關係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陸 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曾月菊(2002)。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輔導通訊,69,54-60。
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原作者: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臺北市:揚智(原著作出版年:1995)。
童心怡(2010)。國中學生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研究—以中部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小芳(2009)。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俊博(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俊博(2007)。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台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27-50。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筱甄(2008)。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勳傑(2010)。國中學生情緒致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靜宜(2008)。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奇異性交往態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依雯(2010)。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生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慶豐(1991)。孔子與老子思想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詹明欽(200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鄒欣純(2008)。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秀玲 (1997),。大學男女學生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培村主編(2000)。人際關係。高雄市:復文。
鄧清如、陳昭儀(2010)。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1(4),703-732。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
盧怡姿(2007)。簡談佛洛姆 (Fromm) 對教育之意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5。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65-02.htm。
蕭文(197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欠佳之輔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218-223。
蕭佑儒(2009)。國中學生力社會行為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佳伶(2002)。青少年親子依附關係及情緒因應方式、情緒因應能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錢玉玲(2010)。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明珠(2013)。國中生的同儕關係、親子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
謝維純(2014)。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維純(2014)。青少年依附關係、心理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春安(2000)。溝通與人際關係。空大學訊。252,112-118。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譚秀儀(2013)。國中生依附關係、幸福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蘇建文(1991)家庭與個體發展。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1991)。發展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蘇建文、黃迺毓(1993)。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23-51。
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貳、英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 & Bowlby, J. (1991). An ethological appor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 (2),333-341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Allen, J. P., Marsh, P., McElhaney, K. B., McFarland, F. C., &; Porter, M.R.(2005). The two face of adolescents’ success with peer: Adolescent popularity, social adaption, and deviant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6, 1-14. doi: 10.1111/j. 1467-8624.2005.00875.x.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 self-definition, and their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9(3), 470-483.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Baumeister, R. F., &; Learv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Bowlby, J.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350-371.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3. 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Bretherton, I. (1985). Attachment theory: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0(1-2), 3-35.
Bretherton, I. (1990). Ope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Their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In R. A. Thompson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1988: Socio emotional development (pp. 57-113).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Brown, B. B., &; Larson, J. (2009), Peer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In R. M. Lerner &; L. Sternberg (Eds.),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3rd ed.), 74-103, Hoboken, New Jersey: Wiley.
Buist, K. L., Dekovic, M., Meeusc, W., &; Van Aken, M. A. G.(2002).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adolescent attachment to mother, father and sibl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1(3), 167-176.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5-23. doi: 10.1037/0003-066X.55.1.15
Collins, N. L., &; Read, S. J. (1990). 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4), pp. 644-663.
Costa, P. T. &; McCrae, R. R.(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of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Diener, E. (1984).Subject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 Seligman, M. E. P. (2002). Very Happy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 81-84.
Freud, S. (1930).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 In Standard Edition (Vol.21). London: Hogarth Press.
Fromm, E. (1947). Man for Hims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Fry, C. L. (2000). Culture, age and subject well-being.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1, 751-776. doi: 10.1177/019251300021006005
Furman, W., &; Buhrmester, D. (1985).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ir social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6), 1016-1024.
Gewirtz, J. L. (1972). Attachment and dependency. Washington, D.C: Winston.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 C. E. (2000).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hrough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71, 690-694.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iley.
Honig, A. S. (2002). Ever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bout attach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3148)
Hunter, F.T., &; Youniss, J. (1982). Changes in the function of three rel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8, 806-811.
Jeffrey, H. A., Kristina, M. M., &; Laura, B. A. (2003). Roots and wing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theory in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llege Orientation and Transition, 10(2), 42-51. ERIC EJ674923
Klein, G. S. (1954). Need and regulation, In M. P. Jonse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Lodico, M. G., Spaulding, D. T., &; Voegtle, K. H. (2006). Metho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practio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Lu, L., &; Shih, J. B. (1997). Sources of happines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he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ical,137, 181-187.
Lu, L., Gilmour, R., &; Kao, S. F. (2001). Culture Values and happiness: An East-West dialogu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4), 477-493.
Ma, C. Q. &; Huebner, E. S. (2008).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life satisfaction: Some relationships matter more to girls than boy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5(2), 177-190.
Ma, C. Q., &; Huebner, E. S. (2008).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and adolescents life satisfaction: Some relationship matter more to girls than boy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45(2), 177-199.
Martinez, R. O. &; Dukes, R. L. (1997).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ity and gender on adolescent well-be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6, 503-516. doi: 10. 1023/A:1024525821078.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Opdenakker, M. C., &; Damme, J. V. (2000). Effect of school, teaching staff and classes on achievement and well-being in secondary educ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school outcome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1, 165-196.
Paterson, G. R. (1986). Performance models for antisoci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432-444.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Raja, S. N., McGee, R., &; Stanton, W. R. (1992). Perceived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pe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4(1), 471-485.
Robinson, L. C.(2000).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young adulthood: A gender analysis. Adolescence, 35(140), 775~784.
Roger, M. M. &; Zaragoza-Lao, E. (2003). Happiness and children’s health: An investigation of art,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blic Health, 93(2), 288-289.
Roysamb, E., Harris, J. R., Magnus, P., Vittersø, J., &; Tambs, K. (2002). Subjective well-being: Sex-specific effects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211-223.
Ryan, R. M., &; Deci, E. L. (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41-166.
Santrock, J. W. (2010). Adolescence (13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arvimi, A., &; Stenbock-Hult, B. (2000).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decribed as a sense of well-being, meaning and value.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2, 1025-1033.
Schiamberg, L. B. (1988).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NY: Macmillan.
Schutz , W. C. (1973). Encounter , in Raymonl Corsini(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is: F. E. Peacock.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New York: Free Press.
Shaffer, D. R., &; Kipp, K. (2009). Development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8th ed ). Belmont, CA: 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
Sheldon, K. M., &; Bettencourt, B. A. (2002). Psychological need-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in social group.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 25-49.
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theori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ical, 41, 30-50.
Song, H., Thomson, R. A., &; Ferrer, E. (2009). Attachment and self-evaluat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 :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2(5), 1267-1286.
Sroufe, L. A. &; Waters, E. (1977). Heart rate as a convergent measure in clinical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Merrill-Palmar Quarterly, 23, 3-27.
Suess, G. J., Grossman, K. E., &; Sroufe, L. A. (1992). Effects of infant attachment to mother and father on quality of adaptation to preschool: From dyadic to individual organization of the sel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15(1), 43-65.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illams, K. L. &; Galliher, R. V. (2006). Predicting depression and self-esteem from social connectedness, support, and competence.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5(8), 855-874
Zimmermann, P., &; Becker-Stoll, F. (2002). Stability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during adolescence: The influence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5, 107-12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