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方炳林,1969,〈作業的理論和實施〉。《教育文摘》12(5):1-5。王為國,2002,〈多元智能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5(1):1-20。王為國,2004,〈適性教學的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季刊》8 (1):97-110。王彩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作業影響因素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淑俐,1994,〈做個「民主型」的老師〉。《師友月刊》320:22-26。
王淑俐,1996,〈「如沐春風」,知難?行難?-論教學成功的內外在因素(下)〉。《師友月刊》352:39-41。白榮銓,2013,〈邁向圓滿 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 練習計畫〉。《科學研習》2013 年9 月:52-9。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朱金鳳,2012,《國中生知覺師生情緒智力與師生關係之相關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承曉,1995,〈國中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輔導之探討〉。《測驗與輔導》129:2653-2659。行政院主計處,2009,《台灣地區青少年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吳百祿,2003,〈美國對學生家庭作業的研究與改革〉。《正修學報》16:1-16。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爲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吳武典、陳秀蓉,1978,〈教師領導行爲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吳淑敏,2003,〈婦女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學刊》20:119~140。
吳清山,1989,〈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105-142。
巫博瀚、陸偉明、賴英娟,2012,〈台灣青少年快樂發展之縱貫性研究:二階層線性成長模式的發現〉。《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4:1-18 。巫博瀚、賴英娟,2011,〈性別、自我效能、工作價值、科學素養及學校層次因素對臺灣青少年學習情緒之影響:個人與情境交互作用之多層次分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3):119-149。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祖壽,1981,《教學原理與教法》。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李靜怡,2004,《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尚俞,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家庭作業實施現況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倩瑜,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林淑惠、黃韞臻(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6。
林清江,1972,《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書局。
邱惠娟、童心怡,2010,〈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7:168-180。
Michael Argyle著、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
柳寶榮,2014,《新北市國小家庭作業與親子關係之調查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洪莉惠,2011,《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幸福感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胡鍊輝,1983,〈生動活潑的家庭作業〉。《師友》191:17-20。
徐嘉怡,2000,《花蓮縣國民小學家庭作業施行狀況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強華,1995,《樂在教學》。台北:南宏。
高翔、張偉平,2010,〈教學公平研究綜述〉。《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B):4-7。
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玉茹、江芳盛,2013,〈師生關係、學習動機與數學學業成就模式之驗證-以PISA 2003資料庫為例〉。《測驗統計年刊》21:91-121。張春興,1996,〈身體發展與教育〉,《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苙雲、歐淑萍,2005,〈教育研究的基礎建設:簡介『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計畫〉。《中央研究院會研究所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張德銳、吳明芳,2000,〈營造親師生三贏局面的班級經營策略〉。《課程與教學季刊》3(2):33-46。張慧儀,2003,《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曹翠英,2009,〈從專業新價值詮釋校園師生關係〉。《北縣教育》68。許錫珍,1978,〈能力分班教學情境下前、後段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1:141-158。郭明德,2008,〈正面管教法:建構正向師生關係之有效策略〉。《教師天地》155:78-84。陳佩瑩,2009,《國小學童對自然科教師教學風格偏好模式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密桃、陳玲婉,2006,〈國小學童母親的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0:1-20。
陳榮華,1983,〈兒童家庭作業面面觀〉。《今日生活》199:12~15。
陸 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游淑婷,2007,《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家庭作業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玉珍,2002,《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菁,2000,《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 -個案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薏蒨、賴志峰,2015,〈老師,你幸福嗎?―― 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95:182-204。
楊依雯,2010,《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碩士論文。劉姸綾,2006,《高中職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
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心理。
盧致崇,2004,《台北縣國小資源班家庭作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臺東: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光祺,2011,〈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師友月刊》531:58-62。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顏嘉玲,2006,《國小六年級自然科創意教材的開發歷程及其教學效果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建文,1981,〈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79-101。Andrews F. M., and Withey S.B.,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Plenum Press,455.
Cooper H.,2001,“Homework for all: In moderation.”Educational Leadership 58(7):34-38.
Cooper H., Lindsay J. J., Nye B.,and Greathouse S.,1998,“Relationships among attitudes about homework, amount of homework assigned and completed,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1):70-83.
Corno L.,2000,“ Looking at homework differently.”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0(5):529-547.
Davidson H.,and Lang G.,1960,“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teachers' feelings toward them related to self-perception, school achievement,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9(2):107-118.
Dunn R. S.,and Dunn K. J.,1979,“Learning style/teaching style:Should
they…can they …be matched ?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238-244.
Feeney S., Christensen D.,and Maravick E.,1991, Who am I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Heimlich J. E.,and Norland E.,1994,“ Developing teaching style in adult
eduaction. The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75322.
Heimlich J. E.,and Norland E.,2002,“ Teaching style : Where are we now? ”New Direction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93:17-25.
Holahan C. K.,1988,“Relation of life goals at age 70 to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erman’s gifted men and women.”Psychology and Aging 3(3): 286-291.
Hollingsworth E. J., Lufler H. S., and Clune W. H.,1984, School Disciplin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Jorgensen I. S.,and Nafstad H. E.,2004,“Positive psychology: Historical,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s.”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15-34.
Klem A. M.,and Connell J. P.,2004, Relationship matters: linking teacher support to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4(7):262-273
Kerzig R.L.,1966,“The value of homework.”The Clearing House 41:140-142.
Konu A.I., Lintonen T.P.,and Autio V.J.,2002,“Evaluation of well -being in schools :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general subjective well-being.”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3:187-200.
Meece J.,and McColskey W.,1997,“ Improving student motivation: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teams.”Tallahassee, FL: Southeastern Regional Vision for Education.
Ryan R. M.,and Deci E. I.,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41-166.
Wentzel, K. R.,1996, Social goal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s motivators of school adjustment. In K. R. Wentzel (Ed.), Social motivation: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