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2: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唐昌浦 (Lavurase Dalapadhane)
研究生(外文):Tang Chang-Pu
論文名稱:純真的力量-原住民少女圖像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Power of Innocence”-The Image Research on Aboriginal Girl
指導教授:林欽賢林欽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n-Hsien
口試委員:林欽賢陳一凡莊明中
口試委員(外文):Lin Chin-HsienChen,Yi-fanMing-Chung Chuang
口試日期:2014-08-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4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寓意族群認同性別角色女性主義
外文關鍵詞:aboriginalimplied meaningethnic identitygender rolesfemin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篇創作型論文是透過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來探討原住民部落的少女因教育資源缺乏與不受重視等因素下面臨的困境,而筆者希望能以原住民少女為對象,透過寫實卻看似虛構的場景,藉由寓意傳達的方式,營造出對族群認同與性別角色差異的衝突感;並以藝術語言重新賦予少女聖潔的性格與應有的尊嚴,以反映現今社會制度與價值觀造成的弱勢現實並提出質疑。
本論文研究主要收集相關文獻,研究原住民少女在求學階段與部落家庭結構上的問題,造成性別角色期待的差異,試圖以黑人女性主義的觀點與人道關懷的角度切入主體,再由藝術大師借鏡中獲得的創作靈感與元素。
透過對個人創作的解析與闡述後,再融入自身經驗與觀察,運用油畫媒材與寫實、古典罩染等技法的運用,針對習以為常的觀念進行論述與反辯,希望藉此提升自身內涵與建立個人藝術風格,成為觀者的借鏡,觸動心理掙脫現實的渴望。進而嘗試從人的觀點與祖靈崇拜觀點的對比之中,尋找原住民藝術呈現的新方向。

This thesis focuses on artistic creations and theory studies to discuss the delimmas like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having ignorance that aboriginal girls face. The author expects to take aboriginal girls as descriptive subjects among the realistic and virtual scenary, to create conflict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gender roles by sending implied meanings. Also, giving girls sacred charactoristic and initiative dignity through art language to reflect vulnerable reality that social system and values caused, meanwhile, it’s needed to question through these phenomenon.
This thesis collects references to study the problems that aboriginal girls face during schooling time and in tribal family structure 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s among expectations of gender roles, and try to get to the points of black feminism and humanitarian care, retrieve inspirations and elements from art masters.
Through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personal creation, implying self-experience and self-observation, using skills like realistic and classical glazing on painting materials for debating accustumed opinions, hoping to improve self-connotation and build up personal art style, to become viewers’ learning which touches the eagers of escaping from the reality. What’s more, try to compare opinions between human and ancestral spirits to seek for the new direction of presenting aboriginal ar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創作研究之學理基礎探究 9
第一節 原住民教育現況探討 9
第二節 原住民少女的困境 11
第三節 「黑人女性主義」觀點對原住民少女問題的啟示 16
第四節 向藝術大師借鏡 19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 28
第一節 藉藝術語言重建原民少女尊嚴與聖潔 28
第二節 造型元素與構圖 29
第三節 創作過程與實踐 37
第四章 創作作品與分析 43
第五章 結論 69
參考資料 72

參考文獻
一、中英文書籍
張心龍,《西洋美術史之旅》,臺北市:雄獅圖書,1999。
E.H Gombrich,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市:聯經出版,1997。
嘉門安雄,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臺北市:大陸書店,2003。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造型心理》,臺北市:北市美術館,1991。
Ralph Mayer,《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臺北市: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2002。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大雁文化,2008。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1。
李招瑩等,《原藝論:原住民藝術論文集》,花蓮市:東華大學,2010。
段煉《詩學的蘊意結構-南宋詞論的跨文化研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9。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臺北:富春,1997。
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魯凱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2002。
譚光鼎,《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書局,1998。
理查.葛雷、菲力浦.利拔都(Philip G. Zimbardo),《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2004。
吳清山,《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2006。
施翠峰,《台灣原始藝術研究》,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
潘幡,《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潘幡,《慕夏Alfons Maria Mucha》,藝術家出版社,2002。
米甘幹.理佛克,《原住民族文化欣賞》,臺北市:五南文化,2007。
程麗華,《向世界發聲-原住民散文中的文化演現》,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3。
科利斯.拉蒙特(Corliss Lamont,1902-1995),《人道主義哲學》,賈高建、章海濤、董雲虎譯,華夏出版社,1990。
修.歐納/約翰.符萊明,《世界藝術史》,木馬文化,2004。
二、期刊論文
鄭莞蓉,《蛻變中的台灣圖騰-鄭莞蓉的繪畫創作研究》,2006
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33期
黃昭勳《原住民學童生涯發展現況之探討》,北縣教育.中華民國九十七年3月.第63期
花蓮師院學報,第11-13卷,國立花蓮師範學院,2000。
楊淑玲,《破殼而出:十四位日出師院原住民女學生的教育經驗》,2001。
林維杰,《歷史、教化與理解-高達美論詮釋學中的教化問題》,中研院文哲所,2005。
江冠明,《麥俊明跨族群創作陶藝》,第325期,新台灣新聞周刊,2002。
蘇曉民,《台灣新移民女性的生存困境-蘇曉明繪畫創作論述》,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2011。
林純安,《競爭的神話-林純安創作自述》,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2011。
吳嘉綺,《童畫再造-吳嘉綺作論述》,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2011。
許芳菁,《延續.對話-時代變遷之記憶圖像創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2012。
傅冀玲,《排灣族神話傳說之現代藝術創作》,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2010。
陳文燕,《七位原住民女高中生的教育經驗:族群、階級與性別的交互建構》,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2010。
劉瑞琪,《「他者之域」中,「她者」的自癒儀式與力量-布農族女性藝術家Ebu繪畫中的性別與族群認同探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3。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77 期,中央研究院,,1994。
陳俊斌,《Naluwan Haiyang-台灣原住民應月中生詞(vocable)的意義、形式與功能》,南島舞樂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六場,2007。
謝依秀,《像素藝術形式在繪畫創作上的運用與研究:以排灣族人面為例》,2013。
三、網路資料
教育部〈原住民教育政策白皮書〉,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11年。http://goo.gl/SnXpYB。檢索日期:2013/8/3。
部落觀察家,〈為什麼她是自願的?-雛妓問題的新變遷〉,台灣原住民電子報,第11期,http://www.kgu.com.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247057。
台灣原住民資訊資源網,重要新聞〈生育率下降,原鄉未婚生子卻攀高〉,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10/04,http://goo.gl/8pNMDH,
檢索日期:2013/8/1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