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3 09: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嘉艾
研究生(外文):Li, Chia Ai
論文名稱:台灣媒體生產政治中的中國因素與獨裁者邏輯: 以C集團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hina impact and dictatorship in the news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media group
指導教授:林宗弘林宗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Thung H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0
中文關鍵詞:新聞自由中國因素媒體集團獨裁者邏輯
外文關鍵詞:press freedomChina factormedia groupdictatorial log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50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2008年《C報》和C媒體集團因財務危機被W集團收購,為報業這個夕陽產業再次敲響警鐘。四年後這家承接六十年老字號和部分老員工的新媒體集團,使台灣公民社會掀起了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媒體改革運動,也揭露中國因素和財團因素從外而內影響台灣媒體輿論的隱憂。

本文旨趣在於研究遭W集團併購後《C報》內部的生產政治與其中國人權新聞內容,去解釋中國因素和財團因素如何影響台灣新聞內容的運作機制。研究發現,經由資本的力量和獨裁者權力,資本家掌握了報社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報社老闆以近乎獨裁者的治理邏輯統治《C報》,干預「大陸新聞」和「涉己事務」兩大領域的產製過程,限制了記者的新聞自主性;中國政府和台灣資本家利用「置入性行銷」和「政治紅線新聞」交換利益,彼此形成一套「關係政治」,結果造成媒體生產場域的結構性破壞,傷害新聞自由。2008年到2013年《C報》中國人權新聞的數量不斷下降,並且呈現既想貼合台灣讀者又需向中國立場靠攏的混合特色,這個現象乃是源自威權資本主義中國和台灣資本家組成的「權力/資本聯盟」剝削台灣新聞的過程。

本研究認為這個權力和資本互動的過程宛如一種共鳴作用,中國因素和台灣資本家兩股為剝削新聞而結盟的力量,因頻率相近引發共振,在組織內部產生餘韻效果,進而主宰新聞場域內運作的規則;身處其中的新聞工作者會選擇各種行動,去競爭、捍衛、抵制、應和或迴避來自中國因素/資本家的餘韻控制,展現自主的權力。

每個行動者在不同位置和條件下受到外在結構的變化、新聞工作的特性、權力於科層組織之內遞延的影響,他們採取的各種政治策略說明《C報》內部的新聞生產實際上是一個具有高度複雜性的政治過程。來自外界的衝撞力量以及內部爭取自主的行動為組織制度和整體媒體結構提供變革的可能,雖然結果因權力/資本結構的限制導致失敗,不過反抗一直都在,人們的行動為台灣社會蓄積未來的運動力量。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politics of production of C Times and its news content of the human rights in China after being merged into the W Group in order to explain how the external capital/power structure affect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aiwanese news content. The capitalists master the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the Newspaper by utilizing the power of capital and the authority of dictatorship. With almost dictatorial governance logic, the new boss of the Newspaper controls the whole office of C Times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of the two major areas, “China news” and “Self-related affairs”,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autonomy of news reporte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Taiwanese capitalists use the strategies of “product placement” and “political red-line news” to trade interests and form a specific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which not only results in structural damage to the media production field, but also causes damage to press freedom. From 2008 to 2013, the number of China’s human rights news reported by C Times had de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it presents a mixing yet contrary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trying to cater to Taiwanese readers but also being eager to move closer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henomenon is generated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aiwan’s news by the “power/capital alliance” that is consisting of the capitalism China and Taiwanese capitalists.
With the intention of exploiting Taiwan’s news, the China factor has aligned with Taiwanese capitalists. Because of the similar frequency, the two forces has created a resonance effect, causing a lingering effect inside the organization and further dominating the rules of the operation in the news area. As a result, the news journalists within the area choose a variety of actions to compete, defend, boycott, comply or avoid the lingering control from the China factor/capitalists, showing their autonomous power.
Actor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conditions are all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urnalistic work, and the authority deferred in the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The various political strategies and actions they have taken just explain that the production of news inside C Times is actually a highly complex political process. The external impact and the internal autonomy-fighting action both can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revolution for the organization’s system and the overall media structure. Despite that the limitation of power/capital structure leads to failure, the resistance has remained constant. People’s actions have accumulated the strength for the future movements in Taiwan society.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0
第二章 中國人權新聞的量化分析 17
第一節 量化的分析架構 17
第二節 分析結果:新聞數量的兩波下降 25
第三節 分析結果:愈趨「平淡」的報導態度 31
第四節 小結 38
第三章 開門、上台、掌權 39
第一節 財政危機:被W集團收購後的變革 39
第二節 上台初期的假民主 43
第三節 重組與清洗 47
第四節 掌權 53
第五節 小結 59
第四章 大陸組在中國 60
第一節 置入性行銷 60
第二節 新聞的政治紅線 73
第三節 前線記者的經驗限制 90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五章 戰爭與反叛 104
第一節 報社另一塊核心業務:涉己事務 104
第二節 國王的人馬 109
第三節 站在浪尖上的新聞工作者 115
第四節 進擊的編輯部 120
第五節 小結 125
第六章 結論 128
參考文獻 134

James Curran. 2002. “Global media concentration: shifting the argument.” in http://www.opendemocracy.net/media-globalmediaownership/article_37.jsp. 2002/05/23.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Human Rights Policy. 2002. “Journalism, Media and the Challenge of Human Rights Reporting.” in http://www.conflictrecovery.org/bin/ichrp-media-2002.pdf.
Kevin A. Clarke, & Randall W. Stone. 2008. “Democracy and the Logic of Political Survival.”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02(3): 387-92.
Lo, S.-H. 2012.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and its citizen journalism initiative in Taiwan.” in Wall, Melissa, ed. CITIZEN JOURNALISM: VALUABLE, USELESS OR DANGEROU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Mary Gallagher, & Jonathan K. Hanson. 2013. “Authoritarian Survival, Resilience, and the Selectorate Theory.” in Martin K. Dimitrov, ed. Why Communism Didn't Collapse: Understanding Regime Resilience in China, Vietnam, Laos, North Korea and Cub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ckoff. 2014. Case Studies in Selectorate Theory: Successes, Failures, and Alternate Explanations. Corinne Rockoff,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http://repository.cmu.edu/hsshonors/218/.
Sarah Cook. 2013. The Long Shadow of Chinese Censorship: How the Communist Party’s Media Restrictions Affect News Outlets Around the World. Washington, DC. in http://freedo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CIMA-China_Sarah%20Cook_10_22_13.pdf.
Human Rights Watch. 2013. “World Report 2013: China” in
http://www.hrw.org/zh-hans/world-report-%5Bscheduler-publish-yyyy%5D/2013-0.
Baker, C. Edwin,馮建三譯,2008,《傳媒、市場與民主》,台北:巨流。
Bueno de Mesquita等著,駱偉陽譯,2014,《獨裁者手冊》,江蘇:文藝出版社。
Joseph S. Nye, Jr,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台北:遠流。
McChesney Robert W,謝岳譯,2004,《富媒體、窮民主:不確定时代的傳播政治》,北京:新華出版社。
McChesney Robert W,羅世宏、魏玓、馮建三、唐士哲、林麗雲、王菲菲、王賀白合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台北:巨流。
Neil Fligstein著,國立編譯館、鄭力軒譯,2007,《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台北:群學。
Robert A. Hackett著,趙月枝譯,2005,《媒體全球化與民主化:悖論、矛盾與問題》,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原書:Democratizing Global Media: One World, Many Struggles.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Robert K.Yin,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台北:弘智。
Robert R. Alford著,王志弘譯,2011,《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台北:群學。
Ronald V. Bettig, & Jeanne Lynn Hall,著,鄭百雅譯,2013,《大媒體的金權遊戲: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要搞媒體?》,台北:漫遊者文化。
Susan Shirk,溫洽溢譯,2008,《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
于建嶸,2009,〈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徵〉,《中國政法大學學報》,第6期,頁114-120。
王超群,2013,〈群體性事件、新聞傳媒常規實踐與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5期,頁207-238。
王毓莉,2013,〈台灣新聞主管對業配新聞的馴服與抗拒研究〉,第二十一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行銷傳播溝通的破與立」,台北:政治大學廣告學系主辦,2013年11月8日。
田習如,2010年11月,〈你看的是新聞?還是廣告?〉,《財訊雙週刊》,第360期,頁62-66。
江明晏,2012,《台灣平面媒體中國報導的預警角色-以新《勞動合同法》的報導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清漣,2006,《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
吳介民,2005,〈「關係政治學」:台商在中國的生存策略與倫理處境〉,台灣中社編,《危機時代、認識中國》,頁37-63,高雄:春暉出版社。
吳介民,2012,《第三種中國想像》,台北:左岸。
吳介民著,2013,〈權力與資本的雙螺旋運動〉,收錄於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編,《權力資本雙螺旋:台灣視角的中國∕兩岸研究》,台北:左岸。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探索中國經濟順利轉型的秘密》,台北:麥格羅‧希爾。
李紅豔、劉碧瑤,2014,〈地方媒體對群體性事件的解讀—以「上海普陀事件」與「廣州增城事件」的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第120 期,頁79-119。
周翼虎,2011,《中國超級傳媒工廠的形成》,台北:秀威資訊出版社。
林宗弘,2005,〈譯序:邁可.布若威與生產的政治〉,《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Michael Burawoy著,林宗弘等譯,台北:群學,頁5-67。
林若雩,「中國在東南亞華文媒體的文化霸權」,發表於「中共-崛起的文化強權」和平論壇時事座談會,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2005年11月14日。
林富美,2002,〈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73期,頁63-94。
林富美,2006,《台灣新聞工作者與藝人:解析市場經濟下的文化勞動》,台北:秀威。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第8期,頁27- 40。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183-212。
邱槿桉,2011,《報社所有權轉移與市場導向之關聯性研究-以中國時報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姜元閔,2009,《國內報紙如何形塑「中國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所碩士論文。
洪郁發,2010,《中國軟權力對台灣媒體報導北京奧運的影響:以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建豐,1996,〈內部新聞自由的理論與實踐──以自立報系編輯室公約運動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2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馬仲豪,2011,《《旺報》兩岸新聞論述分析-以ECFA報導為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旺,2011,「群體性事件」:抗爭政治學的視角,《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六月號,第125期,頁115-123。
張文強,1998,〈報紙產業組織結構分析與再形塑─組織理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第57集,頁191-211。
張文強,2009,《新聞工作者與媒體組織的互動》,台北:秀威出版社。
張錦華,2012,〈2012 年「臺灣四報刊載中國參訪團新聞分析」:新聞素質、操控框架以及意識形態分析〉,媒體觀察基金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炳宏,1999,〈台灣有線電視產業集團化趨勢研究—以和信力霸企業集團為例〉,《廣播與電視》第14期,頁89-110。
陳炳宏,2010,〈媒體集團化與其內容多元化之關聯性研究〉,《新聞學研究》第104期,頁1-30。
陳順孝,1998,〈媒介組織的內部新聞建構-外力衝擊下,記者與主管的互動策略 〉,收錄於林靜伶、施清真主編,《一九九八年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211-234。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圖書出版公司。
曾瑋琳、林宗弘,2012,〈解構世界工廠:台商富士康集團的全球碎裂化專制生產體制〉,共33頁,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2012年度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台灣社會學會,2012-11-23 ~ 2012-11-24。
黃順星,2008,《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 2005》,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昊、蕭新煌、趙晧嵎,2012,〈中國如何改造「柔性權力」?回顧與批判〉,《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4期,頁59-88。
廖志杰,2011,《《旺報》與《自由時報》建構兩岸及中國大陸新聞報導之比較》,南華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柏森,2012,《翻譯教學論集》,台北:新銳文創出版社。
監察院,2011,《據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及臺灣新聞記者協會來稱,邇來在平面媒體上之政策宣導,疑違反預算法第62條之1規定,未明確標示其為廣告等,相關單位涉有違失乙案之調查報告》(字號:1000800232),台北:吳豐山,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0&AP_Code=eDoc&Func_Code=t01&case_id=100000590
管中祥,2012年7月19日,〈新威權媒體集團興起〉,《新新聞》,第1324期,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08&i=TXT20120718165141Y8M
管中祥、陳伊禎,2003,〈一個地方頻道的興衰:全球資本與地方文化的消長〉,《傳播與管理研究》第2卷第2期,頁105-133。
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239-268。
鄭志鵬,2008,〈市場政治:中國出口導向製鞋產業的歷史形構與轉變〉,《台灣社會學》,第15期,頁109-163。
鄭麗琪、陳炳宏,2003,〈媒體企業之集團化與多角化研究—以中國電視公司為例〉,《廣播與電視》,第20期,頁135-162。
戴定國,2005,《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台北:五南。
藍佩嘉,2012,〈質性個案研究:紮根理論與延伸個案法〉,收錄於瞿海源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第89期,頁87–88。
羅世宏,2012,〈媒體改革,此其時矣:北美媒體改革運動與會議考察見聞〉,《新聞學研究》,第110期,頁257-27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紅豔、劉碧瑤,2014,〈地方媒體對群體性事件的解讀—以「上海普陀事件」與「廣州增城事件」的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第120 期,頁79-119。
2. 羅世宏,2012,〈媒體改革,此其時矣:北美媒體改革運動與會議考察見聞〉,《新聞學研究》,第110期,頁257-278。
3.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新聞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第89期,頁87–88。
4. 劉昌德,2008,〈大媒體,小記者:報禁解除後的新聞媒體勞動條件與工作者組織〉,《新聞學研究》第95期,頁239-268。
5. 管中祥、陳伊禎,2003,〈一個地方頻道的興衰:全球資本與地方文化的消長〉,《傳播與管理研究》第2卷第2期,頁105-133。
6. 陳炳宏,2010,〈媒體集團化與其內容多元化之關聯性研究〉,《新聞學研究》第104期,頁1-30。
7. 張文強,1998,〈報紙產業組織結構分析與再形塑─組織理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第57集,頁191-211。
8. 高旺,2011,「群體性事件」:抗爭政治學的視角,《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六月號,第125期,頁115-123。
9. 涂建豐,1996,〈內部新聞自由的理論與實踐──以自立報系編輯室公約運動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2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10.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第8期,頁27- 40。
11. 林富美,2002,〈台灣媒體工會意識與集體行動之初探〉,《新聞學研究》,第73期,頁63-94。
12. 王超群,2013,〈群體性事件、新聞傳媒常規實踐與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傳播與社會學刊》,第25期,頁2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